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南平徭岭新发现明代摩崖石刻,揭开瑶族先民抗争史
近日,连南瑶族当地的文化爱好者及瑶族同胞,前往军寮老排平徭岭调查石刻时,在排顶烧纸堂山悬崖上发现了“大兵扫荡猺穴京观处”摩崖石刻。这一重大发现,对我们了解佐证明末时期排瑶人民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抗争史及其相关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据当地文化部门介绍,连南瑶族自治县军寮古瑶寨有两题石刻,分别为明末时期五省会剿八排瑶后总兵宋纪命人刻下的“平猺岭”和“大兵扫荡猺穴京观处”。前者“平猺岭”题刻刻在军寮百步梯雄关的大道崖壁中,楷书,每字长60厘米,宽60厘米,1986年被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后为人们熟知。而后者烧纸堂摩崖石刻却一直未曾发现。此次“大兵扫荡猺穴京观处”摩崖石刻的发现,让人颇感震撼。
“大兵扫荡猺穴京观处”摩崖石刻位于军寮排顶烧纸堂(距离县城约16公里),刊刻于公元1642年,距今370多年。整个石刻长约110厘米,宽约60厘米,字体为阴刻楷书,碑文字径约12厘米,共9字。据史料记载,明朝末年,官府腐败,军寮排愤然而起,各排纷纷响应。崇祯十四年(1641)五月始,明王朝调集粤、桂、楚、豫、闽五省数万官兵会剿八排瑶,围剿一直持续至崇祯十五年(1642)八月,官兵破里八峒、火烧排、大掌排、三排、军寮,焚烧殆尽。会剿结束后,总兵宋纪命人于悬崖石壁上,刻下“平猺岭”和“大兵扫荡猺穴京观处”,以记镇压众瑶事和记录军功。
此次发现,对我们了解排瑶历史及其迁徙过程有着重大的意义,有助于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
链接:
京观,古代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四回:“潘党请收晋尸,筑为‘京观’,以彰武功于万世。”
京观:京,谓高丘也;观,阙型也。古人杀贼,战捷陈尸,必筑京观,以为藏尸之地。古之战场所在有之。——明张岱《夜航船》
据当地文化部门介绍,连南瑶族自治县军寮古瑶寨有两题石刻,分别为明末时期五省会剿八排瑶后总兵宋纪命人刻下的“平猺岭”和“大兵扫荡猺穴京观处”。前者“平猺岭”题刻刻在军寮百步梯雄关的大道崖壁中,楷书,每字长60厘米,宽60厘米,1986年被连南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后为人们熟知。而后者烧纸堂摩崖石刻却一直未曾发现。此次“大兵扫荡猺穴京观处”摩崖石刻的发现,让人颇感震撼。
“大兵扫荡猺穴京观处”摩崖石刻位于军寮排顶烧纸堂(距离县城约16公里),刊刻于公元1642年,距今370多年。整个石刻长约110厘米,宽约60厘米,字体为阴刻楷书,碑文字径约12厘米,共9字。据史料记载,明朝末年,官府腐败,军寮排愤然而起,各排纷纷响应。崇祯十四年(1641)五月始,明王朝调集粤、桂、楚、豫、闽五省数万官兵会剿八排瑶,围剿一直持续至崇祯十五年(1642)八月,官兵破里八峒、火烧排、大掌排、三排、军寮,焚烧殆尽。会剿结束后,总兵宋纪命人于悬崖石壁上,刻下“平猺岭”和“大兵扫荡猺穴京观处”,以记镇压众瑶事和记录军功。
此次发现,对我们了解排瑶历史及其迁徙过程有着重大的意义,有助于该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
链接:
京观,古代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四回:“潘党请收晋尸,筑为‘京观’,以彰武功于万世。”
京观:京,谓高丘也;观,阙型也。古人杀贼,战捷陈尸,必筑京观,以为藏尸之地。古之战场所在有之。——明张岱《夜航船》
![]() |
“大兵扫荡猺穴京观处”摩崖石刻全貌 |
![]() |
“大兵扫荡猺穴京观处”摩崖石刻近观 |
![]() |
当地的瑶族文化爱好者及瑶族同胞正在去除石刻上的草甸 |
![]() |
当地的文化爱好者及瑶族同胞考察摩崖石刻后合影留念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