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郁达夫《她是一个弱女子》
后叙
《她是一个弱女子》的题材,我在一九二七年就想好了,可是以后辗转流离,终于没有功夫把它写出。这一回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来侵,我逃难之余,倒得了十日的空闲,所以就在这十日之内,猫猫虎虎地试写了一个大概。
......
书中的人物和事实,不消说完全是虚拟的,请读者万不要空费脑筋,妄思证对。
写到了如今的小说,期间也有十几年的历史了,我觉得比这一次写这篇小说时的心境更恶劣的时候,还不曾有过。因此这一篇小说,大约也将变作我作品之中最恶劣的一篇。
一九三二年达夫记
这则郁达夫在后叙里自称“写小说来心境最恶劣”、“作品中最恶劣”的一篇小说,描述的主人公是一个故事发生在和郁达夫同时代的一个女子,一个“一刻也离不得爱,一刻也少不得一个依托之人的心。”的女子——郑秀岳。
她确实一个须臾离不开爱,耐不住寂寞空虚的女子。在她杭州女子学校读书的朦朦胧胧的青春少女时代,她离不开同性的友谊;被长她一年级的学姐诱惑用器具破了处女之身(像同性恋,但看不出有很强烈的倾向),和两个年龄相差很大又结了梁子的教员发生过关系......在情波爱浪中中,她的心似成了一个“百孔千疮,鲜血滴沥的蜂窝”,经历和经验教了她如何观察人心,支配异性。随着身边同性或异性的变迁,随着时局的动荡,她的境遇也是不断地漂浮着,不变的是她那如影随形、难以抑止的寂寞,始终在寻找着慰藉。
在她即将毕业的那一年冬天,时局动荡,军阀火拼。她和父母三人,仓皇逃到了上海。经历了半年难熬的“空窗期”,她主动追求了寓居在同一所公寓的小报社编辑,并向他求婚。他是一个孤儿,薪水微薄,没想到这个世家的闺女肯委身下嫁,他问她:“密司郑,你当真是这样爱我么?”他向她坦白了过去,没有恋爱过,但犯了手淫,觉得不配她爱,因为“高尚的人,不会犯那种自辱的手淫”。言毕泪如雨下。(真是一个迂腐的书呆子) 。郑秀岳也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因为她也想起了此前,想起了她自家已经污秽不堪的身体。
“她虽则没有把她的过去说给他听,但她自己相信,她那一颗后悔的心,已经是纯洁无辜,可与他相对而并列”。
或许,当一个人兜兜转转找到了可以托付终身的伴侣,很多人会有这么一个潜意识吧:在最初的时候就遇见,把完美无瑕的奉献给对方。多情和痴情,花心与专一永远是矛盾的对立面。见鬼!那些专一的人太愚蠢了,别怀着一生爱一人的念头了,或许应该多情一点。就像是一株妖艳的玫瑰,至少需要三个情人:一个叫“氮”,一个叫“磷”,一个叫“钾”。它们能提供不同的养分,除非你遇到的是“复合肥”,否则,还是多情点好。
扯得有点远了。回到正题。这段为了摆脱空虚而胡乱缔结的婚姻并没有给她带来安定。他失业了,精神颓废,身子又孱弱,无法满足她如火的情感需求。婚姻磕磕碰碰,日益艰难,为了生计不得不搬离了当初寓居的“爱巢”,换个租金更便宜的居所,甚至不得不当掉一些首饰家什。“当她从当铺里回来,看见他依旧是愁眉不展毫无喜色的颜面的时候,她心里头疾风骤雨似地起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憎恶之情”。
怨恨中空虚中她给读书时发生了关系的两个教员写了热烈的求爱求助的信,她那颗久渴的求爱的心,总算得到了一点露润。不过当那位从杭州赶到上海和她重温旧情的年轻的教员在她的内衣袋里发现了写给被称他之为“老朽”的对头情敌的情书,竟动手打了她,骂她“娼妇”,声称要“解决了她”,直到她那孱弱的丈夫找来帮她“赔罪劝解”,才得脱身。做丈夫的向给他戴绿帽的情人陪礼道歉,低三下四,这真是讽刺。
故事的尾声,更是一个悲剧。几个相貌狰狞的日本浪人,打进了他们寄寓在的那一间屋里,把她拉了出来,谁都知道将会有什么在等待着她。他的丈夫拉扯着跟随着喊着“饶了她饶了她,她是一个弱女子”,却被鬼子用枪托向脑门猛击了一下,醉了似地向地上做了下去,倒了下去。
后来过了几天,在离他们那里不远的日本海军陆战队曾驻扎的房子里,发现了她和另外几句妇女的尸体,鬼子的兽性令人发指 ,她受尽了凌辱,惨不忍睹。
帮她收殓的是她读书时最好的闺蜜,呆看着她不禁饮泣:“你总算也照你的样子,贯彻了你那软弱的一生。”
读毕不禁掩卷叹息。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这篇作家声称写作时的“心境最恶劣”、作品之中“最恶劣”的小说,带给读者的又是怎样的心情?怎样的评价?
本篇于一九三四年4月由上海湖风书局出版,扉页上有作者题辞:“谨以此书,献给我最亲爱的、最尊敬的映霞,一九三二年三月达夫上”
是的,引起我注意的是这扉页上的题辞,让我的思绪跳出书外的也是这扉页上的题辞——“谨以此书,献给我最亲爱的、最尊敬的映霞”。
在民国风盛行的那个时代,王映霞是“杭州三美”之一,是郁达夫的第二任夫人。为了她,郁达夫和原配离了婚。一个是才子,一个是佳人,他们的情爱纠葛曾轰动一时,被称为是“现代文学史中最著名的情事”之一,他们成为了那个时代自由恋爱与自主婚姻的明星式人物,被诗人柳亚子誉为“富春江上的神仙眷侣”。
把写作时“心境最恶劣”、作品之中“最恶劣”的小说,献给自己最亲爱的、最尊敬的映霞,献给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或许只有这样理解:这“最恶劣”的小说,正是郁达夫的得意之作。
不无巧合的是,郁达夫最爱的她和书中描述的那个“一刻也离不得爱”的女子也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只是她们的命运却大相径庭。郁达夫在家中发现浙江教育厅厅长给王映霞的情书,坊间还流传着她为军统头目戴笠堕胎的留言。他们之间的矛盾解决方法自与普通大众不同,采用的是民国时的很多文人诉诸报纸的方法,打起了笔战,最终分道扬镳。
一九四二年四月,由国民政府元老王正廷做媒,王映霞在重庆再披嫁衣,嫁给了就职于重庆华中航业局的钟贤道。钟对她非常体贴,婚前就对王映霞许诺,“要把她失去的年华找回来”。历经繁华的交际花,或许正是看重他的不计前嫌,朴实无华吧。
对于生命中的两个男人,王映霞晚年在自传中作了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如果没有前一个他(郁达夫),也许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没有人对我的生活感兴趣;如果没有后一个他(钟贤道),我的后半生也许仍漂泊不定。历史长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头的爱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怀念。”
两段婚姻,几番风流,当年的女子优雅地活到了老。想起了情侣间的一句话:“如果不能让忘了过去,那么便没有未来”。其实,爱就是理解一个人的过去,包容一个的过去——但是,睿智的人不会让过去带进现在,纠缠不清,那才是真正的没有未来。
分手后郁达夫又深深怀念王映霞,这从他后来写的七律《寄王映霞》可以看出来:“大堤杨柳记依依,此去离多会自稀。秋雨茂陵人独宿,凯风棘野雉双飞。纵无七子为哀杜,犹有三春各恋晖。愁听灯前儿辈语,阿娘真个几时归。”郁达夫希望以母子之情打动王映霞,盼望她重新回到他身边,然而这个世界又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呢?
文学与恋爱,在郁达夫是互为表里的。恋爱的激情,本来就已融化在他的血液之中。郁达夫4任妻子11个子女,其中和王映霞生育5人。王映霞与钟贤道育有一子一女。他们的婚恋如同他的文学名篇一样,成为传世之作。郁达夫和王映霞未能白头偕老,但对王来说,后来的一段婚姻是真正滋养了她的。
这终究是名人的婚姻,面对令人煎熬的婚姻,普罗大众是很难做出抉择的。在一则《结婚要尽晚,离婚要趁早》博文里有一条回复点赞颇多:“为了孩子我可以受尽委屈,只要孩子快乐成长我做什么都愿意,我想这就是很多女人的心理写照吧!如果说婚姻是座围城,孩子就是枷锁,即使有一天围城的大门向我们敞开,我们未必会挣脱枷锁走出城门......
很多时候,人们只是走出城门透一口,溜一圈,而没有走出围城开启新生的勇气。
人生而自由,又自造枷锁。寂寞是枷锁,爱是枷锁,婚姻亦是枷锁。只不过,有时候甘愿带上枷锁,有时候想解锁,却已找不到钥匙。
《她是一个弱女子》的题材,我在一九二七年就想好了,可是以后辗转流离,终于没有功夫把它写出。这一回日本帝国主义的军队来侵,我逃难之余,倒得了十日的空闲,所以就在这十日之内,猫猫虎虎地试写了一个大概。
......
书中的人物和事实,不消说完全是虚拟的,请读者万不要空费脑筋,妄思证对。
写到了如今的小说,期间也有十几年的历史了,我觉得比这一次写这篇小说时的心境更恶劣的时候,还不曾有过。因此这一篇小说,大约也将变作我作品之中最恶劣的一篇。
一九三二年达夫记
这则郁达夫在后叙里自称“写小说来心境最恶劣”、“作品中最恶劣”的一篇小说,描述的主人公是一个故事发生在和郁达夫同时代的一个女子,一个“一刻也离不得爱,一刻也少不得一个依托之人的心。”的女子——郑秀岳。
她确实一个须臾离不开爱,耐不住寂寞空虚的女子。在她杭州女子学校读书的朦朦胧胧的青春少女时代,她离不开同性的友谊;被长她一年级的学姐诱惑用器具破了处女之身(像同性恋,但看不出有很强烈的倾向),和两个年龄相差很大又结了梁子的教员发生过关系......在情波爱浪中中,她的心似成了一个“百孔千疮,鲜血滴沥的蜂窝”,经历和经验教了她如何观察人心,支配异性。随着身边同性或异性的变迁,随着时局的动荡,她的境遇也是不断地漂浮着,不变的是她那如影随形、难以抑止的寂寞,始终在寻找着慰藉。
在她即将毕业的那一年冬天,时局动荡,军阀火拼。她和父母三人,仓皇逃到了上海。经历了半年难熬的“空窗期”,她主动追求了寓居在同一所公寓的小报社编辑,并向他求婚。他是一个孤儿,薪水微薄,没想到这个世家的闺女肯委身下嫁,他问她:“密司郑,你当真是这样爱我么?”他向她坦白了过去,没有恋爱过,但犯了手淫,觉得不配她爱,因为“高尚的人,不会犯那种自辱的手淫”。言毕泪如雨下。(真是一个迂腐的书呆子) 。郑秀岳也呜呜咽咽地哭了起来,因为她也想起了此前,想起了她自家已经污秽不堪的身体。
“她虽则没有把她的过去说给他听,但她自己相信,她那一颗后悔的心,已经是纯洁无辜,可与他相对而并列”。
或许,当一个人兜兜转转找到了可以托付终身的伴侣,很多人会有这么一个潜意识吧:在最初的时候就遇见,把完美无瑕的奉献给对方。多情和痴情,花心与专一永远是矛盾的对立面。见鬼!那些专一的人太愚蠢了,别怀着一生爱一人的念头了,或许应该多情一点。就像是一株妖艳的玫瑰,至少需要三个情人:一个叫“氮”,一个叫“磷”,一个叫“钾”。它们能提供不同的养分,除非你遇到的是“复合肥”,否则,还是多情点好。
扯得有点远了。回到正题。这段为了摆脱空虚而胡乱缔结的婚姻并没有给她带来安定。他失业了,精神颓废,身子又孱弱,无法满足她如火的情感需求。婚姻磕磕碰碰,日益艰难,为了生计不得不搬离了当初寓居的“爱巢”,换个租金更便宜的居所,甚至不得不当掉一些首饰家什。“当她从当铺里回来,看见他依旧是愁眉不展毫无喜色的颜面的时候,她心里头疾风骤雨似地起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憎恶之情”。
怨恨中空虚中她给读书时发生了关系的两个教员写了热烈的求爱求助的信,她那颗久渴的求爱的心,总算得到了一点露润。不过当那位从杭州赶到上海和她重温旧情的年轻的教员在她的内衣袋里发现了写给被称他之为“老朽”的对头情敌的情书,竟动手打了她,骂她“娼妇”,声称要“解决了她”,直到她那孱弱的丈夫找来帮她“赔罪劝解”,才得脱身。做丈夫的向给他戴绿帽的情人陪礼道歉,低三下四,这真是讽刺。
故事的尾声,更是一个悲剧。几个相貌狰狞的日本浪人,打进了他们寄寓在的那一间屋里,把她拉了出来,谁都知道将会有什么在等待着她。他的丈夫拉扯着跟随着喊着“饶了她饶了她,她是一个弱女子”,却被鬼子用枪托向脑门猛击了一下,醉了似地向地上做了下去,倒了下去。
后来过了几天,在离他们那里不远的日本海军陆战队曾驻扎的房子里,发现了她和另外几句妇女的尸体,鬼子的兽性令人发指 ,她受尽了凌辱,惨不忍睹。
帮她收殓的是她读书时最好的闺蜜,呆看着她不禁饮泣:“你总算也照你的样子,贯彻了你那软弱的一生。”
读毕不禁掩卷叹息。郁达夫(1896——1945),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这篇作家声称写作时的“心境最恶劣”、作品之中“最恶劣”的小说,带给读者的又是怎样的心情?怎样的评价?
本篇于一九三四年4月由上海湖风书局出版,扉页上有作者题辞:“谨以此书,献给我最亲爱的、最尊敬的映霞,一九三二年三月达夫上”
是的,引起我注意的是这扉页上的题辞,让我的思绪跳出书外的也是这扉页上的题辞——“谨以此书,献给我最亲爱的、最尊敬的映霞”。
在民国风盛行的那个时代,王映霞是“杭州三美”之一,是郁达夫的第二任夫人。为了她,郁达夫和原配离了婚。一个是才子,一个是佳人,他们的情爱纠葛曾轰动一时,被称为是“现代文学史中最著名的情事”之一,他们成为了那个时代自由恋爱与自主婚姻的明星式人物,被诗人柳亚子誉为“富春江上的神仙眷侣”。
把写作时“心境最恶劣”、作品之中“最恶劣”的小说,献给自己最亲爱的、最尊敬的映霞,献给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或许只有这样理解:这“最恶劣”的小说,正是郁达夫的得意之作。
不无巧合的是,郁达夫最爱的她和书中描述的那个“一刻也离不得爱”的女子也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只是她们的命运却大相径庭。郁达夫在家中发现浙江教育厅厅长给王映霞的情书,坊间还流传着她为军统头目戴笠堕胎的留言。他们之间的矛盾解决方法自与普通大众不同,采用的是民国时的很多文人诉诸报纸的方法,打起了笔战,最终分道扬镳。
一九四二年四月,由国民政府元老王正廷做媒,王映霞在重庆再披嫁衣,嫁给了就职于重庆华中航业局的钟贤道。钟对她非常体贴,婚前就对王映霞许诺,“要把她失去的年华找回来”。历经繁华的交际花,或许正是看重他的不计前嫌,朴实无华吧。
对于生命中的两个男人,王映霞晚年在自传中作了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如果没有前一个他(郁达夫),也许没有人知道我的名字,没有人对我的生活感兴趣;如果没有后一个他(钟贤道),我的后半生也许仍漂泊不定。历史长河的流逝,淌平了我心头的爱和恨,留下的只是深深的怀念。”
两段婚姻,几番风流,当年的女子优雅地活到了老。想起了情侣间的一句话:“如果不能让忘了过去,那么便没有未来”。其实,爱就是理解一个人的过去,包容一个的过去——但是,睿智的人不会让过去带进现在,纠缠不清,那才是真正的没有未来。
分手后郁达夫又深深怀念王映霞,这从他后来写的七律《寄王映霞》可以看出来:“大堤杨柳记依依,此去离多会自稀。秋雨茂陵人独宿,凯风棘野雉双飞。纵无七子为哀杜,犹有三春各恋晖。愁听灯前儿辈语,阿娘真个几时归。”郁达夫希望以母子之情打动王映霞,盼望她重新回到他身边,然而这个世界又有多少爱可以重来呢?
文学与恋爱,在郁达夫是互为表里的。恋爱的激情,本来就已融化在他的血液之中。郁达夫4任妻子11个子女,其中和王映霞生育5人。王映霞与钟贤道育有一子一女。他们的婚恋如同他的文学名篇一样,成为传世之作。郁达夫和王映霞未能白头偕老,但对王来说,后来的一段婚姻是真正滋养了她的。
这终究是名人的婚姻,面对令人煎熬的婚姻,普罗大众是很难做出抉择的。在一则《结婚要尽晚,离婚要趁早》博文里有一条回复点赞颇多:“为了孩子我可以受尽委屈,只要孩子快乐成长我做什么都愿意,我想这就是很多女人的心理写照吧!如果说婚姻是座围城,孩子就是枷锁,即使有一天围城的大门向我们敞开,我们未必会挣脱枷锁走出城门......
很多时候,人们只是走出城门透一口,溜一圈,而没有走出围城开启新生的勇气。
人生而自由,又自造枷锁。寂寞是枷锁,爱是枷锁,婚姻亦是枷锁。只不过,有时候甘愿带上枷锁,有时候想解锁,却已找不到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