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学习一下所谓“城市史”,顺便分享一个小学妹整理的书单……
唐宋元明清城市史研究索引
大陆学者
1、 《中国古都硏究》,中国古都学会编. 杭州 :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5-
2、 《城市史硏究》.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硏究所, 天津城市科学硏究会合编.
3、 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 :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 成都 : 巴蜀书社, 2009.
4、 宁越敏, 张务栋, 钱今昔著《中国城市发展史》. 合肥 : 安微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5、 中村圭尔, 辛德勇[编]《中日古代城市研究》.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6、 成一农:《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7、 熊月之编:《都市空间、社群与市民生活》. 上海 :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8、 高樹森, 邵建光編:《金陵十朝帝王州 : 南京卷》. 北京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1. 《中國皇城・皇宫・皇陵》系列叢書.
9、 侯仁之,邓辉著:《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北京市: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7.
10、 余囗昌著:《故都变迁记略》 ; 陈克明校勘 ; 黄利人标点整理. 北京市 :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0.
11、 李杭育《老杭州 : 湖山人间》. 南京市 : 江苏美朮出版社, 2000.
12、 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13、 李孝悌.《中国的城市生活》.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14、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5、 周祥.《广州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及其演进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16、 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北京:中华书局,1998.
17、 鲁西奇.《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北京:中华书局,2011
18、 杨宽.《中国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9、 王文才 : 《成都城坊考》,巴蜀出社,1986 年;
20、 李孝悌: 《中国城市生活》, 新星出版社 2006年版。
21、 赵冈: 《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新星出版社 2006年版。
22、 刘淑芬: 《六朝的城市与社会》, 台湾学生书局 1992年版。
23、 张继海: 《汉代城市社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版。
24、 周长山: 《汉代城市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25、 马新: 《两汉乡村社会史》齐鲁书社 1997年版,
26、 任重、陈仪: 《魏晋南北朝城市管理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7、 宁欣 : 《唐宋都城社会结构研究——对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关注》,商务印书馆,2009 年。《唐宋城市社会变革研究的缘起与思考》
28、 李廷先 :《唐代扬州史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年。
29、 程存洁.《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编》.北京:中华书局,2002
30、 荣新江.《隋唐长安:性别,记忆及其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31、 程遂营 :《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2 年。
32、 张劲编著.《两宋开封临安皇城宫苑研究》济南 : 齐鲁书社, 2008.
33、 韩光辉《宋辽金元建制城市研究》. 北京市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34、 包伟民:《宋代城市研究》,北京市:中华书局,2014.
35、 陈国灿:《宋代江南城市研究》, 中华书局 2002年版。《南宋城镇史》.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9.
36、 傅宗文 : 《宋代草市镇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年。
37、 周宝珠 : 《宋代东京研究》,河南大学出 版社,1992 年
38、 徐吉军 : 《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出版社,2008 年;
39、 唐俊杰、 杜正贤 : 《南宋临安城考古》,杭州出版社,2008 年。
40、 关履权 : 《宋代广州的海外贸易》,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41、 官性根 : 《宋代成都府政研究》,巴蜀书社,2010 年。
42、 陈高华、史卫民: 《元上都》,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8年版;《元代大都上都研究》.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43、 叶新民: 《元上都研究》,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44、 史卫民《都市中的游牧民 : 元代城市生活长卷》. 长沙 : 湖南出版社, 1996.
45、 刘方《盛世繁华 : 宋代江南城市文化的繁荣与变迁》. 杭州 :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46、 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 北京 :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47、 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48、 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49、 王卫平《明淸时期江南城市史硏究: 以苏州为中心》.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9.
50、 陈宝良《飘摇的传统 : 明代城市生活长卷》. 长沙市 : 湖南出版社, 1996.
51、 周执前《国家与社会 : 清代城市管理机构与法律制度变迁研究》成都 : 巴蜀书社, 2009.
52、 邹振环, 黄敬斌.编《明清以来江南城市发展与文化交流》上海市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53、 刘天振《明清江南城市商业出版与文化传播》.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54、 刘凤云.《明清城市空间的文化探析》.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55、 陈学文.《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北京:群言出版社,1
56、 梁淼泰.《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57、 罗一星.《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58、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59、 黄新亚.《消逝的太阳——唐代城市社会长卷》;李春荣.《坊墙倒塌以后——宋代城市社会长卷》;史卫民.《都市中的游牧民——元代城市社会长卷》;陈宝良.《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社会长卷》;赵世瑜.《腐朽与神奇——清代城市社会长卷》.长沙:湖南出版社,2006.
60、 史红帅.《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1、 李凡.《明清以来佛山城市文化景观演变的研究》. 广州:中山大学,2008.
62、 王茂生.《清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63、 李炎.《清代南阳“梅花城”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64、 邱衍庆.《明清佛山城市发展与建设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5.
65、 刘剀.《晚清汉口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7.
66、 邢君.《广州明清时期商业建筑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8.
67、 刘凤云: 《明清城市空间的文化探析》, 中央民族大学出 版社 2001年版;
68、 刘石吉: 《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论文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版。
论文
1、 张春兰.《由唐入宋都城管理制度的变革》.《宋史研究论丛》,2011.
2、 李孝聪 : 《论唐代后期华北三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1992 年第 2 期,后收入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 中心编 : 《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史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第 659 -671 页。
3、 《宋东京公共休闲空间研究》硕士论文
4、 《隋唐长安城市研究综述》论文
5、 宁欣、陈涛 : 《唐宋城市社会变革研究的缘起与历程》,收入李华瑞主编 : 《“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天津古籍出版 社,2010 年,
6、 程民生 : 《汴京文明对南宋杭州的影响》,《河南大学学报》 ( 社科版) 1992 年第 4 期
7、 包伟民:《宋代州县城市市制新议》,《文史》2011 年第1 期 ; 《唐代市制再论》,《中国社会科学》2011 第 4 期。
8、 赵雨乐 : 《北宋的都市文化: 以相国寺为研究个案》, 载王水照主编《新宋学》第二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年
9、 龙登高: 《南宋临安的娱乐市场》,《历史研究》2002 年第 5 期,等等。
10、 韩光辉 : 《12 至 14 世纪中国城市的发展》,《中国史研究》 1996 年第 4 期。
11、 刘晓: 《元代都城史研究概述》, 载《中日古代城市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12、 范金民: 《明清江南城市文化研究举要( 1976- 2000),原载《人文论丛》2003年卷。
13、 陈国灿.《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社会的城市化特征》.《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14、 赵世瑜,周尚意.《明清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概说》.史学月刊,2001,2:112-119.
15、 王曾瑜《北宋开封》
日本学者
"其中,久保 田氏和高桥 氏分别是 日本研究北宋开封 ! 南宋临安的领军人物 "
1、 久保田和男 : 《宋代开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 《宋都开封与禁军军营的变迁》, 《东洋学报》第 74 卷 , 第 3 、4 号,1993年
2、 村松伸 :《中国城市史研究概况和文献目录》 日亚洲城市研 究会, 1981 ,
3、 山根幸夫:《中国中世纪的城市》第 3卷, 学生社, 1982;
4、 斯波义信:《从宋代城市看中国城市的特征》《历史学研究》第 614 号, 1990;江夏由树 :《中国近现代的城市与农村》, 载社会经济史学会编:《社会经济史学的课题和展望一社会 经济史学会 创立 60 周 年纪念》, 有斐阁 , 1992;《中国城市研究概况一以法制史为中心》《法制史研究》第23集(1973);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城市化》;中村哲夫:《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与农村》, 载社会经济史学会编 :《社会经济史学的课题和展望》,社会经济史学会创立50 周年纪念 , 有斐阁, 1984;斯波义信:《宋代的城郭城市》《中岛敏先生古稀纪念论集》,下卷, 1984;《宋代杭州的商业中心》,梅原郁 :《近世中国的城市与文化》, 京都大学文科学研究所 ,1984;《中国中世纪和近世的城市与农村——城市史研究的新视角》 ,大阪大学文学部:《论文集•近世城市比较史研究》, 1982《中国城市史研究》,《日本封建城市讲座》第 1 卷 ,1982 。《宋都杭州的城市生态》大阪大学文学部:《论 文集•城市史诸问题》第2卷, 1984 。
5、 爱宕元 :《唐代州县城郭的规模和结构》,《第一届国际唐代学术论文集》,台北, 19 89 ;《唐代关内道的城郭规模和结构》《边境社会》1989.《唐末五代时期城郭的大规模化》,《东洋史研究》第51 ,第1号,1992.
6、 妹尾达彦: 《唐代长安的西街》 《史流》第25 号, 1984;《唐代长安的闹市》, 《史流》第 27、 30 号, 1986 、1989 。《唐代中叶以后的长安和传奇小说》,《日野开三郎博士贺寿纪念论集》, 1987;《唐代长安的礼仪空间》《东洋文化》第 72 号 , 1992;妹尾达彦.《长安的城市规划》.东京:讲谈社,2001.
7、 梅原郁 :《宋代开封的百万城市》,《鹰睦史学》第3、4 号 , 1977;《南宋的临安》, 《中国近代城市与文化》 ,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4 《皇帝•祭祀•国都》 , 中村贤二郎编 :《历史中的城市——城市社会史》, 之木户 于了书房, 19 86;《宋代救济制度- 从城市社会史 角度》, 载中村贤二郎编《城市社会史》,木声卜争尹书房, 1983;梅原郁 : 《〈东京梦华录〉———宋代の都市と生活》, 平凡社,1996 年;
主编《中国近世的都市与文化》梅原郁主编 : 5中国近世O 都市 色文化6, 京都: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1984 "梅原郁: 5南宋的临 安 6, 亦收入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 , 心编: 5南宋史研究论丛 6 (下), 杭州: 杭州出版社, 2008 , 页 l一30 "
8、 伊原弘 :《中国开封的生活和时令—— 宋代 城市生活描述》, 山川出版社 , 19 91 ; 《中国中世纪城市纪行》, 中公新书, 1988;《江南城市形态变迁—— 宋平江图解析》,《宋代社会与文化》, 宋代史 研究会研究报告, 1983 《中国人的城市和空间》, 原书房, 1993 《中国中世纪的城市和生活空间—— 城市变 化与祭神的关系》, 比较城市史研究会编 《城市与社区》, 名著出 版社, 1991。《唐宋时期浙西城市的变迁》《中央大学文学部纪要•史学科》第 24 辑,1979.《宋代中心城市研究概论—— 多方面的剖析》 ,《中国社会与文化》第 2 号, 19 87 《苏州——水乡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讲谈社现代新书, 1993;《中国的港埠一海港泉州》, 川床睦夫编:《历史中的港、港埠》1995 ;《宋代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与历史惫义》 ,《 比较城市史研究》第14卷第2号, 1995;《宋代浙西地市的士大夫》《东洋学集刊》第45号,1981;《宋代士大夫的记录——新问题开展的原因》,《宋代的社会与宗教》 19 85 ;《宋代城市和精英—— 常州的发展及其局限》 《史潮》第28号,1990;《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基层》, (思想)第 802 号 , 1991" ,
9、 平岗武夫.《唐代的长安与洛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0、 加藤繁 : 《支那经济史考证》上卷( 东洋文库 1952 年 版) 、下卷( 东洋文库 1953 年版) 。中文版题同原文,吴杰译,商务印书馆,1962 年。
加藤繁: 5宋代都市的发展 6, 氏著 5中国经济史考证 6 (第一卷 ), 吴杰译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59, 页 239一277 "原文载 5桑原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论丛 6, 193 1"
11、 平田茂树 : 《宋代城市研究的现状与课题———从宋 代政治空间研究的角度考察》,第 107 页。
12、 安藤更生 : 《关于唐宋时代扬州城的研究》,载《鉴 真大和上传之研究》外编,东京: 平凡社,1960 年
13、 西冈弘晃 : 《宋代扬州的城市水利》 ; 爱宕元《唐代的扬州城和其郊区》,《中国近世社会の都市と文化》,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4 年,等等。
14、 衣川强 : 《杭州临安府と宰相》,载梅原郁主编《中国近世社会の都市と文化》,京都: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4 年,第 95 -124 页。
15、 室永芳三 : 《唐都长安城の坊制と治 安机构》 ( 上、下) ,《九州岛大学东洋史论集》第二号,1974 年 3 月,第 1 -13 页; 第四号,1975 年 10 月,第 1 -19 页。
16、 爱宕松男:《元大都》,《历史教育》第14卷,第12号,1996
17、 夫马进 《明代的城市城市改革与杭州民变》《东方学报》第49号,1977
18、 《明代南京的城市行政》载中村贤二郎《前近代城市和社会层》,京大人文科学研究所,1980.
19、 新宫学《明代北京的城市人口》《山形大学史学论文集》(11)1991
20、 掘地明:《明末福建城市火灾与防火行政》, 《东洋学 报》第77卷2号 ,1995
21、 星斌夫 :《中国社会福利政策史—— 清代赚济会为中心》6 , 国书刊行会, 1985; 《中国社会福利史》, 山川出版社 , 1988
22、 栗林宣夫:《万历十年的杭州民变》 , 《木村先生辞职纪念东洋史论集》 , 1976
23、 掘地明:《明末城市抢米和平案改革——以广州为中心》《社会经济史》 第 57 卷第 5 号, 19 92;
24、 中谷刚:《万历二十二年福 州府的粮食暴动—— 城市下层市民的心理》《山根幸夫教授退休纪念明史论集》 , 1990《清代城市骚乱的形态和起因——乾隆八年的福建》,《和 田博德教授古稀纪念明清时代的法与社会》,汲古 书院, 1993 "
25、 庞新平 :《嘉靖年间樱寇活跃时期的筑城活动——以浙江沿侮地区为中心》 《东洋学报》第 75 卷 第 1 、2 号 ,1993 "
26、 上田信 :《明末清初江南城市 中的“无赖”.及其社 会关 系》《史学杂志》6第 90 卷 第11号,1981
港台
1、 薛鳳旋《中國城市及其文明的演變》香港 : 三聯書店(香港), 2009.
2、 梁庚堯《城市與鄉村》, 劉淑芬主編. 北京 :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5.
3、 巫仁恕、康豹、林美莉主編.《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0.
4、 苏基朗主编.《中国近代城市文化的动态发展 : 人文空间的新视野》杭州 :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5、 王鸿泰.《流动与互动——由明清间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测公众场域的开展》.台北:台湾大学,1998.
6、 郭湖生.《中华古都———中国古代城市史论文集》.台北:空间出 版社,1997
7、 梁庚尧 : 《南宋城市的发展》,载氏著《宋代社会经济史论 集》上卷,第 481 - 583 页,台北: 允成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7 年。
8、 梁庚尧 : 《宋元时代的苏州》,原载《台湾大学文史哲学 报》第 31 期,后收入氏著《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上册,第 334 - 480 页。
9、 全汉昇 : 《唐宋时代扬州经济景况的繁荣衰落》,原载《中 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11 册( 1947 年) ,后收入全氏 著《中国经济史论丛》第一卷,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新亚研究 所,1972 年,第 1 -28 页。
西方学者
1、 熊存瑞(Victor CunruiXiong): Sui-Tang Chang-an :A study sn urban History of Medieval china《隋唐长安:中国中世纪城市研究》,密西根州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 2000 年;Re-evaluation of the Nabachen Theory on the Exoticism of Daxingcheng, the First Sui capital《隋朝第一都——大兴城异国情调之那巴臣理论价值再评价》,《远东历史论文集》第35期 , 1987年。 《隋朝第一都——大兴城之规划》The Planning of Daxingcheng , the First Capital of the Sui Dynasty,《远东历史论文集》第 37期 ,1988 年。《隋炀帝与隋唐洛阳城的建设》Sui Yangdi and the Building of sui-Tang Luoyang《亚洲研究杂志》,第 52 卷 , 第 1 期 (1993 年) 。
2、 David Johnson《中国唐宋时期的城煌崇拜》《哈佛亚洲研究杂志》, 第 45卷第2期1985年;主编 :《中华帝国晚期的大众文化》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伯克利 :加州大学出版社1985年
3、 Edward Kracke《宋代的开封 :讲求实用的大城市与重形式的首都》, 载《中国宋代的危机与繁荣》J .Heager主编, 塔克森, 亚利桑那大学出版社, 1975年。
4、 Stewart Johnso,The Ancient City of Suzhou : Town Planning in the Song Dynasty《古代苏州城 :宋代城镇规划》,《城镇规划评论》第 54卷 ,第 2 期(1983 年)
5、 马润潮(Laurence J. C . Ma),commercial Development and Urban Change in Sung China , 960-1279,《中国宋朝的商业发展与城市变迁: 960-1279年》安阿伯 :密歇根地理丛书第6辑 , 1971年
6、 琳达•库克•约翰逊:《1074-1858年的上海:从集镇到通商日岸》,斯坦福, 斯坦福大学出版社, 1995年。《中国的庞贝:12 世纪的东京》, 《历史学家》第58卷1期 (1995年秋季), 第49-68页"
7、 Brook, Timothy,《家族的延续与文化霸权:1368-1911年的宁波士绅》, 载周锡瑞 (J.W Eshersek;兰金M .B .Rankin主编《中国的地方精英与统治形式》伯克利, 加州大学出版社, 1990年
8、 Nancy Steinhardt,Chinese imperial City Planning《中国帝都之规划》, 夏威夷大学出版社 , 1990年。The Plan of KhubilaiKhan’s Imperial City ,Artibus Asae, 《忽必烈的皇城规划》第44卷 ,第2-3 期(1983年)
9、 谢和耐 (Jacques Gernet),Daily life in China on the Event of the Mongol Invasion , 1250~ 1275《蒙元入侵前夕中国的日常生活 :1250-1275》),斯坦福 :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62年
10、 Richard von Glahn,Municipal Reform and Urban Social Conflict in Late Imperial Ming Jiangnan《明代末期江南的城市改革与城市社会冲突》《亚洲研究杂志》第50卷 ,1991年 5 月第2期。
11、 David Faure,what Made Foshan a Town? The Evolution of Rural-urban Identities in Ming-Qing China《佛山如何成为一个市镇? 明清时期中国城乡认同的演进》《晚期中华帝国》第11卷 ,第2期(1990年11月)
12、 陈学霖Hok -Lam Chan Liu po-wen and the No-Cha City : A Legend of the Building of peking , 《刘伯温与哪吃城 :北京建城的传说》台湾东大图书公司, 1996年版;英文版即出;北京 : 三联书店, 2008.
13、 James, Geiss, peking under the Ming《明代的北京》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论文, 1979年
14、 Edward L . Farmer,Early Ming Government: The Evolution of Dual capitals《明朝初期的统治:两个首都的演变》,坎布里奇 :哈佛大学出版社1976年。
15、 韩书瑞Susan Naquin: Peking : temples and City Life 1400-1900,《北京:庙宇与社会生活,1400-1900年》。The Peking Pilgrim age to Miao-feng Shan :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and Sacred Site《北京妙峰山朝圣 :宗教组织与圣地》, (Chun fang Yu )主编《中国的朝圣与圣地》 pilgrims and Sacred Sites in China,伯克利 :加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Susan Naquin(韩书瑞) ;Evelyn Rawski,ed,Chinese Societ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18世纪的中国社会》,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1987 年. Peking : Temples and City Life , 1400-1900《北京:寺庙与城市社会生活, 1400~ 1900年》, 伯克利 :加州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精装版)
16、 Linda Cooke Johnson,《中华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 奥尔巴尼, 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 , 1993年;Shanghai: From Market Town to Treaty Port, 1274-1858,《上海 :从集镇到通 商口岸1274 ~ 1858》,斯坦福:斯坦福大学出版1995年。
17、 Xu Yinong(徐亦农)The Chinese City in Space and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Form in Suzhou《时空经纬中的中国城市:苏州城市形态的发展》,檀香 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精装版)。
18、 Michael Marme.Suzhou: Where The Goods of All The Provinces Converge [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9、 Arthur wright,Symbolism and Functions, Reflections on changan and Other Greater Cities《象征主义与功能 :关于长安和其他大城市的思考》), 《亚洲研究杂志》第24卷 ,第4期(1965年)
20、 Edward Sehafer,The last Year of Chang .an,《长安的最后岁月》Orient: Extremi《远东》,第10卷 ,第2期 1963 年。
21、 安东妮•芬纳尼.《说扬州:1550-1850年的一座中国城市》.李霞译.北京:中华书局,2007
22、 梅尔清.《清初扬州文化》.朱修春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3、 Susan Mann,Urbanization and Historical Change in China《中国城市化与历史变迁》《近代中国》第10卷第1期 ,1984 年 。
24、 Ahson Dray-Novey,Policing Imperial Peking : The Ching Gendarmerie, 1650-1550《控制帝国的北京 :清朝步军统领衙门,1650-1850年》博士论文, 哈佛大学1981年。
25、 Norman Mine, Hong Kong under Imperial Rule,《帝国统治下的香港》香港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87 年 "
26、 曹儒廉 (Jr-Lien Tsao) :《忆苏州: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生活》 (Remembering Suzhou : Urban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 博士论文 ,伯克利加州大学1992 年 "
27、 牟复礼Frederiok W . Mote,《中国城市千年史 :苏州城的形态——时间和空间概念》(A Millennium of Chinese urban History : Form , Time , and Space Concepts in Sooehow 《莱斯大学研究》第59卷 ,第4期(1973 年)
28、 汪利平 (LI Ping Wang,paradise for Sale : Urban space and Tourism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Hangzhou , 1589-1937,《待售的天堂 :1589~ 1937 年杭州社会转型中的城市空间与旅游业》) ,博士论文 ,圣地亚哥加州大学1997年 "
29、 芒格罗D . E . Mungelfo,The Forgotten Christians of Hangzhou《被遗忘的杭州基督徒》檀香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97 年。
30、 Heng Chye Kiang王才强,Cities of Aristocrats and Bureau-eats: The Development of Medieval Chinese Cityscapes,《贵族与官僚之城 :中世纪中国都市景观之发展与演变》檀香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 1999年(精装版)。
31、 Alfred Sehin,Cities in China《中国城市》, 柏林 :Gebruder Borntrager出版1959年。
32、 Andrew Boyd,Chinese A architecture and Town planning , 1500 B C -1911 A D《中国建筑与城镇规划 :公元前 1500 年 ~ 公元1911年》伦敦 :Tiranti出版社1962 年。
33、 Paul Wheadey,The Pivot of the Four Quarters : A Preliminary Enquiry into the Origin and Character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ity《四方中枢 :中国古代城市起源与特征初探》,芝加哥 :A I- dine出版社 1971 年。
34、 查建英 (Zha , Jianying ) A City without Walls《无墙之城》,《大众中国》China pop ,纽约 :新出版社1995 年
35、 叶文心主编,Landscape , Culture and power in Chinese Society,《中国社会的景观文化和权力》), 伯克利 :东亚研究中心, 1995年
36、 Soren Clausen;Stig Thogersen,The making of a Chinese City :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 in Harbin《一个中国城市的形成 :哈尔滨的历史与历史编撰 》,纽约州阿蒙克 :M . E . 夏普出版社 1995 年。
37、 Rper Rae Gaubaz,Beyond the Great Wall: Urban Form and Transformation on the Chinese Frontiers《长城以外:中国边疆城市形态及其演变》),斯坦福: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6 年
38、 顾德曼: The Locality as Microcosm of the Nation? Native Place Net- works and Early Urban Nationalism in China 《地方的国家缩影? 中国的同乡网络与早期城市民族主义》《近代中国》第 21 卷第4期 ,1995年10月。
39、 Dodgen , Randa ll A《拯救开封:晚清自然灾害与城市社区》,《城市史杂志》第21卷6期(1995年9月 。
40、 Gilbert Rozman,Urban Network : in Chin g china and Tokugawa Japan《清代中国与日本德川时期的城市网络》新泽西州普林斯顿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1973 年
41、 牟复礼,Urban History in Later imperial China《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史》,《明代研究》第34期 1995年7月; 司昆仑《从中国城市中发现历史》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ese Cities《城市史通讯》第15期 ,1996年3月;张利民《中国城市史研究》Chinese Research on Urban History ) (顾琳译),《民国》第 0 卷 ,第 1 期(1994 年) "
42、 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陈桥驿校. 北京 : 中华书局, 2000.
43、 Mark Elvin;G . William Skinner, the Chinese city Between Two World, 《两个世界之间的中国城市》,斯坦福大学出版社, 1974年版
44、 William T . Rowe, Hancow: commerce and Society in a Chinese City , 1796-1889 , 《汉 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与社团1796~ 1889 》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84 年。Han kow :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1796~ 1595,罗威廉 :《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与社会 , 1796~ 1895年》, 斯坦福 :斯坦福大学出版社 1959。《中华帝国晚期的市民社会问题》,《近代中国》第19卷2期(1993 年4月。
45、 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 》.李德英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6、 黄宗智:《中国是否存在一个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第三领域——公共领域或市民社会,《近代中国》19 卷2期(1993 年4月)。
47、 魏斐德 ,《关于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的争论:西方对中国政治文化的看法》, 《近代中国》第19卷2期(1993 年4月。
大陆学者
1、 《中国古都硏究》,中国古都学会编. 杭州 :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5-
2、 《城市史硏究》. 天津社会科学院历史硏究所, 天津城市科学硏究会合编.
3、 何一民:《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 :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 成都 : 巴蜀书社, 2009.
4、 宁越敏, 张务栋, 钱今昔著《中国城市发展史》. 合肥 : 安微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4.
5、 中村圭尔, 辛德勇[编]《中日古代城市研究》.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6、 成一农:《古代城市形态研究方法新探》北京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7、 熊月之编:《都市空间、社群与市民生活》. 上海 :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8、 高樹森, 邵建光編:《金陵十朝帝王州 : 南京卷》. 北京 :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991. 《中國皇城・皇宫・皇陵》系列叢書.
9、 侯仁之,邓辉著:《北京城的起源与变迁》.北京市: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7.
10、 余囗昌著:《故都变迁记略》 ; 陈克明校勘 ; 黄利人标点整理. 北京市 :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0.
11、 李杭育《老杭州 : 湖山人间》. 南京市 : 江苏美朮出版社, 2000.
12、 傅崇兰:《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13、 李孝悌.《中国的城市生活》.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14、 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5、 周祥.《广州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及其演进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16、 史念海.《中国古都和文化》.北京:中华书局,1998.
17、 鲁西奇.《城墙内外:古代汉水流域城市的形态与空间结构》.北京:中华书局,2011
18、 杨宽.《中国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9、 王文才 : 《成都城坊考》,巴蜀出社,1986 年;
20、 李孝悌: 《中国城市生活》, 新星出版社 2006年版。
21、 赵冈: 《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新星出版社 2006年版。
22、 刘淑芬: 《六朝的城市与社会》, 台湾学生书局 1992年版。
23、 张继海: 《汉代城市社会》,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版。
24、 周长山: 《汉代城市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25、 马新: 《两汉乡村社会史》齐鲁书社 1997年版,
26、 任重、陈仪: 《魏晋南北朝城市管理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年版。
27、 宁欣 : 《唐宋都城社会结构研究——对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关注》,商务印书馆,2009 年。《唐宋城市社会变革研究的缘起与思考》
28、 李廷先 :《唐代扬州史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 年。
29、 程存洁.《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编》.北京:中华书局,2002
30、 荣新江.《隋唐长安:性别,记忆及其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31、 程遂营 :《唐宋开封生态环境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2 年。
32、 张劲编著.《两宋开封临安皇城宫苑研究》济南 : 齐鲁书社, 2008.
33、 韩光辉《宋辽金元建制城市研究》. 北京市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34、 包伟民:《宋代城市研究》,北京市:中华书局,2014.
35、 陈国灿:《宋代江南城市研究》, 中华书局 2002年版。《南宋城镇史》.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9.
36、 傅宗文 : 《宋代草市镇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 年。
37、 周宝珠 : 《宋代东京研究》,河南大学出 版社,1992 年
38、 徐吉军 : 《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出版社,2008 年;
39、 唐俊杰、 杜正贤 : 《南宋临安城考古》,杭州出版社,2008 年。
40、 关履权 : 《宋代广州的海外贸易》,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7 年;
41、 官性根 : 《宋代成都府政研究》,巴蜀书社,2010 年。
42、 陈高华、史卫民: 《元上都》, 吉林教育出版社 1988年版;《元代大都上都研究》. 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43、 叶新民: 《元上都研究》,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44、 史卫民《都市中的游牧民 : 元代城市生活长卷》. 长沙 : 湖南出版社, 1996.
45、 刘方《盛世繁华 : 宋代江南城市文化的繁荣与变迁》. 杭州 :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46、 史卫民《元代社会生活史》. 北京 : 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47、 韩大成,《明代城市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
48、 傅衣凌.《明代江南市民经济试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
49、 王卫平《明淸时期江南城市史硏究: 以苏州为中心》.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1999.
50、 陈宝良《飘摇的传统 : 明代城市生活长卷》. 长沙市 : 湖南出版社, 1996.
51、 周执前《国家与社会 : 清代城市管理机构与法律制度变迁研究》成都 : 巴蜀书社, 2009.
52、 邹振环, 黄敬斌.编《明清以来江南城市发展与文化交流》上海市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
53、 刘天振《明清江南城市商业出版与文化传播》. 北京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54、 刘凤云.《明清城市空间的文化探析》.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55、 陈学文.《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北京:群言出版社,1
56、 梁淼泰.《明清景德镇城市经济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
57、 罗一星.《明清佛山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4.
58、 樊树志.《明清江南市镇探微》.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59、 黄新亚.《消逝的太阳——唐代城市社会长卷》;李春荣.《坊墙倒塌以后——宋代城市社会长卷》;史卫民.《都市中的游牧民——元代城市社会长卷》;陈宝良.《飘摇的传统——明代城市社会长卷》;赵世瑜.《腐朽与神奇——清代城市社会长卷》.长沙:湖南出版社,2006.
60、 史红帅.《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1、 李凡.《明清以来佛山城市文化景观演变的研究》. 广州:中山大学,2008.
62、 王茂生.《清代沈阳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63、 李炎.《清代南阳“梅花城”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0.
64、 邱衍庆.《明清佛山城市发展与建设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5.
65、 刘剀.《晚清汉口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7.
66、 邢君.《广州明清时期商业建筑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8.
67、 刘凤云: 《明清城市空间的文化探析》, 中央民族大学出 版社 2001年版;
68、 刘石吉: 《明清时代江南市镇研究》论文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7年版。
论文
1、 张春兰.《由唐入宋都城管理制度的变革》.《宋史研究论丛》,2011.
2、 李孝聪 : 《论唐代后期华北三个区域中心城市的形成》,《北京大学学报》1992 年第 2 期,后收入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 中心编 : 《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史学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第 659 -671 页。
3、 《宋东京公共休闲空间研究》硕士论文
4、 《隋唐长安城市研究综述》论文
5、 宁欣、陈涛 : 《唐宋城市社会变革研究的缘起与历程》,收入李华瑞主编 : 《“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天津古籍出版 社,2010 年,
6、 程民生 : 《汴京文明对南宋杭州的影响》,《河南大学学报》 ( 社科版) 1992 年第 4 期
7、 包伟民:《宋代州县城市市制新议》,《文史》2011 年第1 期 ; 《唐代市制再论》,《中国社会科学》2011 第 4 期。
8、 赵雨乐 : 《北宋的都市文化: 以相国寺为研究个案》, 载王水照主编《新宋学》第二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年
9、 龙登高: 《南宋临安的娱乐市场》,《历史研究》2002 年第 5 期,等等。
10、 韩光辉 : 《12 至 14 世纪中国城市的发展》,《中国史研究》 1996 年第 4 期。
11、 刘晓: 《元代都城史研究概述》, 载《中日古代城市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12、 范金民: 《明清江南城市文化研究举要( 1976- 2000),原载《人文论丛》2003年卷。
13、 陈国灿.《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社会的城市化特征》.《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14、 赵世瑜,周尚意.《明清北京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概说》.史学月刊,2001,2:112-119.
15、 王曾瑜《北宋开封》
日本学者
"其中,久保 田氏和高桥 氏分别是 日本研究北宋开封 ! 南宋临安的领军人物 "
1、 久保田和男 : 《宋代开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年; 《宋都开封与禁军军营的变迁》, 《东洋学报》第 74 卷 , 第 3 、4 号,1993年
2、 村松伸 :《中国城市史研究概况和文献目录》 日亚洲城市研 究会, 1981 ,
3、 山根幸夫:《中国中世纪的城市》第 3卷, 学生社, 1982;
4、 斯波义信:《从宋代城市看中国城市的特征》《历史学研究》第 614 号, 1990;江夏由树 :《中国近现代的城市与农村》, 载社会经济史学会编:《社会经济史学的课题和展望一社会 经济史学会 创立 60 周 年纪念》, 有斐阁 , 1992;《中国城市研究概况一以法制史为中心》《法制史研究》第23集(1973); 《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城市化》;中村哲夫:《中国封建社会的城市与农村》, 载社会经济史学会编 :《社会经济史学的课题和展望》,社会经济史学会创立50 周年纪念 , 有斐阁, 1984;斯波义信:《宋代的城郭城市》《中岛敏先生古稀纪念论集》,下卷, 1984;《宋代杭州的商业中心》,梅原郁 :《近世中国的城市与文化》, 京都大学文科学研究所 ,1984;《中国中世纪和近世的城市与农村——城市史研究的新视角》 ,大阪大学文学部:《论文集•近世城市比较史研究》, 1982《中国城市史研究》,《日本封建城市讲座》第 1 卷 ,1982 。《宋都杭州的城市生态》大阪大学文学部:《论 文集•城市史诸问题》第2卷, 1984 。
5、 爱宕元 :《唐代州县城郭的规模和结构》,《第一届国际唐代学术论文集》,台北, 19 89 ;《唐代关内道的城郭规模和结构》《边境社会》1989.《唐末五代时期城郭的大规模化》,《东洋史研究》第51 ,第1号,1992.
6、 妹尾达彦: 《唐代长安的西街》 《史流》第25 号, 1984;《唐代长安的闹市》, 《史流》第 27、 30 号, 1986 、1989 。《唐代中叶以后的长安和传奇小说》,《日野开三郎博士贺寿纪念论集》, 1987;《唐代长安的礼仪空间》《东洋文化》第 72 号 , 1992;妹尾达彦.《长安的城市规划》.东京:讲谈社,2001.
7、 梅原郁 :《宋代开封的百万城市》,《鹰睦史学》第3、4 号 , 1977;《南宋的临安》, 《中国近代城市与文化》 ,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4 《皇帝•祭祀•国都》 , 中村贤二郎编 :《历史中的城市——城市社会史》, 之木户 于了书房, 19 86;《宋代救济制度- 从城市社会史 角度》, 载中村贤二郎编《城市社会史》,木声卜争尹书房, 1983;梅原郁 : 《〈东京梦华录〉———宋代の都市と生活》, 平凡社,1996 年;
主编《中国近世的都市与文化》梅原郁主编 : 5中国近世O 都市 色文化6, 京都: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1984 "梅原郁: 5南宋的临 安 6, 亦收入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南宋史研究,} , 心编: 5南宋史研究论丛 6 (下), 杭州: 杭州出版社, 2008 , 页 l一30 "
8、 伊原弘 :《中国开封的生活和时令—— 宋代 城市生活描述》, 山川出版社 , 19 91 ; 《中国中世纪城市纪行》, 中公新书, 1988;《江南城市形态变迁—— 宋平江图解析》,《宋代社会与文化》, 宋代史 研究会研究报告, 1983 《中国人的城市和空间》, 原书房, 1993 《中国中世纪的城市和生活空间—— 城市变 化与祭神的关系》, 比较城市史研究会编 《城市与社区》, 名著出 版社, 1991。《唐宋时期浙西城市的变迁》《中央大学文学部纪要•史学科》第 24 辑,1979.《宋代中心城市研究概论—— 多方面的剖析》 ,《中国社会与文化》第 2 号, 19 87 《苏州——水乡城市的过去与现在》, 讲谈社现代新书, 1993;《中国的港埠一海港泉州》, 川床睦夫编:《历史中的港、港埠》1995 ;《宋代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与历史惫义》 ,《 比较城市史研究》第14卷第2号, 1995;《宋代浙西地市的士大夫》《东洋学集刊》第45号,1981;《宋代士大夫的记录——新问题开展的原因》,《宋代的社会与宗教》 19 85 ;《宋代城市和精英—— 常州的发展及其局限》 《史潮》第28号,1990;《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基层》, (思想)第 802 号 , 1991" ,
9、 平岗武夫.《唐代的长安与洛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10、 加藤繁 : 《支那经济史考证》上卷( 东洋文库 1952 年 版) 、下卷( 东洋文库 1953 年版) 。中文版题同原文,吴杰译,商务印书馆,1962 年。
加藤繁: 5宋代都市的发展 6, 氏著 5中国经济史考证 6 (第一卷 ), 吴杰译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59, 页 239一277 "原文载 5桑原博士还历纪念东洋史论丛 6, 193 1"
11、 平田茂树 : 《宋代城市研究的现状与课题———从宋 代政治空间研究的角度考察》,第 107 页。
12、 安藤更生 : 《关于唐宋时代扬州城的研究》,载《鉴 真大和上传之研究》外编,东京: 平凡社,1960 年
13、 西冈弘晃 : 《宋代扬州的城市水利》 ; 爱宕元《唐代的扬州城和其郊区》,《中国近世社会の都市と文化》,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4 年,等等。
14、 衣川强 : 《杭州临安府と宰相》,载梅原郁主编《中国近世社会の都市と文化》,京都: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84 年,第 95 -124 页。
15、 室永芳三 : 《唐都长安城の坊制と治 安机构》 ( 上、下) ,《九州岛大学东洋史论集》第二号,1974 年 3 月,第 1 -13 页; 第四号,1975 年 10 月,第 1 -19 页。
16、 爱宕松男:《元大都》,《历史教育》第14卷,第12号,1996
17、 夫马进 《明代的城市城市改革与杭州民变》《东方学报》第49号,1977
18、 《明代南京的城市行政》载中村贤二郎《前近代城市和社会层》,京大人文科学研究所,1980.
19、 新宫学《明代北京的城市人口》《山形大学史学论文集》(11)1991
20、 掘地明:《明末福建城市火灾与防火行政》, 《东洋学 报》第77卷2号 ,1995
21、 星斌夫 :《中国社会福利政策史—— 清代赚济会为中心》6 , 国书刊行会, 1985; 《中国社会福利史》, 山川出版社 , 1988
22、 栗林宣夫:《万历十年的杭州民变》 , 《木村先生辞职纪念东洋史论集》 , 1976
23、 掘地明:《明末城市抢米和平案改革——以广州为中心》《社会经济史》 第 57 卷第 5 号, 19 92;
24、 中谷刚:《万历二十二年福 州府的粮食暴动—— 城市下层市民的心理》《山根幸夫教授退休纪念明史论集》 , 1990《清代城市骚乱的形态和起因——乾隆八年的福建》,《和 田博德教授古稀纪念明清时代的法与社会》,汲古 书院, 1993 "
25、 庞新平 :《嘉靖年间樱寇活跃时期的筑城活动——以浙江沿侮地区为中心》 《东洋学报》第 75 卷 第 1 、2 号 ,1993 "
26、 上田信 :《明末清初江南城市 中的“无赖”.及其社 会关 系》《史学杂志》6第 90 卷 第11号,1981
港台
1、 薛鳳旋《中國城市及其文明的演變》香港 : 三聯書店(香港), 2009.
2、 梁庚堯《城市與鄉村》, 劉淑芬主編. 北京 :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2005.
3、 巫仁恕、康豹、林美莉主編.《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 台北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10.
4、 苏基朗主编.《中国近代城市文化的动态发展 : 人文空间的新视野》杭州 :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2.
5、 王鸿泰.《流动与互动——由明清间城市生活的特性探测公众场域的开展》.台北:台湾大学,1998.
6、 郭湖生.《中华古都———中国古代城市史论文集》.台北:空间出 版社,1997
7、 梁庚尧 : 《南宋城市的发展》,载氏著《宋代社会经济史论 集》上卷,第 481 - 583 页,台北: 允成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1997 年。
8、 梁庚尧 : 《宋元时代的苏州》,原载《台湾大学文史哲学 报》第 31 期,后收入氏著《宋代社会经济史论集》上册,第 334 - 480 页。
9、 全汉昇 : 《唐宋时代扬州经济景况的繁荣衰落》,原载《中 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 11 册( 1947 年) ,后收入全氏 著《中国经济史论丛》第一卷,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新亚研究 所,1972 年,第 1 -28 页。
西方学者
1、 熊存瑞(Victor CunruiXiong): Sui-Tang Chang-an :A study sn urban History of Medieval china《隋唐长安:中国中世纪城市研究》,密西根州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 2000 年;Re-evaluation of the Nabachen Theory on the Exoticism of Daxingcheng, the First Sui capital《隋朝第一都——大兴城异国情调之那巴臣理论价值再评价》,《远东历史论文集》第35期 , 1987年。 《隋朝第一都——大兴城之规划》The Planning of Daxingcheng , the First Capital of the Sui Dynasty,《远东历史论文集》第 37期 ,1988 年。《隋炀帝与隋唐洛阳城的建设》Sui Yangdi and the Building of sui-Tang Luoyang《亚洲研究杂志》,第 52 卷 , 第 1 期 (1993 年) 。
2、 David Johnson《中国唐宋时期的城煌崇拜》《哈佛亚洲研究杂志》, 第 45卷第2期1985年;主编 :《中华帝国晚期的大众文化》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伯克利 :加州大学出版社1985年
3、 Edward Kracke《宋代的开封 :讲求实用的大城市与重形式的首都》, 载《中国宋代的危机与繁荣》J .Heager主编, 塔克森, 亚利桑那大学出版社, 1975年。
4、 Stewart Johnso,The Ancient City of Suzhou : Town Planning in the Song Dynasty《古代苏州城 :宋代城镇规划》,《城镇规划评论》第 54卷 ,第 2 期(1983 年)
5、 马润潮(Laurence J. C . Ma),commercial Development and Urban Change in Sung China , 960-1279,《中国宋朝的商业发展与城市变迁: 960-1279年》安阿伯 :密歇根地理丛书第6辑 , 1971年
6、 琳达•库克•约翰逊:《1074-1858年的上海:从集镇到通商日岸》,斯坦福, 斯坦福大学出版社, 1995年。《中国的庞贝:12 世纪的东京》, 《历史学家》第58卷1期 (1995年秋季), 第49-68页"
7、 Brook, Timothy,《家族的延续与文化霸权:1368-1911年的宁波士绅》, 载周锡瑞 (J.W Eshersek;兰金M .B .Rankin主编《中国的地方精英与统治形式》伯克利, 加州大学出版社, 1990年
8、 Nancy Steinhardt,Chinese imperial City Planning《中国帝都之规划》, 夏威夷大学出版社 , 1990年。The Plan of KhubilaiKhan’s Imperial City ,Artibus Asae, 《忽必烈的皇城规划》第44卷 ,第2-3 期(1983年)
9、 谢和耐 (Jacques Gernet),Daily life in China on the Event of the Mongol Invasion , 1250~ 1275《蒙元入侵前夕中国的日常生活 :1250-1275》),斯坦福 :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62年
10、 Richard von Glahn,Municipal Reform and Urban Social Conflict in Late Imperial Ming Jiangnan《明代末期江南的城市改革与城市社会冲突》《亚洲研究杂志》第50卷 ,1991年 5 月第2期。
11、 David Faure,what Made Foshan a Town? The Evolution of Rural-urban Identities in Ming-Qing China《佛山如何成为一个市镇? 明清时期中国城乡认同的演进》《晚期中华帝国》第11卷 ,第2期(1990年11月)
12、 陈学霖Hok -Lam Chan Liu po-wen and the No-Cha City : A Legend of the Building of peking , 《刘伯温与哪吃城 :北京建城的传说》台湾东大图书公司, 1996年版;英文版即出;北京 : 三联书店, 2008.
13、 James, Geiss, peking under the Ming《明代的北京》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论文, 1979年
14、 Edward L . Farmer,Early Ming Government: The Evolution of Dual capitals《明朝初期的统治:两个首都的演变》,坎布里奇 :哈佛大学出版社1976年。
15、 韩书瑞Susan Naquin: Peking : temples and City Life 1400-1900,《北京:庙宇与社会生活,1400-1900年》。The Peking Pilgrim age to Miao-feng Shan : Religious Organizations and Sacred Site《北京妙峰山朝圣 :宗教组织与圣地》, (Chun fang Yu )主编《中国的朝圣与圣地》 pilgrims and Sacred Sites in China,伯克利 :加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Susan Naquin(韩书瑞) ;Evelyn Rawski,ed,Chinese Societ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18世纪的中国社会》,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1987 年. Peking : Temples and City Life , 1400-1900《北京:寺庙与城市社会生活, 1400~ 1900年》, 伯克利 :加州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精装版)
16、 Linda Cooke Johnson,《中华帝国晚期的江南城市》, 奥尔巴尼, 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 , 1993年;Shanghai: From Market Town to Treaty Port, 1274-1858,《上海 :从集镇到通 商口岸1274 ~ 1858》,斯坦福:斯坦福大学出版1995年。
17、 Xu Yinong(徐亦农)The Chinese City in Space and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Form in Suzhou《时空经纬中的中国城市:苏州城市形态的发展》,檀香 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精装版)。
18、 Michael Marme.Suzhou: Where The Goods of All The Provinces Converge [M].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19、 Arthur wright,Symbolism and Functions, Reflections on changan and Other Greater Cities《象征主义与功能 :关于长安和其他大城市的思考》), 《亚洲研究杂志》第24卷 ,第4期(1965年)
20、 Edward Sehafer,The last Year of Chang .an,《长安的最后岁月》Orient: Extremi《远东》,第10卷 ,第2期 1963 年。
21、 安东妮•芬纳尼.《说扬州:1550-1850年的一座中国城市》.李霞译.北京:中华书局,2007
22、 梅尔清.《清初扬州文化》.朱修春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3、 Susan Mann,Urbanization and Historical Change in China《中国城市化与历史变迁》《近代中国》第10卷第1期 ,1984 年 。
24、 Ahson Dray-Novey,Policing Imperial Peking : The Ching Gendarmerie, 1650-1550《控制帝国的北京 :清朝步军统领衙门,1650-1850年》博士论文, 哈佛大学1981年。
25、 Norman Mine, Hong Kong under Imperial Rule,《帝国统治下的香港》香港 :牛津大学出版社 1987 年 "
26、 曹儒廉 (Jr-Lien Tsao) :《忆苏州: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生活》 (Remembering Suzhou : Urban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 博士论文 ,伯克利加州大学1992 年 "
27、 牟复礼Frederiok W . Mote,《中国城市千年史 :苏州城的形态——时间和空间概念》(A Millennium of Chinese urban History : Form , Time , and Space Concepts in Sooehow 《莱斯大学研究》第59卷 ,第4期(1973 年)
28、 汪利平 (LI Ping Wang,paradise for Sale : Urban space and Tourism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Hangzhou , 1589-1937,《待售的天堂 :1589~ 1937 年杭州社会转型中的城市空间与旅游业》) ,博士论文 ,圣地亚哥加州大学1997年 "
29、 芒格罗D . E . Mungelfo,The Forgotten Christians of Hangzhou《被遗忘的杭州基督徒》檀香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97 年。
30、 Heng Chye Kiang王才强,Cities of Aristocrats and Bureau-eats: The Development of Medieval Chinese Cityscapes,《贵族与官僚之城 :中世纪中国都市景观之发展与演变》檀香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 1999年(精装版)。
31、 Alfred Sehin,Cities in China《中国城市》, 柏林 :Gebruder Borntrager出版1959年。
32、 Andrew Boyd,Chinese A architecture and Town planning , 1500 B C -1911 A D《中国建筑与城镇规划 :公元前 1500 年 ~ 公元1911年》伦敦 :Tiranti出版社1962 年。
33、 Paul Wheadey,The Pivot of the Four Quarters : A Preliminary Enquiry into the Origin and Character of the Ancient Chinese City《四方中枢 :中国古代城市起源与特征初探》,芝加哥 :A I- dine出版社 1971 年。
34、 查建英 (Zha , Jianying ) A City without Walls《无墙之城》,《大众中国》China pop ,纽约 :新出版社1995 年
35、 叶文心主编,Landscape , Culture and power in Chinese Society,《中国社会的景观文化和权力》), 伯克利 :东亚研究中心, 1995年
36、 Soren Clausen;Stig Thogersen,The making of a Chinese City : History and Historiography in Harbin《一个中国城市的形成 :哈尔滨的历史与历史编撰 》,纽约州阿蒙克 :M . E . 夏普出版社 1995 年。
37、 Rper Rae Gaubaz,Beyond the Great Wall: Urban Form and Transformation on the Chinese Frontiers《长城以外:中国边疆城市形态及其演变》),斯坦福: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6 年
38、 顾德曼: The Locality as Microcosm of the Nation? Native Place Net- works and Early Urban Nationalism in China 《地方的国家缩影? 中国的同乡网络与早期城市民族主义》《近代中国》第 21 卷第4期 ,1995年10月。
39、 Dodgen , Randa ll A《拯救开封:晚清自然灾害与城市社区》,《城市史杂志》第21卷6期(1995年9月 。
40、 Gilbert Rozman,Urban Network : in Chin g china and Tokugawa Japan《清代中国与日本德川时期的城市网络》新泽西州普林斯顿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1973 年
41、 牟复礼,Urban History in Later imperial China《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史》,《明代研究》第34期 1995年7月; 司昆仑《从中国城市中发现历史》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ese Cities《城市史通讯》第15期 ,1996年3月;张利民《中国城市史研究》Chinese Research on Urban History ) (顾琳译),《民国》第 0 卷 ,第 1 期(1994 年) "
42、 施坚雅主编《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 陈桥驿校. 北京 : 中华书局, 2000.
43、 Mark Elvin;G . William Skinner, the Chinese city Between Two World, 《两个世界之间的中国城市》,斯坦福大学出版社, 1974年版
44、 William T . Rowe, Hancow: commerce and Society in a Chinese City , 1796-1889 , 《汉 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商业与社团1796~ 1889 》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84 年。Han kow :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1796~ 1595,罗威廉 :《汉口:一个中国城市的冲突与社会 , 1796~ 1895年》, 斯坦福 :斯坦福大学出版社 1959。《中华帝国晚期的市民社会问题》,《近代中国》第19卷2期(1993 年4月。
45、 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 》.李德英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6、 黄宗智:《中国是否存在一个介于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第三领域——公共领域或市民社会,《近代中国》19 卷2期(1993 年4月)。
47、 魏斐德 ,《关于市民社会与公共领域的争论:西方对中国政治文化的看法》, 《近代中国》第19卷2期(1993 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