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剩爹:用哲学来励志(新书预热)





本书是我用哲学的态度做“励志”的尝试。有人会质问说,图书市场上到处都是鸡汤、励志、成功学,你怎么又写出一本,莫不是要制造垃圾?我的回答是,我不想把这个市场拱手让给那些我鄙视的人。广大的青年群体,不仅要喝文字鸡汤,也该吃点哲学“鸡肉”,更要长点思想和心灵上的“肌肉”,以此抵御世道艰难的打击和“娱乐至死”的诱惑。
所以,我的观点是,哲学当然可以励志:鼓励人心,激励士气。无论是苏格拉底还是孔夫子,都代表了一种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他们那种健朗的人生追求,绝非建立在毫无论证和理论的心灵安慰上,恰恰建立在艰难的思辨、论证以及对结论的落实上。
哲学不仅能励志,还能医治人心、拓展想象,打开人生的新局面。我这几年无论在网上还是在读书会当中,收到和听到最多的问题都是关于人生困惑的。要么是男友没钱,又不够上进,该怎么办?要么是做着一份并不喜欢的稳定工作,事业遇到瓶颈,该怎么办?感觉没有哪个国家的年轻人,会像我们这儿,有着那么多的困惑和迷茫。可以说,除了物质上的贫富不均外,这个国家在精神资源上的分配也是天壤地别。而这些困惑的年轻人,很多都是父母眼中的好儿女、学校的优秀生呢。
他们的问题在哪?在我看来,正是缺少哲学的教育,缺少人生观的引导。
我们的社会有一种流俗的意见,它默默地指挥大家该怎么生活,该往哪个方向奔?但每个人毕竟是特殊的,条件、兴趣、意愿差距极大,因此打破一统江湖的流俗人生观,才是我们这些哲学家需要做的。我们应该给年轻人提供许多不同种类的人生想象,告诉他们历史上或其他国家的先贤是怎么活的?在人生的路口上,他们做出了怎样的选择,看到了怎样的境界?
哲学,不管是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哲学或心灵哲学,其实都是要为人类社会服务的。没有用的哲学早就不存在了。那么,学院内的学者和学生接触到的哲学,大多是理论化的哲学(其功用主要是间接的),他们并不关心哲学的具体应用。然而,哲学毕竟可以在个体的层面上产生直接的功效,也就是对每个人自身的帮助,而不仅仅停留在思想的国度内。所以,在我看来,哲学虽说在于不停地追问,但追问总得有中断和终结,它必须落地,落在为人服务上。
我的这本《人生不必太用力》正是一本用哲学为“人”服务的著作。我想让哲学有用,我想帮助到那些困惑的年轻人。
(以下是自序,本书将在3月份上市,欢迎采购和预约签名本)
自序:大胆试错走一回
2009年的夏天,我在后海一家朋友开的酒吧做过几天垫场的驻唱——随便玩的那种。有一天下午,天色还早,大伙刚刚搬出沙发和桌椅,我正在台上调试音响,突然闯进一个约莫30多岁的女士,要点歌。我说,行,你点什么我就唱什么。她点了一首张敬轩的粤语歌,恰好我会唱。唱完后,她鼓掌致谢,接着又点了几首张学友的国语情歌,我也一并唱了。工作人员在一旁忙着收拾布置,店内就她一个顾客,我只对着她一个人演出。
唱完几首歌之后,她挥手示意让我下来。原来,她要请我喝酒。于是我们一边喝一边聊,她夸我音色好,吃音准。当我沉浸在被夸赞的喜悦时,她却忽然苦笑着说:“小伙子,其实你并不知道自己在唱什么。”本来轻松的气氛,突然一下消失了。她认为我并未体会到那几首歌词中所包含的情感和意义。她接着告诉我,她的婚姻并不幸福,虽然已经有了孩子,但她并不爱自己的先生,也无法忍受现在的生活。她先生是个有身份的人,在部委机关工作,家境优厚,给了她舒适无忧的物质生活。而她是学音乐出身,毕业不久便经人介绍嫁了他,很快又怀孕生了孩子,此后一心都扑在了家庭上。我说,这不挺好嘛,为什么不知足呢?她莞尔一笑,并没觉得被冒犯,接着无奈地说道:“我有舒适的家,有老公,有孩子,可是我没有自己。” 彼时的我,空有青春,心智未熟,未曾理解她话中的深意,只觉得这是贵妇人的矫情病。临走前她说,谢谢你,你的歌声让我还记起了曾经的音乐梦。
2013年深秋的一天晚上,狂风肆虐,我刚结束E时段1V1的英语教学课,提着电脑包,矗立在中关村的大街上茫然四顾。那时的我,收入不稳定,工作不合心意,还顶着巨大的房贷压力,在鳞次栉比的钢筋水泥中,我显得那么的渺小、慌张和虚无。我不知道自己接下去该怎么办,只为赚钱的工作和缺乏激情的现状,让我对生活失去了推进的动力。那时,几年前那个“贵妇人”口中的音乐梦突然跳了出来,可我曾经的梦想又在哪呢?
2014年的夏天,失恋和失业接踵而至,还有它们所带来的失落和失望,失去后我开始反思和寻找: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是的,我要写作,写那些我一直想写的东西。
回头看看走过的路,我之所以肯定自己,正是在于:大胆试错。无论是选择离开家乡上大学、进哲学系、继续读博、放弃博士后和学术道路,还是不断地更换工作,这一切都跟我的性格以及人生态度有关,借用王小波的话说:“凡是有悖于我心胸的工作就不值一做,凡是有悖于我心胸的生活就不值一过”。常有人说我太任性,而我自己知道,我只是追随内心的声音,并不想活得那么没有安全感。
比起那些一早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且已经有所积累、有所成就的同龄人来说,以前的我会经常感到焦虑,总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整个社会就像是一个竞技场,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成功者”的阴影下。然而,岁月的磨砺和思考的力量让这种焦虑减弱了,我开始用更丰富的眼光看待他人和自己,明白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一时的得失胜败,而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只有这些体验会载入记忆,一直保留到我们生命的最后一刻,它们才是衡量我们人生是否精彩的标准。
因此,无论从过去的岁月当中我收获多少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以“体验流”而非“成功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都是我的财富。有人说,每一个作家都是体验狂,我深以为然。我想体验各种各样的人生和工作,我想进入别人的世界,甚至从别人家的窗户前经过时,也总幻想着能生活在其中。毕竟我觉得,人来到这个世上不是为了与谁攀比,而是来享受生命的美妙和体验生活的滋味。
十多岁的时候,我就不知天高地厚地想成为一个作家,可谁知后来却走上了学术的道路,还差点“一如哲门深似海,从此文学是路人”。自我买到第一台电脑起,我便开始在网上写东西,生活随感、读书心得、观影体会、时政评论、诗歌散文,不一而足。文字成了我十多年来最忠诚的好朋友。也是因为这些文字,我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曾收获爱情,还借着一点点的人气组织了一个叫做“爱思想的青年”的读书会,至今仍在举办活动。
写着写着,朋友越来越多,推荐和喜欢的人数越来越多,我也越来越自信了。有些文章得以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有编辑来约稿了,有人给稿费了。后来,我便有了写一本书的打算,再后来就有了这本书。书中记录了我的生活,以及因生活而引发的思考,算是给我的青春一个交代。
此书是我在博士论文之后,又一个超过十万字的文字作品,既有个体角度的感性叙述,也有客观角度的理性探讨,整体风格以说理为主,夹杂叙事。然而叙事也是为了说理,属于“依事说理”,谁让我这个“爱思想”的青年最看重“思想启迪”呢?所论之理,也许偏激,也许生涩,然终能代表我此时的心境、觉悟和学力;所叙之事,也许虚构,也许写实,其中人物必有原型,故事必有其真,反映了我对这个时代的观察。
我本无心卖弄学问,也尽量少用学术术语,只是希望与正在读此书的你,像朋友一样谈谈心。
写作是艰难的事业,难在它的孤独、私密以及对身心的巨大消耗。希望我对私人生活的大胆剖白、对心路历程的真诚袒露,能给读者朋友一点点的安慰和启发,还希望在世道艰难的时代,有更多热爱真理、追求正义的青年人,能继续坚持理想主义的格调,大胆试错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