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潘说事儿 近代史也疯狂 第一季僵化的大组织
老潘说事儿
近代史也疯狂
第一季僵化的组织
去年,我在《老潘说事儿》当中,跟大家聊过几段晚清时期的历史故事,但我感觉对这段历史聊得很不细,很多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都没有提到。这不过完年了嘛,我闲着也是闲着,打算尽量完整的给大家讲讲从晚清到民国初期那些好听、好看、好玩的事儿。
为什么我特别想跟您聊这段时期的故事呢?这里头有点儿小原因。我儿子正在读初中,这学期的历史课学得就是近代史,我翻了一遍他的历史书,觉得很多重要内容都没有讲到。在我和他聊天的时候,发现他就象没有学过这段历史一样。我的观点大家知道,我不主张孩子读什么《三字经》、《弟子规》,接受所谓的国学教育,但我比较看重孩子对历史的学习,这非常有利于孩子“三观”的构建。过年期间我发了一个愿,今年我要先好好读一下近代史,并随时给大家汇报我的读书体会。
近代史好象离我们很近,但我觉得这一个时期发生的很多事情我是不清楚的。为什么呢?因为史料太多了,我真不知道该相信哪一段,不信哪一段。因此,我讲得这些故事不一定是准确的历史,您只能当故事听。
一提近代史,好多人不愿意看,甚至刻意回避这段历史,觉得看了心里头难受,全是清王朝太腐败无能,洋人整天骑着我们脖子逼着叫爷爷,这有什么可看得?我以前也是这样的感受,后来我才发现,不完全是这样,这七十年当中,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而且这些事情对今天的我们仍有极大的启示。当然,您若实在不喜欢历史,最近十几期的《老潘说事儿》您就不用关注了。嘿嘿嘿!
说这么多了,还没开始咱们的正题呢。既然咱们要聊近代史,那第一段肯定要讲第一次鸦片战争了。上中学的时候,我在历史课上学到鸦片战争这一节,心里觉得太奇怪了,英国不就来了四千多人吗?咱怎么就打不过人家呢?三十年之后,我才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原因不是英国人太厉害了,而是清政府的组织结构太僵化了,全民的国家认同感太弱了,所以,最后的结果连英国人也没有想到,他们都弄不明白,居然能以极小的代价征服了一个庞大的古老东方帝国。
清朝是什么组织结构呢?这个大家都知道,中央集权制。说到这个中央集权,应该是从宋朝就开始了,到了明清两代,这个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当时的外国人很难理解,一个中央政府怎么就能通过权力驱动起一个庞大的社会?我们中国人就这么牛,通过制度设计就把这个事儿干成了。那么,中央集权到底好不好?我认为,不能说它完全不好,因为权力结构稳定了,社会也会相对稳定,政府调动全社会资源的能力就会更强,它比欧洲的封建领主制更有效率。但是,这种组织结构有一个巨大的缺点,它应对外部变化的能力太差,因为它的反应速度太慢了。因此,在北宋末期,明朝末期,一但天下发生大的变乱,王朝就会迅速崩溃。包括清朝政府,面对英国人发动的战争,它不能做出及时和正确的反应。为什么这种集权的大组织反应慢?因为任何事情都是皇帝说了才算,无论周边发生了什么事态,必须要请示皇帝裁决,等中央命令来了才能遵照执行。当时没有电话,也没有手机,通讯手段太差了,周边发生的情况,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传送到中央政府,而中央政府不了解事发地的真实情况,往往会做出错误决策。
鸦片战争的起因就不用我多说了,英国商人不守规矩,他们不愿意跟清政府的官方机构――广州十三行做生意,嫌每次的交易额太小了,他们干脆在沿海各地搞走私。从这些走私活动中,英国商人获利巨大。特别是清政府绝对禁止的鸦片生意,让很多英国商人和中国沿海地区的不法分子迅速爆富。鸦片这玩艺儿太害人了,这个清政府肯定是不能容忍的。道 光皇帝派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到两广地区查禁鸦片。林则徐在清朝的官僚系统中还是很能干的,他到了广州以后,在查禁鸦片方面手段严厉,效果明显,在虎门销毁了大量收缴来的鸦片,让英国黑心商人赔了大本儿。
英国当时多霸道?吃了这么大亏,肯定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可它毕竟和中国隔着好几万里,能动用的兵力也就几千人,面对一个有4亿人口的大国,他也是轻意不敢下家伙的。他们虽然很狂,但他们不缺心眼儿,你要说一开始他们就打算一路打到北京,英国人自己也不信。这邦家伙在中国沿海地区混了几十年,清朝的海防是个什么德行他们心里是有数的。所以,他们一开始只是想在沿海地区折腾折腾,打得过就抢点儿东西,算是报复了清政府,要真打不过就跑到海里,清政府也没什么办法。
鸦片战争爆发之后,英国人首先进攻广州,结果发现广州防备森严,根本打不动,于是调头北上了。林则徐看到英国人走了,就给清政府发了个“邮件”,告诉皇帝广州搞得不错,英国人被打跑了。十二天以后,这份奏报终于送到了北京,道光看了很高兴,下圣旨表扬了林则徐。可就在这个时候,英国人已经攻陷定海。鸦片战争前期战局不利,林则徐负有一定责任,但这事儿不能完全怨他,他又没有权力节制沿海其他地区的军政事务,广州之外的地方有事儿,他只能干看着。这就叫瞎耽误工夫。
当然,由于清朝体制僵化,瞎耽误工夫的事儿太多了。立国以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从不和外面打交道。它为什么要这么搞?目的就是为了把所有人限制在固定的地方,便于统一管理,另外,不和外面的人接触,也可以少惹点儿事儿,少给国家找麻烦。所以,当时的清政府官员,根本就不知道英国人是怎么回事儿,他们住在什么地方,怎么来到中国的,他们的海军到底是个什么水平,这些谁也说不清。就连林则徐在给朝庭的奏报中还这样说,英国人就是一群不开化的野蛮人,他们的腿不会打弯儿,他们在水中很厉害,到了陆地上就不行了。不了解对手,不了解这是一场前所未遇的新战争,还以固有的经验进行军事部署,让英国人在海上跑来跑去,沿海各处防不胜防,每一战都败得糊里糊涂。
比以上更糟糕的是,清朝的官僚队伍。听说英军打到了浙江,道光非常着急,因为那里是清朝的钱粮之地,一但乱起来会动摇国本。老皇帝赶紧派出两支军队赶赴浙江。这两支部队离开北京后,一路上拖拖拉拉,有一支部队居然走了131天才到浙江。另一支部队是由皇室宗亲奕山率领的,这个部队效率略高一点儿,走了整四个月,比另一支部队提前了十几天。虽然当年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从北京走到浙江也不至于要走这么久,为什么走这么慢?因为领兵主将不知道英国人的底细,怕万一遇上了,被人家痛贬一顿,跟朝庭没法交待。他们很幸运,一路上没有遇到英国人,等他们来的时候,英国人已经去了天津。
除了拖延之外,这些官员们还有一个更可恶之处,就是说谎欺骗道光皇帝。林则徐被革职之后,祁善作为钦差到广州替代他的两广总督职位,他来了以后,先给道光写了份奏报,他这么说,英国人没有要侵略中国的意思,他们是被林则徐惹急了,要到北京找您上访的。这话一听就是浑蛋话,可人家祁善就能说的出口。比祁善还能胡扯的是上文提到的奕山,他接替两广总督后,正赶上英国人进攻广州城,又往城里打炮,这小子吓破了胆,赶紧跟英国人谈判,给人家600万两银子,英国人才答应退走。事后,他给道光的奏报里这么说:英国人知道错了,他们找到我痛哭流涕,表示不去北京上访了,但他们做生意赔了本儿,求我给他们点补贴,以后就到别的地方好好做生意,再不敢来捣乱了。在没有向您请示的情况下,我自己做主给了他们600万两银子,算是安抚他们吧。这真是一位评书表演艺术家,同样是赔了英国人一大笔银子的事儿,经人家这么一说,真是合情入理。
道光不缺心眼儿,看了这个奏报哭笑不得。客观的说,清朝的十二个皇帝,都不能算是昏君,要说起这个道光,年轻的时候也算是个明白人。可他能怎么办?手下官员都是这种人,你不用他们也不行,好歹这个奕山还算是把事儿办了,那就下旨表扬一下吧。无论林则徐、祁善,还有这个奕山,他们都是清朝官员中非常能干的人,尽管他们在鸦片战争中都犯下很大错误,也都曾被革职,后来又都被重新任用了。他们是不好用,别的官儿比他们还不好用,道光也很无奈。
大家经常看那个清宫剧,里边的皇帝相当厉害,说杀了谁就杀了谁。我告诉大家,当时真实的情况不是那样。尽管皇帝是权力的核心,但大臣也有各种办法制约皇权,当时的朝局非常复杂,皇帝与大臣的关系也十分微妙。在上层结构中,各种势力围绕权力的争斗从来不曾停止,经常演化成可怕的党争。有历史学家认为,明朝实际上就是因为党争亡的国。道光时期的党争显然没有明末那么厉害,但也有各派势力的明争暗斗。不要说一个国家,咱们就说现在的大型国企,很多国企也是权力过于集中的大组织,各部门之间从来都是以搞定对方为目标的。虽然他们处于上层,但他们的空间却非常狭窄,只能互相挤位置,因此,他们被锁定在这个圏子里,每天眼睛向内,苦练“内功”。明朝最后的南明政府就是这么个情况,面对来势汹涌的清军,南明以马英、阮大成为首的南方势力,和以高宏途、钱谦益为首的东林党人,还是斗得你死我活,导致南明政府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要知道,当时南明尚有一百万职业军人,结果不到一年就把南方的半壁江山混没了。
在大家的印象中,都觉得官僚们太坏了,怎么当官的都是道德水平这么低的人?这个很好解释,问题不是出在道德教育搞得好不好上,你想啊,一个人只要被吸纳进上层权力结构中,你要想在汹涌的政治浪潮中立足,就必须要选边站队,当孤臣是很不容易的。一但卷入党争当中,你就什么下三烂的手段都得敢用,时间一长,还讲什么道德呀。上层官僚中哪个不是读圣贤书长大的,但只要一进入权力角斗场,谁讲道德谁吃亏。
内耗是清政府班子战斗力涣散的原因之一,“家天下”体制是导致官僚队伍不能积极作为的另一个原因。英国人来了,各地官员首先想到的是,只要洋鬼子别在我这儿捣乱就行,这个可以理解,那些官员无非是给道光打工的,一但事情处理不好,自己有点儿过失,把官混没了是小,要把脑袋混没了就吃什么也不香了。那种皇权制度对犯错误的官员是不会宽容的,官员们怎么办?只能想办法躲着事儿走。从古至今,哪个人不是为自己考虑的,天下一共出过几个圣人啊?
官僚队伍腐败无能,可当时中国还有4亿人口呢,怎么面对洋鬼子的侵略不进行反抗呢?这就要说到皇权统治下的民众心理了,皇权专治国家和现代国家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个区别就是对国家的认同感。当时多数的中国民众,并没有把清政府作为一个想象中的国家共同体,南方打仗的时候,北方人想的是,打就打吧,反正离我远呢?战区的老百姓想的是,愿意打你们就打,别打我就行。被占领地区老百姓想的是,谁当家对于我们来说都一样。没有几个人真得想为国家去战斗一下。鸦片战争中,还有一段历史学界刻意回避的事实,当时南方沿海地区的一部分老百姓暗中支持了英国人,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英国人怎么能一路顺利打到天津,他们认识路吗?为什么有人会支持英国鬼子?这要从鸦片战争的性质说起。这场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领土,不是为了宗教或者民族冲突,仅仅是为了贸易。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奇怪?以前我在微信朋友圈里发过一个日记叫《倭寇的踪迹》,距鸦片战争之前三百年,也就是明朝中期,东南沿海各地闹倭寇,其实当时并不是一群日本屌丝来咱们这边闹事儿,背后的原因是,南方沿海走私队伍和明政府的冲突。和明朝一样,清朝是禁止海上贸易的,因此,必然会遭到贸易力量的反扑,来打你的人不光有外国人,也有自家人。在整个鸦片战争期间,民众自发抗击英军的只有“三元里”一个孤立事件,其他地方的民众都没有对英军进行过规模较大的武装抵抗。鸦片战争的最后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清政府被迫和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但很多中国人开始在五个通商口岸和洋人做生意,确实是有一部分人发了财,五个通商口岸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由此可见,当时的清朝,不是每个人都反对和英国人做生意的。
有人会问,你今天专门说鸦片战争这件事儿干什么呀?都过去这么久了,说它还有意思吗?我认为,这段历史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启示。比如说,今天我们会看到,一个很大的国有企业,怎么好好的就完了?原因很简单,传统、守旧、权力集中的大组织,反应速度太慢,应对外来力量的能力不足的问题太突出了,今天的世界变化太多、太快,他们适应不了。所以,大型国企在国际化竞争中想要立于不败之地,要干得就是两个事儿,第一是组织变形,第二是观念更新。我上班的那家大企业,十年前就提出了打造国际化知名企业的目标,但组织变形和观念更新这两件事儿都没有干,如此僵化的组织,如此落后的理念,怎么去实现这个国际化的目标呢?现在这个企业的经营已经很困难了,离他们当年设立的国际化目标也越来越远。要总结他们的失败案例,看起来到象是个国际笑话。
近代史也疯狂
第一季僵化的组织
去年,我在《老潘说事儿》当中,跟大家聊过几段晚清时期的历史故事,但我感觉对这段历史聊得很不细,很多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都没有提到。这不过完年了嘛,我闲着也是闲着,打算尽量完整的给大家讲讲从晚清到民国初期那些好听、好看、好玩的事儿。
为什么我特别想跟您聊这段时期的故事呢?这里头有点儿小原因。我儿子正在读初中,这学期的历史课学得就是近代史,我翻了一遍他的历史书,觉得很多重要内容都没有讲到。在我和他聊天的时候,发现他就象没有学过这段历史一样。我的观点大家知道,我不主张孩子读什么《三字经》、《弟子规》,接受所谓的国学教育,但我比较看重孩子对历史的学习,这非常有利于孩子“三观”的构建。过年期间我发了一个愿,今年我要先好好读一下近代史,并随时给大家汇报我的读书体会。
近代史好象离我们很近,但我觉得这一个时期发生的很多事情我是不清楚的。为什么呢?因为史料太多了,我真不知道该相信哪一段,不信哪一段。因此,我讲得这些故事不一定是准确的历史,您只能当故事听。
一提近代史,好多人不愿意看,甚至刻意回避这段历史,觉得看了心里头难受,全是清王朝太腐败无能,洋人整天骑着我们脖子逼着叫爷爷,这有什么可看得?我以前也是这样的感受,后来我才发现,不完全是这样,这七十年当中,也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而且这些事情对今天的我们仍有极大的启示。当然,您若实在不喜欢历史,最近十几期的《老潘说事儿》您就不用关注了。嘿嘿嘿!
说这么多了,还没开始咱们的正题呢。既然咱们要聊近代史,那第一段肯定要讲第一次鸦片战争了。上中学的时候,我在历史课上学到鸦片战争这一节,心里觉得太奇怪了,英国不就来了四千多人吗?咱怎么就打不过人家呢?三十年之后,我才终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原因不是英国人太厉害了,而是清政府的组织结构太僵化了,全民的国家认同感太弱了,所以,最后的结果连英国人也没有想到,他们都弄不明白,居然能以极小的代价征服了一个庞大的古老东方帝国。
清朝是什么组织结构呢?这个大家都知道,中央集权制。说到这个中央集权,应该是从宋朝就开始了,到了明清两代,这个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当时的外国人很难理解,一个中央政府怎么就能通过权力驱动起一个庞大的社会?我们中国人就这么牛,通过制度设计就把这个事儿干成了。那么,中央集权到底好不好?我认为,不能说它完全不好,因为权力结构稳定了,社会也会相对稳定,政府调动全社会资源的能力就会更强,它比欧洲的封建领主制更有效率。但是,这种组织结构有一个巨大的缺点,它应对外部变化的能力太差,因为它的反应速度太慢了。因此,在北宋末期,明朝末期,一但天下发生大的变乱,王朝就会迅速崩溃。包括清朝政府,面对英国人发动的战争,它不能做出及时和正确的反应。为什么这种集权的大组织反应慢?因为任何事情都是皇帝说了才算,无论周边发生了什么事态,必须要请示皇帝裁决,等中央命令来了才能遵照执行。当时没有电话,也没有手机,通讯手段太差了,周边发生的情况,需要很长时间才能传送到中央政府,而中央政府不了解事发地的真实情况,往往会做出错误决策。
鸦片战争的起因就不用我多说了,英国商人不守规矩,他们不愿意跟清政府的官方机构――广州十三行做生意,嫌每次的交易额太小了,他们干脆在沿海各地搞走私。从这些走私活动中,英国商人获利巨大。特别是清政府绝对禁止的鸦片生意,让很多英国商人和中国沿海地区的不法分子迅速爆富。鸦片这玩艺儿太害人了,这个清政府肯定是不能容忍的。道 光皇帝派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到两广地区查禁鸦片。林则徐在清朝的官僚系统中还是很能干的,他到了广州以后,在查禁鸦片方面手段严厉,效果明显,在虎门销毁了大量收缴来的鸦片,让英国黑心商人赔了大本儿。
英国当时多霸道?吃了这么大亏,肯定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可它毕竟和中国隔着好几万里,能动用的兵力也就几千人,面对一个有4亿人口的大国,他也是轻意不敢下家伙的。他们虽然很狂,但他们不缺心眼儿,你要说一开始他们就打算一路打到北京,英国人自己也不信。这邦家伙在中国沿海地区混了几十年,清朝的海防是个什么德行他们心里是有数的。所以,他们一开始只是想在沿海地区折腾折腾,打得过就抢点儿东西,算是报复了清政府,要真打不过就跑到海里,清政府也没什么办法。
鸦片战争爆发之后,英国人首先进攻广州,结果发现广州防备森严,根本打不动,于是调头北上了。林则徐看到英国人走了,就给清政府发了个“邮件”,告诉皇帝广州搞得不错,英国人被打跑了。十二天以后,这份奏报终于送到了北京,道光看了很高兴,下圣旨表扬了林则徐。可就在这个时候,英国人已经攻陷定海。鸦片战争前期战局不利,林则徐负有一定责任,但这事儿不能完全怨他,他又没有权力节制沿海其他地区的军政事务,广州之外的地方有事儿,他只能干看着。这就叫瞎耽误工夫。
当然,由于清朝体制僵化,瞎耽误工夫的事儿太多了。立国以来,清朝实行闭关锁国,从不和外面打交道。它为什么要这么搞?目的就是为了把所有人限制在固定的地方,便于统一管理,另外,不和外面的人接触,也可以少惹点儿事儿,少给国家找麻烦。所以,当时的清政府官员,根本就不知道英国人是怎么回事儿,他们住在什么地方,怎么来到中国的,他们的海军到底是个什么水平,这些谁也说不清。就连林则徐在给朝庭的奏报中还这样说,英国人就是一群不开化的野蛮人,他们的腿不会打弯儿,他们在水中很厉害,到了陆地上就不行了。不了解对手,不了解这是一场前所未遇的新战争,还以固有的经验进行军事部署,让英国人在海上跑来跑去,沿海各处防不胜防,每一战都败得糊里糊涂。
比以上更糟糕的是,清朝的官僚队伍。听说英军打到了浙江,道光非常着急,因为那里是清朝的钱粮之地,一但乱起来会动摇国本。老皇帝赶紧派出两支军队赶赴浙江。这两支部队离开北京后,一路上拖拖拉拉,有一支部队居然走了131天才到浙江。另一支部队是由皇室宗亲奕山率领的,这个部队效率略高一点儿,走了整四个月,比另一支部队提前了十几天。虽然当年没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从北京走到浙江也不至于要走这么久,为什么走这么慢?因为领兵主将不知道英国人的底细,怕万一遇上了,被人家痛贬一顿,跟朝庭没法交待。他们很幸运,一路上没有遇到英国人,等他们来的时候,英国人已经去了天津。
除了拖延之外,这些官员们还有一个更可恶之处,就是说谎欺骗道光皇帝。林则徐被革职之后,祁善作为钦差到广州替代他的两广总督职位,他来了以后,先给道光写了份奏报,他这么说,英国人没有要侵略中国的意思,他们是被林则徐惹急了,要到北京找您上访的。这话一听就是浑蛋话,可人家祁善就能说的出口。比祁善还能胡扯的是上文提到的奕山,他接替两广总督后,正赶上英国人进攻广州城,又往城里打炮,这小子吓破了胆,赶紧跟英国人谈判,给人家600万两银子,英国人才答应退走。事后,他给道光的奏报里这么说:英国人知道错了,他们找到我痛哭流涕,表示不去北京上访了,但他们做生意赔了本儿,求我给他们点补贴,以后就到别的地方好好做生意,再不敢来捣乱了。在没有向您请示的情况下,我自己做主给了他们600万两银子,算是安抚他们吧。这真是一位评书表演艺术家,同样是赔了英国人一大笔银子的事儿,经人家这么一说,真是合情入理。
道光不缺心眼儿,看了这个奏报哭笑不得。客观的说,清朝的十二个皇帝,都不能算是昏君,要说起这个道光,年轻的时候也算是个明白人。可他能怎么办?手下官员都是这种人,你不用他们也不行,好歹这个奕山还算是把事儿办了,那就下旨表扬一下吧。无论林则徐、祁善,还有这个奕山,他们都是清朝官员中非常能干的人,尽管他们在鸦片战争中都犯下很大错误,也都曾被革职,后来又都被重新任用了。他们是不好用,别的官儿比他们还不好用,道光也很无奈。
大家经常看那个清宫剧,里边的皇帝相当厉害,说杀了谁就杀了谁。我告诉大家,当时真实的情况不是那样。尽管皇帝是权力的核心,但大臣也有各种办法制约皇权,当时的朝局非常复杂,皇帝与大臣的关系也十分微妙。在上层结构中,各种势力围绕权力的争斗从来不曾停止,经常演化成可怕的党争。有历史学家认为,明朝实际上就是因为党争亡的国。道光时期的党争显然没有明末那么厉害,但也有各派势力的明争暗斗。不要说一个国家,咱们就说现在的大型国企,很多国企也是权力过于集中的大组织,各部门之间从来都是以搞定对方为目标的。虽然他们处于上层,但他们的空间却非常狭窄,只能互相挤位置,因此,他们被锁定在这个圏子里,每天眼睛向内,苦练“内功”。明朝最后的南明政府就是这么个情况,面对来势汹涌的清军,南明以马英、阮大成为首的南方势力,和以高宏途、钱谦益为首的东林党人,还是斗得你死我活,导致南明政府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要知道,当时南明尚有一百万职业军人,结果不到一年就把南方的半壁江山混没了。
在大家的印象中,都觉得官僚们太坏了,怎么当官的都是道德水平这么低的人?这个很好解释,问题不是出在道德教育搞得好不好上,你想啊,一个人只要被吸纳进上层权力结构中,你要想在汹涌的政治浪潮中立足,就必须要选边站队,当孤臣是很不容易的。一但卷入党争当中,你就什么下三烂的手段都得敢用,时间一长,还讲什么道德呀。上层官僚中哪个不是读圣贤书长大的,但只要一进入权力角斗场,谁讲道德谁吃亏。
内耗是清政府班子战斗力涣散的原因之一,“家天下”体制是导致官僚队伍不能积极作为的另一个原因。英国人来了,各地官员首先想到的是,只要洋鬼子别在我这儿捣乱就行,这个可以理解,那些官员无非是给道光打工的,一但事情处理不好,自己有点儿过失,把官混没了是小,要把脑袋混没了就吃什么也不香了。那种皇权制度对犯错误的官员是不会宽容的,官员们怎么办?只能想办法躲着事儿走。从古至今,哪个人不是为自己考虑的,天下一共出过几个圣人啊?
官僚队伍腐败无能,可当时中国还有4亿人口呢,怎么面对洋鬼子的侵略不进行反抗呢?这就要说到皇权统治下的民众心理了,皇权专治国家和现代国家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个区别就是对国家的认同感。当时多数的中国民众,并没有把清政府作为一个想象中的国家共同体,南方打仗的时候,北方人想的是,打就打吧,反正离我远呢?战区的老百姓想的是,愿意打你们就打,别打我就行。被占领地区老百姓想的是,谁当家对于我们来说都一样。没有几个人真得想为国家去战斗一下。鸦片战争中,还有一段历史学界刻意回避的事实,当时南方沿海地区的一部分老百姓暗中支持了英国人,如果没有他们的支持,英国人怎么能一路顺利打到天津,他们认识路吗?为什么有人会支持英国鬼子?这要从鸦片战争的性质说起。这场战争的目的不是为了领土,不是为了宗教或者民族冲突,仅仅是为了贸易。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奇怪?以前我在微信朋友圈里发过一个日记叫《倭寇的踪迹》,距鸦片战争之前三百年,也就是明朝中期,东南沿海各地闹倭寇,其实当时并不是一群日本屌丝来咱们这边闹事儿,背后的原因是,南方沿海走私队伍和明政府的冲突。和明朝一样,清朝是禁止海上贸易的,因此,必然会遭到贸易力量的反扑,来打你的人不光有外国人,也有自家人。在整个鸦片战争期间,民众自发抗击英军的只有“三元里”一个孤立事件,其他地方的民众都没有对英军进行过规模较大的武装抵抗。鸦片战争的最后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清政府被迫和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但很多中国人开始在五个通商口岸和洋人做生意,确实是有一部分人发了财,五个通商口岸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由此可见,当时的清朝,不是每个人都反对和英国人做生意的。
有人会问,你今天专门说鸦片战争这件事儿干什么呀?都过去这么久了,说它还有意思吗?我认为,这段历史还是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启示。比如说,今天我们会看到,一个很大的国有企业,怎么好好的就完了?原因很简单,传统、守旧、权力集中的大组织,反应速度太慢,应对外来力量的能力不足的问题太突出了,今天的世界变化太多、太快,他们适应不了。所以,大型国企在国际化竞争中想要立于不败之地,要干得就是两个事儿,第一是组织变形,第二是观念更新。我上班的那家大企业,十年前就提出了打造国际化知名企业的目标,但组织变形和观念更新这两件事儿都没有干,如此僵化的组织,如此落后的理念,怎么去实现这个国际化的目标呢?现在这个企业的经营已经很困难了,离他们当年设立的国际化目标也越来越远。要总结他们的失败案例,看起来到象是个国际笑话。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