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曾一智老师
曾一智老师曾任《黑龙江日报》记者,我最初知道她是因为她多年如一日地为挽救老建筑而奔走。
我的家乡哈尔滨过去有“东方小巴黎”的美称,历史建筑众多,极具异域风情。然而,随着近年来的城市发展,老建筑差不多被拆改殆尽,而即使建筑本身得以保存,周边环境的巨变也严重破坏了既有的美感。曾老师为了抢救这些中华文化的历史遗存,费尽无数心血,几乎从不考虑个人私利。
我除了感激她生前所为,感谢她为挽救哈尔滨的文化美感而做出的无私奉献,更加感动于她选择了一种坚忍的、平静的、有尊严的离开方式。她对自身的病痛抱怨很少,直到离世前一天所发的微信朋友圈还是在报告争取抢救霁虹桥的最新情况。对待故旧新朋,她始终周到有礼,在自知生命无多的情况下,从容在网上公布病况,仿佛是在一次远行前向大家告别。我是个很怕死的人,死亡对我而言是面目可憎,无法直视的,然而当我看到曾老师以这样一种优雅的方式离开我们时,我竟觉得死亡不是那么可怕了!
交往不多,但我的心底里会始终记得曾一智老师这位可爱的女性。
我的家乡哈尔滨过去有“东方小巴黎”的美称,历史建筑众多,极具异域风情。然而,随着近年来的城市发展,老建筑差不多被拆改殆尽,而即使建筑本身得以保存,周边环境的巨变也严重破坏了既有的美感。曾老师为了抢救这些中华文化的历史遗存,费尽无数心血,几乎从不考虑个人私利。
我除了感激她生前所为,感谢她为挽救哈尔滨的文化美感而做出的无私奉献,更加感动于她选择了一种坚忍的、平静的、有尊严的离开方式。她对自身的病痛抱怨很少,直到离世前一天所发的微信朋友圈还是在报告争取抢救霁虹桥的最新情况。对待故旧新朋,她始终周到有礼,在自知生命无多的情况下,从容在网上公布病况,仿佛是在一次远行前向大家告别。我是个很怕死的人,死亡对我而言是面目可憎,无法直视的,然而当我看到曾老师以这样一种优雅的方式离开我们时,我竟觉得死亡不是那么可怕了!
交往不多,但我的心底里会始终记得曾一智老师这位可爱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