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令孺,闻一多曾爱过的女诗人
她像一缕浮云,
随着秋风浮沉。
更像神林里的枭鸟,
只爱对着幽暗默祷。
这是方令孺在《她像》中写下的诗句,不论怎么看,都似她的自画像。
方令孺30多岁才开始写新诗,与林徽因并列为“新月派”中仅有的两位女诗人,但一生创作甚少,只留下20多首诗和20多篇散文,苏雪林曾说:“方诗甚少,不易批评。”
作品虽不多,但方令孺的文坛地位甚高,与徐志摩、沈从文、陈梦家、梁实秋、丁玲、老舍等颇有往来,被巴金尊为大姐,还曾与闻一多擦出爱的火花,因顾忌世俗偏见,闻、方二人未能走到一起。
上世纪40年代,与老舍有婚外情的赵清阁曾与方令孺为邻,她写道:“(方令孺)诗人气质很重,她既有胸襟豁达的一面,也有点多愁善感,孤僻倨傲。她交往的人不多,常常独自呆在屋里沉思默想,好端端的会忽然落泪。”
遗憾的是,对于这位才华横溢却被时代沉埋的才女,今天的读者已不太了解了。
并非方苞后人
梁实秋晚年写到方令孺时,曾说:“可是方令孺不愿提起她的门媚,更不愿谈她的家世,一有人说起桐城方氏如何如何,她便脸上绯红,令人再也说不下去。”
其实,这是因梁不知桐城方氏分桂林方 、鲁谼(音同洪)方和会宫方三脉。
一提起桐城方氏,人们想当然地以为都是方苞后人,方令孺的侄子舒芜(本名方珪德,又名方管)曾说:“桐城那些大姓,都把祠堂建到县城里,像‘桂林方’的方氏宗祠就很堂皇。我们连‘祠堂’也没有,只有‘享堂’,而且还在乡下。可见我们是小姓。”
方令孺不愿提她的门楣,与她非方苞后人有关,不过她祖上方东树是清中期著名学者,她的爷爷方宗诚亦是有名的理学家,入过曾国藩幕府。
1897年,方令孺生于安庆,父亲方守敦曾随吴汝纶(严复的老师)赴日考察学制,归来后帮吴创办桐城中学。方守敦有四子五女,方令孺是第4个女儿,也是家中唯一未缠足的女儿。方令孺7岁丧母,方守敦带着全家迁回桐城。
1915年,19岁的方令孺在伯父方守彝(任方家族长)做主下,嫁给银行家陈卓甫之子陈平甫。对这段婚姻,方令孺后来曾说:“阶级虽同,但又彼此轻视,生活、习惯、思想又彼此矛盾。”
徐悲鸿的前妻蒋碧微称:“陈有一副科学头脑,思想缜密,做事有条不紊,最重秩序,方则大而化之,一副‘名士’派头。”蒋碧微是方令孺在复旦大学的同事,蒋帮方介绍过工作,她的看法应较中立。
终于“成为一个完全自由的人”
1923年,27岁的方令孺跟随丈夫陈平甫去美国留学。正是在这一年,方令孺在吴宓主编的《学衡》上发表了旧体诗《和二兄海棠巢诗》。《学衡》以宣传旧文化为己任,方守彝、方守敦和方令孺的几个哥哥都有旧体诗在其上发表。
方令孺在华盛顿大学就读(许多传记误为华盛顿州立大学,二者名字虽近,却是不同学校),方在这里结识了同学孙寒冰,孙给她看了易卜生的名著《娜拉》,令方极为震撼。
孙寒冰与方令孺曾产生爱情,方令孺的侄儿方琯(音同管)德曾有一本自传体小说《胭脂巷的子孙们》,披露了这段故事,但真实与否,一直存疑,但方令孺晚年的学生裘樟松曾证明确有此事。
方令孺比孙寒冰大6岁,且此时方与陈平甫已有2个女儿,这段爱情并无结果。
1927年,31岁的方令孺离开丈夫,转入威斯康辛大学攻读文学,试图“成为一个完全自由的人”。23年后,她在《我所见到的“美国生活方式”》一文中抱怨道,该校因她已婚且离开丈夫,竟不予注册,幸方的侄女也来申请入学,方以其监护人的身份入册,但入学后备受校方刁难。
在美国,方令孺生下了第3个女儿。
1929年,陈平甫提前归国,不再给方令孺生活费,并将女儿接走,方只好回国。
1930年5月,方令孺在南京玄武湖结识了徐志摩、陈梦家、闻一多等人,方令孺的寓所成新月派的聚会之地。不久,在著名美学家邓以蛰(他是方家的姻亲)介绍下,方令孺被新开办的青岛大学聘为讲师,闻一多任文学院院长,梁实秋任图书馆馆长。
沈从文抬出“教婆”来
据梁实秋回忆:“(当时)青岛山明水秀,而没有文化,于是消愁解闷唯有杜康了。由于杨振声的提倡,周末至少一次聚饮于顺兴楼或厚德福,好饮者七人(杨振声、赵太侔、闻一多、陈季超、刘康甫、邓仲存,和我)。闻一多提议邀请方令孺加入,凑成酒中八仙之数。于是猜拳行令觥筹交错,乐此而不疲者凡两年。”
方令孺不善饮,平时也不喜与人往来,闻一多拉她,别有用意。
1930年底,徐志摩在上海筹办《诗刊》,已两年多不写诗的闻一多突然创作出长诗《奇迹》,让他大吃一惊,以为是自己反复催稿的结果,梁实秋一语道破:“志摩误会了……实际是一多在这个时候在情感上吹起了一点涟漪。”
梁实秋的说法并非孤证。1931年11月13日,还在青岛大学任教的沈从文给徐志摩写了一封信,说:“方令孺星期二离开此地,这时或已见及你。她这次恐怕不好意思再回青岛来,因为其中也有些女人照例的悲剧……她倒是真真需要‘教婆’教训一顿的人。”
沈的信很隐晦,据学者黄艳芬考证,所谓“教婆”指的是冰心,她刚写了首《我劝你》,通篇影射徐志摩追林徽因事,警告林“这些都只是剧意,诗情/别忘了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沈从文很了解林徽因,对冰心的“圣诗”颇含讥讽,但他显然认为方令孺已不能自拔,故发此叹。
6天后,徐志摩因飞机失事去世。
闻一多在美国也曾出轨
1930年底,闻一多在给朱湘、饶孟侃的信中说:“此地有位方令孺女士,方玮德的姑母,能做诗,有东西,只嫌手腕粗糙点,可是我有办法,我可以指给她一个门径。”
方玮德是新月派中重要诗人,因方令孺在大家族女性中行九,故平时称她为“九姑”,没想到后来圈中熟人均称方令孺为“九姑”。
闻一多为何会爱上方令孺?这与他婚姻状况有关。
闻一多14岁时父母为他订亲,即高孝贞,高出身官宦家庭,与闻家是姨表亲,但她文化程度不高。闻一多出国留学前,家人命他回乡成亲,闻在诗中曾写道:“你那被爱蜜饯了的肥心,人们讲,/本是为滋养那些嬉笑的花儿的,如今却长满了愁苦底荆棘。”
闻一多赴美留学后,给梁实秋写信说:“不消说得你是比我幸福的,便连沫若,他有安娜夫人,也比我幸福些。……实秋!情的生活已经完了,不用提了。以后我只想在智的方面求补足。我说我以后在艺术中消磨我的生活。”
在美国,闻一多似乎也曾有过婚外情,他用英文写了一首诗,称:“欢悦的眼睛,激动的心;/相遇已成过去,到了分手的时候,/温婉的微笑将变成苦笑,不如在爱刚抽芽时就掐死苗头。”(许芥昱译)
梁实秋说:“本事已不可考……他(指闻一多)为人热情如火,但在男女私情方面总是战战兢兢的,在萌芽时就毅然掐死它,所以这首诗里有那么多的凄怆。”
沈从文晚年曾说,闻在性方面有所压抑,所以才会对政治发生兴趣。
梁实秋不肯帮忙
闻一多与方令孺这段情,据梁实秋说:“情形并不太严重,因为在情感刚刚生出一个蓓蕾的时候就把它掐死了,但是在内心里当然是有一番折腾,写出诗来是那样的回肠荡气。”
在闻一多的创作生涯中,全年无作品的年份只有1924年、1932年和1938年。
《奇迹》究竟是写给谁的,尚有争议,但梁实秋说,闻一多还写过一首《凭藉》,不肯署真名,让梁实秋转寄给《诗刊》发表,梁说闻的字迹大家都认识,瞒不了人,闻只好不了了之。
“你凭着什么来和我相爱?”
假使一旦你这样提出质问来,
我将答得很从容— —我是不慌张的,
“凭藉妒忌,至大无伦的妒忌!”
真的,你喝茶叶,我会仇视那杯子,
每次你说那片云彩多美,每次
你不知道我的心便在那里恶骂:
“怎么?难道我还不如它?”
这首诗显然是写给方令孺的,梁实秋不肯帮忙,恐怕是认为写得太烂。
1931年暑假,闻一多将即将分娩的高孝贞送回老家,不久流言四起,“先生(指闻一多)得知,便与林斯德商量,认为把妻子接来,留言便可不辟自灭”。林斯德是闻一多的亲戚,当时在青岛大学图书馆工作。
高孝贞被接回后,方令孺借口甲状腺亢进,辞职而去。沈从文给徐志摩写信,是希望他帮方找个工作。沈似乎不相信方令孺是真病,但据丁玲回忆,方令孺长得很好看,但眼睛稍突出,是甲状腺肿大的后遗症。
方比闻大2岁多,闻亦无勇气挑战世俗。
闻一多和沈从文翻了车
1933年,沈从文写了讽刺小说《八骏图》,一箭数雕地得罪了闻一多、赵太侔、梁实秋等。
小说以大学校园为背景,写了7名满口仁义道德的教授,还有1个极随便的女子,令人联想到南国社当家花旦俞姗,她原与徐志摩暧昧,到青岛后,赵太侔不惜与原配离婚,和她结婚,梁实秋也追过俞姗,闻一多似乎也动了心。
在小说中,沈从文写道:“教授甲的房间里,有一部《凝雨集》,一部《五百家香艳诗》。大白麻布蚊帐里挂一幅半裸体的香烟广告美女画,窗台上放了一个红色保肾丸小瓶子,一个鱼肝油瓶子,一帖头疼膏。”
虽然沈从文称该小说是“无中生有”,但闻一多是诗人,学美术出身,传闻说他性生活不和谐,如此契合,让人很难相信不是影射。1943年,沈从文曾说:“偶然写成的《八骏图》损害了他人的尊严,使我无从和甲乙丙丁专家同在一处共事下去。”
不过,闻一多和沈从文后来在西南联大期间相处甚欢,1938年,沈邀闻等到自己家乡玩,“我请一多吃狗肉,他高兴得了不得,直呼‘好吃!好吃!’一条毯子围住双腿,大家吃酒暖身”。
1943年,闻一多也想写一个《八教授颂》挖苦沈从文等,可惜只写了一节。
方令孺抗战期间在复旦大学任教,与孙寒冰同事,一次渡江,孙说:“人生原来有三件大事:结婚、生孩子,再有就是死了,我们已完成了两件,不知道什么时候完成第三件。”
几天后,日寇轰炸,孙寒冰被炸死。方令孺写了《悼念寒冰》一诗。
方令孺在复旦大学任教至上世纪50年代,后任浙江省文联主席,“文革”时被打倒,1976年9月30日去世,终年79岁。
随着秋风浮沉。
更像神林里的枭鸟,
只爱对着幽暗默祷。
这是方令孺在《她像》中写下的诗句,不论怎么看,都似她的自画像。
方令孺30多岁才开始写新诗,与林徽因并列为“新月派”中仅有的两位女诗人,但一生创作甚少,只留下20多首诗和20多篇散文,苏雪林曾说:“方诗甚少,不易批评。”
作品虽不多,但方令孺的文坛地位甚高,与徐志摩、沈从文、陈梦家、梁实秋、丁玲、老舍等颇有往来,被巴金尊为大姐,还曾与闻一多擦出爱的火花,因顾忌世俗偏见,闻、方二人未能走到一起。
上世纪40年代,与老舍有婚外情的赵清阁曾与方令孺为邻,她写道:“(方令孺)诗人气质很重,她既有胸襟豁达的一面,也有点多愁善感,孤僻倨傲。她交往的人不多,常常独自呆在屋里沉思默想,好端端的会忽然落泪。”
遗憾的是,对于这位才华横溢却被时代沉埋的才女,今天的读者已不太了解了。
并非方苞后人
梁实秋晚年写到方令孺时,曾说:“可是方令孺不愿提起她的门媚,更不愿谈她的家世,一有人说起桐城方氏如何如何,她便脸上绯红,令人再也说不下去。”
其实,这是因梁不知桐城方氏分桂林方 、鲁谼(音同洪)方和会宫方三脉。
一提起桐城方氏,人们想当然地以为都是方苞后人,方令孺的侄子舒芜(本名方珪德,又名方管)曾说:“桐城那些大姓,都把祠堂建到县城里,像‘桂林方’的方氏宗祠就很堂皇。我们连‘祠堂’也没有,只有‘享堂’,而且还在乡下。可见我们是小姓。”
方令孺不愿提她的门楣,与她非方苞后人有关,不过她祖上方东树是清中期著名学者,她的爷爷方宗诚亦是有名的理学家,入过曾国藩幕府。
1897年,方令孺生于安庆,父亲方守敦曾随吴汝纶(严复的老师)赴日考察学制,归来后帮吴创办桐城中学。方守敦有四子五女,方令孺是第4个女儿,也是家中唯一未缠足的女儿。方令孺7岁丧母,方守敦带着全家迁回桐城。
1915年,19岁的方令孺在伯父方守彝(任方家族长)做主下,嫁给银行家陈卓甫之子陈平甫。对这段婚姻,方令孺后来曾说:“阶级虽同,但又彼此轻视,生活、习惯、思想又彼此矛盾。”
徐悲鸿的前妻蒋碧微称:“陈有一副科学头脑,思想缜密,做事有条不紊,最重秩序,方则大而化之,一副‘名士’派头。”蒋碧微是方令孺在复旦大学的同事,蒋帮方介绍过工作,她的看法应较中立。
终于“成为一个完全自由的人”
1923年,27岁的方令孺跟随丈夫陈平甫去美国留学。正是在这一年,方令孺在吴宓主编的《学衡》上发表了旧体诗《和二兄海棠巢诗》。《学衡》以宣传旧文化为己任,方守彝、方守敦和方令孺的几个哥哥都有旧体诗在其上发表。
方令孺在华盛顿大学就读(许多传记误为华盛顿州立大学,二者名字虽近,却是不同学校),方在这里结识了同学孙寒冰,孙给她看了易卜生的名著《娜拉》,令方极为震撼。
孙寒冰与方令孺曾产生爱情,方令孺的侄儿方琯(音同管)德曾有一本自传体小说《胭脂巷的子孙们》,披露了这段故事,但真实与否,一直存疑,但方令孺晚年的学生裘樟松曾证明确有此事。
方令孺比孙寒冰大6岁,且此时方与陈平甫已有2个女儿,这段爱情并无结果。
1927年,31岁的方令孺离开丈夫,转入威斯康辛大学攻读文学,试图“成为一个完全自由的人”。23年后,她在《我所见到的“美国生活方式”》一文中抱怨道,该校因她已婚且离开丈夫,竟不予注册,幸方的侄女也来申请入学,方以其监护人的身份入册,但入学后备受校方刁难。
在美国,方令孺生下了第3个女儿。
1929年,陈平甫提前归国,不再给方令孺生活费,并将女儿接走,方只好回国。
1930年5月,方令孺在南京玄武湖结识了徐志摩、陈梦家、闻一多等人,方令孺的寓所成新月派的聚会之地。不久,在著名美学家邓以蛰(他是方家的姻亲)介绍下,方令孺被新开办的青岛大学聘为讲师,闻一多任文学院院长,梁实秋任图书馆馆长。
沈从文抬出“教婆”来
据梁实秋回忆:“(当时)青岛山明水秀,而没有文化,于是消愁解闷唯有杜康了。由于杨振声的提倡,周末至少一次聚饮于顺兴楼或厚德福,好饮者七人(杨振声、赵太侔、闻一多、陈季超、刘康甫、邓仲存,和我)。闻一多提议邀请方令孺加入,凑成酒中八仙之数。于是猜拳行令觥筹交错,乐此而不疲者凡两年。”
方令孺不善饮,平时也不喜与人往来,闻一多拉她,别有用意。
1930年底,徐志摩在上海筹办《诗刊》,已两年多不写诗的闻一多突然创作出长诗《奇迹》,让他大吃一惊,以为是自己反复催稿的结果,梁实秋一语道破:“志摩误会了……实际是一多在这个时候在情感上吹起了一点涟漪。”
梁实秋的说法并非孤证。1931年11月13日,还在青岛大学任教的沈从文给徐志摩写了一封信,说:“方令孺星期二离开此地,这时或已见及你。她这次恐怕不好意思再回青岛来,因为其中也有些女人照例的悲剧……她倒是真真需要‘教婆’教训一顿的人。”
沈的信很隐晦,据学者黄艳芬考证,所谓“教婆”指的是冰心,她刚写了首《我劝你》,通篇影射徐志摩追林徽因事,警告林“这些都只是剧意,诗情/别忘了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沈从文很了解林徽因,对冰心的“圣诗”颇含讥讽,但他显然认为方令孺已不能自拔,故发此叹。
6天后,徐志摩因飞机失事去世。
闻一多在美国也曾出轨
1930年底,闻一多在给朱湘、饶孟侃的信中说:“此地有位方令孺女士,方玮德的姑母,能做诗,有东西,只嫌手腕粗糙点,可是我有办法,我可以指给她一个门径。”
方玮德是新月派中重要诗人,因方令孺在大家族女性中行九,故平时称她为“九姑”,没想到后来圈中熟人均称方令孺为“九姑”。
闻一多为何会爱上方令孺?这与他婚姻状况有关。
闻一多14岁时父母为他订亲,即高孝贞,高出身官宦家庭,与闻家是姨表亲,但她文化程度不高。闻一多出国留学前,家人命他回乡成亲,闻在诗中曾写道:“你那被爱蜜饯了的肥心,人们讲,/本是为滋养那些嬉笑的花儿的,如今却长满了愁苦底荆棘。”
闻一多赴美留学后,给梁实秋写信说:“不消说得你是比我幸福的,便连沫若,他有安娜夫人,也比我幸福些。……实秋!情的生活已经完了,不用提了。以后我只想在智的方面求补足。我说我以后在艺术中消磨我的生活。”
在美国,闻一多似乎也曾有过婚外情,他用英文写了一首诗,称:“欢悦的眼睛,激动的心;/相遇已成过去,到了分手的时候,/温婉的微笑将变成苦笑,不如在爱刚抽芽时就掐死苗头。”(许芥昱译)
梁实秋说:“本事已不可考……他(指闻一多)为人热情如火,但在男女私情方面总是战战兢兢的,在萌芽时就毅然掐死它,所以这首诗里有那么多的凄怆。”
沈从文晚年曾说,闻在性方面有所压抑,所以才会对政治发生兴趣。
梁实秋不肯帮忙
闻一多与方令孺这段情,据梁实秋说:“情形并不太严重,因为在情感刚刚生出一个蓓蕾的时候就把它掐死了,但是在内心里当然是有一番折腾,写出诗来是那样的回肠荡气。”
在闻一多的创作生涯中,全年无作品的年份只有1924年、1932年和1938年。
《奇迹》究竟是写给谁的,尚有争议,但梁实秋说,闻一多还写过一首《凭藉》,不肯署真名,让梁实秋转寄给《诗刊》发表,梁说闻的字迹大家都认识,瞒不了人,闻只好不了了之。
“你凭着什么来和我相爱?”
假使一旦你这样提出质问来,
我将答得很从容— —我是不慌张的,
“凭藉妒忌,至大无伦的妒忌!”
真的,你喝茶叶,我会仇视那杯子,
每次你说那片云彩多美,每次
你不知道我的心便在那里恶骂:
“怎么?难道我还不如它?”
这首诗显然是写给方令孺的,梁实秋不肯帮忙,恐怕是认为写得太烂。
1931年暑假,闻一多将即将分娩的高孝贞送回老家,不久流言四起,“先生(指闻一多)得知,便与林斯德商量,认为把妻子接来,留言便可不辟自灭”。林斯德是闻一多的亲戚,当时在青岛大学图书馆工作。
高孝贞被接回后,方令孺借口甲状腺亢进,辞职而去。沈从文给徐志摩写信,是希望他帮方找个工作。沈似乎不相信方令孺是真病,但据丁玲回忆,方令孺长得很好看,但眼睛稍突出,是甲状腺肿大的后遗症。
方比闻大2岁多,闻亦无勇气挑战世俗。
闻一多和沈从文翻了车
1933年,沈从文写了讽刺小说《八骏图》,一箭数雕地得罪了闻一多、赵太侔、梁实秋等。
小说以大学校园为背景,写了7名满口仁义道德的教授,还有1个极随便的女子,令人联想到南国社当家花旦俞姗,她原与徐志摩暧昧,到青岛后,赵太侔不惜与原配离婚,和她结婚,梁实秋也追过俞姗,闻一多似乎也动了心。
在小说中,沈从文写道:“教授甲的房间里,有一部《凝雨集》,一部《五百家香艳诗》。大白麻布蚊帐里挂一幅半裸体的香烟广告美女画,窗台上放了一个红色保肾丸小瓶子,一个鱼肝油瓶子,一帖头疼膏。”
虽然沈从文称该小说是“无中生有”,但闻一多是诗人,学美术出身,传闻说他性生活不和谐,如此契合,让人很难相信不是影射。1943年,沈从文曾说:“偶然写成的《八骏图》损害了他人的尊严,使我无从和甲乙丙丁专家同在一处共事下去。”
不过,闻一多和沈从文后来在西南联大期间相处甚欢,1938年,沈邀闻等到自己家乡玩,“我请一多吃狗肉,他高兴得了不得,直呼‘好吃!好吃!’一条毯子围住双腿,大家吃酒暖身”。
1943年,闻一多也想写一个《八教授颂》挖苦沈从文等,可惜只写了一节。
方令孺抗战期间在复旦大学任教,与孙寒冰同事,一次渡江,孙说:“人生原来有三件大事:结婚、生孩子,再有就是死了,我们已完成了两件,不知道什么时候完成第三件。”
几天后,日寇轰炸,孙寒冰被炸死。方令孺写了《悼念寒冰》一诗。
方令孺在复旦大学任教至上世纪50年代,后任浙江省文联主席,“文革”时被打倒,1976年9月30日去世,终年79岁。
-
吃货·书淫·瞌睡虫同萌会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2-17 03:23:39
-
苏觋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2-17 00:43:38
唐山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四大天王为何“班味”浓 (2人喜欢)
- 《儒林外史》不是讽刺小说? (2人喜欢)
- 2024年,几本易被忽略的历史佳作 (16人喜欢)
- 凌家滩,一眼五千年 (2人喜欢)
- 重看路遥:无法从容的人生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