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01

摇曳是“幌”的第一观感,悬挂在商铺前的幌子随着微风轻盈飘舞时,总有一种道不明的温柔萦绕在路人的心头。只因“巾”比“中”略去了一笔,反而多了份随风而动的自由;忆起盛夏时节走在林荫小道,斑驳树影映上脸庞的样子,顿悟“晃”的造字是多么走心生动。有心之人总是能够于万千平凡之中,发现自成一格的美感。

该如何形容夏天最难熬的时刻呢?仿佛空气被抽空的窒息感,也能够被称之为“闷”吧!引申到字义上另一种“闷”则是任世界斗转星移,将毕生的热情托付一物——一颗螺丝钉,或是一片星空,安于纯粹的精神角落,终有一日达成“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样的人生或许会被贴上“呆闷”的标签,或许会在漫长的岁月中,演化为一份敬意。

八月的雅称是凉月,许是喻示着暑热的散退以及胃口的复苏。不禁想起《说文》里形似孪生“月”与“肉”,纵使缘因象形也不免让人浮想翩翩:月随潮汐,故而有阴晴圆缺的月相;倘若人的体型也存在“肉相”,那它是被什么所左右的呢?费心细想,应该有气候、心情、基因、减肥食谱等,不过古人还说过“秀色可餐”,那么一起吃饭的人的长相估计也很重要吧!

朴,是赤脚走在东本愿寺主殿廊前时的触感:微凉、无垢、粗笨,肌肤摩挲着木头凹凸的纹路,恍然间有步入清平旧世之感。《说文》上释义“朴”为未经加工的原木,观其字形,一木、一隔、一点,点代表碰触,是人对自然的试探、对话和索求;而“丨”更像是一种象征,树木在进入我们的世界之前,往往历经了无数的改造以适应生活中的需求,而我们与真正的“自然”究竟又隔了几层呢?

春有百花冬有雪。于南方人,雪是一种想象,雪的颜色、形状和味道都是随意组合的漂浮的原子。于我,雪是一种叫桔红糕的甜食:方寸大小,覆着一层薄薄的绵白糖,入口微凉、甜滑。那时觉得,真正的雪大概也就这样吧!后来在玉龙雪山,用掌心托起一片雪花时,只觉轻盈、冰凉,无色亦无味,反而怀念起桔红糕了。如今想来,对雪的热情,与执着那些未曾经过的风景的心情相似,更在意的,也许是遗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