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帝的理解——证明道路、理性化、心学道路
说起基督教哲学的核心问题:就是理解证明上帝的存在。 从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开始,“神学哲学之父”安瑟伦,就已把理解上帝变成了“证明”上帝的存在。 到了教皇封的“神学卫士”托马斯·阿奎那(基督教的大哲学家)时,他为了用哲学证明上帝的存在,提出了三大问题: 一,上帝的存在,是否是自明的? 二,上帝的存在,是否可以证明? 三,上帝是否存在? 阿奎那对第一个问题,是这样证明的: 1,与我们无关而自明,与我们有关而自明; 2,自明的,有人能知,有人却不能。 第二个问题,他用“先验论”和“后验论”来证明: 1,先验论:知因而断果。 2,后验论:见果而知因。 第三个问题,阿奎那则重用后验证明,并有五个论证: 1,运动。 2,动力因。 3,可能性与必然性。 4,事物中发现等级。 5,事物都有目的性。 这五点,都不一一细解了,读过的都了解。总意是:万事必有因,万物必有引。天地万物,动则必有缘,背后必有最高完善者触控。 可当时,就有人反驳: 1,后验论,必须是现实所熟知的事物,即因果性观必须是后天获得的(也是休谟的答案)。 2,形式证明,不代表实质证明。 3,阿奎那用逻辑证明的上帝,是逻辑和慨念化的上帝。 后来,到了人的理性大哲学家康德时,这老康更有才,他把阿奎那那套哲学证明,驳得可以说体无完肤,彻底掀翻。 康德认为:因果关系,不论先验和后验,都是人认识主体的概念,而这概念只对人才有意义(即概念你可以随便概,随便想,与主体无关连)。 康德又半新鲜地提出了“时空观念”,即上帝不在时空中,人无法认知。 康德为此,还写了名篇《纯粹理性批判》。其实,康德的哲学观念,就是中国的“眼见为实”,错认一百元假币,那是你笨。 说康德是“虚无主义”哲学家,是指他在探究千古哲学大命题——“人从何来,又往何去”上,不承认有上帝存在。 不过,康德也认为:上帝可以也应该在人的思想和精神中存在,因为,于人的道德有益。 “文艺复兴”时期,人的启蒙运动横嚣尘上,西方反律阵营强大,曾一度将神学打下低谷。
神学,对上帝的认知,好象又重新回到了奥古斯丁时代。 奥古斯丁走的不是阿奎那的“证明”道路,而是走“心学”之路。即通过走向心灵,敞开内心,便可接受上帝之光的照耀而直接见证上帝,从而显明上帝存在的自明性。 奥古斯丁说: “我在你引导下进入我的心灵, 我所以能如此, 你已为我的帮助。 谁认识真理, 即认识这光; 谁认识这光, 也就认识永恒。 ——惟有爱,能认识祂! 奥古斯丁所说的爱,就是丢掉自己的一切,舍己跟随上帝——信! 如此看来,对上帝的存在,只需信仰,无需证明。因为,用人的理性、哲学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就如同拿人的口袋去套天。 好在前辈阿奎那其心可悯,不管怎样,也得了个教皇赏赐的头衔——“神学卫士”。 其实,信上帝的核心奥秘,就在新约中——“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再无别的! 要说信神,仅中国远古人就已开始了。三千多年前的西周王朝的“周礼”规定:只有周天子才可以祭天拜神,诸侯若祭天,死。可见那时人对天神的敬重程度,只是他们找不到北而已。 有人说,信仰只是精神寄托,是不得第文人的心平家园,信上帝是虚幻的,等等…… 其实,你若见过“文艺复兴时期”反律大学者的文字,以上这些言论,何足道也。 宗教与哲学,信仰与理性,多少信的大学问者,千百年来,试图融汇贯通,混成一体。但他们忘了:人性不与神性同,人的道岂能高过神的道?造物主不可能造出与自己比肩的“齐天大圣”。 (2017.2.14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