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欣赏 |《潇湘水云》中的文人精神
![]() |
![]() |
![]() |
琴曲《潇湘水云》是南宋琴家郭沔为抒发对故国眷恋之情所作的一首琴曲。
乍看《潇湘水云》之题,易让人误会为描绘“风景”的抒情之作。明代朱权在《神奇秘谱》中解题曰:
是曲者,楚望先生郭沔所制。先生永嘉人,每欲望九嶷,为潇湘水云所蔽,以寓惓惓之意也。然水云之为曲,有悠扬自得之趣,水光云影之兴;更有满头风雨,一蓑江表,扁舟五湖之志。
郭楚望为南宋琴家。宋亡后,移居衡州,泛舟潇湘二水。此时,虽可怡情山水,而伴随他更多的却是对故国沦亡之痛与身世苍谅之悲。
这使人想到了吟咏“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李太白,太白吟咏此句时,也正是在凤凰台上倾诉心曲,与那扁舟五湖“纵指发奇哀,潇湘水云怒”的郭楚望,所见的岂不是同一片“浮云”?
当郭楚望泛舟潇湘之时,所望正是九嶷,此山为舜帝之墓所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亦是华夏传统之所寄。那片遮蔽九嶷山的水云,那片使得郭楚望此生再也见不到华夏之文明的浮云,难道不正是时代之变的巨大的伤痛么。
明末张宗子披发入山,从阅尽繁华之翩翩佳公子变为断琴残书之陶庵老翁,仍书写明史不已,并以其为一生之志业。张宗子为绍兴丝社之成员,对自身之古琴颇为自许,想必谙熟《潇湘水云》之曲。张宗子亦是此云之下的伤心客。所以,正是那传奇故事的巨大的云雾征象,此云一旦诞生,便是“万古愁”。
明人高濂所作传奇《玉簪记》中,有《琴挑》一折,写的是书生潘必正与道姑陈妙常借古琴诉说情意,其中亦出现《潇湘水云》之曲。陈妙常与郭沔一样是亡国之人,在他乡怀念故国风情时,借“潇湘水云声寒”来表达自己悲痛之情。
在琴曲《潇湘水云》中,即便是普通如我们,也一样可以感受到郭沔想要表达的意境,先以云水奔腾的景象,唤起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使人油然生四海之志。然转而望向当下,这舆图换稿又让人感慨时势飘零,怀忧国忧民之悲。这忧国忧民、济世救国的情怀便是中国文人精神的担当,而《潇湘水云》中的文人精神也正体现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