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自信是深层次的自卑
咨心网成员麦吉原创发表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逐爱”的旅程。在原生家庭渴望父母的爱与关注,在新生家庭渴望来自另一半的爱与呵护,在朋友中希望被理解,在工作中渴望被认可。
我们总是渴望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想要满足所有人与自己的眼光,然而一番热血过后,只剩一身疲惫。
你没有那么多观众,何必活得那么累
01 你是那个“中国式巨婴”吗?
国内心理学家武志红曾指出: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妈,90%的爱与痛都源于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停留在婴儿时期。极端的老好人和迷之自信,以及控制狂、不安全感、狂躁、易怒、强迫别人、习惯被人强迫,这些行为特征也皆因于此。
“巨婴人格”则是心理学对此类人的定义。
拥有巨婴人格的人心理水平停留在婴儿时期,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只要想要所有人(即父母亲、人)都会按照他的意愿去做,习惯性自以为是、习惯性被万众瞩目、习惯性在乎所有人对自己的评价。
“讨好他人”也是一种巨婴人格的表现方式,想要被肯定、认可、鼓励、获取爱和关注,往往会竭尽全力去讨好身边的人,以达到被认可、被赞赏、被关注的心理满足感。
02 过度自信是深层次的自卑
很多经常境外旅游的朋友不难发现,近几年在欧洲、香港,乃至全世界,中国游客都被贴有“最讨厌、最不懂礼貌、最有钱、最没有教养”的标签。是什么让国人的形象走出国门后如此不堪?
除了“到此一游”的教育问题,不禁还要提一下那句国人常用语“你是不是瞧不起人?”。看似简单又带有戏谑成份的一个问句,其实也有它深层次的含义。
发问的人再说“你是不是瞧不起人”的时候,明显过多的关注在对方怎么看自己、怎么评价自己,而不是对方怎么看待自己的行为、怎么评价自己的行为。这是为什么呢?是自卑、深层次的自卑。
越是自卑的人格越是想要证明自己、掩盖心虚,例如通过金钱、服饰、女人、权利归属、言语等等。看似自信满满、高高在上,其实为的是隐藏空虚、不安和源源不断的自卑感。当从别人的言语中稍微感受到质疑,就会像受惊的猫一样炸毛而起,出现怒言相向、施之拳脚、行为反感,甚至替代性攻击。
03. 找到小时候的自己
大家都知道0-3岁是孩子从母亲身上获取安全感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孩子形成的安全感会伴随一生,后期很难改变。但我们往往容易忽视父母生育我们时的初衷和他们的角色定位。
很多年长的人对童年有心理阴影,每每忆起自己成长阶段与父母的摩擦和伤痛,都会痛哭流涕不能自抑,一方面觉得自己可怜、一方面责备不懂做父母的自己的父母,当然更多的是渴望解决挥之不去的匮乏感。
我们沉浸在过去不被爱、不被满足、不被认同的伤感中不能自拔的时候,也要知道当时的父母也只是两个普通人,他们可能并不是因为爱你才生下你,也许他们也有情绪、有压力、有私心,甚至有很多无能为力和力不从心的挫败。
残酷的现实是:孩子很无辜,家长很惶恐。多年后,长大的孩子依旧停留在婴儿时期,不停的寻找妈妈,在年迈的父母身上、在熟识的朋友身上、在亲密的爱人身上,寻找那份“所有人对自己无私的爱”。
04.. 你没那么多观众,何必活得太累
无论是先天父母给予的爱缺失,造成没有安全感而极度索取爱与关注,还是后天重大精神创伤对人格的影响。总之,了解自己、发现自己、找到自己、告诉自己:我已经长大,被爱的前提是自爱,而我根本不必在乎所有人的看法,没必要让自己活得那么累。
· 承认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意志
· 尊重他人的独立人格、独立意志
· 不过分强求他人,也不过度苛求自己
· 做决定并勇于承担后续褒奖或贬低的后果
· 面对或好或坏的评价,始终放轻松,不急于辩解
· 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感到愤怒或绝望时,闭眼凝神深呼吸3次
希望每个人在这场“逐爱”的旅程中享受生活给予的酸甜苦辣,了解自己、发现自己、找到自己,并告诉自己:我没有那么多观众,不必活得太累,应当也可以释怀了许多吧。
咨心网成员麦吉原创发表,公众号:zixin958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逐爱”的旅程。在原生家庭渴望父母的爱与关注,在新生家庭渴望来自另一半的爱与呵护,在朋友中希望被理解,在工作中渴望被认可。
我们总是渴望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想要满足所有人与自己的眼光,然而一番热血过后,只剩一身疲惫。
你没有那么多观众,何必活得那么累
01 你是那个“中国式巨婴”吗?
国内心理学家武志红曾指出:国人的情感模式都是在找妈妈,90%的爱与痛都源于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停留在婴儿时期。极端的老好人和迷之自信,以及控制狂、不安全感、狂躁、易怒、强迫别人、习惯被人强迫,这些行为特征也皆因于此。
“巨婴人格”则是心理学对此类人的定义。
拥有巨婴人格的人心理水平停留在婴儿时期,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只要想要所有人(即父母亲、人)都会按照他的意愿去做,习惯性自以为是、习惯性被万众瞩目、习惯性在乎所有人对自己的评价。
“讨好他人”也是一种巨婴人格的表现方式,想要被肯定、认可、鼓励、获取爱和关注,往往会竭尽全力去讨好身边的人,以达到被认可、被赞赏、被关注的心理满足感。
02 过度自信是深层次的自卑
很多经常境外旅游的朋友不难发现,近几年在欧洲、香港,乃至全世界,中国游客都被贴有“最讨厌、最不懂礼貌、最有钱、最没有教养”的标签。是什么让国人的形象走出国门后如此不堪?
除了“到此一游”的教育问题,不禁还要提一下那句国人常用语“你是不是瞧不起人?”。看似简单又带有戏谑成份的一个问句,其实也有它深层次的含义。
发问的人再说“你是不是瞧不起人”的时候,明显过多的关注在对方怎么看自己、怎么评价自己,而不是对方怎么看待自己的行为、怎么评价自己的行为。这是为什么呢?是自卑、深层次的自卑。
越是自卑的人格越是想要证明自己、掩盖心虚,例如通过金钱、服饰、女人、权利归属、言语等等。看似自信满满、高高在上,其实为的是隐藏空虚、不安和源源不断的自卑感。当从别人的言语中稍微感受到质疑,就会像受惊的猫一样炸毛而起,出现怒言相向、施之拳脚、行为反感,甚至替代性攻击。
03. 找到小时候的自己
大家都知道0-3岁是孩子从母亲身上获取安全感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孩子形成的安全感会伴随一生,后期很难改变。但我们往往容易忽视父母生育我们时的初衷和他们的角色定位。
很多年长的人对童年有心理阴影,每每忆起自己成长阶段与父母的摩擦和伤痛,都会痛哭流涕不能自抑,一方面觉得自己可怜、一方面责备不懂做父母的自己的父母,当然更多的是渴望解决挥之不去的匮乏感。
我们沉浸在过去不被爱、不被满足、不被认同的伤感中不能自拔的时候,也要知道当时的父母也只是两个普通人,他们可能并不是因为爱你才生下你,也许他们也有情绪、有压力、有私心,甚至有很多无能为力和力不从心的挫败。
残酷的现实是:孩子很无辜,家长很惶恐。多年后,长大的孩子依旧停留在婴儿时期,不停的寻找妈妈,在年迈的父母身上、在熟识的朋友身上、在亲密的爱人身上,寻找那份“所有人对自己无私的爱”。
04.. 你没那么多观众,何必活得太累
无论是先天父母给予的爱缺失,造成没有安全感而极度索取爱与关注,还是后天重大精神创伤对人格的影响。总之,了解自己、发现自己、找到自己、告诉自己:我已经长大,被爱的前提是自爱,而我根本不必在乎所有人的看法,没必要让自己活得那么累。
· 承认自己的独立人格、独立意志
· 尊重他人的独立人格、独立意志
· 不过分强求他人,也不过度苛求自己
· 做决定并勇于承担后续褒奖或贬低的后果
· 面对或好或坏的评价,始终放轻松,不急于辩解
· 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感到愤怒或绝望时,闭眼凝神深呼吸3次
希望每个人在这场“逐爱”的旅程中享受生活给予的酸甜苦辣,了解自己、发现自己、找到自己,并告诉自己:我没有那么多观众,不必活得太累,应当也可以释怀了许多吧。
咨心网成员麦吉原创发表,公众号:zixin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