香港蓝调:日与夜的分野 | 摄影
最近这两天,北京非常冷,风也大,但天空却因此蓝极了。

这让班叔立即想起上周看到的一组照片。
与蓝相关。
进入正题之前,先给大家看一首诗。
太阳在海上闪耀
带着他所有的威力闪耀:
他用尽力气使
海浪平滑而光亮——
这很古怪,因为这是
深更半夜。
[引自《海象与木匠》,刘易斯·卡罗尔(《爱丽丝漫游仙境》中的一首诗)]
根据艺术世界中的传说,这首诗激发了超现实主义画家勒内·马格里特(René Magritte)的灵感,让他画出了他最知名的画作系列之一《光之帝国》(The Empire of Light)。

这大师之作描绘了一个深夜街道的矛盾景象,这个暗沉的街道仅被一盏街灯照耀,在它之上,却有着白昼的天空。

如同玛格里特所说:
这对日与夜的召唤,在我看来,有使我们惊讶与喜悦的力量。我称这种力量为:诗意。
这幅画看上去好像是单色的,只有蓝、白、黑和黄色。
在配色与颜色的主题上,这超现实的画作,与摄影师罗曼·雅格-拉格雷泽(Romain Jacquet-Lagrèze)的最新摄影作品系列《蓝色时刻》(The Blue Moment)神和。
只不过,罗曼的摄影是实在的景物,记录了香港夏日黄昏日与夜的分野时刻,这一刻,整个城市滑向一片蓝色。

为了这个项目,罗曼花了将近十个月的时间来勘察,然后再用两个月的拍摄时间,历经两个夏天。他用大画幅相机,不用滤镜,也不对照片进行过度的调整,尽量以胶片保留那一刻的原始状态。
罗曼已经不是第一次用相机展示香港的特殊之处了。
来香港之前,罗曼从事网页和平面设计。
“2009年在东京的时候,我还是个网页设计师。就在那个时候,我遇到了我现在的妻子,她来自香港。所以后来我也搬到了香港,那时的我对这个城市几乎一无所知。但这裡却给我极大的震撼。香港的氛围、街道和建筑,无一不给以我灵感。因此我买来了相机开始了我的摄影之路。一开始这只是个业馀爱好,后来慢慢地,我对摄影的整个过程愈发沉迷。之后我开启了自己的首次系列作品创作《垂直地平线》(Vertical Horizon)”
香港这座城市非常“上相”,早已吸引了无数摄影师。
对罗曼来说,这个城市的美在于其原始和混吨的状态。
“你可以感觉到香港已经有序并飞速地发展起来了,也因此造成了这里传统与现代建筑的强烈对比。”

使用一种全新方式表现这座城市已经越来越具挑战性。罗曼的《垂直地平线》一面世,就令人惊艳。这一些列,用一个奇特但并不罕见的角度“向上”展示了这个城市。这系列作品很快风靡于网络,得到了大批读者的关注。随即也在各种媒体上出现。
对罗曼来说,摄影是一种在静止画面上锻造转瞬即逝的时刻的方法。时光不会停留,场所与人都在时间中消失。
“有一天,我在日落时拍摄这座城市,强光几乎冲蚀了大部分颜色,你可以通过画面感受到那种热度。我决定再呆一会,看看太阳落下,以及城市的亮起。我看到,只在几分钟里,城市就被封在了一种深蓝色的薄雾中。这种蓝色迅疾地将自己投射在片刻前还苍白无颜色的建筑上。我深深地感动了。令这短暂时刻永存的方法,就是我的相机。”
这种“蓝色时刻”,对罗曼来说,有着魔法般的魅力。因为它并非每天都能出现。
“实际上,在香港这样一座城市,这种时刻相当少见,因为这里的空气要么污染太严重,要么过于雾气氤氲,很难得见蓝光降临的神奇时刻。需要天空作美方能遇见。这种稀缺性也让这样的时刻变得异常特别。不过对于整个项目,最费时间的还不是实际的拍摄,而是寻找合适的拍摄场景。”
罗曼这些蓝色照片的超现实主义特征,被它们的构图加强了:建筑与自然被并置在一个框中,好像罗曼将城市中的不同元素整齐切开,又将它们整齐地组合在一起。

罗曼说,这种建筑之间的对比,城市与自然的对比,都是最能带给他灵感的地方。
而在《蓝色时刻》中,城市的密集度,与自然同样的浓烈感互成镜像。
在完美的蓝色香港落幕之后,罗曼开始着手的新项目,还是关于香港的。
他说:“这个城市还有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待人发现。”
参考资料: http://neocha.com/magazine/hong-kong-blues/ http://www.bluelotus-gallery.com/new-events/2016/2/29/the-blue-moment-solo-exhibition-by-romain-jacquet-lagrze
-----------------------------
「班門」是一本杂志书, 也是一个小小的新媒体平台。 由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 与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一起打造。 我们关注建筑、设计、艺术, 以及生活中有趣的事。 我们为大家提供有品质的有趣内容, 与大家一起学习生活中的新知。
欢迎关注我们 ↓ 微信公号ID= BanmenArt 微博=班門Art 投稿、合作请发邮件至 BanmenArt@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