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适度定律
交往适度定律是指在人际交往中要懂得把握好一个度,超过这个度,人际关系有可能走向反面。 对他人过分的好,有可能产生三个不良后果: 第一、对于一个有劳动能力且智力健全的人来说,独立和付出是个性成长的必然需要。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不能满足互相的需要,关系很难维持。心理学家霍斯曼曾指出,人跟人之间的交往本质就是一种社会交换。 人们虽然愿意自己付出得少些,得到的多些,但是如果在交往中只得到而不付出,也会给一直得到的人很大的心理负担,因为觉得亏欠和内疚,以及无能。这种压力使得得到的人,不得不疏远给予者。所以,好事不要一次做尽,得留有余地,给对方回报你的机会。 第二、如果对对方好的过分,很可能会让对方对你的这种恩情感到麻木,久而久之,也就不会觉得你对他有多好了。中国有句古话“一斗米养一个恩人,一石米养一个仇人。”我们也经常听到一些人抱怨说“我们家一直对他们那么好,你看看他们是怎么对我们的!”这就是付出得太多时间长了就成了必然。 第三、容易让别人觉得你心太软,不怕你,对你肆无忌惮。当你的好来得太容易时,容易让别人不去珍惜,其价值也减少了很多。同时,太热心太容易说话的人,容易被利用。交往中不全是善良之辈,要学会保护好自己。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得学会有所保留。一般刚入社交圈的人都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把好事一次做尽”,本以为自己全心全意地为对方做事,就会使彼此的关系融洽,更密切。而事实上,却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因为,如果一个人一味地接受别人的付出,他心里就会感到很不平衡。所以一定不能把好事一次做尽,得留有余地,给对方回报你的机会。 第二,如果对对方好得过分,很可能会让对方对你的这种恩情感到麻木,时间一长,也就不会觉得你对他有多好了。中国有句俗话说:“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假如你对子女过分的好,就会让他习以为常,觉得你对他的好是理所当然的,一旦将来你让他独立解决困难,他就会觉得你对他不太好了。这样还怎么指望他长大了来孝敬你呢? 夫妻之间也是这样。有时候,妻子对丈夫太好了,在生活上照顾得无微不至,什么事都百依百顺,其实这样反而会让丈夫忽视妻子的感情。因为人们对于太容易得到的东西都不懂得珍惜。而丈夫的忽视反过来也会引起妻子的怨恨,最后在感情上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夫妻感情的健康和谐发展。因此,在爱情关系里面,一定不要只求付出,不求回报,而是应该适当地向对方提出要求,以此来保持双方感情付出的平衡。 同样,在公司里面也是有这个规律的。有的老板一开始会比较仁慈,给员工较高的工资。但是市场风雨变幻,难以预测。随着生意发展不顺利,公司财务吃紧,就只好降低员工的工资来保证公司的运营,而这样就很可能会导致员工的不满。所以,作为一个老板,在开始的时候就不应该把员工工资定的过高,因为,你提高他的工资他会高兴,但是,工资一旦降低,他就会怨你,人大多如此。为了鼓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年底可以许诺设年终奖金,但这个也要以公司经营状况良好作为基本前提。 第二,容易让别人觉得你心太软,不怕你,对你肆无忌惮。在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善良之辈,因此我们得学会让自己有点威严,这样就可以更好地保护我们自己,同样也会使自己更有影响能力。假如你总是对别人太好,就会让人觉得你是个善良而软弱的人,很容易被利用。特别是作为领导,更要懂得恩威并施的双重手段,不但要有软的一面,同时也得有硬的一面。 张某在广告公司上班,他为人本分老实,非常勤恳。有一天,他突然对同事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尽心尽意地对别人好,事事都为别人着想,到头来,似乎还不如你这种自私的人受欢迎啊。表面看来,这个道理好像很难懂,实际上很简单,古人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总是有种惯性,要对一个人好,就只能对他越来越好,似乎这样才符合人的心理规律。这样一来,你的好就被视为理所当然了,任何人都可以理直气壮地去享受你的好,好像你的付出是应该的。如果有一天你做的让他觉得不是很满意,即使是一点点的不满意,那么你之前为他做的一切都有可能被抹杀掉,最后,他能记住的也许就只有你对他的那点不好。当你的好来的太容易,容易到让别人不愿意珍惜的时候,你的好也就没有任何价值了。而相反的是,当一个平日里很冷淡的人突然心血来潮表现出一点热情的时候,就可以令人喜出望外,感到惊奇。 实际运用: 对人好应该有个度,别一味地只知道付出。 在他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可以去雪中送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