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 La Land》我们需要认为以前想要的都不是这种以后
作为一个日常工作就是研究公众号的人,当然深知追热点的重要性,然而懒癌晚期病入膏肓的我一直拖到所谓的热点都已经快下档的时候才来写两句内心感想。大概是因为说不上真正喜欢这部电影,但又给了高分,这么一种无从讨论的立场。
记得当时看完点映,坐在半夜的出租车上问自己,我们大部分普通人穷尽半生一路的铺垫,是不是也就是为了最后在脑海中闪过一段七分钟what if的感动自己的带导演剪辑音轨的歪歪?
电影看完以后很自然地想起林夕给千嬅的《Unlimited》的一支歌:
这个故事原本想讲天生一对彷似童话可爱
他得到发妻的爱他的女友偏却得到理想失去爱
(林夕《她成功了他没有》)
然而最终这不是一个得到理想失去爱的故事,是我们最后“假装”发现我们的理想,是不要失去爱。这是梦想,近乎于歪歪。于是这样我们心里会好过一点,会对现在的生活做出一点点类似第一世界烦恼的奢侈的嫌弃,让蜜糖里撒上一点盐巴,这样仿佛更甜——是GRE词汇里出现过的慈溪的园景假装萧瑟的段子,agreeable melancholy,令人愉悦的忧伤。
这部全片所有时间都自带粗体弹幕全屏滚动加黑大写的“CLICHE”的影片,讲了一个我内心最不高明的故事,用最莫名其妙的拼接(是的我可以接受男女主角一言不合就唱起歌来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看不惯他们突然摆脱了地心引力跳舞跳到天上去),却及时给了我又精准又真诚的共鸣。
而这种带着我们又一次把理想和梦想作定义区分的题材,简直就是好莱坞咪蒙的月经贴,“谁都没有办法一边捡着地上的六便士,一边还能抬着头看天上高高的月亮”,这样的故事,熟悉到简直“第一个音起我眼眶就红了”,却在全片最后高潮七分钟的脑内小剧场里,让我想了一个对我来说很特殊的记忆里的避之不及。那就是往往我们年轻时候的心心念念,是不是终将成为分岔路口上“左边路口的石头”,让我们忍不住一遍一遍在右行的坦途大道上想要折返,成为终生失眠时候的理由?
毕竟我们大部分以为自己是艺术家的人,才华其实都捉襟见肘。
好多朋友一开始也跟我说,他们两个怎么就突然分手了。不来看自己敝帚自珍的小剧场真的这么重要吗。男朋友比自己赚的钱多真的会让女生受不了吗。在追寻理想的路上步调不一致真的那么不能调和吗。
我后来想,Mia无法原谅Seb的发端,大概就是那次晚餐上她意识到Seb已经毕业了,他选择了右边的路,所以他说“我没有你希望我的那样悲惨了”,而自己还在左边的石头前徘徊和犹豫。她习惯了在洛杉矶做一个成日做梦但是求路无门的咖啡店女招待,遇见她酒吧里才华横溢却明珠蒙尘的男朋友,永远地想像不断做着做不完的旅行计划一样去畅想着未来,做一个“我知道我还没准备好”的人。到底世界上最不对称的两个东西,就是一个人和一个人想象中的她自己。
所以当Seb问她,“I thought you wanted me to do this, it just sounds like now you don't want me to do it.”,她无言以对,Seb又问她,“Yeah, so I'm doing that, so I don't understand like why aren't we celebrating?”
她嘲笑了Seb的梦想里最亮晶晶的部分,那个club的名字居然叫 Chicken on a Stick,但她又失望这个Club最后居然没有出现在Seb的计划里。这是彻头彻尾的背叛和站在石头前面的孤单。
终于在面试的时候她唱《dreamers》,
“And here's to the fools who dream
Crazy as they may seem
Here's to the hearts that break
Here's to the mess we make
A bit of madness is key
To give us new colors to see
Who knows where it will lead us?
And that's why they need u”
她也去了右边那条路了。卸下了属于左边的负担,属于左边的愧疚,属于左边的自我否定,还有那个他记忆中永远徘徊在左边石头前面的Seb。头也不回地。
我们其实会幻想我们能够成为回到左边那条小路上的勇者,或者至少,做一个永远在路口徘徊的傻瓜。但很可惜,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在右边路上一路飞奔的理性人,偶尔想想左边的风景,幻想一下有山有水有花有树,来获得一种内疚感中的幸福错觉。仿佛我们只要真的跨过了左边路口的第一块石头,就一路坦荡,再不会有第二块石头阻挡前路,是的,我们多希望是这样。
像我当年高考完,在家里闷头睡了两个月的觉,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要不要复读”。不就是差几分吗,要不要试试看呢,付出一年的时间为了几分难道就真的不值得吗,不要只贪图安全的选项啊,为了理想为了目标吃些辛苦有什么关系呢,这些理由最后都没有说服我,我还是在暑假结束的时候上了去北京的火车。从今以后,想象中的高四生活和再高几分的高考结果乃至隔壁园子的所有的一切,都成了我至今忍不住想象的左边的石头。经常睡不安稳。我选择了更经济的那个,我抛弃了更勇敢和更浪漫的那个,我以为这是应该被我瞧不起的。我必须说服自己,我以前想要的不是这种以后,这样我面对今天生活的许多困顿和委屈的时候,我可以理所应当的责备自己,让自己有一点小小的内疚,然后在这种小小的内疚里说服自己的活该,再重新投入到新的一轮是左边还是右边的选择里去。
Seb和Mia大概就是那种在高考补习班里凑巧坐了一桌的两个落榜同学,谈了一年的诗词歌赋星星月亮,一起做着上本地985的梦。结果谁也没跟谁打招呼,提前批走了一个小语种的Seb,Mia一边要分手一边哭得恶狠狠的说,看我到时候考一个外地7+2。多年以后两人相聚在同学会上,彼此脑内啪啪啪闪过了要是我们一起在本地985的操场上继续诗词歌赋星星月亮的一组画面,那组画面里没有尿布没有账单,只有属于高中生的不管不顾的热烘烘的不嫌丢人的爱。不过也就想一想就够了,再来一次,大概率还是提前批和外地7+2的结局。
谁没有一个给自己不断加戏的平行世界呢,毕竟哪怕那个世界穷尽所有对细节的想象,最后大概还是只有七分钟那么长。这个故事毕竟还是有些俗套的仁慈,要我写,大概会希望两个人继续双双落榜,但是依然死撑,假装坚强。在石头和石头之间跳跃前进,再不犹豫,再不彷徨。
-
痞子小桂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2-21 00:1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