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想你了”,不如我们见一面。

2.8号下午,大风,夹杂着漫天黄沙,没有网络,微信联系不到,没有信号,电话打不出去。
在办公室,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消息全无,根本联系不上,你害怕吗?你想我吗?”
第一反应是,我不害怕,然后是,我当然想你啊。
这样的坏天气,刚吃了土,但是却突然觉得很温暖。
短信很暖心,也让我觉得特别无奈。 手机承担了我们一半的沟通与交流。离开手机,我却突然发现,也许我们就见不到了,联系不到了。因为连约个时间地点的办法都没有。 但我却知道去哪里可以找到你。 没有手机的话,如果想找一个人,必须去你知道的地点去找他,必须面对面的交流。
虽然是被迫交流,但只要见一面,人的情感需求就可以得到满足了。也许是一个拥抱,也许是一句安慰的话… 如果没有手机,是不是就有很多在一起的机会了? 开心的时候可以一起大笑,难过的时候可以得到一个拥抱,寂寞的时候可以有人陪伴… 而不是一个个表情包,再丰富,也走不进心底、刻不成回忆。 虽然是因为天气原因断网,我却觉得今天活得更真实。
思念是真实的,联系不到家人的恐惧是真实的,想去找你的冲动是真实的,漫天黄沙独自前行的坚定也是真实的。 下午,阿方同事跑到办公室,说电话打不通,直接过来了。一句çava,一个微笑,都让在办公室呆的沉闷的我重新充满活力。 工作中,我更倾向于面对面沟通,电话里可能说不清楚。 但更重要的是,直接的沟通具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
别人的一个微笑、一种积极的工作态度,都可以感染到我。 我也发现,每次和同事沟通完,心情会变好,工作也更有干劲。与他们聊聊天,就像是一天工作中的调味剂。 如果是一个人在办公室坐一天,无论干嘛,都会慢慢消沉,工作也变得枯燥乏味。 这足以说明,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与别人的联系中被感知被证明的。 一个人的生活,也都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就比如吃一顿饭,就涉及到种菜的人、卖菜的人、买菜的人、做菜的人和吃菜的人。 生病了要看医生,学习要找老师,玩儿游戏需要队友,旅游需要驴友…… 一个人,再孤僻,也必须或多或少的与其他人保持一种联系。 手机和网络的确让世界变得更小了,生活更方便了。
你可以以一种最有效的方式接触最少的人获得你想要的东西,比如网购,比如外卖。 然后把你省出来的时间用来玩手机,刷朋友圈,就这么无意识的,只剩下手机和网络陪你过日子了。
很多年后,再回想,你能想起什么呢? 人与社会的联系都是建立在人与人直接沟通的基础上的。
手机和网络再发达,也替代不了面对面交流的真实和刻在海马体上的记忆。 过年和姥姥视频,说多少遍想念也抹不去老人眼中的落寞。
我知道,虽然隔着屏幕见到了,但是弥补不了没有在她身边的遗憾。 她只是希望孩子们都围在身边,这不是一个电话一次视频就能解决的。手机联系是很方便,但也要记得常回家看看。
陪伴对于家人而言,才是最珍贵的。
亲情如此,爱情亦是。手机承载了无数情侣之间的思念,但是屏幕传递不来手心的温度、怀抱的热度。 这也是为什么,恋爱时,我愿意不顾一切的去见那个人。
只看着微信里的一句“我也想你”,给不了我任何安慰。
时间长了,那只是一句空洞的话语,再也激不起我心中的任何涟漪。
所以要见一面,要一个拥抱,要一些陪伴。 另一方面,由于现在信息传递速度过快,一想念,便发一条微信,只需要一秒钟。
思念还没有很深时,对方就已经知道了。
玲珑骰子安红豆的入骨相思,现代人,很难再体会到了吧! 所以,不如自己给自己一个机会,体会一下没有手机,不能及时传递想念时,思念到深处想见面的情不自禁。 之前看到过有人提倡,每周一天,体验24h断网。是个令人心动的建议。 在这个被信息填满的时代,每个人都需要静下来去用心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首先就需要清醒,需要给自己时间跳出来。
主动选择,而不是被动接受。 每周给自己一天时间,去见想见的人,做想做的事。
用眼睛去欣赏风景,而不是镜头。
认认真真的感受生活,真真切切的体会自己的存在。 手机上的信息再多,也填不满空虚的生活,弥补不了内心的寂寞。
看再多的鸡汤和公号,也不比一个拥抱来的真实可靠。 所以有什么事,希望你来见我,不要一个电话或一条微信。 发一句“想你了”,不如来见我一面。因为我也在想你,想见你。 反之亦然,当我想你时,我会去见你,风雨无阻。

微信公众号:大耳朵聪聪Just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