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见南子”到底怎么回事
“子见南子”典故出自《论语·雍也》,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则有生动而详细记载。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 (孔子)去即过蒲。月余,反乎卫,主蘧伯玉家。灵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愿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 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居卫月余,灵公与夫人同车,宦者雍渠参乘,出,使孔子为次乘,招摇巿过之。孔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于是丑之,去卫,过曹。是岁,鲁定公卒。 ——《史记·孔子世家》 《论语》里是没有说明为什么孔子要见南子的,如果不看《史记》记载,只从《论语》出发,因为中文的语义不结合语境,是很难确定意思的,因此历史上对此句就有各种千奇百怪的解释。有了《史记》,我们就明白这句话说的语境。 儒家最大的抱负就是能找到明君然后施展治国理政的抱负,孔夫子不是只甘心当老师的,鲁国施展不了抱负,选择去了卫国。但卫国国君宠爱夫人南子,南子听说孔子来了,主动派人给孔子打招呼,要来卫国谋事做,首先要见我,我是愿意接见的。 那南子这么说,在古人看来是什么意思呢?司马迁记载想说明什么呢。其实啊,一个女人在国政上能有那么大能耐,代国君接见他国士大夫,古人看来不是一个好现象啊。而且南子名声并不好,有绯闻。古代正人君子一看,很难不联想起殷朝末年酒池肉林那位,还有烽火戏诸侯那位。在儒家正统人士看来,这样是不行的啊,这样的国家是要亡国的啊。 按道理,孔子作为克己复礼的提倡者,是不应该见南子,但他还是见了,目的很简单啊,要当官实现抱负啊。“辞谢”“不得已”说明了孔子的难处,没办法,想当官,要权力啊。 见面了发生了什么? 司马迁用了白描的手法,“南子在细葛帷帐之中。孔子进门,面朝北行稽首之礼,夫人从帷帐中行拜礼两次,身上的佩玉叮铛作响。”似乎没发生什么。见面了,孔子行礼,南子答礼,没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都符合礼教啊,但弟子子路不乐意了。 子路是孔子弟子里最敢于直言的,在当孔子学生以前“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从他行事看,就是那种有勇力但直来直往一条筋的人,而且对礼的理解是很机械的,就是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为了守礼,最后命都丢了,被敌人杀死前,还要把帽子绑好。 但孔子一直都不觉得子路真正学到自己的,但因为子路个性,是那种直来直往的,孔子也就直接跟他说,“我本来也不想见,见面了就行礼答谢,没发生啥不对的事情,有的话上天会给我报应”。 一个月过后,卫灵公与南子坐一辆车出行,让宦官驾车,孔子当副驾驶,招摇过市。孔子认识了这两人真面目,好色但无德,因此离开了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