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轶传丨天华地宝附身,成就蜀地奇人!

01
天才的培养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同样也离不开他自小生活的环境所产生的作用,在1036年12月19日,一向多雾的蜀地,此日却天气放晴,蓝天,碧水,云卷云舒,气温亦比平日里有所回升,端的是冬日难寻的好天气。在眉州的眉山县,苏家上下一片欢腾。
王水照与崔铭先生在《苏轼传》中记载了关于苏轼出生地点的一个传说:在宋仁宗景祐三年,这座山忽然变得荒瘠起来,百花不放,草木枯萎,禽鸟野兽远走高飞,眉山的父老议论纷纷,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多年以后,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就在这一年,一位令人惊羡、受人敬慕的不世之才苏轼诞生在这片富饶美丽的土地上,彭老山的灵秀之气,独钟于他一人身上,因而出现了这样奇异的现象。六十六年后,这位旷代的伟人,走完他不平凡的人生历程,辞别人世,将英灵之气还给自然,彭老山才重又变得郁郁苍苍。
这当然只是一个不可以确信的民间传说,说起这类传说,在我们这个崇奉天人感应的古老国度,随着每一位天才人物的诞生,都不免会有这样一些神异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尤其是帝王的诞生,据司马迁《史记》的记载,上古时期,从黄帝,颛顼、帝喾,到尧、舜、禹,出生并没有太多的传奇色彩,用得最多的词是“生而神灵”,也就是说生下来就很聪明。不过,从商朝开始,就有了妖气。商朝始祖殷契,其母亲简狄是帝喾的次妃,某日沐浴时,“见玄鸟堕其卵,取吞之,因孕,生契”,也就是说看见一只黑鸟掉了个蛋,她捡起来吃后就怀孕了,生了殷契。
02
蜀地的奇山秀水给予了苏轼最早的陶冶和启迪,以后他长大成人,宦游四海,对于故乡的回忆总激起他满怀深情,他吟唱那条莹净如玻璃的美丽江水:吾家蜀江上,江水绿如蓝。他羡慕朋友能有机会到他的故乡做嘉州(今四川乐山)太守:少年不愿万户侯,亦不愿识韩荆州。韩荆州就是指韩朝宗,唐朝人,曾任荆州长史,喜欢推荐人才,李白曾《与韩荆州书》说:“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另外苏轼也赞叹过张嘉州:颇愿身为汉嘉守,载酒时作凌云游。
03
眉州是古代的称号,现在我们称其为眉山,眉山并非一个很大的城市,但住家颇为舒适。眉山,在成都之南五十公里。这一块土地,因为地理环境的关系,其水土丰美,物产富饶,是一块风水宝地。长江有一支流,为岷江,岷江有一支流,为“玻璃江”,此江流经眉山县城东郊,水色清碧,一眼便可望到江底,江水简直像玻璃一般透明,故得此名。
04
除了这些充满文化气息的所见所闻,蜀地文坛的风尚也给予少年苏轼以正确的引导。宋初文坛承袭了晚唐五代辞藻华丽而内容空虚的文风。蜀地文人则逆流而动,主张的是文章针对实际问题有所作为,就像五谷可以充饥,医药可以治病,他们追求文风的朴实和文笔的自然流畅。
这些环境对于苏轼潜移默化的影响,又与他的家庭教养完全一致。家学渊源,得天独厚,出生蜀地, 环境独特,这些在苏轼幼年对他产生了重大的作用。我们都知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概是因为幼时生长于蜀地,才有机会塑造了一个如此这般的苏东坡吧。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了,感谢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本期编辑: justin )
注:文章并非全文,详细请听音频。
推荐阅读
<本节目由宸冰声音工作室制作推出>
宸冰荐书
《林语堂文集:苏东坡传》讲述的是苏东坡是我国古代的文学家、书画家,他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他拥有与生俱来的优越感和豁达开朗的性格,他智能优异,心灵更是天真无邪。在才俊辈出的北宋年间,东坡先生的诗、文、词、书、画均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他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本期推荐《林语堂文集:苏东坡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