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最近读了瑟瑟诗。发觉青金石很好看啊。
图片来自网上。我给文章配了图
下面这篇文章写得很漂亮。
耳坠金镮穿瑟瑟——“瑟瑟”考
作者:嫣嫣,定稿于2010年6月19日17时
1、文学形象
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莲。耳坠金镮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 ——欧阳炯《花间集·卷6·南乡子·其五》
这是一个美丽多情、性感妩媚的南国少女,“二八花钿”指她绮年玉貌,丰容靓饰,“脸如莲”形容其芙蓉如面,貌比花娇,“霞衣窄”还写出了她身段婀娜,纤腰窈窕。她打扮时髦而且前卫,“胸前如雪”说明她穿的很可能是《簪花仕女图》里边那种抹胸裙,“耳坠金镮”若在中原也是很新潮的装束,要知道唐代女子不尚穿耳,当时只有少数民族穿耳戴环,女子佩戴耳环的风俗重新流行始自宋代,欧阳炯(896-971年)所在的五代,衣妆仍然沿袭唐风。“笑倚江头招远客”,单独看或许有点歧义,结合《花间集》中这一系列八首词,这是拘谨较少的南方少女特有的大方洒脱与活泼可爱。词中少女动人的形象,不由心向往之,几欲效颦其后。
“耳坠金镮穿瑟瑟”,镮亦即环,是指她戴着金耳环,耳环上穿着瑟瑟珠,那瑟瑟到底是个什么玩意?这个问题引起了俺的强烈兴趣,决心考究一番。 闲翻《宋传奇·李师师外传》,徽宗皇帝微服出行,柳巷寻欢,送给李师师的见面礼就是“内府紫葺二匹、霞氍二端、瑟瑟珠二颗、白金廿镒”,端的是出手阔绰。这说明瑟瑟珠是很稀罕的物事,如此大内宝物,方配得师师“色艺绝伦,名冠诸坊”的身价。
初次见到“瑟瑟”这个词,是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绘的景象,注解中“瑟瑟”是指碧绿色,一种宝石的颜色。是什么宝石呢?语焉不详。韦庄《乞彩笺歌》中“留得溪头瑟瑟波”句,瑟瑟意指与其相同。
温庭筠(812-870年)所咏《瑟瑟钗》,“翠染冰轻透露光,堕云孙寿有余香。只因七夕回天浪,添作湘妃泪两行”,描写了瑟瑟宝石雕琢成的翠绿发钗,十分精致华丽。可惜诗中意象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空自让人心羡不已。也不知道它和碧玉钗、玉搔头(碧玉簪)之类有何区别。
另外,“枫叶荻花秋瑟瑟”等诗句所谓瑟瑟,并非作为珠宝的名词瑟瑟,故不在本文考虑范围内。
2、正史所载
瑟瑟作为一种宝石,正史记载最早出现在《魏书·卷108》,“波斯国…土地平正,出金、银…瑟瑟”,《周书·卷50》说安息国出产瑟瑟,《隋书·卷83》也记载了波斯国、康国出产瑟瑟,《北史·卷97》同样提到波斯国出产瑟瑟。
新旧唐书关于瑟瑟的记载多了起来,说明瑟瑟是一种很受唐人喜爱的宝石。《新唐书·卷42》有“平陆……有瑟瑟穴”,《旧唐书·卷134》载“[贞元]二年六月,[李]泌奏:‘虢州卢氏山冶,近出瑟瑟,请充献,禁人开采。’诏曰:
‘瑟瑟之宝,中土所无,今产于近甸,实为灵贶。朕不饰器玩,不尚珍奇,常思返朴之风,用明躬俭之节。其出瑟瑟之处,任百姓求采,不宜禁止。’”可见,中国本来不产瑟瑟,唐代竟然在山西平陆、虢州(河南灵宝)发现了瑟瑟矿。 但瑟瑟的主要产地还是在西方异域,石国是个重要产地,“石,或曰柘支,曰柘折,曰赭时,汉大宛北鄙也。……西南有药杀水,入中国谓之真珠河,亦曰质河。东南有大山,生瑟瑟。”(《新唐书·卷238》)唐人传说中拂菻国(拜占庭帝国)十分富有,“其殿以瑟瑟为柱,黄金为地,象牙为门扇,香木为栋梁”。(《旧唐书·卷210》)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的怛逻斯之战,就与盛产瑟瑟的石国有关。高仙芝攻破石国,获取了大量瑟瑟,“其王子走大食,乞兵攻仙芝于怛逻斯城,以直其冤。仙芝为人贪,破石,获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良马宝玉甚众,家赀累钜万”。(《新唐书·卷148》)宋时西域仍产瑟瑟,南宋洪皓《松漠纪闻》载“回鹘,……土多瑟瑟、珠玉。”
瑟瑟在唐代一般是皇家贵族享用的顶级奢侈品。唐德宗曾派朱如玉前往于阗求玉,带回有“瑟瑟百斤”(《新唐书·卷237》)。唐敬宗时,贪官卢昂被抄家后,“于其家得金床、瑟瑟枕大如斗”,如此僭越,皇帝十分生气地说“此宫中所无,而卢昂为吏可知也!”(《旧唐书·卷167》)瑟瑟可制成枕头、殿柱,可见瑟瑟有较大的矿块(亦见《旧唐书·卷108》载高仙芝“获石国大块瑟瑟十余石”)。唐文宗在位初期想要有所作为,提倡节俭,“先造供禁中床榻以金筐、瑟瑟、宝钿者,悉宜停造。”(《旧唐书·卷17》)而唐懿宗相当奢靡,“懿宗惑浮屠,常饭万僧禁中,自为赞呗。香舆前后系道,缀珠瑟瑟幡盖,残彩以为幢节,费无赀限。”(《新唐书·卷194》)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早在唐玄宗时代,外戚杨家势力煊赫,杨国忠及贵妃姊妹五家随唐玄宗前往华清宫,杨家女眷“遗钿堕舄,瑟瑟玑琲,狼藉於道,香闻数十里。”(《新唐书·卷89》)杨家连瑟瑟这等珠宝首饰都遗弃路途,足见其富贵豪奢。皇室亲贵喜爱瑟瑟作珠宝或装饰,民间必然跟风,就如当年安乐公主的百鸟毛裙引领时尚一样。温庭筠所咏瑟瑟钗,可见民间已成风尚。
唐时瑟瑟在吐蕃、南诏两国也被视作珍异宝物,吐蕃国“其官之章饰,最上瑟瑟,金次之,金涂银又次之,银次之,最下至铜止,差大小,缀臂前以辨贵贱”,类似于清代顶戴花翎的功用,只有一品大员才能佩缀瑟瑟。(《新唐书·卷230》)天宝十一年(752年),南诏归附吐蕃,王子凤迦异曾接受吐蕃大瑟瑟告身(见《南诏德化碑》)。南诏国“妇人不粉黛,以苏泽发。贵者绫锦裙襦,上施锦一幅。以两股辫为鬟髻,耳缀珠贝、瑟瑟、琥珀。”南诏国王异牟寻还派人向唐朝进贡,“献…生金、瑟瑟…虎珀…”(《新唐书·卷239》)
《新五代史·卷74》记载,“吐蕃男子冠中国帽,妇人辫发,戴瑟瑟珠,云珠之好者,一珠易一良马”,一颗上好的瑟瑟珠能换得一匹骏马。这时瑟瑟流行于吐蕃民间,价格显然有所下降,或许是开采更多的缘故吧。结合欧阳炯词中所写耳戴瑟瑟珠的女子,可见五代南方仍沿袭了唐时喜佩瑟瑟的风习。
《元史·卷21》载“西京道宣慰使法忽鲁丁以瑟瑟二千五百余斤鬻于官,为钞一万一千九百余锭。有旨除御榻所用外,余未用者,宜悉还之。”,《元史·卷24》载“詹事院臣启金州献瑟瑟洞,请遣使采之,帝曰:‘所宝惟贤,瑟瑟何用焉?若此者,后勿复闻。’”其事分别发生与元成宗、元仁宗两朝,可以看出,元代瑟瑟仍为皇家所尚,元代50贯为一锭钞,每斤瑟瑟约值钞2380贯,价值并不低。
明清以后,史籍少见记载。
(注:此处所引卷次,皆钱氏藏书版《二十五史》各卷卷首所标)
3、其他记叙
杜甫《石笋行》:“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雨多往往得瑟瑟”。雨后于成都西门的石笋下经常发现瑟瑟,一说是古蜀王国的蜀王开明所造七宝楼遗下的,一说是胡人大秦寺所遗,皆无从考。此事亦见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蜀石笋街,夏中大雨,往往得杂色小珠。”陆游《老学庵笔记》:“成都石笋……瑟瑟,至今有得之者。”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认为这些瑟瑟来自古时波斯国。 《太平广记·奢侈》载有唐玄宗“又于汤中,垒瑟瑟及沉香为山,以状瀛洲方丈”,在温泉池中以瑟瑟宝石及沉香垒为假山,盛唐的宫廷奢华可见一斑;虢国夫人出手豪阔,对筑宅工匠“以金盏、瑟瑟三斗为赏”;唐懿宗赐给同昌公主的瑟瑟幙[幕],“其幕色如瑟瑟,阔三尺,长一百尺,轻明虚薄,无以为比。向空张之,则疏朗之纹,如碧丝之贯其珠。虽大雨暴降,不能沾湿,云以蛟人瑞香膏所傅故也。”这顶帐幕如此神奇,虽非直接描述瑟瑟,却间接指出了瑟瑟的颜色。《太平广记》另有几处提到瑟瑟,于此从略。
瑟瑟作为一种奢侈饰品,亦可见唐代苏鹗《杜阳杂编·卷上》:“元载末年,造芸辉堂于私第。……其屏风本杨国忠之宝也,屏上刻前代美女伎乐之形,外以玳瑁水犀为押,又络以真珠瑟瑟。精巧之妙,殆非人工所及。”
《太平御览·卷942》:“新安蛮妇人于耳上悬金环子,联贯瑟瑟,贴于髻侧,又绕腰以螺哈,联穿系之,谓之珂珮。”这简直就是欧阳炯那首词的生动注解,词中少女的装束乃是南方民族风情使然。只是,还难以判断那少女非是汉人。 宋代高似孙《纬略·卷5》:“…今世所传瑟瑟,或皆炼石为之也。……按《明皇杂录》…又于汤中垒瑟瑟。其言垒者,当是珠类,非石也。又按虢国夫人…其以斗计,为珠明矣。……按《博雅》曰:瑟瑟,碧珠也。……《寰宇记》曰:瑟瑟窟,在陕州平陆。陈陶诗:瑟瑟盘轻促世珠,黄泥局泻流年箭。孙何上王翰林诗:猩猩笺写宫词湿,瑟瑟函盛手诏香。……”(影印版第67页)可见,瑟瑟亦可制成盘子、函盒。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石部》:“宝石出西番、回鹘地方诸坑井内,云南、辽东亦有之。有红、绿、碧、紫数色:红者名剌子,碧者名靛子,翠者名马价珠,黄者名木难珠,紫者名蜡子。又有鸦鹘石、猫精石、石榴子、红扁豆等名色,皆其类也。《山海经》言骒山多玉,凄水出焉,西注于海,中多采石。采石,即宝石也。碧者,唐人谓之瑟瑟。红者,宋人谓之靺鞨。今通呼为宝石,以镶首饰器物,大者如指头,小者如豆粒,皆碾成珠状。张勃《吴录》云:越嶲、云南河中出碧珠,须祭而取之,有缥碧、绿碧。此即碧色宝石也。”瑟瑟碧珠在明代仍用来镶嵌于首饰器物。
宋应星《天工开物·珠玉第十八》:“凡宝石皆出井中,……属青绿种类者,为瑟瑟珠、祖母绿、鸦鹘石、空青之类。”
方以智《通雅·卷48》:“《广雅》曰:瑟瑟,碧珠也。……或曰碧珠,如琅玕之类;或曰宝石。《纬略》确以为珠类。[程]泰之则曰:今世所传瑟瑟,皆炼石为之。智按:瑟瑟有三种,宝石如珠,真者至宝透碧。番烧者,圆而明,中国之水料烧珠,亦借名瑟瑟。”(影印版第583页)
清代祁韵士《西陲要略·厄鲁特旧俗纪闻》:“妇人辫发双垂,约发用红帛在辫之腰,帛间缀以好珠瑟瑟之属,望若繁星。”直至此时,佩戴瑟瑟的习俗在
西域遗风犹存。
明代以后瑟瑟多指人工烧制的有色玻璃珠或烧料珠之类,不甚值钱。
4、历史画像
莫高窟第98窟供养人画像,曹氏家族的女眷们,头插花钗,项饰瑟瑟珠,妆容深得唐人遗风。
莫高窟第159窟《吐蕃赞普出行图》,赞普头戴高帽,结发两鬓,项饰瑟瑟珠,手持香炉立于华盖之下。
5、学术观点
瑟瑟(azure)据说是音译,原是古代波斯人对宝石的称呼。
中国地质学奠基人之一的章鸿钊在《石雅》(1921年出版)一书中认为:
一、六朝之际,瑟瑟之出西域者,当与今称蓝宝石者为近;二、南诏之瑟瑟,仍当与蓝宝石者为近;三、瑟瑟一物,自唐以下,真赝杂出,赝者殆非琉璃莫属。
[1]
瑟瑟的学名,专家们有两种看法,一说是蓝宝石,一说是青金石(天青石)。章鸿钊认为瑟瑟是蓝宝石,主要根据在于现代宝石中只有蓝宝石的发音是
“sapphiros”和“sapphire”;而青金石的发音是“lazurite”和“lapis”。但是,蓝宝石是蓝色刚玉的结晶体,几乎没有大到可做枕头的矿块。卢昂的瑟瑟枕连皇宫中都没有,很可能是整石雕成的,不可能是许多瑟瑟宝石镶嵌而成。青金石有较大矿块,瑟瑟枕为青金石所制的可能性更大。梅利尔于1922年指出,《圣经》中的“sappir”(sapphire),原来是指青金石,后来才被转指刚玉类的蓝宝石。此或可作为佐证。
[2]
美国学者谢费在其《唐代外来文明》一书中提到,青金石的古汉语读音是“sjet-sjet”。据李方桂的研究,青金石的古名“瑟瑟”的上古音为
“srjit”。美国学者谢费尔说的Sjet-Sjet(瑟瑟)是由上古音srjit演变而来的。这一说法使我们想起,回鹃语xixir是否是汉语词瑟瑟的音译呢?[3] 谢弗所著《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亦即前引书的新版,谢费《唐代外来文明》乃是社科出版社1995年版),明确认为瑟瑟通常就是指天青石,偶尔用来指蓝宝石。瑟瑟的古汉语发音是“svt-svt”。天青石的真正产地是巴达克山,天青石矿就是在科克恰河河谷的石灰岩母岩中暴露出来的,呈靛蓝色、灰白色、绿色或灰色。中亚和东亚的天青石主要供应者是石国,天青石的东方市场在于阗,唐人却认为天青石是典型的波斯宝石,而在波斯,天青石是琢磨萨珊宝石的一种
很普通的矿石。吐蕃“其俗重汉缯而贵瑟瑟,男妇用为首饰”。12世纪流行的人造瑟瑟大概是一种蓝色的玻璃质混合物,很可能唐朝就已制出这种假冒的天青石。“碧”被用来代指色谱中蓝绿范围内所有深色的色彩。瑟瑟(azure)本是矿物质的名称,是白居易使它变成一个颜色词。“azure”(来源于波斯文lazward)的传统意义是指“lapis lazuli”(天青石),乔叟是第一位使用“azure”代指蓝色的英国诗人,而白居易使用“瑟瑟”代指蓝色远在其前。殷文圭“水面风披瑟瑟罗”,贯休“三四仙女儿,身着瑟瑟衣”,诗中瑟瑟都是颜色比喻。[4]
汉学家劳费尔著有《中国伊朗编》一书,也专门讲到了瑟瑟。瑟瑟sit-sit(日语sitsu-sitsu)假定其原字为sirsir,是萨珊朝波斯的宝石。瑟瑟不是示格南语或阿拉伯语jaza的译音,是一个伊朗字的译音(很可能是康国语),然而字源未详。中国的记载不讲这伊朗瑟瑟的性质,只把它列为波斯和康国所产的宝石之一。景教教友常以瑟瑟输入中国,用作寺院的装饰。瑟瑟珠在西藏有“马价珠”之称。四川维州妇女把瑟瑟穿成串,挂于发上。高似孙《纬略》说在他那时代(宋朝)瑟瑟是炼石制的。宋人不知唐朝的瑟瑟为何物,唐朝的瑟瑟在宋朝已失传了;当时所流行的代替瑟瑟的宝石仍然袭用这名称而已。元时瑟瑟之名又复兴。1259年常德出使巴格达,说那里所产的宝石中有珍珠、兰石、金刚钻和瑟瑟。到了明朝,瑟瑟仅成为含糊地传古时宝石之意的名词而已,被转用于人工制造的有色玻璃珠和烧料珠之类。中国记述瑟瑟和古代记述翡翠非常相似。凡见于中国记载里的瑟瑟都没有详加定义。[5]
注释:
[1]转引自:李美燕,《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琴之考辨与研究》,豆丁文档。
[2]观点参自:欧群叶,《瑟瑟是何物——金末玉屑》,360doc。
[3]全段引自:阿布力克木·阿不都热西提,《西域青金石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新疆大学2003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4]参引自:(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陕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版,第291-295页。书中所列古籍文献与本文前述重复者不再复引。
[5]参引自:(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45-348页。
图片来自网上。我给文章配了图
下面这篇文章写得很漂亮。
耳坠金镮穿瑟瑟——“瑟瑟”考
作者:嫣嫣,定稿于2010年6月19日17时
1、文学形象
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莲。耳坠金镮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 ——欧阳炯《花间集·卷6·南乡子·其五》
![]() |
图片来自淘宝 |
这是一个美丽多情、性感妩媚的南国少女,“二八花钿”指她绮年玉貌,丰容靓饰,“脸如莲”形容其芙蓉如面,貌比花娇,“霞衣窄”还写出了她身段婀娜,纤腰窈窕。她打扮时髦而且前卫,“胸前如雪”说明她穿的很可能是《簪花仕女图》里边那种抹胸裙,“耳坠金镮”若在中原也是很新潮的装束,要知道唐代女子不尚穿耳,当时只有少数民族穿耳戴环,女子佩戴耳环的风俗重新流行始自宋代,欧阳炯(896-971年)所在的五代,衣妆仍然沿袭唐风。“笑倚江头招远客”,单独看或许有点歧义,结合《花间集》中这一系列八首词,这是拘谨较少的南方少女特有的大方洒脱与活泼可爱。词中少女动人的形象,不由心向往之,几欲效颦其后。
“耳坠金镮穿瑟瑟”,镮亦即环,是指她戴着金耳环,耳环上穿着瑟瑟珠,那瑟瑟到底是个什么玩意?这个问题引起了俺的强烈兴趣,决心考究一番。 闲翻《宋传奇·李师师外传》,徽宗皇帝微服出行,柳巷寻欢,送给李师师的见面礼就是“内府紫葺二匹、霞氍二端、瑟瑟珠二颗、白金廿镒”,端的是出手阔绰。这说明瑟瑟珠是很稀罕的物事,如此大内宝物,方配得师师“色艺绝伦,名冠诸坊”的身价。
初次见到“瑟瑟”这个词,是白居易《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描绘的景象,注解中“瑟瑟”是指碧绿色,一种宝石的颜色。是什么宝石呢?语焉不详。韦庄《乞彩笺歌》中“留得溪头瑟瑟波”句,瑟瑟意指与其相同。
温庭筠(812-870年)所咏《瑟瑟钗》,“翠染冰轻透露光,堕云孙寿有余香。只因七夕回天浪,添作湘妃泪两行”,描写了瑟瑟宝石雕琢成的翠绿发钗,十分精致华丽。可惜诗中意象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空自让人心羡不已。也不知道它和碧玉钗、玉搔头(碧玉簪)之类有何区别。
![]() |
找不到全部材质都是青金石的发簪 |
另外,“枫叶荻花秋瑟瑟”等诗句所谓瑟瑟,并非作为珠宝的名词瑟瑟,故不在本文考虑范围内。
2、正史所载
瑟瑟作为一种宝石,正史记载最早出现在《魏书·卷108》,“波斯国…土地平正,出金、银…瑟瑟”,《周书·卷50》说安息国出产瑟瑟,《隋书·卷83》也记载了波斯国、康国出产瑟瑟,《北史·卷97》同样提到波斯国出产瑟瑟。
新旧唐书关于瑟瑟的记载多了起来,说明瑟瑟是一种很受唐人喜爱的宝石。《新唐书·卷42》有“平陆……有瑟瑟穴”,《旧唐书·卷134》载“[贞元]二年六月,[李]泌奏:‘虢州卢氏山冶,近出瑟瑟,请充献,禁人开采。’诏曰:
‘瑟瑟之宝,中土所无,今产于近甸,实为灵贶。朕不饰器玩,不尚珍奇,常思返朴之风,用明躬俭之节。其出瑟瑟之处,任百姓求采,不宜禁止。’”可见,中国本来不产瑟瑟,唐代竟然在山西平陆、虢州(河南灵宝)发现了瑟瑟矿。 但瑟瑟的主要产地还是在西方异域,石国是个重要产地,“石,或曰柘支,曰柘折,曰赭时,汉大宛北鄙也。……西南有药杀水,入中国谓之真珠河,亦曰质河。东南有大山,生瑟瑟。”(《新唐书·卷238》)唐人传说中拂菻国(拜占庭帝国)十分富有,“其殿以瑟瑟为柱,黄金为地,象牙为门扇,香木为栋梁”。(《旧唐书·卷210》)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大唐帝国与阿拉伯帝国的怛逻斯之战,就与盛产瑟瑟的石国有关。高仙芝攻破石国,获取了大量瑟瑟,“其王子走大食,乞兵攻仙芝于怛逻斯城,以直其冤。仙芝为人贪,破石,获瑟瑟十馀斛、黄金五六橐驼、良马宝玉甚众,家赀累钜万”。(《新唐书·卷148》)宋时西域仍产瑟瑟,南宋洪皓《松漠纪闻》载“回鹘,……土多瑟瑟、珠玉。”
瑟瑟在唐代一般是皇家贵族享用的顶级奢侈品。唐德宗曾派朱如玉前往于阗求玉,带回有“瑟瑟百斤”(《新唐书·卷237》)。唐敬宗时,贪官卢昂被抄家后,“于其家得金床、瑟瑟枕大如斗”,如此僭越,皇帝十分生气地说“此宫中所无,而卢昂为吏可知也!”(《旧唐书·卷167》)瑟瑟可制成枕头、殿柱,可见瑟瑟有较大的矿块(亦见《旧唐书·卷108》载高仙芝“获石国大块瑟瑟十余石”)。唐文宗在位初期想要有所作为,提倡节俭,“先造供禁中床榻以金筐、瑟瑟、宝钿者,悉宜停造。”(《旧唐书·卷17》)而唐懿宗相当奢靡,“懿宗惑浮屠,常饭万僧禁中,自为赞呗。香舆前后系道,缀珠瑟瑟幡盖,残彩以为幢节,费无赀限。”(《新唐书·卷194》)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早在唐玄宗时代,外戚杨家势力煊赫,杨国忠及贵妃姊妹五家随唐玄宗前往华清宫,杨家女眷“遗钿堕舄,瑟瑟玑琲,狼藉於道,香闻数十里。”(《新唐书·卷89》)杨家连瑟瑟这等珠宝首饰都遗弃路途,足见其富贵豪奢。皇室亲贵喜爱瑟瑟作珠宝或装饰,民间必然跟风,就如当年安乐公主的百鸟毛裙引领时尚一样。温庭筠所咏瑟瑟钗,可见民间已成风尚。
唐时瑟瑟在吐蕃、南诏两国也被视作珍异宝物,吐蕃国“其官之章饰,最上瑟瑟,金次之,金涂银又次之,银次之,最下至铜止,差大小,缀臂前以辨贵贱”,类似于清代顶戴花翎的功用,只有一品大员才能佩缀瑟瑟。(《新唐书·卷230》)天宝十一年(752年),南诏归附吐蕃,王子凤迦异曾接受吐蕃大瑟瑟告身(见《南诏德化碑》)。南诏国“妇人不粉黛,以苏泽发。贵者绫锦裙襦,上施锦一幅。以两股辫为鬟髻,耳缀珠贝、瑟瑟、琥珀。”南诏国王异牟寻还派人向唐朝进贡,“献…生金、瑟瑟…虎珀…”(《新唐书·卷239》)
《新五代史·卷74》记载,“吐蕃男子冠中国帽,妇人辫发,戴瑟瑟珠,云珠之好者,一珠易一良马”,一颗上好的瑟瑟珠能换得一匹骏马。这时瑟瑟流行于吐蕃民间,价格显然有所下降,或许是开采更多的缘故吧。结合欧阳炯词中所写耳戴瑟瑟珠的女子,可见五代南方仍沿袭了唐时喜佩瑟瑟的风习。
《元史·卷21》载“西京道宣慰使法忽鲁丁以瑟瑟二千五百余斤鬻于官,为钞一万一千九百余锭。有旨除御榻所用外,余未用者,宜悉还之。”,《元史·卷24》载“詹事院臣启金州献瑟瑟洞,请遣使采之,帝曰:‘所宝惟贤,瑟瑟何用焉?若此者,后勿复闻。’”其事分别发生与元成宗、元仁宗两朝,可以看出,元代瑟瑟仍为皇家所尚,元代50贯为一锭钞,每斤瑟瑟约值钞2380贯,价值并不低。
明清以后,史籍少见记载。
(注:此处所引卷次,皆钱氏藏书版《二十五史》各卷卷首所标)
3、其他记叙
杜甫《石笋行》:“君不见益州城西门,……雨多往往得瑟瑟”。雨后于成都西门的石笋下经常发现瑟瑟,一说是古蜀王国的蜀王开明所造七宝楼遗下的,一说是胡人大秦寺所遗,皆无从考。此事亦见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蜀石笋街,夏中大雨,往往得杂色小珠。”陆游《老学庵笔记》:“成都石笋……瑟瑟,至今有得之者。”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认为这些瑟瑟来自古时波斯国。 《太平广记·奢侈》载有唐玄宗“又于汤中,垒瑟瑟及沉香为山,以状瀛洲方丈”,在温泉池中以瑟瑟宝石及沉香垒为假山,盛唐的宫廷奢华可见一斑;虢国夫人出手豪阔,对筑宅工匠“以金盏、瑟瑟三斗为赏”;唐懿宗赐给同昌公主的瑟瑟幙[幕],“其幕色如瑟瑟,阔三尺,长一百尺,轻明虚薄,无以为比。向空张之,则疏朗之纹,如碧丝之贯其珠。虽大雨暴降,不能沾湿,云以蛟人瑞香膏所傅故也。”这顶帐幕如此神奇,虽非直接描述瑟瑟,却间接指出了瑟瑟的颜色。《太平广记》另有几处提到瑟瑟,于此从略。
瑟瑟作为一种奢侈饰品,亦可见唐代苏鹗《杜阳杂编·卷上》:“元载末年,造芸辉堂于私第。……其屏风本杨国忠之宝也,屏上刻前代美女伎乐之形,外以玳瑁水犀为押,又络以真珠瑟瑟。精巧之妙,殆非人工所及。”
《太平御览·卷942》:“新安蛮妇人于耳上悬金环子,联贯瑟瑟,贴于髻侧,又绕腰以螺哈,联穿系之,谓之珂珮。”这简直就是欧阳炯那首词的生动注解,词中少女的装束乃是南方民族风情使然。只是,还难以判断那少女非是汉人。 宋代高似孙《纬略·卷5》:“…今世所传瑟瑟,或皆炼石为之也。……按《明皇杂录》…又于汤中垒瑟瑟。其言垒者,当是珠类,非石也。又按虢国夫人…其以斗计,为珠明矣。……按《博雅》曰:瑟瑟,碧珠也。……《寰宇记》曰:瑟瑟窟,在陕州平陆。陈陶诗:瑟瑟盘轻促世珠,黄泥局泻流年箭。孙何上王翰林诗:猩猩笺写宫词湿,瑟瑟函盛手诏香。……”(影印版第67页)可见,瑟瑟亦可制成盘子、函盒。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石部》:“宝石出西番、回鹘地方诸坑井内,云南、辽东亦有之。有红、绿、碧、紫数色:红者名剌子,碧者名靛子,翠者名马价珠,黄者名木难珠,紫者名蜡子。又有鸦鹘石、猫精石、石榴子、红扁豆等名色,皆其类也。《山海经》言骒山多玉,凄水出焉,西注于海,中多采石。采石,即宝石也。碧者,唐人谓之瑟瑟。红者,宋人谓之靺鞨。今通呼为宝石,以镶首饰器物,大者如指头,小者如豆粒,皆碾成珠状。张勃《吴录》云:越嶲、云南河中出碧珠,须祭而取之,有缥碧、绿碧。此即碧色宝石也。”瑟瑟碧珠在明代仍用来镶嵌于首饰器物。
宋应星《天工开物·珠玉第十八》:“凡宝石皆出井中,……属青绿种类者,为瑟瑟珠、祖母绿、鸦鹘石、空青之类。”
方以智《通雅·卷48》:“《广雅》曰:瑟瑟,碧珠也。……或曰碧珠,如琅玕之类;或曰宝石。《纬略》确以为珠类。[程]泰之则曰:今世所传瑟瑟,皆炼石为之。智按:瑟瑟有三种,宝石如珠,真者至宝透碧。番烧者,圆而明,中国之水料烧珠,亦借名瑟瑟。”(影印版第583页)
清代祁韵士《西陲要略·厄鲁特旧俗纪闻》:“妇人辫发双垂,约发用红帛在辫之腰,帛间缀以好珠瑟瑟之属,望若繁星。”直至此时,佩戴瑟瑟的习俗在
西域遗风犹存。
明代以后瑟瑟多指人工烧制的有色玻璃珠或烧料珠之类,不甚值钱。
4、历史画像
莫高窟第98窟供养人画像,曹氏家族的女眷们,头插花钗,项饰瑟瑟珠,妆容深得唐人遗风。
![]() |
项链 |
莫高窟第159窟《吐蕃赞普出行图》,赞普头戴高帽,结发两鬓,项饰瑟瑟珠,手持香炉立于华盖之下。
5、学术观点
瑟瑟(azure)据说是音译,原是古代波斯人对宝石的称呼。
中国地质学奠基人之一的章鸿钊在《石雅》(1921年出版)一书中认为:
一、六朝之际,瑟瑟之出西域者,当与今称蓝宝石者为近;二、南诏之瑟瑟,仍当与蓝宝石者为近;三、瑟瑟一物,自唐以下,真赝杂出,赝者殆非琉璃莫属。
[1]
瑟瑟的学名,专家们有两种看法,一说是蓝宝石,一说是青金石(天青石)。章鸿钊认为瑟瑟是蓝宝石,主要根据在于现代宝石中只有蓝宝石的发音是
“sapphiros”和“sapphire”;而青金石的发音是“lazurite”和“lapis”。但是,蓝宝石是蓝色刚玉的结晶体,几乎没有大到可做枕头的矿块。卢昂的瑟瑟枕连皇宫中都没有,很可能是整石雕成的,不可能是许多瑟瑟宝石镶嵌而成。青金石有较大矿块,瑟瑟枕为青金石所制的可能性更大。梅利尔于1922年指出,《圣经》中的“sappir”(sapphire),原来是指青金石,后来才被转指刚玉类的蓝宝石。此或可作为佐证。
[2]
美国学者谢费在其《唐代外来文明》一书中提到,青金石的古汉语读音是“sjet-sjet”。据李方桂的研究,青金石的古名“瑟瑟”的上古音为
“srjit”。美国学者谢费尔说的Sjet-Sjet(瑟瑟)是由上古音srjit演变而来的。这一说法使我们想起,回鹃语xixir是否是汉语词瑟瑟的音译呢?[3] 谢弗所著《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亦即前引书的新版,谢费《唐代外来文明》乃是社科出版社1995年版),明确认为瑟瑟通常就是指天青石,偶尔用来指蓝宝石。瑟瑟的古汉语发音是“svt-svt”。天青石的真正产地是巴达克山,天青石矿就是在科克恰河河谷的石灰岩母岩中暴露出来的,呈靛蓝色、灰白色、绿色或灰色。中亚和东亚的天青石主要供应者是石国,天青石的东方市场在于阗,唐人却认为天青石是典型的波斯宝石,而在波斯,天青石是琢磨萨珊宝石的一种
很普通的矿石。吐蕃“其俗重汉缯而贵瑟瑟,男妇用为首饰”。12世纪流行的人造瑟瑟大概是一种蓝色的玻璃质混合物,很可能唐朝就已制出这种假冒的天青石。“碧”被用来代指色谱中蓝绿范围内所有深色的色彩。瑟瑟(azure)本是矿物质的名称,是白居易使它变成一个颜色词。“azure”(来源于波斯文lazward)的传统意义是指“lapis lazuli”(天青石),乔叟是第一位使用“azure”代指蓝色的英国诗人,而白居易使用“瑟瑟”代指蓝色远在其前。殷文圭“水面风披瑟瑟罗”,贯休“三四仙女儿,身着瑟瑟衣”,诗中瑟瑟都是颜色比喻。[4]
汉学家劳费尔著有《中国伊朗编》一书,也专门讲到了瑟瑟。瑟瑟sit-sit(日语sitsu-sitsu)假定其原字为sirsir,是萨珊朝波斯的宝石。瑟瑟不是示格南语或阿拉伯语jaza的译音,是一个伊朗字的译音(很可能是康国语),然而字源未详。中国的记载不讲这伊朗瑟瑟的性质,只把它列为波斯和康国所产的宝石之一。景教教友常以瑟瑟输入中国,用作寺院的装饰。瑟瑟珠在西藏有“马价珠”之称。四川维州妇女把瑟瑟穿成串,挂于发上。高似孙《纬略》说在他那时代(宋朝)瑟瑟是炼石制的。宋人不知唐朝的瑟瑟为何物,唐朝的瑟瑟在宋朝已失传了;当时所流行的代替瑟瑟的宝石仍然袭用这名称而已。元时瑟瑟之名又复兴。1259年常德出使巴格达,说那里所产的宝石中有珍珠、兰石、金刚钻和瑟瑟。到了明朝,瑟瑟仅成为含糊地传古时宝石之意的名词而已,被转用于人工制造的有色玻璃珠和烧料珠之类。中国记述瑟瑟和古代记述翡翠非常相似。凡见于中国记载里的瑟瑟都没有详加定义。[5]
注释:
[1]转引自:李美燕,《湖南省博物馆藏古琴之考辨与研究》,豆丁文档。
[2]观点参自:欧群叶,《瑟瑟是何物——金末玉屑》,360doc。
[3]全段引自:阿布力克木·阿不都热西提,《西域青金石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新疆大学2003年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4]参引自:(美)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陕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版,第291-295页。书中所列古籍文献与本文前述重复者不再复引。
[5]参引自:(美)劳费尔,《中国伊朗编》,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45-348页。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