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老建筑
查看话题 >古吉拉特的艾城
因为一个workshop在印度的艾哈迈德巴德待了两周。离开后心里挺难受的,觉得这真是个好地方。
如果用城市设计的数据或表象来分析,艾城显得很不起眼。此城在印度的地位十分尴尬,人口不多不少,历史不短不长,曾经主要靠制造业成名。非要说个最初吸引自己的地方的话,就是此城曾经的政策曾经引来了一堆现代建筑大魔头搞项目。康,赖特,柯布和Fuller,都有掺一脚,但最后只有康柯两人的作品建了出来。可就是在这么一个噱头看似很少的城市里,各种矛盾和巧合融合在了一起---于是这个城市突然变得莫名其妙的精彩。
艾城分东西两边,由中间一条名叫撒巴马提的大河隔开。西边是新城,印欧美现代主义大师出没之地。东边是老城,疯狂有机地被各种房子填满着。虽说是被西边吸引而来,但是没想到东边的老城却更是充满惊喜。这一切都是由于艾城被定位成工业城市,旅游部门囊中羞涩,文物保护也很大程度上依靠宗教组织---于是这种比较随性的管理造成了很多奇葩现象发生。
老城整体是围绕艾哈迈德苏丹与王后的陵墓建设的。第一次踏出王后陵时就被惊艳到,极简的廊柱环绕着一个空旷的中庭,苏丹的后妃以及腰折的幼子们都被葬在这里。每个石棺都被彩绸覆盖,而精美的绸缎在风中会偶尔颤抖,给我一种葬礼刚结束没几天的错觉。一位穆斯林老奶奶做在中庭的正中央闭眼咏唱着古兰经,周围则是一片寂静。

如此让时间静止的空间外围则是另一番景象。皇后陵被周围的民居(Pol Houses)包围,窄窄的巷子里都是漱口的大妈和玩球的小孩。而皇后陵的外廊柱则是被无家可归者占领,变成了一个古代风的开阔住所。内庭是死人住,外廊给活人住-----这是一个生死共存的建筑。

陵墓外还有个广场,和王陵一起被规划的。可是印度百姓并不喜欢把广场当作站着聊天的地方,大家都是吃货。于是这个地方白天当交通枢纽用,天黑就了变成了个小吃夜市,是艾城夜里最热闹的地方,东西也都很好吃,好多好多的鲜奶酪。据说这里清晨的时候还是牛牛们的聚集地,因为夜市摊主会把剩饭倒在地上喂牛以此来清理有机垃圾(很多牛还是产奶的)。因此这块地在二十四小时内被三批人/动物轮轴使用,实乃共生空间典范。




说到有机的空间,艾城西边还有个贫民窟叫好莱坞(Hollywood Slum/Gulbhaitekra) 。此贫民窟也非彼贫民窟。此处的居住者都是北边Rajasthan邦跑来做偶像的手艺人,据说已经在这里住了100多年。因为女人漂亮,衣服鲜艳,生活得开心又载歌载舞,所以大家干脆称其为好莱坞。因为有匠人精神所在,好莱坞里所有的建筑都是城市各处回收来的素材制作的,而且质量比孟买德里那些贫民窟好了不少。居民大部分的工作都是为一年一次的祭典做准备,用收来的竹子做骨架,泥土做皮来造偶像卖钱。虽然还是脏乱差,但是并没有在这里感到悲伤贫穷,此处老百姓出了名的乐观友好。之后甚至觉得贫民窟这个词很不适合用在这些人身上,他们只是选择了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






艾城里就连像罗萨这样出了名的遗迹群都充满生机。冬天干涸的蓄水池是周围孩子们的板球场。傍晚,宣礼声回荡,广场上各种各样的人开始回家。周围的违章建筑中也冒出袅袅炊烟。


这种空间的灵巧型和有机性并非只能在老城区和贫民窟看到。大家都称赞智利建筑师Alejandro Aravena的半完成住宅是个天才创意,其实印度建筑大佬B.V.Doshi在近半个世纪前已经在艾城造了一片故意半完成的低收入住房。作为住户你可以在模数块的基础上加建更多块块,或者把阳台密封成一个房间。非常灵活。


Doshi的CEPT校区。楼下面的多用空间是个公开课堂,人多的时候可以排到广场上听。在印度热死人的夏天就是需要这样的课堂设计。


有时候在街上也会看到比建筑师设计得还好的违章建筑。

当在如此充斥着不确定性的城市中逛荡了一连串的寺庙古迹后,我最后选择了康的印度管理学院作为旅途的终结。看着修得整整齐齐却看不到人影的草坪时,我才意识到---这才是这个城市的神殿和庙宇。三年前我为了亲眼体验这个建筑甚至申请艾城的工作,希望可以和这个建筑产生关联。几经波折,我终于来到了这里,可是却没有了当初所期盼的那种感动---感觉这里好像少了些什么......

跨出IIM的大门后,我松了口气。因为周围的一切仍是混乱的、充满盾的、精彩的---这才是最美丽的艾城。一个不属于帝国和神明,但属于老百姓的城市。

交通的喇叭声和鸟鸣和谐共存,艾城真是个好地方。
-
弗洛拉 花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0-02 17: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