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安慰的心
常常被自己的骄傲逼迫着。困苦处,只能跪下来跟神祷告说:怎么办呢?你看着办吧。
我在自己所有的负面情绪里,都找到隐藏的自我和骄傲。由此也感到不可思议,像我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真的被圣洁的上帝爱着呢?
几年前,一个冬天的晚上,回爸妈家吃饭,发现楼道的墙壁上被人用黑油漆写上了许多大字。听妈妈说,邻居的儿子好赌成性,一度把母亲的住房抵押出去,后来是她的女儿把它赎了回来;一家人都与他断绝往来,唯有老母亲还是忍耐着他。债主常常上门追讨,这次追讨不得,只能在墙上谩骂一通以泄愤。
当时我隐隐有些兴奋,觉得这一幕好像TVB电视剧里常常上演的被人泼红油漆,居然在现实生活里遇上了。想着一会拍下来,把照片传上微博——或者,隐去那赌鬼儿子的名字吧,为他保留一些颜面。
然而,吃过晚饭出来,发现邻居老太太颤巍巍地拿着一块布想要擦掉门上的大字,才惊觉自己的残忍,里面居然是毫无良善的看戏心态……
——我的心,常常都是这样的。既不能与哀哭的人同哭,也不能与喜乐的人同乐。
春节期间,陷入周期性的灵性低沉中。适时读到橡树工作室推送的登山八福,第六篇“清心的人有福了”,最让我羞愧。莱尔认为清心是指那些“追求内心圣洁的人。他们不满足于外在信仰的样子,他们努力保守内心和良心没有罪过,用心灵和里面的人服事神”。
然而,内在的清洁如此困难。
有一次,我想给家里的盆栽换个新居。我小心翼翼地拨开泥土,第一次看到花的根茎——原来泥土之中那样盘根错节、根深蒂固, 你若想连根拔起亦是困难。于是,联想到自己的罪,也是这样纠缠在内心深处……
我把这个经历告诉一位姊妹,当时我们正在公交车上讨论陷在罪中的苦闷。
于是,我接着说,自己最近频频想到诗篇里那句:我的心不肯受安慰。
可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的心不肯受安慰呢?她若有所思却不甘心地追问。
再读亚萨的这首诗(诗篇77),我发现自己的情绪与诗人实在是如出一辙:我想念神,就烦躁不安。我沉吟悲伤,心便发昏。其中的原因也是一样,难道主要永远丢弃我,不再施恩吗?难道他的慈爱永远穷尽,他的应许世世废弃吗?
患难里的亚萨,开始追念至高者显出右手之年代,祂的奇事,祂的作为。
这也是我的出路。很奇妙的,这段时间,神把一些比我更软弱的人带到身边,我与她们一起回顾十字架不容置疑的恩典时,也渐渐明白我内里的症结。
巴刻说,罪是“一种遗传性的冲动,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的人性之中,并驱使我们盲目反抗神”。
这诚然是人的宿命。夏娃居住伊甸园这么美好的地方,依然忍不住怀疑上帝的恩慈,何况我们这些漂泊的寄居者呢?我并非不曾体验过救恩的喜悦(在之前写过一篇文章《罪与恩》,记述了我第一次发现救恩的过程),那种喜悦,可以套用博尔赫斯的一句话:“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发现爱情、发现大海那样,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我以为从此可以像大卫那样在爱中自由生活;却还是难免经常活在扫罗的光景里,活在魔鬼的控告之中,因此心里不受安慰,也没有喜乐。
在每一次微小的刚硬与叛逆里,我总绝望地感到自己的内心依然那么抗拒恩典;而这抗拒的表现就是我不相信神真的爱我——从前因为盼望的福分得不到满足而生怀疑,后来则是因为罪的控告。
我深知这不相信的背后,是善恶果的残余。善恶果与福音如此相悖,其影响远比我觉察得到的更加深远。它让我们对自己生出嫌隙,也对他人生出嫌隙,吃了善恶果的人因为自己的赤身露体而躲藏神;而福音却是要遮蔽我们的羞惭:你们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仍旧害怕。所受的乃是儿子的心,因此我们呼叫阿爸,父。(罗8:15)
怀着奴仆的心的人,很像是C.S.路易斯《论三种人》里说的第二种人,“他们尽力降身于呼召之下,听其差遣。但也像纳税时那样,和其他纳税人一样期望,税款所余足够他们继续生活”。
然而,奴仆的心是得不着安慰的;唯有儿子的心,可以在爱中自由喜乐,也可以在犯罪之后,如同大卫那般向神祈求: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使我里面重新有正直的灵。
这真是一个勇敢的祷告,这个祷告教我会许多事。
它向我指明了一种次序:原来一个人的确要经历对罪的忧伤痛悔,才会渴慕清洁;它也向我显明一个道理:清洁与正直,与我们的本性相违,原不是从我们里面长出来的;它更加告诉我,不能一直停留在自己的忧伤痛悔之中,却要从罪的事实中不断仰望祂爱的事实。
路易斯说:“乞求(Begging)是我们唯一的智慧,而穷乏(want)终将更利于我们成为乞求者——即便如此,人次的主仍会接纳我们。”
我在自己所有的负面情绪里,都找到隐藏的自我和骄傲。由此也感到不可思议,像我这样的一个人,怎么会真的被圣洁的上帝爱着呢?
几年前,一个冬天的晚上,回爸妈家吃饭,发现楼道的墙壁上被人用黑油漆写上了许多大字。听妈妈说,邻居的儿子好赌成性,一度把母亲的住房抵押出去,后来是她的女儿把它赎了回来;一家人都与他断绝往来,唯有老母亲还是忍耐着他。债主常常上门追讨,这次追讨不得,只能在墙上谩骂一通以泄愤。
当时我隐隐有些兴奋,觉得这一幕好像TVB电视剧里常常上演的被人泼红油漆,居然在现实生活里遇上了。想着一会拍下来,把照片传上微博——或者,隐去那赌鬼儿子的名字吧,为他保留一些颜面。
然而,吃过晚饭出来,发现邻居老太太颤巍巍地拿着一块布想要擦掉门上的大字,才惊觉自己的残忍,里面居然是毫无良善的看戏心态……
——我的心,常常都是这样的。既不能与哀哭的人同哭,也不能与喜乐的人同乐。
春节期间,陷入周期性的灵性低沉中。适时读到橡树工作室推送的登山八福,第六篇“清心的人有福了”,最让我羞愧。莱尔认为清心是指那些“追求内心圣洁的人。他们不满足于外在信仰的样子,他们努力保守内心和良心没有罪过,用心灵和里面的人服事神”。
然而,内在的清洁如此困难。
有一次,我想给家里的盆栽换个新居。我小心翼翼地拨开泥土,第一次看到花的根茎——原来泥土之中那样盘根错节、根深蒂固, 你若想连根拔起亦是困难。于是,联想到自己的罪,也是这样纠缠在内心深处……
我把这个经历告诉一位姊妹,当时我们正在公交车上讨论陷在罪中的苦闷。
于是,我接着说,自己最近频频想到诗篇里那句:我的心不肯受安慰。
可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们的心不肯受安慰呢?她若有所思却不甘心地追问。
再读亚萨的这首诗(诗篇77),我发现自己的情绪与诗人实在是如出一辙:我想念神,就烦躁不安。我沉吟悲伤,心便发昏。其中的原因也是一样,难道主要永远丢弃我,不再施恩吗?难道他的慈爱永远穷尽,他的应许世世废弃吗?
患难里的亚萨,开始追念至高者显出右手之年代,祂的奇事,祂的作为。
这也是我的出路。很奇妙的,这段时间,神把一些比我更软弱的人带到身边,我与她们一起回顾十字架不容置疑的恩典时,也渐渐明白我内里的症结。
巴刻说,罪是“一种遗传性的冲动,根深蒂固地存在于我们的人性之中,并驱使我们盲目反抗神”。
这诚然是人的宿命。夏娃居住伊甸园这么美好的地方,依然忍不住怀疑上帝的恩慈,何况我们这些漂泊的寄居者呢?我并非不曾体验过救恩的喜悦(在之前写过一篇文章《罪与恩》,记述了我第一次发现救恩的过程),那种喜悦,可以套用博尔赫斯的一句话:“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就像发现爱情、发现大海那样,是我们生活中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我以为从此可以像大卫那样在爱中自由生活;却还是难免经常活在扫罗的光景里,活在魔鬼的控告之中,因此心里不受安慰,也没有喜乐。
在每一次微小的刚硬与叛逆里,我总绝望地感到自己的内心依然那么抗拒恩典;而这抗拒的表现就是我不相信神真的爱我——从前因为盼望的福分得不到满足而生怀疑,后来则是因为罪的控告。
我深知这不相信的背后,是善恶果的残余。善恶果与福音如此相悖,其影响远比我觉察得到的更加深远。它让我们对自己生出嫌隙,也对他人生出嫌隙,吃了善恶果的人因为自己的赤身露体而躲藏神;而福音却是要遮蔽我们的羞惭:你们所受的不是奴仆的心,仍旧害怕。所受的乃是儿子的心,因此我们呼叫阿爸,父。(罗8:15)
怀着奴仆的心的人,很像是C.S.路易斯《论三种人》里说的第二种人,“他们尽力降身于呼召之下,听其差遣。但也像纳税时那样,和其他纳税人一样期望,税款所余足够他们继续生活”。
然而,奴仆的心是得不着安慰的;唯有儿子的心,可以在爱中自由喜乐,也可以在犯罪之后,如同大卫那般向神祈求:求你为我造清洁的心,使我里面重新有正直的灵。
这真是一个勇敢的祷告,这个祷告教我会许多事。
它向我指明了一种次序:原来一个人的确要经历对罪的忧伤痛悔,才会渴慕清洁;它也向我显明一个道理:清洁与正直,与我们的本性相违,原不是从我们里面长出来的;它更加告诉我,不能一直停留在自己的忧伤痛悔之中,却要从罪的事实中不断仰望祂爱的事实。
路易斯说:“乞求(Begging)是我们唯一的智慧,而穷乏(want)终将更利于我们成为乞求者——即便如此,人次的主仍会接纳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