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上战场的不一定是枪炮,还可以是台相机
摄影史上有很多不朽的作品。
这张《阿富汗少女》就是其中之一。

照片中这个女孩名叫莎尔巴特‧古拉(Sharbat Gula),是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边境难民营的一个普什图族孤儿。
而拍下她的,是摄影大师史蒂夫·麦凯瑞(Steve McCurry)。

照片的拍摄时间是1984年12月。
但真正名声大噪是在六个月之后,它被刊登在了《国家地理》1985年6月刊上,还被用做了封面。

大家看到这张照片,这个12岁的小女孩儿,一定会最先被她那双清澈碧绿的眼睛所吸引,
眼神坚毅又带点儿胆怯,目光如炬地凝视着镜头,仿佛能看穿到了你心里。与之形成反差的,是她的灰头土脸和身上破烂的红衫,说着她的身份——一个难民营的孤儿。
照片一经刊登,便引起了全球性的轰动,也随之牵动了全世界的心。《国家地理》杂志为此还特别设立了阿富汗儿童基金,呼吁大家去关注难民营中人们的困境和遭遇。也使得这张照片也一度成为了世界受苦难的社会底层妇女和儿童的标志。

有关《阿富汗少女》,还有后续
这张著名的《阿富汗少女》,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成就了史蒂夫,也让他为之魂牵梦萦了很多年。 “虽然我只花了不到五分钟的时间拍下她,这一切却早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份。”史蒂夫这样说到。
2002年,距离拍下这张照片17年后,史蒂夫决定再度去寻找画面中这位姑娘。他和《国家地理》的团队奔赴阿富汗,联系了当地熟人,寻找当年的这位少女。尽管三番五次找错了人,但最终史蒂夫还是找到了她。
当他见到少女的时候,发现这位少女变了,变得苍老了很多,眼睛也没有当年那么清澈了,除了不变的惊恐,还有更多的紧缩和警惕。

少女在采访中说道,17年前她之所以那么惊恐,是因为在拍这张照片的几天前,她家的房子刚被战斗机轰炸,父母也在爆炸中死去。祖母带着她和哥哥趁天黑把父母埋葬,之后就开始在冰天雪地中翻山越岭,冒着被轰炸的危险投奔难民营。他们到达难民营以后,就遇上了史蒂夫·麦凯瑞,拍下了那张照片。
现在,她的日子依然不好过,孩子没机会上学,生活依然饥寒交迫。

一张《阿富汗少女》让全世界都为之侧目,他的拍摄者史蒂夫·麦凯瑞其实更有来头。
史蒂夫是美国人,职业摄影师和战地记者,1950年出生,今年已经67了。
1980年他开始为美国《国家地理》拍摄专题照片,85年正式签约,而现在,他已经是这本杂志的首席摄影师了。
除了在《国家地理》任职,史蒂夫还有一个身份——玛格南图片社的成员。
玛格南图片社是怎样一个存在呢?
它在全球都可以说是非常有影响力的摄影经纪公司。
他们最大特点就是摄影师们可以自由选择创作主题,自己进行工作时间安排,少了很多束缚。作品通常也是对社会现象问题的深入调查和拍摄,鲜有社会琐事,更多深入报道。过去30年中,很多优秀的新闻摄影记者都是“玛格南”的成员,史蒂夫就是其中之一。

扛上战场的不一定是枪炮,也可以是台相机
史蒂夫正式的摄影工作开始于1978年,第一站便是战争爆发前的阿富汗,别人扛着枪炮,他扛着相机,拍摄记录下了许多珍贵时刻。战争爆发后他的独家照片更是被国际媒体的争相采用,也因此为他赢得了战地摄影师中的至高荣誉——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金牌奖。
1979到1989,长达10年的阿富汗战争,包括在这之后阿富汗的各种动乱,史蒂夫作为摄影师和战地记者几出几入期间,拍下了很多珍贵的画面。



相比战争场面,他把相机更多对准了战火下的人民
作为摄影师和战地记者,史蒂夫的足迹遍布许多国家和地区:阿富汗、巴基斯坦、柬埔寨、菲律宾、叶门、印度、以及两伊战争、波湾战争等等。相比对战争场面的记录,他对生活在战火之下人们还有特别的关注。
1983年印度博尔本德尔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史蒂夫冲到前线,泡在齐腰齐胸的水里,记录这里发生的一切。

举着相机,泡在水里的史蒂夫·麦凯瑞

战争中失去双腿的小男孩儿,正扶着他的爸爸

战争中负伤,满头鲜血的阿富汗青年

对他来说,旅行和摄影不可分割,尤其醉心于异域风情
作为《国家地理》和玛格南的签约摄影师,史蒂夫的大量工作便是辗转世界各地进行采风拍摄。除了摄影,旅行在他生活里也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甚至,在他看来,旅行和摄影是根本不可分割的。
“我一直对探险和寻找新鲜事物都十分好奇和有驱动力,摄影就是这种需求最好的伙伴。它是一种看到世界最完美的方式,去体验不同的文化,这是驱使我工作和生活的源动力。”
谈到史蒂夫醉心的国家和文化,最让他着迷的便是东南亚和伊斯兰地区。这点在他众多的摄影作品里也有着突出的展现。
恒河边朝拜的印度教圣徒

海边捕鱼的斯里兰卡渔民

也门传统医术

街头卖烟的阿富汗男孩

雨帽下避雨的尼泊尔男孩

扒着火车厢递早餐的巴基斯坦服务生

浓墨重彩,一直是他的特色
看史蒂夫的照片你会有一个直观感受——画面十分艳丽。
史蒂夫热爱色彩,尤其是高饱和的撞色。不过他对色彩的热爱并不体现在使用闪灯光上,甚至很少使用闪光灯,而是追求最真实的颜色。



一双眼睛,就能讲一个故事
除了色彩的突出,史蒂夫也很擅长人物肖像的拍摄,尤其是对被拍摄者眼神的凸显。

他拍摄人像还会有一个特点——跟拍摄者一边互动一边拍。
“麦凯瑞总是在他的尼康相机上拧上一支85mm F1.4大光圈人像镜头,装上柯达反转片,支上三脚架,一边与对方聊天,一边不断地手动对焦并迅速地按下快门。”
所以在史蒂夫的作品中,最突出的就是被拍摄者们深邃的眼神,深沉却十分有张力,一双眼睛仿佛就能讲述一个故事。
还有一点,他们之中又是孩子占了绝大部分,清澈动人。



史蒂夫·麦凯瑞的中国情结
史蒂夫虽然常游走在东南亚地区,但他对中国也有着很深的情节。

从1984年第一次来到现在,他几度去到中国各地拍摄作品。
这其中不乏生动的随拍,也有形成系列的主题。



其中最大篇幅,还是他西藏的这一主题。
从1999年到2001年,三年的时间里,史蒂夫拍摄了非常多藏族人民的肖像,记录下了他们面孔,还有生活的点滴。





其实史蒂夫的这些照片,2004年他就曾来到北京举办过个人摄影展。
如果大家对他的作品感兴趣,想看到更多的照片,史蒂夫还有自己的摄影集,和后浪出版公司一起合作推出。
已经出版的一本,名为《史蒂夫·麦凯瑞 人像》。
收录了近250张他的人像摄影作品,封面正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阿富汗少女》。

除了这一本,之后陆续还会有更多的几部摄影集推出。
《印度》,会在今年的4月推出

《看东方》,2017年6月出版

《东南偏南》,2017年8月出版

《阅读》,2017年10月出版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
1. 《史蒂夫·麦凯瑞 人像》
2. 玛格南图片社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