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刀锋”的三重理解
第一次接触到“刀锋”这个词,自然是毛姆的同名小说《刀锋》。此书扉页引用《奥义书》的一句话:“一把刀的锋刃很不容易越过; 因此智者说得救之道是困难的。” ,把我唬住了。现在想来,此书意只在“难”。至于“刀锋”及其所指的“得救之道”,恐怕都没怎么写。不过扉页的这句话至少给他的读者开了一道门缝,这便是它的功德了。
后两次都受益于张文江先生。一是读他解《悉达多》;二是《庄子内七篇析义》。读的时候懵懵懂懂,一直在想,想到今天觉得大致有些头绪,赶紧记下来,以防日后忘记。
第一层:过犹不及
《中庸》:“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简言之:过犹不及。
表达这层意思的文字很多,正读着这段觉得很贴切,随手引来。
这是最容易理解的一层意思。道,或,真理,是一把刀的刀锋。稍稍一偏,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刀锋是个很妙的比喻,隐含危险,被刀砍伤的,往往在两边。因此偏离刀锋之路,是危险的。可一刻不偏离,又是超出人类能力之外的,况且探索的又是未知。可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可以用在所有追求真理的人身上。
第二层:我是谁?
古希腊自然哲学一派就已发展到提出“原子”概念。“原子”一词的本意是“最小单位”——可见今天的原子早已失其最早的本意了,又或者说,今天的“原子”已达到量子。这个概念沿用至今,并已得到证实,即宇宙万物都有一个“最小单位”构成。此外东西方都早已提出一个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的规律,也已得到证实。两者都是可以观察得到的。
结合上两个解释,是什么使你成为你?使我成为我?使死物成为死物?使生物成为生物?生命是如何产生的?量变到质变又是如何界定的?这条稳定的边界,是刀锋。【想到胡适总是用“界说”这个词】说到底,就是哲学三大问题之首:我是谁?
如果“原子”还仅限定在科学范畴之内,那么把这个词换成“能量”的话,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第三层:庖丁解牛
巧合的是,庄子的这个比喻,也与刀有关。庖丁解牛,四个字里头藏的是一把刀。这个比喻实在深妙,姑且有一些浅显的理解。
庄子说,庖丁看透了骨骼之间的缝隙,这个缝隙比刀刃要宽,所以一刀下去只切断血肉,却碰不到骨骼,一点不磨损,反而越用越快。
试将这个骨骼之间的缝隙,理解成上述两层相结合的意思;而庖丁之刀的刀刃,就要比上述两层意思所指的刀锋还要细微。那样的刀刃,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第一层说,刀锋很窄,不偏离刀锋很难。第二层说,刀锋又细又万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要看清刀锋很难。到了第三层,竟要将这又窄又细,因而又容易偏离又看不清楚的刀锋,走成一条康庄大道,以至于在其中游刃有余,才能达到第一层的在探索未知时一点伤不到自己和第二层的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
这个境界对于我,目前就像量子力学的境界对于人类一样,只能理性推论,却无论如何想象不出来。
刘熙评庄子的结论是:“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我想,庄子大概已经达到这个境界了吧。
后两次都受益于张文江先生。一是读他解《悉达多》;二是《庄子内七篇析义》。读的时候懵懵懂懂,一直在想,想到今天觉得大致有些头绪,赶紧记下来,以防日后忘记。
第一层:过犹不及
《中庸》:“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简言之:过犹不及。
表达这层意思的文字很多,正读着这段觉得很贴切,随手引来。
这是最容易理解的一层意思。道,或,真理,是一把刀的刀锋。稍稍一偏,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刀锋是个很妙的比喻,隐含危险,被刀砍伤的,往往在两边。因此偏离刀锋之路,是危险的。可一刻不偏离,又是超出人类能力之外的,况且探索的又是未知。可见,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可以用在所有追求真理的人身上。
第二层:我是谁?
古希腊自然哲学一派就已发展到提出“原子”概念。“原子”一词的本意是“最小单位”——可见今天的原子早已失其最早的本意了,又或者说,今天的“原子”已达到量子。这个概念沿用至今,并已得到证实,即宇宙万物都有一个“最小单位”构成。此外东西方都早已提出一个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的规律,也已得到证实。两者都是可以观察得到的。
结合上两个解释,是什么使你成为你?使我成为我?使死物成为死物?使生物成为生物?生命是如何产生的?量变到质变又是如何界定的?这条稳定的边界,是刀锋。【想到胡适总是用“界说”这个词】说到底,就是哲学三大问题之首:我是谁?
如果“原子”还仅限定在科学范畴之内,那么把这个词换成“能量”的话,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第三层:庖丁解牛
巧合的是,庄子的这个比喻,也与刀有关。庖丁解牛,四个字里头藏的是一把刀。这个比喻实在深妙,姑且有一些浅显的理解。
庄子说,庖丁看透了骨骼之间的缝隙,这个缝隙比刀刃要宽,所以一刀下去只切断血肉,却碰不到骨骼,一点不磨损,反而越用越快。
试将这个骨骼之间的缝隙,理解成上述两层相结合的意思;而庖丁之刀的刀刃,就要比上述两层意思所指的刀锋还要细微。那样的刀刃,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
第一层说,刀锋很窄,不偏离刀锋很难。第二层说,刀锋又细又万变,但万变不离其宗,要看清刀锋很难。到了第三层,竟要将这又窄又细,因而又容易偏离又看不清楚的刀锋,走成一条康庄大道,以至于在其中游刃有余,才能达到第一层的在探索未知时一点伤不到自己和第二层的清楚地知道自己是谁。
这个境界对于我,目前就像量子力学的境界对于人类一样,只能理性推论,却无论如何想象不出来。
刘熙评庄子的结论是:“无路可走,卒归于有路可走”。我想,庄子大概已经达到这个境界了吧。
-
你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1-22 06:2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