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蛰伏已久的2月新书单,你期待吗?
甲骨文
《上帝与黄金》获《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2008年最佳非虚构类图书。作者将历史、文学、哲学和宗教交织一处,其分析条理清晰且具有权威性。同时,他以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为核心勾勒出现代世界体系,对近几个世纪的历史进行全新解读,让读者深刻理解,英美等国家如何影响世界格局的形成。
社会学
罗伯特•赫钦斯是美国教育界的传奇式人物,29岁时成为芝加哥大学校长,在任时间长达16年之久。1968年出版的《学习型社会》开学习型社会研究之先河,系该领域中第一本称得上经典的著作。赫钦斯指出“教育的目的是理解,而理解之外的任何东西都是多余的”。基于这种观点,他认为教育是间接地而非直接地服务于经济、国家财富和国力的增长。显然,这种观点直到今天仍具极大的挑战性。
中国体验,是一个与中国经验相对应的全新概念,它指的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这个迅疾的社会变迁时代,13亿中国人精神世界所经历的巨大震荡,他们在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上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从变迁的视角,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嬗变进行了全方位的检视。
对于中国人类学界来说,这是第一部有关香港社会的民族志研究。本书通过3年左右的田野调查,以民族志的形式展示了当代香港的公共政治过程,并讨论了西方政治理论如何在儒家文明和社会传统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香港特色的公共政治,并以“内在的他者”这一全新的视角为中国模式提供了可以参照的对象,体现了人类学文化批评的自觉。
历史学
本书浓缩经年新西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成果,两位作者力图以珍贵历史照片,辅以详细中英文对照说明,再现新西兰华侨华人长达170余年的历史。其内容覆盖早期淘金时代所生成的华人社会,其发展与演变;在注意时间连续性的同时,展览对新移民的呈现更强调群体组成的复杂性以及个体的代表性。 照片多为新西兰著名摄影家拍摄,来自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在内的十六家官方机构,以及多个私人收藏。
翁文灏(1889—1971),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中国早期的最著名地质学家。对中国地质学教育、矿产开探、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有杰出贡献。曾以名学者之身份在国民政府内任事,在抗战期间主管矿务资源与其生产。本书收录了翁文灏与抗战有关的档案史料,有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战前政治、经济与外交;二是战时工矿建设;三是战时贸易与财政金融;四是战时政治、行政、科技、教育等;五是复员计划与战后接收。本书为学者提供了丰富详实的第一手专题档案文献,是研究战时翁文灏及资源委员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汇编。
胡乔木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本书以丰富的资料再现了其浓墨重彩的一生和性情的复杂多面:在毛泽东身边工作长达20年,成长为“中共第一支笔”; 满腹诗情,同时在新闻学研究、文字改革和汉语规范化研究、文学艺术研究方面造诣深厚;与知识分子之间充满争议的交往;等等。本书收入了不少《胡乔木传》没有涉及的内容,全面立体地展示了这位在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国史上起过独特作用的重要人物。
职业代表的主体——职业团体,本是从事同等职业的人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成立的机构,与以掌握政权为目标的政党截然不同。尽管如此,20世纪中国的职业团体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谋求通过国民会议选出代表,也相信由各职业团体的会员选出自身代表来构成民意机关并制度化,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意。本书介绍了近代职业代表制的萌芽、兴起,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发展,与训政体制的关联,以及它在抗战期间及其后的继承、延续与发展。
本书内容涉及日本觊觎中国东北思想的起源及其早期活动、日本染指东北的侵略行径、日俄战争及其对中国东北与内外蒙古的瓜分活动、日本在中国东北各种殖民活动(包括日本在经济、军队、警察、移民、资本等领域)的梳理和分析。本书比较系统地揭露了日本对华侵略野心的历史脉络,对于认识中日关系的演变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交通拥堵是世界性的城市管理难题。本书作者是提出交通拥堵收费方案的伦敦市长肯•利文斯通的“政策智囊团”成员,曾担任伦敦政府交通拥堵收费研究小组主任,其对于2003年开始实施的伦敦交通拥堵收费近距离的细致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思路和参照。
政治学
本书通过讲述三位女性总统候选人在竞选总统过程中面对的阻碍和挑战,展现美国女性在从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书中介绍的三位女性总统候选人分别是19世纪70年代参选的维多利亚•伍德哈尔、20世纪60年代参选的玛格丽特•蔡斯•史密斯,以及20世纪70年代参选的雪莉•奇泽姆。
本书是关于俄国政党(主要是苏共)历史的专著,分上、下两卷,详尽地论述和分析了20世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最重大的两个事件——十月革命和苏联解体。上卷揭示了布尔什维克党诞生、发展和成功的历程,以及布尔什维克一党制的确立和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的形成过程,从一个侧面考察了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特点;下卷揭示了导致苏共权力金字塔坍塌的种种偶然和必然的因素。
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于1939~1949年及1953~1956年两度出任苏联外长,对当时的国际事务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着重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苏联外交,试图依据近年来解密的各国外交档案,厘清一些历史事实,揭示波诡云谲的外交内幕,并溯源当今国际乱局。
经济学
这是一部对“发展”作出理性反思并试图提供出路的著作。本书运用比较研究方法,以北方国家和南方国家为研究对象,以一种批判的视角,从历史的、遗传学的角度出发,探寻“发展”的定义,并追溯“发展”理念从产生至今的演变过程。通过厘清“发展”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进路,本书最后集中回应了“无增长”的争论以及对主流经济范式的质疑,甚至对整个经济“科学”提出质疑,最终作者认为可以设想存在一条“后发展”道路。
本书是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及其专家库学者对“十三五”规划初期中国经济金融形势的研究报告,系统论述了本轮经济周期中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构变化特点、主要矛盾以及影响经济稳定性的潜在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基于总供给——总需求分析框架,结合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二维宏观调控体系,对2017年中国经济金融走势和调控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展望分析,内容涵盖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选择、电力与经济、房地产市场风险与价值、资本流动与汇率风险的研究等重要领域。
《中国家族办公室发展研究报告》是我国国内第一本由金融机构专业人员撰写的关于家族办公室的研究出版物,研究主题是家族办公室的国际经验、家族办公室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展望。
《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的最终研究成果,本书以中国经济特区曲折而成绩卓越的改革开放的实践,诠释实现现代化的有特色的中国道路的选择与路径,可作为读者全面了解中国经济特区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参考书。
本书在梳理国家对社会办医的各种利好政策的前提下,对民营医院的发展趋势、定位、价值、发展策略、战略规划等方面做分析,探索出医养结合这个民营医院发展的新机遇,在此基础上,又运用详细精确的数据来说明民营医院的医疗竞争力,最后在实践篇中详细分析了国内七家优秀的民营医院的经营发展过程,为本书前半部分的内容提供了强有力的例证。
文化
安部公房是日本战后著名作家,本书结合时代背景和文坛状况,梳理了安部公房早期的人生经历,厘清了他初登文坛时的创作活动脉络,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安部公房1950年代的主要作品,了解了他独特创作风格背后的积累与探索;并以安部公房1960年代以后的主要中长篇小说为中心,对其笔下的都市空间和都市人物进行了详细的文本分析,试图挖掘蕴藏其中的作者关于现代社会的深刻思考。
本书分为六部分,分别是总报告、探索篇、产品篇、区域篇、国际篇及附录,总报告突出成就和经验,突出中央级媒体的创新探索;探索篇着重进行创新路径的理论和实践探讨;产品篇和区域篇聚焦于区域代表性媒体融合做法,以及标配产品“两微一端”的进展;国际篇结合国外的一些探索,为国内提供一些参考。
![]() |
《上帝与黄金》获《华盛顿邮报·图书世界》2008年最佳非虚构类图书。作者将历史、文学、哲学和宗教交织一处,其分析条理清晰且具有权威性。同时,他以盎格鲁-撒克逊民族为核心勾勒出现代世界体系,对近几个世纪的历史进行全新解读,让读者深刻理解,英美等国家如何影响世界格局的形成。
社会学
![]() |
罗伯特•赫钦斯是美国教育界的传奇式人物,29岁时成为芝加哥大学校长,在任时间长达16年之久。1968年出版的《学习型社会》开学习型社会研究之先河,系该领域中第一本称得上经典的著作。赫钦斯指出“教育的目的是理解,而理解之外的任何东西都是多余的”。基于这种观点,他认为教育是间接地而非直接地服务于经济、国家财富和国力的增长。显然,这种观点直到今天仍具极大的挑战性。
![]() |
中国体验,是一个与中国经验相对应的全新概念,它指的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这个迅疾的社会变迁时代,13亿中国人精神世界所经历的巨大震荡,他们在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模式上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本书从变迁的视角,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嬗变进行了全方位的检视。
![]() |
对于中国人类学界来说,这是第一部有关香港社会的民族志研究。本书通过3年左右的田野调查,以民族志的形式展示了当代香港的公共政治过程,并讨论了西方政治理论如何在儒家文明和社会传统的基础上形成具有香港特色的公共政治,并以“内在的他者”这一全新的视角为中国模式提供了可以参照的对象,体现了人类学文化批评的自觉。
历史学
![]() |
本书浓缩经年新西兰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成果,两位作者力图以珍贵历史照片,辅以详细中英文对照说明,再现新西兰华侨华人长达170余年的历史。其内容覆盖早期淘金时代所生成的华人社会,其发展与演变;在注意时间连续性的同时,展览对新移民的呈现更强调群体组成的复杂性以及个体的代表性。 照片多为新西兰著名摄影家拍摄,来自新西兰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在内的十六家官方机构,以及多个私人收藏。
![]() |
翁文灏(1889—1971),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中国早期的最著名地质学家。对中国地质学教育、矿产开探、地震研究等多方面有杰出贡献。曾以名学者之身份在国民政府内任事,在抗战期间主管矿务资源与其生产。本书收录了翁文灏与抗战有关的档案史料,有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战前政治、经济与外交;二是战时工矿建设;三是战时贸易与财政金融;四是战时政治、行政、科技、教育等;五是复员计划与战后接收。本书为学者提供了丰富详实的第一手专题档案文献,是研究战时翁文灏及资源委员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汇编。
![]() |
胡乔木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学者”,本书以丰富的资料再现了其浓墨重彩的一生和性情的复杂多面:在毛泽东身边工作长达20年,成长为“中共第一支笔”; 满腹诗情,同时在新闻学研究、文字改革和汉语规范化研究、文学艺术研究方面造诣深厚;与知识分子之间充满争议的交往;等等。本书收入了不少《胡乔木传》没有涉及的内容,全面立体地展示了这位在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国史上起过独特作用的重要人物。
![]() |
职业代表的主体——职业团体,本是从事同等职业的人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成立的机构,与以掌握政权为目标的政党截然不同。尽管如此,20世纪中国的职业团体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谋求通过国民会议选出代表,也相信由各职业团体的会员选出自身代表来构成民意机关并制度化,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意。本书介绍了近代职业代表制的萌芽、兴起,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发展,与训政体制的关联,以及它在抗战期间及其后的继承、延续与发展。
![]() |
本书内容涉及日本觊觎中国东北思想的起源及其早期活动、日本染指东北的侵略行径、日俄战争及其对中国东北与内外蒙古的瓜分活动、日本在中国东北各种殖民活动(包括日本在经济、军队、警察、移民、资本等领域)的梳理和分析。本书比较系统地揭露了日本对华侵略野心的历史脉络,对于认识中日关系的演变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 |
交通拥堵是世界性的城市管理难题。本书作者是提出交通拥堵收费方案的伦敦市长肯•利文斯通的“政策智囊团”成员,曾担任伦敦政府交通拥堵收费研究小组主任,其对于2003年开始实施的伦敦交通拥堵收费近距离的细致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思路和参照。
政治学
![]() |
本书通过讲述三位女性总统候选人在竞选总统过程中面对的阻碍和挑战,展现美国女性在从政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书中介绍的三位女性总统候选人分别是19世纪70年代参选的维多利亚•伍德哈尔、20世纪60年代参选的玛格丽特•蔡斯•史密斯,以及20世纪70年代参选的雪莉•奇泽姆。
![]() |
本书是关于俄国政党(主要是苏共)历史的专著,分上、下两卷,详尽地论述和分析了20世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最重大的两个事件——十月革命和苏联解体。上卷揭示了布尔什维克党诞生、发展和成功的历程,以及布尔什维克一党制的确立和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的形成过程,从一个侧面考察了苏联模式的形成及其特点;下卷揭示了导致苏共权力金字塔坍塌的种种偶然和必然的因素。
![]() |
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于1939~1949年及1953~1956年两度出任苏联外长,对当时的国际事务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书着重评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苏联外交,试图依据近年来解密的各国外交档案,厘清一些历史事实,揭示波诡云谲的外交内幕,并溯源当今国际乱局。
经济学
![]() |
这是一部对“发展”作出理性反思并试图提供出路的著作。本书运用比较研究方法,以北方国家和南方国家为研究对象,以一种批判的视角,从历史的、遗传学的角度出发,探寻“发展”的定义,并追溯“发展”理念从产生至今的演变过程。通过厘清“发展”在不同阶段的不同进路,本书最后集中回应了“无增长”的争论以及对主流经济范式的质疑,甚至对整个经济“科学”提出质疑,最终作者认为可以设想存在一条“后发展”道路。
![]() |
本书是北京大学经济研究所及其专家库学者对“十三五”规划初期中国经济金融形势的研究报告,系统论述了本轮经济周期中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构变化特点、主要矛盾以及影响经济稳定性的潜在风险,并在此基础上,基于总供给——总需求分析框架,结合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二维宏观调控体系,对2017年中国经济金融走势和调控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展望分析,内容涵盖中国宏观经济形势与宏观调控政策选择、电力与经济、房地产市场风险与价值、资本流动与汇率风险的研究等重要领域。
![]() |
《中国家族办公室发展研究报告》是我国国内第一本由金融机构专业人员撰写的关于家族办公室的研究出版物,研究主题是家族办公室的国际经验、家族办公室在中国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展望。
![]() |
《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是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经济特区与中国道路》的最终研究成果,本书以中国经济特区曲折而成绩卓越的改革开放的实践,诠释实现现代化的有特色的中国道路的选择与路径,可作为读者全面了解中国经济特区和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参考书。
![]() |
本书在梳理国家对社会办医的各种利好政策的前提下,对民营医院的发展趋势、定位、价值、发展策略、战略规划等方面做分析,探索出医养结合这个民营医院发展的新机遇,在此基础上,又运用详细精确的数据来说明民营医院的医疗竞争力,最后在实践篇中详细分析了国内七家优秀的民营医院的经营发展过程,为本书前半部分的内容提供了强有力的例证。
文化
![]() |
安部公房是日本战后著名作家,本书结合时代背景和文坛状况,梳理了安部公房早期的人生经历,厘清了他初登文坛时的创作活动脉络,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安部公房1950年代的主要作品,了解了他独特创作风格背后的积累与探索;并以安部公房1960年代以后的主要中长篇小说为中心,对其笔下的都市空间和都市人物进行了详细的文本分析,试图挖掘蕴藏其中的作者关于现代社会的深刻思考。
![]() |
本书分为六部分,分别是总报告、探索篇、产品篇、区域篇、国际篇及附录,总报告突出成就和经验,突出中央级媒体的创新探索;探索篇着重进行创新路径的理论和实践探讨;产品篇和区域篇聚焦于区域代表性媒体融合做法,以及标配产品“两微一端”的进展;国际篇结合国外的一些探索,为国内提供一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