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古王国时代的丧葬习俗
埃及古王国时代的丧葬习俗
照片为位于埃及萨卡拉的阶梯金字塔,属于古埃及第三王朝的左塞王,是真正的金字塔建筑的最早雏形。
(一)金字塔墓室
埃及人关于灵魂不灭,永恒轮回的观念对他们的丧葬是有着重大影响的。早在前王国时代中,国王的墓室中就陪葬许多生活物品,比如蝎子王墓室中发现的葡萄酒。说明人们在死后仍然希望过着人间的生活。到了古王国时代,王族成员死后追求的生活开始和庶民分开,比较明显的特点是出现了为王族人员专门撰写的金字塔文。马斯塔巴的建筑形式成为王公贵族的标准墓葬形式,并且一般都围绕在金字塔周围,仍然保持生前的君臣关系,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为自己的国王效劳。
从第五王朝乌那斯的金字塔开始,塔的内壁上出现了金字塔铭文。这一最早的篇章讲述了国王将成为围绕天极的星体之一北极星,因为它在埃及从未显示落下来,因为被认为是永久的象征。
在左塞王的阶梯金字塔北面有一座祭庙,还有古王国时代所有金字塔的入口处都在北面,面向的是北极星的方向。在金字塔铭文的晚后章节中,国王被说成是太阳神拉相结合,每日巡游天空。这文字显示国王与全系列的神杯视为一体,有时是诸神之长,有时却又在诸神保护下,此外他还能和奥西里斯神一统遨游天空,周游地下冥国。奥西里斯神逐渐成为了死者的最高神。
从阶梯金字塔到角锥体金字塔出了建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外,也反映出古埃及人的信仰演变。古埃及人把金字塔称为“梅尔”,意思是“上升的地方”。据说国王死后与其父拉神会面,可以踏着金字塔升天,在金字塔的铭文中曾这样写道:“阶梯······作为国王升入天空的东西。”而后来光滑的标准的金字塔则象征着太阳的光芒四射,太阳光照射到太阳形成了太阳的光线,去世的国王可以借助太阳光线而升天。
在去过金字塔的时候,拍摄照片,太阳与金字塔塔尖重叠的那一刻是最为震撼的。
(二)木乃伊的由来与制作
由于相信永恒轮回,生命的再度复活,因此遗体就要被很好的保存,于是就有了“木乃伊”,所谓木乃伊通常指的是用于以人工手段保存人类、动物,包括鸟、鱼或爬行动物在内的尸体。但是一般被错误的应用为仅限于太阳干燥的人类尸体,其实你去过开罗博物馆后会发现,有好多动物的木乃伊,出了狒狒、猫、狗外,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只鳄鱼的木乃伊。中文木乃伊一次是从英文“Mummy”音译过来的,意译应该是“干尸”,以别于湿尸或软尸。“木乃伊”这个词并非出自古埃及语,最早被发现时来自于拜占庭的希腊和拉丁语中,后来流行到了所有欧洲语言中。在阿拉伯语中的起源是“皮奇”(Pitch)“松脂”,而它的波斯语的最初形式意为“蜡制的”。作为“木乃伊”一次的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其意思是“用蜡制的或沥青”保存的尸体。将叙利亚语的人们把用于制作木乃伊的这种东西叫“Mumya”。
木乃伊的发明与埃及的自然条件和民族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早在旧石器晚期或者新石器时代,尼罗河地区的猎人和采集者就相信来世的观点,因此他们把死者埋葬在小墓地中,在前王国时代,死者只是用席子或者皮革包裹,埋葬于墓中。但是,埃及干旱的自然条件,使得死者的遗体内的液体被干燥的沙漠吸收,很快出现了脱水的现象,最后演变成了干尸,永久的保留了下来。这一自然形成的现象,影响了后来的埃及人,同时埃及人信仰的发展,认为只要保存好尸体,死者的灵魂会再度返回的,于是从自然地木乃伊发展成人工的木乃伊制作。
大约从第一王朝开始,埃及人采用了麻布带包裹遗体,着手保存遗体的人工实验。后来,发明了途上树脂的包带防腐技术,使死者的形体再现。到第四王朝,埃及人找到了把内脏从遗体中取出,可以防止腐败的方法。埃及人把内脏,特别是肝脏、肠、胃取出来,促使空了的遗体迅速干燥起来,这样能更好的保存。在吉萨胡夫王的母亲海泰斐丽丝王妃的墓室中,人们发现了专门用来盛放内脏的石灰石罐子“卡诺匹斯”,这样在把剩下的尸体用树脂浸上的带子缠捆,完成了木乃伊的制作技术。到了新王国时代,这一技术有了非常显著的提高。
(三)丧葬仪式
希罗多德记述了古埃及人的丧葬仪式,首先死者家中所有的妇女与男子都要到城中各处巡行捶胸哀悼,妇女们还要用泥土涂抹面部或头部,裸露胸部。然后,再把遗体送去制成木乃伊。木乃伊制成后,还要举行一个“开口仪式”,根据保留下来的林德纸草的记载,古埃及当时共有17钟之多的开口仪式。每一种礼仪都与身体的各个部分直接相关,包括头部的七个切口,内脏的四个,两只脚,胸和背的开放。全部过程要在70日内完成,这与其他史料的记载完全相同。
所谓的开口仪式,实际上就是对木乃伊或者包括死者的雕像和浮雕“注入生命力”,以便保证死者的木乃伊在底下世界的生活。从古王国时代起,出了木乃伊外,还要制作和安放死者的雕像。其用意是一旦遗体损伤或者消失时,他的雕像可以作为它的替身而维持存在下去。仪式中往往对木乃伊喷香料,撒水,用手斧出动木乃伊或雕像的口、手和足等,使死者的灵魂再入体内。
2008年春节,我在吉萨金字塔前拍摄的的葬祭庙
安葬一位国王,除了要建造金字塔,还要修建有关的附属建筑--河谷庙和葬祭庙。河谷庙又称下庙,通常位于尼罗河岸边,送葬队伍从河东到河西上岸后,将遗体暂时放在河谷庙,并制成木乃伊,然后送葬队伍再把木乃伊和供物通过一条砌道或参道送到接近金字塔的葬祭庙或享庙。在这里人们向木乃伊祭祀,然后僧侣们把木乃伊移送到了金字塔中。
(四)法老的太阳船
这是在吉萨金字塔前太阳船博物馆中拍摄的胡夫法老的太阳船。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竟然能建造出这么精美的船只。
吉萨金字塔前的太阳船博物馆,是意大利人设计的船体形博物馆。
在古埃及丧葬习俗上还有件值得关注的现象,他们要为死者陪葬太阳船或者太阳穿的模型。在许多金字塔附近都发现有船型的石坑,有些里面还发现了木质的船。最著名的发现来自于1954年,胡夫大金字塔南侧18米处发现的胡夫太阳船。这是由埃及的学者马拉赫在清理场地时发现的。埋葬太阳船的石坑长31米,用4.5米长,重16吨的41块巨石石板覆盖。在石坑中保存了完整无损的1224个部件,经过考古学家的努力,把这些零散的部件用棕绳重新缝合起来,让我们看到了一座完整而巨大的太阳船。
胡夫太阳船长43.6米,船幅5.9米,排水量为45吨。船上设有指挥室和船舱,船体两侧各配有5只木浆,每只长8.5米,船尾设有转舵浆。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竟然能做出如此做工精良的船只,是让人有种钦佩和惊叹的。1985年,在距此石坑三米远的西侧,又发现了一个埋有太阳船的石坑,其中的太阳船与前者完全相似,但已被封闭。
关于陪葬太阳船的功用,存在着争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与太阳崇拜有关,传说,太阳乘船昼夜在天空和地下航行。埃及的君主国王被尊崇为“太阳之子”,因此陪葬太阳船,其目的也是为了保证国王能和太阳神一样航行。在金字塔铭文中可以看到有关国王乘坐太阳船的记述。但是,另有一种说法把它说成丧葬船,在国王的葬仪中,通常用船把遗体运到河谷庙,所以,也可以把它称为丧葬船,然后把船沿着筑有围墙的通道扛到金字塔附近埋葬。胡夫太阳船的发现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成为20世纪重大的考古发现。
![]() |
阶梯金字塔 |
照片为位于埃及萨卡拉的阶梯金字塔,属于古埃及第三王朝的左塞王,是真正的金字塔建筑的最早雏形。
(一)金字塔墓室
埃及人关于灵魂不灭,永恒轮回的观念对他们的丧葬是有着重大影响的。早在前王国时代中,国王的墓室中就陪葬许多生活物品,比如蝎子王墓室中发现的葡萄酒。说明人们在死后仍然希望过着人间的生活。到了古王国时代,王族成员死后追求的生活开始和庶民分开,比较明显的特点是出现了为王族人员专门撰写的金字塔文。马斯塔巴的建筑形式成为王公贵族的标准墓葬形式,并且一般都围绕在金字塔周围,仍然保持生前的君臣关系,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为自己的国王效劳。
从第五王朝乌那斯的金字塔开始,塔的内壁上出现了金字塔铭文。这一最早的篇章讲述了国王将成为围绕天极的星体之一北极星,因为它在埃及从未显示落下来,因为被认为是永久的象征。
在左塞王的阶梯金字塔北面有一座祭庙,还有古王国时代所有金字塔的入口处都在北面,面向的是北极星的方向。在金字塔铭文的晚后章节中,国王被说成是太阳神拉相结合,每日巡游天空。这文字显示国王与全系列的神杯视为一体,有时是诸神之长,有时却又在诸神保护下,此外他还能和奥西里斯神一统遨游天空,周游地下冥国。奥西里斯神逐渐成为了死者的最高神。
从阶梯金字塔到角锥体金字塔出了建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外,也反映出古埃及人的信仰演变。古埃及人把金字塔称为“梅尔”,意思是“上升的地方”。据说国王死后与其父拉神会面,可以踏着金字塔升天,在金字塔的铭文中曾这样写道:“阶梯······作为国王升入天空的东西。”而后来光滑的标准的金字塔则象征着太阳的光芒四射,太阳光照射到太阳形成了太阳的光线,去世的国王可以借助太阳光线而升天。
在去过金字塔的时候,拍摄照片,太阳与金字塔塔尖重叠的那一刻是最为震撼的。
(二)木乃伊的由来与制作
由于相信永恒轮回,生命的再度复活,因此遗体就要被很好的保存,于是就有了“木乃伊”,所谓木乃伊通常指的是用于以人工手段保存人类、动物,包括鸟、鱼或爬行动物在内的尸体。但是一般被错误的应用为仅限于太阳干燥的人类尸体,其实你去过开罗博物馆后会发现,有好多动物的木乃伊,出了狒狒、猫、狗外,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只鳄鱼的木乃伊。中文木乃伊一次是从英文“Mummy”音译过来的,意译应该是“干尸”,以别于湿尸或软尸。“木乃伊”这个词并非出自古埃及语,最早被发现时来自于拜占庭的希腊和拉丁语中,后来流行到了所有欧洲语言中。在阿拉伯语中的起源是“皮奇”(Pitch)“松脂”,而它的波斯语的最初形式意为“蜡制的”。作为“木乃伊”一次的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的,其意思是“用蜡制的或沥青”保存的尸体。将叙利亚语的人们把用于制作木乃伊的这种东西叫“Mumya”。
木乃伊的发明与埃及的自然条件和民族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最早在旧石器晚期或者新石器时代,尼罗河地区的猎人和采集者就相信来世的观点,因此他们把死者埋葬在小墓地中,在前王国时代,死者只是用席子或者皮革包裹,埋葬于墓中。但是,埃及干旱的自然条件,使得死者的遗体内的液体被干燥的沙漠吸收,很快出现了脱水的现象,最后演变成了干尸,永久的保留了下来。这一自然形成的现象,影响了后来的埃及人,同时埃及人信仰的发展,认为只要保存好尸体,死者的灵魂会再度返回的,于是从自然地木乃伊发展成人工的木乃伊制作。
大约从第一王朝开始,埃及人采用了麻布带包裹遗体,着手保存遗体的人工实验。后来,发明了途上树脂的包带防腐技术,使死者的形体再现。到第四王朝,埃及人找到了把内脏从遗体中取出,可以防止腐败的方法。埃及人把内脏,特别是肝脏、肠、胃取出来,促使空了的遗体迅速干燥起来,这样能更好的保存。在吉萨胡夫王的母亲海泰斐丽丝王妃的墓室中,人们发现了专门用来盛放内脏的石灰石罐子“卡诺匹斯”,这样在把剩下的尸体用树脂浸上的带子缠捆,完成了木乃伊的制作技术。到了新王国时代,这一技术有了非常显著的提高。
![]() |
木乃伊 |
(三)丧葬仪式
希罗多德记述了古埃及人的丧葬仪式,首先死者家中所有的妇女与男子都要到城中各处巡行捶胸哀悼,妇女们还要用泥土涂抹面部或头部,裸露胸部。然后,再把遗体送去制成木乃伊。木乃伊制成后,还要举行一个“开口仪式”,根据保留下来的林德纸草的记载,古埃及当时共有17钟之多的开口仪式。每一种礼仪都与身体的各个部分直接相关,包括头部的七个切口,内脏的四个,两只脚,胸和背的开放。全部过程要在70日内完成,这与其他史料的记载完全相同。
所谓的开口仪式,实际上就是对木乃伊或者包括死者的雕像和浮雕“注入生命力”,以便保证死者的木乃伊在底下世界的生活。从古王国时代起,出了木乃伊外,还要制作和安放死者的雕像。其用意是一旦遗体损伤或者消失时,他的雕像可以作为它的替身而维持存在下去。仪式中往往对木乃伊喷香料,撒水,用手斧出动木乃伊或雕像的口、手和足等,使死者的灵魂再入体内。
2008年春节,我在吉萨金字塔前拍摄的的葬祭庙
安葬一位国王,除了要建造金字塔,还要修建有关的附属建筑--河谷庙和葬祭庙。河谷庙又称下庙,通常位于尼罗河岸边,送葬队伍从河东到河西上岸后,将遗体暂时放在河谷庙,并制成木乃伊,然后送葬队伍再把木乃伊和供物通过一条砌道或参道送到接近金字塔的葬祭庙或享庙。在这里人们向木乃伊祭祀,然后僧侣们把木乃伊移送到了金字塔中。
![]() |
太阳船 |
(四)法老的太阳船
![]() |
太阳船 |
这是在吉萨金字塔前太阳船博物馆中拍摄的胡夫法老的太阳船。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竟然能建造出这么精美的船只。
![]() |
太阳船 |
吉萨金字塔前的太阳船博物馆,是意大利人设计的船体形博物馆。
在古埃及丧葬习俗上还有件值得关注的现象,他们要为死者陪葬太阳船或者太阳穿的模型。在许多金字塔附近都发现有船型的石坑,有些里面还发现了木质的船。最著名的发现来自于1954年,胡夫大金字塔南侧18米处发现的胡夫太阳船。这是由埃及的学者马拉赫在清理场地时发现的。埋葬太阳船的石坑长31米,用4.5米长,重16吨的41块巨石石板覆盖。在石坑中保存了完整无损的1224个部件,经过考古学家的努力,把这些零散的部件用棕绳重新缝合起来,让我们看到了一座完整而巨大的太阳船。
胡夫太阳船长43.6米,船幅5.9米,排水量为45吨。船上设有指挥室和船舱,船体两侧各配有5只木浆,每只长8.5米,船尾设有转舵浆。4000多年前的古埃及人竟然能做出如此做工精良的船只,是让人有种钦佩和惊叹的。1985年,在距此石坑三米远的西侧,又发现了一个埋有太阳船的石坑,其中的太阳船与前者完全相似,但已被封闭。
关于陪葬太阳船的功用,存在着争议,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一定与太阳崇拜有关,传说,太阳乘船昼夜在天空和地下航行。埃及的君主国王被尊崇为“太阳之子”,因此陪葬太阳船,其目的也是为了保证国王能和太阳神一样航行。在金字塔铭文中可以看到有关国王乘坐太阳船的记述。但是,另有一种说法把它说成丧葬船,在国王的葬仪中,通常用船把遗体运到河谷庙,所以,也可以把它称为丧葬船,然后把船沿着筑有围墙的通道扛到金字塔附近埋葬。胡夫太阳船的发现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成为20世纪重大的考古发现。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