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坂与上古迁徙通道(二)
从语音上的解释,吐鲁番(蒲坂)本来只是是天山大坂的名称,这条大坂是东西天山中间的连接段,而蒲阪一词在后来的岁月中逐渐不再专指大坂,而逐渐转变为描述大坂南部的盆地地区,并在此地不同时期的众多民族之间流传。在漫长的上千多年中,此地在经历了车师高车突厥回鹘等不同民族的统治过后,演变成为今天的吐鲁番之名称,但还是保留下来了上古的语音,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虽然直到元明时期官方建制中才始有吐鲁番之地名,但其源远之流长,在民间实际是有漫长的流传与演变历程的。而且可以看出来,在远古时期,吐鲁番北部这条大坂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是要超越盆地本身的!吐鲁番北部大坂是中亚与东亚之间的最重要迁徙通道,如果没有这条通道,则天山南北的物资沟通需要绕行千里以上才能实现,所以说这条大坂曾经的意义,并不亚于欧亚大陆的另一连接门户博斯普鲁斯海峡。
从造词结构来看,蒲坂一词明显带有西域地区的地名风格,冰大坂一词也来源于古代的西域周边地区,至今此地域附近仍然是还在使用这一古老称呼。如果将蒲坂一词放在中原地区则显得突兀,也无法找到类似名称。蒲坂是远古的语音残留,但其在文献中出现的年代却很晚,与蒲昌海,蒲类海的记载时间是完全一致的,即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后的时期。
最后,出土的隋代《虞弘墓志》记载,“虞舜膺篆,徙赤县于蒲阪”。赤县,吐鲁番盆地之火焰山是也,东西跨200多公里而横越吐鲁番盆地,与其北面不远的的天山并行,火焰山南北两侧的狭长地带,由于有北部天山雪水的灌溉,是非常理想的早期文明栖息地与农业耕作场所,今天也是闻名中外的瓜果之乡。《初学记》引《河图括地象》曰:”昆仑之墟,下洞含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下洞含右一词,所指是吐鲁番盆地东南部的蒲昌海即今天的罗布泊。而横跨吐鲁番鄯善盆地的火焰山山脉,则正是古代西域地区的南北分界线,是作为中则的赤县。
所有的证据显示,上古的蒲坂即吐鲁番天山达坂,是东西天山之间仅存的一小段连接山脉,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战略意义,是早期人类迁徙的主要通道与东西方物资流通的重要关隘,在欧亚大陆东部的早期文明建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造词结构来看,蒲坂一词明显带有西域地区的地名风格,冰大坂一词也来源于古代的西域周边地区,至今此地域附近仍然是还在使用这一古老称呼。如果将蒲坂一词放在中原地区则显得突兀,也无法找到类似名称。蒲坂是远古的语音残留,但其在文献中出现的年代却很晚,与蒲昌海,蒲类海的记载时间是完全一致的,即汉代张骞通西域以后的时期。
最后,出土的隋代《虞弘墓志》记载,“虞舜膺篆,徙赤县于蒲阪”。赤县,吐鲁番盆地之火焰山是也,东西跨200多公里而横越吐鲁番盆地,与其北面不远的的天山并行,火焰山南北两侧的狭长地带,由于有北部天山雪水的灌溉,是非常理想的早期文明栖息地与农业耕作场所,今天也是闻名中外的瓜果之乡。《初学记》引《河图括地象》曰:”昆仑之墟,下洞含右;赤县之州,是为中则。“下洞含右一词,所指是吐鲁番盆地东南部的蒲昌海即今天的罗布泊。而横跨吐鲁番鄯善盆地的火焰山山脉,则正是古代西域地区的南北分界线,是作为中则的赤县。
所有的证据显示,上古的蒲坂即吐鲁番天山达坂,是东西天山之间仅存的一小段连接山脉,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战略意义,是早期人类迁徙的主要通道与东西方物资流通的重要关隘,在欧亚大陆东部的早期文明建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 |
赤县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