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游记。
转载自天涯
作者:暮云残
《西游记》真是永远不败的经典!造型、取景、音乐、表演、剪辑,无一不佳。最近重看,又想起了它与原著的诸多不同之处。
现分述如下:
1 大战混世魔王:原著写孙悟空用混世魔王的大刀刀劈此怪,很是痛快。而电视剧则改成混世魔王落荒而逃,遇到牛魔王和独角鬼王,三人一同去赔罪,结果与美猴王成了好朋友。要知道,混世魔王可是杀了很多猴子猴孙啊!孙悟空显得过于心慈手软了。不过,这样改动有一个大好处,那就是把混世魔王这条线与孙悟空结义众兄弟这条线连起来了,推进了情节的发展。
评价:有得有失,观众能接受。
2 孙悟空的结义兄弟:原著中美猴王的结义兄弟很多,而电视剧中则寥寥无几。其实这些人多为过场人物(老牛在后面还有重头戏),应该删去,这样就突出了主线。
评价:删繁就简,处理得当。
3 大斗天蓬元帅:从猴王问世到大闹天宫,天蓬元帅在原著中都没有出场。但在电视剧里,却出现了一次,那就是弼马温在天河放马,天蓬出来拦阻,结果二人言语不合,恶斗一场,结果天蓬被打德心服口服。这种改编有三个好处:一是让观众顺便多了解一下八戒的前身;二是表现孙悟空率性而为;三是表现美猴王艺高,天上神将无不甘拜下风。
评价:神来之笔,灿然生光。
4 四大天王:剧中齐天大圣战四大天王是很精彩的片断,其实原著中是没有这个部分的。这个情节最早出现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杰作《大闹天宫》中,很好地丰富了原著的情节,表现了这一战的激烈。剧组把这个情节用上了,用得对,用得好!
评价:善于借鉴,源头活水用不竭!
5 魏征斩老龙:原著中有一段魏征斩杀犯了天条的老龙,老龙曾向唐太宗求情,因唐太宗未能拦住魏征,因而老龙向唐王索命的故事。阴森怪异,与全书明朗浪漫的风格殊不协调。电视剧把这一段完全砍去,实为明智之举。
评价:割除痈瘤,血脉畅通。
6 小牧童:齐天大圣被压五行山下,有一个小牧童给他摘桃吃,孙悟空够不到那个桃子。这个小片段颇有人情味,让人对曾经“英雄只此敢争先”的大圣陡生怜惜之意。原著无此情节。
评价:小小的花边,很美的点缀。
7 唐僧的仆人:剧中唐僧辞别唐王,孤身一人离开长安。原书唐王给三藏配备了两个仆人,不过刚走了一座山,这两个人就被吃掉。在全书中可有可无。唐僧是御弟,唐太宗把取经大业交给他,应该派两个人侍侯。可是这两个人如果长久存在,就与孙、猪、沙冲突,只好安排他们被妖怪吃掉。
评价:线索明了,体现了艺术的真实。
8 小白龙的出现:书中写孙悟空保护唐僧走到蛇盘山鹰愁涧,水中飞出一条龙袭击唐僧,孙悟空背着师傅就走,小白龙一口吞了白马。剧中是师徒二人夜宿农家,有匪人作祟,孙行者打得众匪徒死走逃亡。一名匪徒骑唐僧的白马逃走,结果一阵白光闪过,连人带马被小白龙吞吃。电视剧的改编,把马、匪两条线交织在一处。
评价:没有伤损原著,且使情节更加紧凑了。
9 小白龙的情敌九头虫:其实原著中小白龙与九头虫毫无关系,在剧中把他们说成了情敌,而且为伏龙寺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评价:毫无必要,弄得人物关系过于牵缠。
10 黑风山的小妖侦探:黑熊偷袈裟那一集,一开始有个小妖尾随孙悟空,发现了包袱里是袈裟,回山禀报。这样一来,就不是黑熊顺手牵羊了,而是蓄意偷盗。不过也好,显得妖性更强了。
评价:增强了恐怖气氛和情节的紧张性,不错。
11 铁背苍 狼怪:黑熊怪有两个妖精朋友,一个是幻化成书生的蛇精,一个是幻化成道人的狼怪,书上是这样写的。剧中简化了人物,只有一个蛇精。
评价:去掉垫刀的无名之妖,有助于观众集中注意力。
12 猪八戒背媳妇:真是大家喜闻乐见的片段。原书无此章节。这个故事是民间流传的,地方小戏中也有,喜剧色彩很浓。六小龄童、猪八戒、魏慧丽三个人把这段戏演绝了。
评价:虽不在原著中,但仍然是文戏的经典。
13 白骨精的洞府和她害死的一家三口:书中的白骨精仿佛就是个野妖怪,无家无门,一露面,变化了三次就一命呜呼了。而到了其他文学作品中,白骨精则是小妖广众,威风凛凛。电视剧也是这种演法,我想大概是有利于表现她的生活和性格吧。另外,“三打白骨精”在书中仅占一回,长度不够。剧中加入了白骨精害死一家三口的情节,笔酣墨饱地表现了这个妖怪的凶残。
评价:有尺度,加得好,很成功!
14 黑狐精:第10集、第11集都有个黑狐精。第10集里他是白骨精的军师,11集里他是黄袍怪的帮闲,时不时还要化成女形来媚人。他的任务,是把孙悟空打死白骨精,白骨精是妖非人的真相告诉唐僧,让唐僧彻底悔悟。书中无此人,电视剧接榫接得好!
评价:细针密线,大匠风范。
15 夺宝莲花洞的改编:这一集改动较大。其一是书中写银角大王遣来峨嵋、须弥二山压孙悟空,孙悟空担着山行走如飞,第三次遣来泰山方才压住猴王;剧中仅用一座山即压住了。其二是金角、银角派巴山虎、倚海龙去压龙洞接老奶奶;而剧中仍是精细鬼、伶俐虫二人去;其三是金角应该用七星剑,而剧中却是双手投掷金丹(这能伤人吗?)其四是后面还有个狐阿七舅爷,剧中无此妖。其五是金角、银角还有芭蕉扇、七星剑两宗宝贝,剧中没有出现。
评价:这一集中的妖怪都像小丑,所以喜剧性强,再加上孙悟空完全凭着个人的智慧和神通取胜,让观众感到痛快,所以不计较少了些内容。也可能这一集内容较多,不好拍。总之,虽然热闹得不够,可以理解!
16 乌鸡国的侍卫:假国王身边有个侍卫,与假国王一心,监视正宫娘娘和太子,最后险些用白绫缢死正宫。原书无此人。
评价:加得不错,使矛盾冲突更加激烈了,而且便于调度情节。
17 鹿力、羊力斗法:在虎力斗法失败、身死之后,还有鹿力比赛剖腹挖心、羊力比赛油锅洗澡并一一丧命的情节;剧中变成孙悟空的一口气就把鹿、羊吹得消失了,让人觉得没有过足瘾。
评价:这个故事妙趣横生,真是留下了遗憾。不知是经费不足还是原故事太长,总感觉结尾太草率。这么精彩的电视剧,这么好的演员,为什么当初得不到足够的经费呢?
18 女儿国里的柔情蜜意:按照原著的写法,唐僧面对女儿国王,应该是如同木头人一般;而电视剧里,唐僧似乎是有些动心了,女儿国王是何等的娇美啊!导演的处理含蓄不张狂,营造了一种令人低徊之境,尺寸把握得很好.
评价:最成功的以现代人心态诠释古典名著的影视片段!
19 牛魔王未展神威:火焰山一节,孙悟空和牛魔王要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赌斗多般变化,天兵天将织成罗网也不能奈何老牛,最后哪吒用风火轮才降服他,这是何等神通?而电视剧中哪吒一人用乾坤圈就轻松搞定,其实老牛可不是省油的灯。另外,孙悟空和牛魔王的对打也过于简单。
评价:这是所有人的无奈,经费不足,条件有限,徒叹奈何!这一集的场面不如《大圣闹天宫》,是不是前面的原因呢?
20 伏龙寺降妖:尽管我很喜欢《西游记》一剧的神韵,但是现在也不得不说,这是改编最失败的一集。书中偷佛宝的是万圣公主,他的驸马是九头虫。二人与小白龙毫无瓜葛。剧中说万圣公主意欲毒死悟空、八戒于前(结果孙悟空暗换酒杯,毒死了万圣老龙);起心毒死白龙马于后。最终小白龙复了人身,假作情意,骗回了佛宝。这种情节,阴柔、阴谋之气过重,不是原书阳刚跳脱的风格,也没有显出孙悟空的本事。原著纯粹是武力解决问题,老龙死在孙行者的棒下。
评价:再好的文艺作品也有败笔,对于全剧来说,瑕不掩瑜。
21 盘丝洞里的生死:原著是蜈蚣精与孙悟空鏖战,七个蜘蛛精助战,被孙以身外身法变出无数小猴制服,然后孙悟空一顿棒子把她们打成肉酱。后来毗蓝婆收走了蜈蚣精。而电视剧正好相反,蜈蚣精被毗蓝婆一针插死,七个蜘蛛精则被收走。倒也有趣。
评价:两种情节安排难分优劣。
22 二合一的玉华州:一个国王要杀尽和尚,后来自己、娘娘、太子、大臣都被孙悟空作法剃了光头,这是灭法国的故事。可是编剧却把它和玉华州、狮子精的故事捏到了一起,这是选材的错误。
评价:灭法国的故事本来就不精彩,乏善可陈,不应该拍这一段。如果把七绝山的故事在这里拍出来,就不会有续集中那么烂的情节和人物了。
23 “失足”的佛爷:师徒四人和白龙马共同取得真经,俱被封为佛、罗汉、使者、天龙。可是师徒四人回转之时,观音菩萨发现少了一难,于是作法,令四人坠落云头。问题来了,既已成佛,怎么还会受观音的操纵控制?他们已经平级了!难以自圆其说。书中是他们把真经送回大唐,正与唐王叙说别来情事,如来佛派了使者呼召他们回雷音受封。这才合理。
评价:我能体会编剧、导演的苦心,他们是想在师徒四人回到东土大唐时定格结束,这样突出了成就感,确实,能给观众一种功业成就的激动。不过,有得必有失,不得不提前封佛,留下了一个漏洞。
总结:《西游记》一剧有着戏曲的味道、电影的精致、国画古诗的底蕴,是全体演职员用青春、热血、心灵、生命凝聚而成的珍品。我们要永远向杨洁致敬,向六小龄童、马德华致敬!虽有些少瑕疵,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