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作品的灵魂——从心理学角度论读书
过去读书只是在里面吸取自己需要的养料,或者品评作者的写作技巧,并没有想太多。自从学了心理学,慢慢地开始感受作品的灵魂——作者的情感、价值观等。
过去也并非完全感受不到,但只是潜意识层面的,比如看书时随着书的情节或喜笑颜开、或悲伤流泪。但是没有进入意识层面,去思考这些感受是什么、它又源自何处。当我开始思考这些时,也就开始感受作品的灵魂。
比如最近读高尔基的《童年》,我会感受到深深地悲哀和无助;读波伏娃的《第二性》让我感受到愤懑和不平;读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会让我感受到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读林清玄的文章会有种温暖、清新、飘逸和通达的感觉。回想过去读过的中外名著《红楼梦》、《简•爱》、《傲慢与偏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红与黑》、《茶花女》、《飘》等都带着作者的情感、价值观,只是当时很少有意识的去感受这些。
而作者的这些情感、价值观又与作者的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这种联系可以参见欧文•亚龙的《叔本华的治疗》,这本书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详细论述了叔本华的成长经历,由此而来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悲观厌世的感觉。
现在每读一本书时,我会去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由此就很容易理解作品为什么会给我这样或那样的感受,为什么会传达出这样或那样的人生观、价值观。
过去,当一部作品给我不好的感受时,比如悲伤、愤怒,我会要么沉浸于这种感受不能自拨,要么因为排斥这种感受而不能继续读下去。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就好像一个心理咨询师把自己过度卷入到当事人的感受中,或者因为对当事人过多的移情而没法让咨询继续下去。
当我意识到这些时,我也就能够去处理这些感受。首先,真诚的去面对,接纳作者的感受,也接纳由此而来的我的感受,不因这种感受不好,就去屏蔽和潜抑。然后再从作者的经历去理解这些,也去思考为什么自己会如此强烈的卷入。当我们能够接纳和理解这些时,也是将潜意识的阴暗面带回到意识的照耀下,拓展了自己的意识范围,心变开阔了,能够接纳更多自己和人类的情感。
有些作品只是在玩文字游戏,没有透露出任何的情感,这样的作品即使写作技巧再高,也只能说它没有灵魂,从中我们体会不到作者的感受,也就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当然说明文、议论文除外,因为这些文体本来就旨在传达知识和观点。但是如果一首诗歌、一篇散文、一部小说,也写得如此理性,让人感受不到任何情感,就显得干涩、缺少了灵魂。
过去也并非完全感受不到,但只是潜意识层面的,比如看书时随着书的情节或喜笑颜开、或悲伤流泪。但是没有进入意识层面,去思考这些感受是什么、它又源自何处。当我开始思考这些时,也就开始感受作品的灵魂。
比如最近读高尔基的《童年》,我会感受到深深地悲哀和无助;读波伏娃的《第二性》让我感受到愤懑和不平;读罗杰斯的人本心理学会让我感受到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读林清玄的文章会有种温暖、清新、飘逸和通达的感觉。回想过去读过的中外名著《红楼梦》、《简•爱》、《傲慢与偏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红与黑》、《茶花女》、《飘》等都带着作者的情感、价值观,只是当时很少有意识的去感受这些。
而作者的这些情感、价值观又与作者的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的经历是分不开的。这种联系可以参见欧文•亚龙的《叔本华的治疗》,这本书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详细论述了叔本华的成长经历,由此而来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悲观厌世的感觉。
现在每读一本书时,我会去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由此就很容易理解作品为什么会给我这样或那样的感受,为什么会传达出这样或那样的人生观、价值观。
过去,当一部作品给我不好的感受时,比如悲伤、愤怒,我会要么沉浸于这种感受不能自拨,要么因为排斥这种感受而不能继续读下去。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就好像一个心理咨询师把自己过度卷入到当事人的感受中,或者因为对当事人过多的移情而没法让咨询继续下去。
当我意识到这些时,我也就能够去处理这些感受。首先,真诚的去面对,接纳作者的感受,也接纳由此而来的我的感受,不因这种感受不好,就去屏蔽和潜抑。然后再从作者的经历去理解这些,也去思考为什么自己会如此强烈的卷入。当我们能够接纳和理解这些时,也是将潜意识的阴暗面带回到意识的照耀下,拓展了自己的意识范围,心变开阔了,能够接纳更多自己和人类的情感。
有些作品只是在玩文字游戏,没有透露出任何的情感,这样的作品即使写作技巧再高,也只能说它没有灵魂,从中我们体会不到作者的感受,也就无法引起读者的共鸣。当然说明文、议论文除外,因为这些文体本来就旨在传达知识和观点。但是如果一首诗歌、一篇散文、一部小说,也写得如此理性,让人感受不到任何情感,就显得干涩、缺少了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