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不曾相遇
如果我们不曾相遇 此片主要讲述了一名罹患脑癌的男子经历了三段奇异的“消失”的故事。和许许多多的人一样,男主也不曾想到,自己会在寿终正寝之前面对死亡这个话题。当医生告知他这个消息时,他没有像影视作品中的人物那样,或涕泗横流,或一蹶不振,他所想的依然是未被喂食的猫,未看过的电影,甚至是刚买的洗发水。死亡对于生命的重创既短暂又漫长,表面上我其实能很快的接受噩耗,比如学业上的失败,工作上的碰壁。而实际上它又像是一颗定时炸弹,成为你心头上不能磨灭的阴影,时时刻刻提醒着你。影片通过男主的旁白告诉观众,自己已然接受这个事实,就好像生活里每日都上演的小事,但当另一个“他”出现在他的家中时,证明了接受并不等于释怀。另一个“他”告诉他,如果能让世界上每消失一件东西,那他就能多活一天,至于要让什么小事,则由“他”来决定。
第一个要消失的是手机,或者说一切的通讯工具,代表了他与前女友相遇的契机,如果不是前女友在他看电影的途中,误打了他家的电话,他慌乱之中原本想把音量调低而误调高,以至于刚好让对方听到电影的内容,而对方作为影迷又恰好看过,并且对电影内容了如指掌,就此和男主谈了起来,于是两人结下不解之缘。加之二人同在一所大学上学,基于对电影的共同爱好,男女关系就此确立。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不能令人信服,毕竟即使听到自己喜欢的电影,更多的是把这样的经历发在朋友圈里,而不是和对方聊起来。但是,缘分的出现本来就是不按常理,不合逻辑的,这样一想虽然概率发生的概率低,但作为一种愿望也听美好的。回到电影上,若是手机消失了,那么与前女友的缘分也不复存在。而片中二人分手后依然能在咖啡厅里说说笑笑,意味着两人对对方仍然有“不是恋人,也能做朋友”的感觉在。不过此处还有一个尚未解开的谜团,即两人分开的原因。
第二个要消失的是电影,它代表了男主和好友达也之前的友情。达也和男主同在一所学校,与男主外向的性格不同,达也似乎只热衷于电影,而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男主出于好奇,主动以电影和达也搭话,没想到二人竟成了朋友,更确切地说,一开始二人是安利与被安利的关系,每天达也都向男主推荐一部电影,渐渐地男主也喜欢上了电影,也就有了后来与女友相遇的机缘巧合。达也代表的是生活中一类人,他们常常痴迷于自己的小圈子,其中有像达也这样外冷内热的,只要你愿意和他们交流,他们也愿意拉你入伙。一段友谊什么时候开始是未知的,但是当你更主动,更愿意向他人敞开心扉的时候,友谊的大门打开的概率就会大一些,也会早一些。情感是时间积累的产物,一日日的交流看似平淡无奇,但逐渐地两人在对方的世界里最终占据一席之地。男主问达也假如他死前要看一部电影,会选哪一部?达也说“怎么可能会有,我选不出来,我们和电影的牵绊会一直持续下去的吧。”生活中若是能遇到像达也那样的人,也许有感到无聊的时候,但更多的是收获一段珍贵的友谊。
影片至此情节上都比较合理流畅,但随后场景一转切换到阿根廷,那时的男主与女友正在旅游。途中他们遇到一位自18岁起就周游世界的大叔,三人交谈甚欢。某天大叔与二人道别,这时意外却发生了,等二人回过神来大叔已经躺在血泊当中。于是影片迎来了最莫名其妙的地方,男主与女友站在伊瓜苏瀑布前,女友痛哭不止,大喊要活下去。影片本想借此情景传达生命脆弱易逝的内涵,但女友撕心裂肺地哭喊却并无法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这场意外最终导致二人的分手,但究竟是女友认为男主不懂得生命的珍贵,又或是其他,片中并未明确说出来,这也是我最不解的地方,因为片中没有铺垫说明女友对于生命的看法。
由陌生人生命的消逝联想到自己的死亡,男主觉得世上没有人会为自己的消逝感到悲哀,此时是钟表消逝了,它指的是作为修表匠的男主的父亲,代表了男主生命里最亲的人之一。这时候,“他”又出现了,和男主说下一个要消失的猫。在这一部分影片才与猫有关,猫代表了男主的母亲。原本对猫过敏的母亲,为了满足男主的愿望,还是收留了一只流浪猫,取名为“生菜”。随着男主的成长,生菜渐渐老去,母亲的身体状况也一日不如一日。终于有一天,生菜死了,但同时家里也迎来了新成员“卷心菜”。之后母亲向男主提出临终前想要一家人去看海,一家三口在没有计划的情况下出发,一路上磕磕绊绊总算是订上了房间。夕阳西下,男主推着母亲沿着海岸线前行,母亲说让父亲给两人合照,父亲难掩悲痛,颤抖着为二人拍下一张模糊的照片。影片中曾出现在母亲的去世的病床前,男主责备父亲为何这时才出现,父亲不语。片中的父亲留给观众的总是那个修表的背影,但其实卷心菜的到来是父亲的可以安排。作为家里的顶梁柱,看似一心扑在工作上的父亲,并没有忽视家里,但这里也是有让人不解的地方,为何直至母亲临终父亲才出现。也许是导演刻意塑造的形象,以此表达男人的大爱无言,但不得不说与观众的认识偏离太多,只是一次失败的表现。上面的一切借由母亲的遗书展开,男主在这时在内心与父亲达成了和解,最终决定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把握住和父亲间的感情。
影片不过是借由手机、电影、猫一类生活中的平凡事物,牵扯出爱情、友情、亲情这些容易被我们所忽视的情感,许多人总是在生命即将终结时才发现身边人的重要,才懂得珍惜最普通的感情。片名取为“假如猫从世界上消失”与电影全篇并无太多联系,不过是营销上的一种吸引观众的手段,而电影本身的主旨亦无特别引人深思之处。在我们不面对阴阳相隔,生老病死的时候,生命、情感这些话题确实无法引起强烈的共鸣,生活还在继续,我们很难每时每刻在心中念叨这样沉重的故事,因为工作与学习似乎已占据了我们全部的世界。生活与生命之间看似不可平衡的两件事物,说到底,孰重孰轻,什么时候让杠杆平衡,什么时候倾斜向其中那个一方,决定权一只在我们手上,就看我们怎么权衡罢了。
第一个要消失的是手机,或者说一切的通讯工具,代表了他与前女友相遇的契机,如果不是前女友在他看电影的途中,误打了他家的电话,他慌乱之中原本想把音量调低而误调高,以至于刚好让对方听到电影的内容,而对方作为影迷又恰好看过,并且对电影内容了如指掌,就此和男主谈了起来,于是两人结下不解之缘。加之二人同在一所大学上学,基于对电影的共同爱好,男女关系就此确立。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实在是不能令人信服,毕竟即使听到自己喜欢的电影,更多的是把这样的经历发在朋友圈里,而不是和对方聊起来。但是,缘分的出现本来就是不按常理,不合逻辑的,这样一想虽然概率发生的概率低,但作为一种愿望也听美好的。回到电影上,若是手机消失了,那么与前女友的缘分也不复存在。而片中二人分手后依然能在咖啡厅里说说笑笑,意味着两人对对方仍然有“不是恋人,也能做朋友”的感觉在。不过此处还有一个尚未解开的谜团,即两人分开的原因。
![]() |
第二个要消失的是电影,它代表了男主和好友达也之前的友情。达也和男主同在一所学校,与男主外向的性格不同,达也似乎只热衷于电影,而对周围的事情漠不关心。男主出于好奇,主动以电影和达也搭话,没想到二人竟成了朋友,更确切地说,一开始二人是安利与被安利的关系,每天达也都向男主推荐一部电影,渐渐地男主也喜欢上了电影,也就有了后来与女友相遇的机缘巧合。达也代表的是生活中一类人,他们常常痴迷于自己的小圈子,其中有像达也这样外冷内热的,只要你愿意和他们交流,他们也愿意拉你入伙。一段友谊什么时候开始是未知的,但是当你更主动,更愿意向他人敞开心扉的时候,友谊的大门打开的概率就会大一些,也会早一些。情感是时间积累的产物,一日日的交流看似平淡无奇,但逐渐地两人在对方的世界里最终占据一席之地。男主问达也假如他死前要看一部电影,会选哪一部?达也说“怎么可能会有,我选不出来,我们和电影的牵绊会一直持续下去的吧。”生活中若是能遇到像达也那样的人,也许有感到无聊的时候,但更多的是收获一段珍贵的友谊。
![]() |
影片至此情节上都比较合理流畅,但随后场景一转切换到阿根廷,那时的男主与女友正在旅游。途中他们遇到一位自18岁起就周游世界的大叔,三人交谈甚欢。某天大叔与二人道别,这时意外却发生了,等二人回过神来大叔已经躺在血泊当中。于是影片迎来了最莫名其妙的地方,男主与女友站在伊瓜苏瀑布前,女友痛哭不止,大喊要活下去。影片本想借此情景传达生命脆弱易逝的内涵,但女友撕心裂肺地哭喊却并无法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这场意外最终导致二人的分手,但究竟是女友认为男主不懂得生命的珍贵,又或是其他,片中并未明确说出来,这也是我最不解的地方,因为片中没有铺垫说明女友对于生命的看法。
由陌生人生命的消逝联想到自己的死亡,男主觉得世上没有人会为自己的消逝感到悲哀,此时是钟表消逝了,它指的是作为修表匠的男主的父亲,代表了男主生命里最亲的人之一。这时候,“他”又出现了,和男主说下一个要消失的猫。在这一部分影片才与猫有关,猫代表了男主的母亲。原本对猫过敏的母亲,为了满足男主的愿望,还是收留了一只流浪猫,取名为“生菜”。随着男主的成长,生菜渐渐老去,母亲的身体状况也一日不如一日。终于有一天,生菜死了,但同时家里也迎来了新成员“卷心菜”。之后母亲向男主提出临终前想要一家人去看海,一家三口在没有计划的情况下出发,一路上磕磕绊绊总算是订上了房间。夕阳西下,男主推着母亲沿着海岸线前行,母亲说让父亲给两人合照,父亲难掩悲痛,颤抖着为二人拍下一张模糊的照片。影片中曾出现在母亲的去世的病床前,男主责备父亲为何这时才出现,父亲不语。片中的父亲留给观众的总是那个修表的背影,但其实卷心菜的到来是父亲的可以安排。作为家里的顶梁柱,看似一心扑在工作上的父亲,并没有忽视家里,但这里也是有让人不解的地方,为何直至母亲临终父亲才出现。也许是导演刻意塑造的形象,以此表达男人的大爱无言,但不得不说与观众的认识偏离太多,只是一次失败的表现。上面的一切借由母亲的遗书展开,男主在这时在内心与父亲达成了和解,最终决定在人生的最后时刻把握住和父亲间的感情。
![]() |
影片不过是借由手机、电影、猫一类生活中的平凡事物,牵扯出爱情、友情、亲情这些容易被我们所忽视的情感,许多人总是在生命即将终结时才发现身边人的重要,才懂得珍惜最普通的感情。片名取为“假如猫从世界上消失”与电影全篇并无太多联系,不过是营销上的一种吸引观众的手段,而电影本身的主旨亦无特别引人深思之处。在我们不面对阴阳相隔,生老病死的时候,生命、情感这些话题确实无法引起强烈的共鸣,生活还在继续,我们很难每时每刻在心中念叨这样沉重的故事,因为工作与学习似乎已占据了我们全部的世界。生活与生命之间看似不可平衡的两件事物,说到底,孰重孰轻,什么时候让杠杆平衡,什么时候倾斜向其中那个一方,决定权一只在我们手上,就看我们怎么权衡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