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鸟朝凤
故事本身并不新鲜。一位唢呐匠人焦三爷,精挑细选、精心培养了徒弟游天鸣等人。待天鸣长大成人,就将无双镇闻名的焦家班唢吶传到了新一代游家班班主天鸣手上。然而,世事变迁,天鸣所处的时代已经不是焦三爷的时代。以往各家白事必请焦家班登堂,四台、八台......地演奏,现如今已经没有人再来请游家班了。以往还可以维持生计的出活,现在已经不能养家糊口了。没有饭吃,再辉煌的过往也都成为过眼云烟四处消散。而外出谋生断了手指的二师兄、身体败坏了的三师兄,也预示着散了的游家班再无重建的可能。天鸣看着街边卖艺讨生活的唢吶手,是不是也看到了传统技艺的没落和未来命运?
电影通过唢呐焦三爷,折射出了传统技艺在当下社会中的艰难生存状况以及悲观前景。影片结尾天鸣孤身一人在焦三爷坟前吹响唢呐,虽然往事历历在目,但好像一切都随着焦三爷的远去而在生活中消逝了,只剩下记忆。觉得电影也只能提出问题,但并不能给出问题的答案,非遗也只是聊胜于无的一种安慰。当下生活方式的改变,使许多传统技艺失去了生存土壤,不能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只能存在博物馆中,供后人参观凭吊,留下的只是感叹而没有感动了。

看了电影,忽然有点儿理解什么是"活化石"。换言之,礼仪传统是活在焦家班的吹打演奏中的,是可以看见可以感受到的,远比只记在书本中的繁文缛节要鲜活细致。比如,焦三爷出活,不只是简单地吹吹唢呐敲敲鼓,还是有很严格的现场礼仪的。焦三爷要坐太师椅,吹奏前要受礼。再比如,什么样的人在奠礼上可以享受四台,什么样的人可以享受八台,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享受最高规模的吹奏礼遇,这些也都是有传统有具体说法的。可如果没有现场的焦家班,那么其中所包含的礼仪、传统、价值观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在没有影像记录的时代,焦三爷就是人们的共同记忆影像。即使有了影像记录的今天,焦三爷在演奏现场表现出来的气度、带动的现场氛围也不能被局外人身临其境的体会感知。而没有感知就没有认同,没有认同就形不成生活方式,不在生活里的文化也就形不成传统。
电影色彩清新,喜欢。特别是师徒三人在苇草丛中听鸟鸣叫、学鸟鸣叫的一场戏,清新的鸟鸣、清新的草色,让人觉得神清气爽、心情愉悦。
为什么片名是"百鸟朝凤"?"百鸟朝凤"是一首大哀之曲的名字。从技艺传承上讲,它是焦家班的祖传绝活,每一代只传一个徒弟,也就是新一代班主,这里是游天鸣。从白事传统上讲,它是所有吹奏礼曲中的最高级别,只有那些真正德高望重的人,才有可能在自己葬礼上"享受"到焦家班的"百鸟朝凤"曲。电影里先后有两次白事奠礼,先是木庄查村长的,亲人要求吹此大哀之曲遭拒,因为查村长不择手段排除异己;后有火庄窦村长的,焦三爷主动提出演奏此曲,因为窦村长德行端正大有作为。
看到这里,很激动,终于有机会听这传说中的神曲了。只可惜,听了一段尚未品出滋味,演奏就突然中断了:焦三爷吐血栽倒了。虽然后来天鸣又接了一段,但是已经很难再接续出完整的曲子来。唉!此外,这个场景里的画外电影配乐,使用的是西方管弦,这也掩盖了"百鸟朝凤"的魅力。不禁想:传统唢呐也只能在电影中当故事听听了,现实中也还是要使用西洋乐器的配乐了。因此,不能通过电影配乐真心感受到"百鸟朝凤"神妙处,这也减弱了电影本身的感染力。创作者也是无奈吧,或许已经找不到真正的"百鸟朝凤"了。
百鸟朝凤,多好听的名字,引人遐想,可怎么是一首大哀之曲?
又想起早已随嵇康作古而逝的"广陵散"。
有多少古曲都随风而逝了.......

后记:
2016,本土,片长107分钟。"跪地"票房8000万?
本以为是当年度电影,其实是吴天明导演2013年的作品,遗作。不知说什么。
补记2017-06-12
看到刘震云的一篇文字"土塬鼓点后:理查德•克莱德曼"。 这是一篇旅行日记,记录了一个叫奎生的民间艺人,很像焦三爷和游天鸣,四里八乡响当当的人物,不仅是班子里的唢呐手,更是威风锣鼓的高手。透过文字,对奎生焦三爷游天鸣这样的民间艺人,有了更多的了解。乡亲为什么喜欢他们?他们是怎么生活的?他们现场演奏是怎样一种状态?
此外,日记中同时对比记录了同期远在北京演出的理查德•克莱德曼。这种对照描述也是日记中另一个有意思的地方。
夭夭推荐: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