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结局或已写在开头——重读《秦崩》《楚亡》有感
自从春节期间有幸购得一套李开元先生签名版的《秦崩》、《楚亡》后,便动了心思想将这两本书再读一遍。闲暇间囫囵吞枣下来,更加为开元先生独到的眼光,严谨的治学和优秀的文笔所折服。
《秦崩》、《楚亡》二书,集中展示了开元先生对于秦汉之际风云变化的历史研究心得。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著作,开元先生依托严谨的文献考证和地理考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文学化的手段生动地还原了秦政崩溃、楚汉争雄的场景。读罢全书,仿佛自己正扮演着一位位历史人物,置身于一幕幕历史场景。是一套可读性极强,充满着人文关怀的历史著作。而全书中诸如“嬴政与刘邦只有三岁的年龄差,是同一时代的人”,“赵高并非阉臣而是一流的政治家”以及“‘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中修栈道的是樊哙而非韩信”等众多极具颠覆性的观点,不仅指出了传统叙事中的诸多误传,更令人赞叹历史的神秘与丰富。
秦汉之际,最令人感兴趣的,莫过于楚汉争霸中,为何项羽败,刘邦胜。古往今来对此的解答不胜枚举。项羽的冲动鲁莽,刘邦的阴险狡诈,常常是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答案。应当讲,最高领导人的性格对一个集团的命运确有影响,但是不应认定为是决定性的因素。尤其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再有个性的领导人,其性格的影响力也会因为庞大的机构层级而被不断削弱。因而真正决定一个集团命运的,是制度。这一观点,也是开元先生对于楚汉战争最终结果的看法。
“战争促成国家,国家发动战争”,此是西方政治学家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的至理名言。国与国之间相争,拼的是人民动员和资源调动。谁能更加高效地动员人民、调动资源,谁就是战争的赢家。而用于动员人民、调动资源的手段,就是制度。秦虽二世而崩,但是作为剿灭六国基础的秦军制,仍然是当时最先进、最高效率的军事制度。因而对于秦制度的态度,实是楚汉双方胜负转变的核心。
对此,开元先生写道:“从以后的历史看来,汉王国建立以后,废除了楚制,采用了秦制,确立了全面继承旧秦国的国土、人民和制度的秦本位国策,这个重大的决策,是刘邦能够战胜项羽的根本原因和制度保证。(《楚亡》,P36)”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开元先生并未说透,这个问题便是,为什么刘邦集团会选择继承秦制,而项羽集团却没有如此选择?
开元先生在《秦崩》中曾写道,秦政末期,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对秦军民的处理产生了不一样的态度。刘邦方面采取柔化政策,从南阳开始将秦军成建制地编自身集团。“由于南阳处置秦军投降得当,从此之后,秦之官吏军民,开始大规模地倒向刘邦。(《秦崩》,P300)”。项羽方面则采取报复政策,大肆屠城掠夺。因此开元先生评价道:“新安坑杀降卒,使项羽失去了秦国,断送了项羽入关以后在关中立足的可能性。新安坑杀降卒,埋下了秦国人民仇恨项羽的种子,使秦国军民从此敌对于项羽。二十万秦军被活埋于新安地下,数百万敌对军民被制造于秦中。……可以说,新安坑杀秦军降卒,是项羽一生中最大的政治失误,是项羽由盛而衰的转折、失败的起点。(《秦崩》,P330-331)”但我认为,并不能因此就断定,刘邦比项羽更具政治眼光,刘邦集团就比项羽集团更加高明。
大凡巨变时期,总要经历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人们不断地在旧秩序与新秩序之间摇摆,以寻求可以应对巨变的最佳平衡。但是,秩序一经确立,想要改变就要付出代价;秩序确立的时间越长,改变付出的代价就越大。没有路径依赖,制度变革成本较小,是弱小的新生力量能在变化的秩序中快速适应环境需求,最终由弱变强的关键。项羽集团的核心由项氏家族构成,代表的是楚国贵族的文化传统与利益诉求。项羽集团的支持者,多半也是战国时期的贵族后裔,或者对战国时期旧有秩序心存向往。因而,从项羽集团的视角看,故国被秦国灭亡,是亡国之恨。对秦人残酷报复,是大快人心。恢复故国的领土,回到战国时期的状态,才是项羽集团的目标。在这种文化和制度传统下,项羽集团转变制度的阻力过高,基本上不可能放弃楚制,选择秦制。反观刘邦集团,人员组成上则相对平民化,没有项羽集团那样强烈的战国秩序传统,决策上相对而言更加灵活功利。因而,在大变革时期,可以以较小的成本快速转型,继承秦制。项羽集团和刘邦集团在最初组建之时,楚汉最后的命运,或许便已有定数。
项羽集团和刘邦集团的故事,再次体现了历史发展中的诡谲之处。开创者不见得是最后的赢家,强弱往往一瞬间逆转。古往今来,上至蛮荒的西秦灭六国,下到德川家康统一日本,乃至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无不是这一场景的不断上演。我们现在常提一个概念,叫做“后发优势”,是指后来者反而容易居上。这其中自然有种种原因,但是最重要的,恐怕在于,后者没有前者的文化及制度包袱,因而能以很小的成本快速完成改变,而前者往往因为取得的成就而囿于保守,尾大不掉。强大往往意味着固化,而弱小却可能蕴藏着机会,正可谓“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时刻保持着自身的适应力、创新力,不断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才是小至个人,大到国家的常青之术。这也是历史通过时间讲述给人们的智慧。
《秦崩》、《楚亡》里的智慧远不止上述一点,限于篇幅,止此一点论述。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寻来一阅,开卷有益。
参考书籍:《秦崩》 李开元著 三联书店 2015
《楚亡》 李开元著 三联书店 2015
《秦崩》、《楚亡》二书,集中展示了开元先生对于秦汉之际风云变化的历史研究心得。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著作,开元先生依托严谨的文献考证和地理考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文学化的手段生动地还原了秦政崩溃、楚汉争雄的场景。读罢全书,仿佛自己正扮演着一位位历史人物,置身于一幕幕历史场景。是一套可读性极强,充满着人文关怀的历史著作。而全书中诸如“嬴政与刘邦只有三岁的年龄差,是同一时代的人”,“赵高并非阉臣而是一流的政治家”以及“‘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中修栈道的是樊哙而非韩信”等众多极具颠覆性的观点,不仅指出了传统叙事中的诸多误传,更令人赞叹历史的神秘与丰富。
秦汉之际,最令人感兴趣的,莫过于楚汉争霸中,为何项羽败,刘邦胜。古往今来对此的解答不胜枚举。项羽的冲动鲁莽,刘邦的阴险狡诈,常常是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答案。应当讲,最高领导人的性格对一个集团的命运确有影响,但是不应认定为是决定性的因素。尤其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再有个性的领导人,其性格的影响力也会因为庞大的机构层级而被不断削弱。因而真正决定一个集团命运的,是制度。这一观点,也是开元先生对于楚汉战争最终结果的看法。
“战争促成国家,国家发动战争”,此是西方政治学家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的至理名言。国与国之间相争,拼的是人民动员和资源调动。谁能更加高效地动员人民、调动资源,谁就是战争的赢家。而用于动员人民、调动资源的手段,就是制度。秦虽二世而崩,但是作为剿灭六国基础的秦军制,仍然是当时最先进、最高效率的军事制度。因而对于秦制度的态度,实是楚汉双方胜负转变的核心。
对此,开元先生写道:“从以后的历史看来,汉王国建立以后,废除了楚制,采用了秦制,确立了全面继承旧秦国的国土、人民和制度的秦本位国策,这个重大的决策,是刘邦能够战胜项羽的根本原因和制度保证。(《楚亡》,P36)”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开元先生并未说透,这个问题便是,为什么刘邦集团会选择继承秦制,而项羽集团却没有如此选择?
开元先生在《秦崩》中曾写道,秦政末期,刘邦集团和项羽集团对秦军民的处理产生了不一样的态度。刘邦方面采取柔化政策,从南阳开始将秦军成建制地编自身集团。“由于南阳处置秦军投降得当,从此之后,秦之官吏军民,开始大规模地倒向刘邦。(《秦崩》,P300)”。项羽方面则采取报复政策,大肆屠城掠夺。因此开元先生评价道:“新安坑杀降卒,使项羽失去了秦国,断送了项羽入关以后在关中立足的可能性。新安坑杀降卒,埋下了秦国人民仇恨项羽的种子,使秦国军民从此敌对于项羽。二十万秦军被活埋于新安地下,数百万敌对军民被制造于秦中。……可以说,新安坑杀秦军降卒,是项羽一生中最大的政治失误,是项羽由盛而衰的转折、失败的起点。(《秦崩》,P330-331)”但我认为,并不能因此就断定,刘邦比项羽更具政治眼光,刘邦集团就比项羽集团更加高明。
大凡巨变时期,总要经历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人们不断地在旧秩序与新秩序之间摇摆,以寻求可以应对巨变的最佳平衡。但是,秩序一经确立,想要改变就要付出代价;秩序确立的时间越长,改变付出的代价就越大。没有路径依赖,制度变革成本较小,是弱小的新生力量能在变化的秩序中快速适应环境需求,最终由弱变强的关键。项羽集团的核心由项氏家族构成,代表的是楚国贵族的文化传统与利益诉求。项羽集团的支持者,多半也是战国时期的贵族后裔,或者对战国时期旧有秩序心存向往。因而,从项羽集团的视角看,故国被秦国灭亡,是亡国之恨。对秦人残酷报复,是大快人心。恢复故国的领土,回到战国时期的状态,才是项羽集团的目标。在这种文化和制度传统下,项羽集团转变制度的阻力过高,基本上不可能放弃楚制,选择秦制。反观刘邦集团,人员组成上则相对平民化,没有项羽集团那样强烈的战国秩序传统,决策上相对而言更加灵活功利。因而,在大变革时期,可以以较小的成本快速转型,继承秦制。项羽集团和刘邦集团在最初组建之时,楚汉最后的命运,或许便已有定数。
项羽集团和刘邦集团的故事,再次体现了历史发展中的诡谲之处。开创者不见得是最后的赢家,强弱往往一瞬间逆转。古往今来,上至蛮荒的西秦灭六国,下到德川家康统一日本,乃至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无不是这一场景的不断上演。我们现在常提一个概念,叫做“后发优势”,是指后来者反而容易居上。这其中自然有种种原因,但是最重要的,恐怕在于,后者没有前者的文化及制度包袱,因而能以很小的成本快速完成改变,而前者往往因为取得的成就而囿于保守,尾大不掉。强大往往意味着固化,而弱小却可能蕴藏着机会,正可谓“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时刻保持着自身的适应力、创新力,不断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才是小至个人,大到国家的常青之术。这也是历史通过时间讲述给人们的智慧。
《秦崩》、《楚亡》里的智慧远不止上述一点,限于篇幅,止此一点论述。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寻来一阅,开卷有益。
参考书籍:《秦崩》 李开元著 三联书店 2015
《楚亡》 李开元著 三联书店 2015
© 本文版权归 Platowilliam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