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到底有多重要
原生家庭到底有多重要
文/Sofia
本文首发于作者微信公众号:岁月无声却有恒
1
春节回老家的时候,听人说起我的一个侄女。惊讶、惊叹之余,想起她的姐姐,顺带着就想起了原生家庭的问题。
这对姐妹,虽然不是同父同母所生,但是身上流淌的血液倒可以说是几乎相同,因为她们各自的父母都是一母同胞的嫡亲姐弟/兄妹,形式上有点儿像换亲,事实上是姐姐的父母相识于妹妹父母的婚礼上,成就了另一段姻缘。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这对姐妹的智商、体格等先天条件是相仿的,区别仅仅在于外界环境。
姐姐的爸爸是军医,妈妈随军。在随军的漫长岁月里,她的妈妈做过很多小打小闹的事情,譬如托儿所老师、小吃店老板娘,折腾了一圈之后发现,最适合她的还是写写文字、投投稿件,这么多年持之以恒下来,如今也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诗歌作者。可以说,这个家庭的环境氛围是,注重读书,并且不甘于沉溺于既有的生活。在这个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两姐妹中的姐姐,于前年高考考取了海外某高校(不是自费留学的那种)。
妹妹的父母都没有正当职业,爸爸偶尔踩个三轮车在小城载客赚钱,妈妈不知道做什么。一家三口和祖父母共同生活,家中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祖父母。妹妹的祖父母在家中开了个棋牌室,每天帮人凑麻将搭子、招呼邻居过来打麻将。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妹妹,初中毕业后就不再上学了,每天只在家里陪人打打麻将,偶尔赢个10来块钱就兴奋不已。妹妹并不出去工作,理由异常奇葩——因为怕离开家里,万一有人绑架她怎么办?我不知道绑匪到底要眼瞎到何种程度,才会绑架一个既无财也无貌的女孩。倒是人贩子会选择这样的目标对象,但是前提也要是对方容易被骗。
故事讲到这里,似乎印证了心理学家们一直在强调的论点——原生家庭非常重要,以至于可以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轨迹。
但是,往深了去想一想:这对姐妹的父母们,譬如姐姐的妈妈和妹妹的爸爸,可是一母同胞的嫡亲姐弟。一模一样的原生家庭,培养出的两个孩子,一个是小有名气的诗人、才女,一个却是兼职棋牌室跑堂的客串三轮车夫。
固然,任何靠自己双手赚取的钱财都值得尊重。诗人和三轮车夫也无高低之分。但是,这个世界可悲在于,她高唱着平等,但是事实上,有些人却比另外一些人更加平等,她不承认贵贱之分,但是事实上,绝大多数人心中都有着贵贱的标尺。
原生家庭并不是命运的决定者。
原生家庭,更像是香木燃起的熊熊烈焰。鸟儿飞过,未能浴火重生,便与自己的原生家庭融为一体,以同一的频率对着生活共振。涅盘新生的,便成了那展翅高飞的凤凰,脱离了原生家庭的范围,翱翔于更广阔的蓝天。
2
我认为,某种程度上,原生家庭提供的是一个平台的功能。固步于这个平台上,还是通过这个平台后跨越更高的台阶、走得更远,唯一能够决定这个选择的人,只会也只能是自己,而不是自己的原生家庭。
但是,很久以来,原生家庭,已经背负了太多太久的黑锅。
你不思进取,你没考上高中,你只知道在家里打打麻将,是因为你的父母也没文化,只是一个三轮车夫。
你没有积蓄,你工作十多年来的薪水都拿去填补了哥哥的无底洞,是因为你的父母重男轻女,要求你帮扶哥哥。
你不能升职,你只能从事底层工作,是因为你在拼爹的时候输给了关系二代。
……
真的是这样吗? 还是这一切只是一个上得了台面的借口?
人都有追求安逸的本性,都渴望岁月静好、幸福美满。
但是,我们也都知道,没有努力耕耘,就不可能有收获。更何况,是超越一个平台、步入更高的层次?
不从原有的舒适区中跨出来、依然安然享受着父母带给自己的种种舒适便利,是不可能打破原生家庭的局限、成就如凤凰般展翅翱翔的自己的。
所不同的是:有的人,自身具有冲破局限、远离舒适区的魄力,他们对浩瀚的蓝天天生充满了向往之情;有的人,则是不得不离开舒适区,他们明白这种舒适区也是不可能永恒的。
就像文章最初的故事里提及的诗人才女,她是两姐妹中姐姐的妈妈,也是我的表姐,她应该算是这个家族中第一个打破原生家庭束缚的人。她也没有上过高中、大学,但是她也没有在棋牌室里像她侄女一般浪掷青春,更没有这种怕人绑架她的荒谬想法。
她属于被动离开舒适区的人,因为她的父母、祖父母都是重男轻女的,她深知她的弟弟就算一事无成也还有个棋牌室,而她不靠自己奋斗便会一无所有,所以她折腾、开过小饭店,就算血本无归,依然没有消沉。
她与她弟弟之间的差距,造就了两个不同的新的原生家庭,也就带来了两个家庭的下一代成员之间的不同:一个远渡重洋、留学异乡;一个囿于家庭、啃老自得。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原生家庭的父母要传承给子女的,物质条件、人脉关系固然重要,但是,更为重要的是一种以开放的眼光去看世界、一种不固步自封的精神、一种勇于探索未知事物的果敢。
另一些主动脱离舒适区、拼搏进取的人,也许便是从父母的身上获得了这种传承。这种精神让他们比自己的原生家庭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