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論川端康成文學作品中所追求的母題
川端康成作為第一位日本作家取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殊榮,更是亞洲第三位得獎主,其文學地位與影響力固然得到國際的認可。坊間會將他歸納為新感覺派作家、旅情文學先行者等,從他少年成名作<伊豆的舞孃>到奠定其地位的<雪國>,或是他晚年作品<睡美人>、<湖>等,他以細緻的感官描寫和對世界敏銳的觀察力,促成一種特殊的文學方式,便是川端文學。這種文學形式有其固有探討與執著的母題,文字是粗野與裸露的描寫,將一切世界所不容的癖好、行為、扭曲的想法寫出,卻另有一番美感。因此,筆者將以<伊豆的舞孃>、<雪國>、<睡美人>和<湖>這幾部作品來探頭川端康成所追求的母題。
首先,川端文學有其固有的人生觀,信奉虛無主義,角色之人生於作品中無不是寂寞虛空,故川端文學的首要母題便是虛無人生的刻畫。川端康成認為人生走到盡頭時,莫不是寂寞地等待死亡,在<睡美人>中他寫道:「在比自殺更寂寞的時候呢?」在他看來自殺並不是寂寞的最終體會,比自殺更寂寞的是以醜陋的軀體苟活於世,每天體會著將死的感受,無可預知自己的生命期限,只能靠一次又一次追憶往事來享受青春,或是像文中江口老人來到睡美人之家,享受與妙齡少女同床共枕的一瞬,用這種感官刺激告訴自己已是垂死狀態。那一刻沒人能與自己共同享受回憶中的陽光,沒人告訴自己是如何步向醜陋、腐朽的年華。而自殺時雖無人陪伴,生命在自己悲戚的目光與顫抖遲疑的雙手中結束。但只有結束生命離開這醜陋的世界,方能達到他最極美的追求,所以只有死亡能消融他的寂寞。這種想法與川端康成的童年有關,兩歲喪父、三歲喪母,爾後由祖父母代為照顧,但祖母在他七歲時也離開了,十歲失去唯一的姐姐,連最為親密的祖父也在他少年十五歲時逝世。他的童年便在死亡陪伴中渡過,我想世上再也沒有任何變動之快能趕上他失去至親的速度,相比起孤兒,他們的孤獨是不同的。川端康成少時喜歡晚上把椅子搬到窗邊看月光移動,試想那個內心溫暖充實,對世界不抱懷疑和怨恨的少年喜歡這種陰晴圓缺的事務。他內心的孤獨源之於童年死亡的圍繞,讓他漸封閉起對世界的期望,留下一個臨死的幻想。因此他也最終選擇用自殺在消融這種寂寞。
此外,因為這種寂寞的虛空感,他會渴望填補一些失去的空白,故他文學作品多以意識流來表達,透過幻想來滿足自身的渴望。以<睡美人>為例,故事中的六位少年均是沉睡的,除了偶爾一些夢話便不發一言,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所以他們的人生也因此是虛無的。作者以此隱喻這是江口老人的青春,他只能透過撫摸、戲弄、晃動少女青春的胴體,回憶起自己少年時期的荒唐事,包括此生最愛的戀人、自己的女兒和母親、通奸過的少婦、第一次輕吻的女人,來觸摸已逝去的青春。睡美人都是一睡不醒的青春,任憑江口擺佈也不會醒來,一如喚不醒自己青春的心靈或是氣血方剛的身體。他試圖在年老的邊緣掙扎,想要換回心中年輕的靈魂,對睡美人做一番荒唐事,結果卻是他性無能的事實。再一步印證了他所認為人生就是掙扎也無果的宿命。而在另一部作品<湖>中,這種想而不可得的寂寞感更為深刻。這部作品他透過幻想、幻聽、聯想和回想來寫銀平夢幻中的世界。銀平是個醜陋的中年男士,有跟蹤美人的癖好,在他跟蹤的過程中一次次聯想起他家鄉的那片湖,代表著他對初戀的恨、對天生醜陋的恨、對美求而不得的恨。在我看來,川端康成用「湖」作為貫穿整篇小說的中心,我想他是用此來表示想像中的「夢幻均是虛無」的觀點。「湖」有兩層寓意。先論湖面的反射。湖面的清澈往往像一面鏡子,湖邊的事務在湖面上呈現出一個顛倒的身影,所以在川端看來,湖中的世界也是一個顛倒的世界,是現實另外一處極端的世界,所以他認為現實的醜陋實則是湖中的烏托邦,是他內心的理想國度。次論湖水是一種糾纏。它交匯了各方的水源,有大自然的雨水、有婦人洗衣的泡沫水、有小孩戲耍的惡作劇……同時這片湖也糾纏了銀平的童年,父親沉入湖底的尸體、對彌生的愛與恨、與醜陋有關的死亡等,這片湖扭曲了銀平的心性,所以他跟蹤那些女性,想要得到他們身上的「美」,用此來取代自己的醜。但幻想終究會醒來,注定銀平渴望的都不可能實現或是為他所有。川端康成在這部作品中透露了一個信息,在他看來任憑想象是多麼逼真,也終究不會得到實體的回報,也不能救贖。美和幸福的理想都是虛空的,注定人生便是一場虛無的化身。他的這種虛無主義正映射了他內心的人生觀,因為人的靈魂本就是虛無的世界所鍛造,注定是寂寞虛空,只有死亡把我們帶離這虛無的世界,才能消融一切孤獨的情緒。
其次,川端康成對生死這種永恆的主題有其獨特的看法。誠如上文提及,川端康成認為死亡是一種對寂寞的終結,所以在他看來其實死亡僅是肉身死亡,大徹大悟的死反而是一種超生,在他的許多作品中,死亡總會不經意出場,以一個影子的角度飄過主角的周遭,而所有的角色在其文風之下都隱約透著一股死氣。隱含在他死亡之下的思想便是他所認為的肉身死亡,靈體存在的精神,和靈與肉的相爭,是川端康成作品的第二個主軸。在《雪國》中駒子代表愛,葉子代表美,行男代表死亡。故事開始行男便是一個將死之身,幸而他的死亡是在葉子無怨的愛意中發生,所以對行男來說他的死亡是一種提煉,是三人感情和人生的提煉,試想,如果行男沒有病重,葉子或許便不會為此奔波,便展現不了她那種細緻、無怨無悔的美;駒子也不會為了籌錢醫治行男而淪為藝妓,她身上那種重情義的味道便不能彰顯,失去了她成為藝妓的女性韻味。故而,這種死亡實則是提煉人性味道的媒介。另外,葉子最後在火海中縱身一躍,因為行男的離去同時她的人生意義也失去,這時的自殺行為反而是一種解放。加之,在<睡美人>中,最後一個少女無故的死亡成為整篇小說的點睛之筆。由於被灌藥效強烈的安眠藥而一睡不醒,直到客人離開后才會醒來,在睡夢中即便被殺害的不會得知,遑論知道自己的存在。文中最後一位少女被刻畫為較黑與醜的女孩,與又白又美的少女一同誰在江口老人身邊,作者在最後這處寫出兩個少女且一黑一白,讓人難免聯想到黑白無常,他們代表死亡,圍繞老人身邊。而其中黑無常突然死亡在我看來便是對老人將死的預示。老人在體驗過不同的少女後,面對這兩個女孩他想起了母親,人生第一個女人,讓年邁的心靈再一次回到生命之初,而女孩這時的死亡喚醒了老人善良的本心,為這無辜的女孩有了憤怒、激動這些大起大落的情緒,這就像是迴光返照,死前用力揮動的最後一拳,或許不久后老人的生命便走到盡頭了。此外,睡美人不知道自己是誰,死後也被悄無聲息地處理掉,但她在死的那一刻卻有了生存的意義和證明,她用死來證明自己曾經真的存在過。而客棧女老闆那句意味深長的:「她沒有死。」重複多次,我想川端或許認為睡美人肉體死亡,但因為擺脫了自己虛無人生的約束,達到了「解脫」所以精神尚是活著的狀態吧。總括他的生死觀,在他看來死即是生,生即是死,在人漫長的生命中,被寂寞操控,被生活脅迫,這一切都是不由自主的,所以產生了一套肉體死亡而精神生存的理論,只要大徹大悟地死去便是一種超生,是向生而死。
再者,川端康成對於美學的執著與另類表現手法也成為川端文學的一大特點。曾有人評論過,相對於其他日本作家,川端的敘事能力並不強,架構也不算完美,並沒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節,均是以淡淡的筆調來敘說。因而讚賞《雪國》為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不如讚美這是一幅絕美的畫。毋容置疑,日本人對於美有其特殊的執著,甚至會以死亡來表達對美的追求。其國花櫻花便是之一,盛放最美之時便是凋落之時。所以川端康成也有此想法,在《雪國》中,葉子縱身一躍的死亡,像是飛蛾撲火般驚心動魄,這一幕之所以成為後世讀者難以抹去的畫面,正因那種死亡的美在那一刻具象化,仿佛火光映照在葉子清秀的臉容上,她的眼中沒有淚只有看透一切的決然,散發出向生而死的魅力,縱身一躍時緩緩墜落,最後她沒有痛苦和掙扎,只有對美的成全,他用死作為對美的最高解釋。包括雪國中茫茫白雪,《伊豆的舞孃》中紛紛的細雨都是一瞬即逝的美好事物,在作者看來所有美的事物只能存在於時間的一刻裡,但這一瞬綻放的美卻是恆久留在世間。川端曾說過:「悲傷是文人的宿命,無論是躲到什麼樣的山裡,不管再怎麼珍貴的禮物,都無法從中得到慰藉。蒼涼感不斷地席捲而過,而我只能徒然渡日。」這種哀便是日本的「物哀」,其精神是內心情感和外部景物間的交感關係,是一種多情意識形態的表現。他受此影響,文章多有大量自然景物的描寫,又或是把景物融入到人的容顏之上,以此來表達美。如《雪國》中他形容葉子的美是像幻化在夕陽與玻璃上,這種美是稍縱即逝的,也是最不能捉摸的。而川端康成這種極致美的描寫往往會讓人忽視了他當中想要表達的想法,所以在初看《雪國》時感覺當中的一些感官描寫細緻得讓人感動可怕,但整部作品卻又是那麼美。看過他其他作品后才發現,川端筆下的美有其必要性,這種美是他淨化孤寂心靈的唯一,是他對醜陋世界的憧憬與他世界的寫實。
最後,就純粹事物的追求言,川端康成對於善與惡和愛情的純粹皆有其獨特看法。先論「善與惡」的純粹,在<睡美人>中他提到羅馬教廷對惡的定義是沒有愛的性,而在文中他卻處處寫著沒有愛的性,便是老人對熟睡少女的戲弄,但偏偏客棧老闆卻說這是沒有惡的客棧,其理由是睡美人睡著沒有知覺,意識不到老人也不會知道昨晚的事情;而老人由於性無能,不會對美人作出荒唐的事情,因而保留到美人處女的身子,所以對其心理和身體都沒有造成傷害,故而這不算是惡,也不可能有惡的存在。而川端認為的惡是愛過了頭想要毀滅對方,所以在旅館中睡美人不會有意識,在沒有雙向交流的過程中便不會產生愛情,因而便不會有下一步毀滅的行動,惡就不會發生。所以川端認為惡並不是違反道德倫理規範的行為,而是一種失控的感情、扭曲心理下所做的惡事才是惡,他對於善惡的評定並非用規條來衡量或檢測這個行為、想法是否正確,他的評定富有個人色彩,只要是遵從本心所做的惡,像與睡美人的接觸這等違反道德的行為就不是錯。所以他的惡很純粹,一切超越本心標準或是自我約束的行為才是一種惡。如此想法讓他的文字更富有張力,每一種惡行都顯得更為靈動,是活生生的惡而非黑底白字的惡。次論「愛情」的純粹。川端康成純粹的愛體現在《伊豆的舞孃》和《雪國》的駒子和葉子上。就《伊豆的舞孃》而言,熏子與「我」始終沒有道明過彼此的愛情,而且相處時間短促,何以生純粹的愛?正因如此,兩人埋藏心中的愛戀因為階級差別的原因而不敢道明,熏子不敢挽留書生,書生也不敢言明,在歸途卻默默留下眼淚。這種純粹的愛始於對對方的一見鐘情,沒有曖昧的言行卻默默情根深重。為了突出純真二字,川端沒有加註任何曖昧在兩人之間又或是裸露的言辭,通篇沒有一個愛字,卻處處告訴我們兩人深切的相愛。在川端康成往后的作品中再也看不見這種純純淡淡的愛戀,與隱隱約約的憂傷,這本是書寫少年成長之旅的作品,但兩人純純的愛戀卻成為我心中難以抹去的震撼。再沒有愛情故事像熏子與書生那樣深沉。
慾望是赤裸的艷麗,死亡是極致的美。以此作結。
(出自期末名著選讀報告)
首先,川端文學有其固有的人生觀,信奉虛無主義,角色之人生於作品中無不是寂寞虛空,故川端文學的首要母題便是虛無人生的刻畫。川端康成認為人生走到盡頭時,莫不是寂寞地等待死亡,在<睡美人>中他寫道:「在比自殺更寂寞的時候呢?」在他看來自殺並不是寂寞的最終體會,比自殺更寂寞的是以醜陋的軀體苟活於世,每天體會著將死的感受,無可預知自己的生命期限,只能靠一次又一次追憶往事來享受青春,或是像文中江口老人來到睡美人之家,享受與妙齡少女同床共枕的一瞬,用這種感官刺激告訴自己已是垂死狀態。那一刻沒人能與自己共同享受回憶中的陽光,沒人告訴自己是如何步向醜陋、腐朽的年華。而自殺時雖無人陪伴,生命在自己悲戚的目光與顫抖遲疑的雙手中結束。但只有結束生命離開這醜陋的世界,方能達到他最極美的追求,所以只有死亡能消融他的寂寞。這種想法與川端康成的童年有關,兩歲喪父、三歲喪母,爾後由祖父母代為照顧,但祖母在他七歲時也離開了,十歲失去唯一的姐姐,連最為親密的祖父也在他少年十五歲時逝世。他的童年便在死亡陪伴中渡過,我想世上再也沒有任何變動之快能趕上他失去至親的速度,相比起孤兒,他們的孤獨是不同的。川端康成少時喜歡晚上把椅子搬到窗邊看月光移動,試想那個內心溫暖充實,對世界不抱懷疑和怨恨的少年喜歡這種陰晴圓缺的事務。他內心的孤獨源之於童年死亡的圍繞,讓他漸封閉起對世界的期望,留下一個臨死的幻想。因此他也最終選擇用自殺在消融這種寂寞。
此外,因為這種寂寞的虛空感,他會渴望填補一些失去的空白,故他文學作品多以意識流來表達,透過幻想來滿足自身的渴望。以<睡美人>為例,故事中的六位少年均是沉睡的,除了偶爾一些夢話便不發一言,他們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所以他們的人生也因此是虛無的。作者以此隱喻這是江口老人的青春,他只能透過撫摸、戲弄、晃動少女青春的胴體,回憶起自己少年時期的荒唐事,包括此生最愛的戀人、自己的女兒和母親、通奸過的少婦、第一次輕吻的女人,來觸摸已逝去的青春。睡美人都是一睡不醒的青春,任憑江口擺佈也不會醒來,一如喚不醒自己青春的心靈或是氣血方剛的身體。他試圖在年老的邊緣掙扎,想要換回心中年輕的靈魂,對睡美人做一番荒唐事,結果卻是他性無能的事實。再一步印證了他所認為人生就是掙扎也無果的宿命。而在另一部作品<湖>中,這種想而不可得的寂寞感更為深刻。這部作品他透過幻想、幻聽、聯想和回想來寫銀平夢幻中的世界。銀平是個醜陋的中年男士,有跟蹤美人的癖好,在他跟蹤的過程中一次次聯想起他家鄉的那片湖,代表著他對初戀的恨、對天生醜陋的恨、對美求而不得的恨。在我看來,川端康成用「湖」作為貫穿整篇小說的中心,我想他是用此來表示想像中的「夢幻均是虛無」的觀點。「湖」有兩層寓意。先論湖面的反射。湖面的清澈往往像一面鏡子,湖邊的事務在湖面上呈現出一個顛倒的身影,所以在川端看來,湖中的世界也是一個顛倒的世界,是現實另外一處極端的世界,所以他認為現實的醜陋實則是湖中的烏托邦,是他內心的理想國度。次論湖水是一種糾纏。它交匯了各方的水源,有大自然的雨水、有婦人洗衣的泡沫水、有小孩戲耍的惡作劇……同時這片湖也糾纏了銀平的童年,父親沉入湖底的尸體、對彌生的愛與恨、與醜陋有關的死亡等,這片湖扭曲了銀平的心性,所以他跟蹤那些女性,想要得到他們身上的「美」,用此來取代自己的醜。但幻想終究會醒來,注定銀平渴望的都不可能實現或是為他所有。川端康成在這部作品中透露了一個信息,在他看來任憑想象是多麼逼真,也終究不會得到實體的回報,也不能救贖。美和幸福的理想都是虛空的,注定人生便是一場虛無的化身。他的這種虛無主義正映射了他內心的人生觀,因為人的靈魂本就是虛無的世界所鍛造,注定是寂寞虛空,只有死亡把我們帶離這虛無的世界,才能消融一切孤獨的情緒。
其次,川端康成對生死這種永恆的主題有其獨特的看法。誠如上文提及,川端康成認為死亡是一種對寂寞的終結,所以在他看來其實死亡僅是肉身死亡,大徹大悟的死反而是一種超生,在他的許多作品中,死亡總會不經意出場,以一個影子的角度飄過主角的周遭,而所有的角色在其文風之下都隱約透著一股死氣。隱含在他死亡之下的思想便是他所認為的肉身死亡,靈體存在的精神,和靈與肉的相爭,是川端康成作品的第二個主軸。在《雪國》中駒子代表愛,葉子代表美,行男代表死亡。故事開始行男便是一個將死之身,幸而他的死亡是在葉子無怨的愛意中發生,所以對行男來說他的死亡是一種提煉,是三人感情和人生的提煉,試想,如果行男沒有病重,葉子或許便不會為此奔波,便展現不了她那種細緻、無怨無悔的美;駒子也不會為了籌錢醫治行男而淪為藝妓,她身上那種重情義的味道便不能彰顯,失去了她成為藝妓的女性韻味。故而,這種死亡實則是提煉人性味道的媒介。另外,葉子最後在火海中縱身一躍,因為行男的離去同時她的人生意義也失去,這時的自殺行為反而是一種解放。加之,在<睡美人>中,最後一個少女無故的死亡成為整篇小說的點睛之筆。由於被灌藥效強烈的安眠藥而一睡不醒,直到客人離開后才會醒來,在睡夢中即便被殺害的不會得知,遑論知道自己的存在。文中最後一位少女被刻畫為較黑與醜的女孩,與又白又美的少女一同誰在江口老人身邊,作者在最後這處寫出兩個少女且一黑一白,讓人難免聯想到黑白無常,他們代表死亡,圍繞老人身邊。而其中黑無常突然死亡在我看來便是對老人將死的預示。老人在體驗過不同的少女後,面對這兩個女孩他想起了母親,人生第一個女人,讓年邁的心靈再一次回到生命之初,而女孩這時的死亡喚醒了老人善良的本心,為這無辜的女孩有了憤怒、激動這些大起大落的情緒,這就像是迴光返照,死前用力揮動的最後一拳,或許不久后老人的生命便走到盡頭了。此外,睡美人不知道自己是誰,死後也被悄無聲息地處理掉,但她在死的那一刻卻有了生存的意義和證明,她用死來證明自己曾經真的存在過。而客棧女老闆那句意味深長的:「她沒有死。」重複多次,我想川端或許認為睡美人肉體死亡,但因為擺脫了自己虛無人生的約束,達到了「解脫」所以精神尚是活著的狀態吧。總括他的生死觀,在他看來死即是生,生即是死,在人漫長的生命中,被寂寞操控,被生活脅迫,這一切都是不由自主的,所以產生了一套肉體死亡而精神生存的理論,只要大徹大悟地死去便是一種超生,是向生而死。
再者,川端康成對於美學的執著與另類表現手法也成為川端文學的一大特點。曾有人評論過,相對於其他日本作家,川端的敘事能力並不強,架構也不算完美,並沒有大起大落的故事情節,均是以淡淡的筆調來敘說。因而讚賞《雪國》為一部偉大的文學作品,不如讚美這是一幅絕美的畫。毋容置疑,日本人對於美有其特殊的執著,甚至會以死亡來表達對美的追求。其國花櫻花便是之一,盛放最美之時便是凋落之時。所以川端康成也有此想法,在《雪國》中,葉子縱身一躍的死亡,像是飛蛾撲火般驚心動魄,這一幕之所以成為後世讀者難以抹去的畫面,正因那種死亡的美在那一刻具象化,仿佛火光映照在葉子清秀的臉容上,她的眼中沒有淚只有看透一切的決然,散發出向生而死的魅力,縱身一躍時緩緩墜落,最後她沒有痛苦和掙扎,只有對美的成全,他用死作為對美的最高解釋。包括雪國中茫茫白雪,《伊豆的舞孃》中紛紛的細雨都是一瞬即逝的美好事物,在作者看來所有美的事物只能存在於時間的一刻裡,但這一瞬綻放的美卻是恆久留在世間。川端曾說過:「悲傷是文人的宿命,無論是躲到什麼樣的山裡,不管再怎麼珍貴的禮物,都無法從中得到慰藉。蒼涼感不斷地席捲而過,而我只能徒然渡日。」這種哀便是日本的「物哀」,其精神是內心情感和外部景物間的交感關係,是一種多情意識形態的表現。他受此影響,文章多有大量自然景物的描寫,又或是把景物融入到人的容顏之上,以此來表達美。如《雪國》中他形容葉子的美是像幻化在夕陽與玻璃上,這種美是稍縱即逝的,也是最不能捉摸的。而川端康成這種極致美的描寫往往會讓人忽視了他當中想要表達的想法,所以在初看《雪國》時感覺當中的一些感官描寫細緻得讓人感動可怕,但整部作品卻又是那麼美。看過他其他作品后才發現,川端筆下的美有其必要性,這種美是他淨化孤寂心靈的唯一,是他對醜陋世界的憧憬與他世界的寫實。
最後,就純粹事物的追求言,川端康成對於善與惡和愛情的純粹皆有其獨特看法。先論「善與惡」的純粹,在<睡美人>中他提到羅馬教廷對惡的定義是沒有愛的性,而在文中他卻處處寫著沒有愛的性,便是老人對熟睡少女的戲弄,但偏偏客棧老闆卻說這是沒有惡的客棧,其理由是睡美人睡著沒有知覺,意識不到老人也不會知道昨晚的事情;而老人由於性無能,不會對美人作出荒唐的事情,因而保留到美人處女的身子,所以對其心理和身體都沒有造成傷害,故而這不算是惡,也不可能有惡的存在。而川端認為的惡是愛過了頭想要毀滅對方,所以在旅館中睡美人不會有意識,在沒有雙向交流的過程中便不會產生愛情,因而便不會有下一步毀滅的行動,惡就不會發生。所以川端認為惡並不是違反道德倫理規範的行為,而是一種失控的感情、扭曲心理下所做的惡事才是惡,他對於善惡的評定並非用規條來衡量或檢測這個行為、想法是否正確,他的評定富有個人色彩,只要是遵從本心所做的惡,像與睡美人的接觸這等違反道德的行為就不是錯。所以他的惡很純粹,一切超越本心標準或是自我約束的行為才是一種惡。如此想法讓他的文字更富有張力,每一種惡行都顯得更為靈動,是活生生的惡而非黑底白字的惡。次論「愛情」的純粹。川端康成純粹的愛體現在《伊豆的舞孃》和《雪國》的駒子和葉子上。就《伊豆的舞孃》而言,熏子與「我」始終沒有道明過彼此的愛情,而且相處時間短促,何以生純粹的愛?正因如此,兩人埋藏心中的愛戀因為階級差別的原因而不敢道明,熏子不敢挽留書生,書生也不敢言明,在歸途卻默默留下眼淚。這種純粹的愛始於對對方的一見鐘情,沒有曖昧的言行卻默默情根深重。為了突出純真二字,川端沒有加註任何曖昧在兩人之間又或是裸露的言辭,通篇沒有一個愛字,卻處處告訴我們兩人深切的相愛。在川端康成往后的作品中再也看不見這種純純淡淡的愛戀,與隱隱約約的憂傷,這本是書寫少年成長之旅的作品,但兩人純純的愛戀卻成為我心中難以抹去的震撼。再沒有愛情故事像熏子與書生那樣深沉。
慾望是赤裸的艷麗,死亡是極致的美。以此作結。
(出自期末名著選讀報告)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