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
查看话题 >西域飞天记_第五回_马上方能知坎坷
一读射雕误终生。小学第一次读的时候惊艳于世上还有这样荡气回肠的英雄传说,尤其大爱郭靖与成吉思汗一家的情仇纠缠的故事,到后来每每读到铁木真收服哲别、诀别札木合、决战花刺子模都会被那种直来直去的豪迈气概感染得泪眼迷蒙,总觉得如果不到草原上纵马驰骋,这辈子就看不到大格局、打不开大胸襟。
这天早上起来走在半干的石子路上,旭日从山后一点点露出头来,山坡在平地上的阴影慢慢退却,眼前的草原也逐渐从暗绿变成了翠绿,如潮水一般不经意间就淹没了牛羊和毡房。这是我第一次发现阳光能给大地带来如此明显的颜色变化。这时我们听到隆隆的马蹄声,只见胡南白弟弟骑着摩托车追赶在十几匹棕色的骏马后面向家里开去,虽然并不是像书里描写的那样风驰电挚,但是群马奔腾一路席卷草场的气势确实叫人产生对力量的崇拜感。相比之下,咩咩叫着归圈的羊群就像是从操场返回教室的七嘴八舌的女生,迎着夕阳回家的牛群也像是慢吞吞散步的中老年人,只有呼啸而过的马群才能让人感到朝气蓬勃、杀气澎湃,即便是安安静静吃草的马儿,四腿尖锐的关节似乎也总是透露着随时准备撒腿飞奔的冲动。
古称天下有三众:中国人众,大秦宝众,月氏马众。月氏就是传说中哈萨克人的祖先之一。吃过早饭后,胡南白就安排我们跟另外三个游客一起骑马去琼库什台,据他说来回6个小时,而他弟弟说像我们这样不会骑的估计要8个小时,从没骑过马的我们听到了还是有些怵的。当然,他们也让我们不用担心安全,因为他们选的都是老实的马,不是那种会飞奔的跑马,那种马他们也驾驭不了。从前有一个游客一定要胡南白给他找一匹跑马,结果一上马人就飞了出去,摔得浑身是血,把胡南白吓坏了,还好也没出现什么大问题。这也让我充分感到了丰满理想和骨感现实的差距——不经过多年的调教训练就实现纵马飞奔的梦想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一次骑上马背还是有些心慌的,不仅仅是由于少了双脚着地的踏实感,还因为身下是一个能够主动行走的活物,不像车一样总能够从我发出的指令行事。见识过了马力的雄壮以后那种不安的感觉更加强烈,在马背上僵硬地坐直不敢稍动,怕是不小心触怒了胯下这个勇武的大汉。带马的是两个十几岁的孩子,他们说不必害怕,只要不站在马屁股后都是安全的。
一路上依然是那种随手一拍就能做windows桌面背景的风景。眼前的蓝天下没有一丝白云,只是一望无际的澄澈,只有偶尔见到黑鹰盘旋。草地还是有些湿度,马蹄不时地踏上裸露着的黑色泥土,那应该是马队反复行走后踩成的马道。马道看上去像是可以一路延伸到雪山,但过不了多久就被草所覆盖。在没有路的草原上,我们除了认准远处的雪山,找不到任何方向。但马儿和孩子们也并不是径直就像雪山走去,不时地左拐一下、右转一圈,尤其是在上坡的时候,看得出如果让马儿直线最短距离登上山头也是十分耗费体力的。看上去一成不变的草原地形,也要来回骑了多次才能摸索出最好走的路线,否则估计也会像昨天在雨中行走的我一样变成无头苍蝇。
骑了一会儿感觉身下这个畜生还真没有一点脾气,真的是“马善被人骑”,于是胆子有些大了,也学着带马人把缰绳左拉右扯地控制方向,但马儿也并不怎么听话,头跟着缰绳动了一下,接着又低头向前直走了。双腿一夹也根本没什么用处,它还是不紧不慢地跟着前面,丝毫不理睬我。我估计是自己劲没有使足,但也不敢再加上力道,就像是第一次开车一样,只敢小心翼翼地加油门,生怕车子一下子就冲出去。一次下坡时马儿走得略有些快,我感觉身子向前冲得厉害,于是使劲拉缰绳想要让它缓下来,但它却极力反抗,似乎要跳起来,把我吓了一跳,带马的孩子回头警告我说不要用力拉马头。看来“老实的马”也不是那么好骑的,就像生活中的“老实人”虽然安分守己,也不会任人欺负,不摸熟对方的脾性就颐指气使必然会遭遇“老实人”的反击。
骑了不足一个小时我就感觉屁股下面极其不适。其实马鞍上铺了棉垫以后也并不比自行车坐垫更硬,马儿行走时这种一上一下的颠簸也比在石子路上汽车要和缓许多,但我还是觉得如坐针毡。有时我就使劲踩住马镫,减少屁股在马鞍上的着力,但踩了一会儿腿就没劲了。由于马背要比自行车、电动车宽许多,所以两腿也需要分得很开,简直就是就像是被体操教练强制拉了几个小时韧带。下坡时由于颠簸的幅度加大,这种不适感尤其强烈。但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既然上了马,也就任凭马儿折磨我似乎已经开始不属于自己的下半身了。
骑了两个小时,雪山似乎已经向我们靠近了许多,草原的起伏也不再那么平缓,裸露的白色岩石也比黑色泥土多了起来。这时我们来到一处向下的陡坡,通向一个很深的峡谷,一路都是碎石的马道左右折返,也看不出向下走多久才能到达平地。这样没有石阶的山路即便步行只怕都要爬得手足并用,坐在高大的马上更是油然而生出一种要向前摔出的感觉。老婆第一个提出路况太危险,不能再前进了。尽管带马少年一再让我们安心,尽管我也相信他们骑术高超必能履险如夷,但还是打起了退堂鼓,毕竟同行的除了我都是妇女小孩,更何况自己也不知道还能在马上坚持多久。于是大家一致同意就此打道回府。
我们在附近的一个高坡上下了马休息,坡上还是俯拾皆是的各色野花。极目眺望之下,雪山与我们之间还是隔了好多高高低低的山峦,深蓝浅绿的色块不规则地相间,如同奶牛的背脊。带马少年指着其中一处峡谷说那里就是琼库什台,就像是指着一个地图上触手可及的坐标。但我早已深知目测与行走完全是两个概念,即便是眼前高大强壮、健步如飞的马儿,在这样绵延不尽的大山里也很快就会化作一个缓慢蠕动的小点,更别提我们渺小孱弱的人力了。
回程时阳光温暖和煦,虽然坐在马上不动也微微出汗,跟前两日判若两季。这一面的天空依然透蓝,跟鲜绿的草原一起把画面分割为明显的上下两部分。白云左一团右一丝地抹在蓝天上,像是蓝色液体中一点点散开的奶滴。马队渐行渐近,白云也慢慢放大,在视野中将蓝色向四面推开,几乎就要碰触到了地平线,让人不自禁得要伸手抓去。
回到胡南白家时已经过去了五个小时,下马时我们大多数人臀部和双腿都已麻木,女儿却说她没有任何不适感,第一次让我产生有一种“老了,不中用了”的感觉。原计划是再在这里住一晚,第二天一早去赶中午伊宁到乌鲁木齐的火车,但从来时的坐车过程看,从草原到伊宁要五个小时,时间是非常紧的,所以我们决定还是今晚就住到伊宁去。
这时胡南白家似乎来了真正的朋友,并非我们这样的游客。三五个汉子占据了他们家一间毡房,围坐在木塌上喝酒,其中一人手握冬不拉,边弹边唱,其余人也纷纷应和,虽然丝毫不明白他们唱什么,但听得出是只有草原上才有豪放曲风。他们的唱兴很浓,一首唱完又是一首,似乎互相间根本不必谈话,仅仅用歌声就能唱尽生活、抒尽胸臆,根本不需要多余的交流。这也让我想起《射雕》里讲到成吉思汗让属下发公文传情报都是要用唱的,看来唱歌还真是草原人民与生俱来的天赋。
吃完胡南白家的羊油炒饭和白菜炒肉没多久,就等来了接我们的小皮卡。不过不知道胡南白跟皮卡司机之间的沟通出了什么问题,他并没有按事先说好的直接送我们到伊宁火车站,只是送到了特克斯客运站。于是傍晚7点钟我们坐上了特克斯到伊宁的末班车,离开了这个听着神奇、看着无趣的八卦城。
与来时不同的是,大巴车两次停在了公安哨卡,车上有一批人被叫下车去刷身份证,我问身旁的乘客他们这是做什么,他也不明就里。难道是因为他们都是维族人?如果是的话,这样森严的戒备让我都觉得回到了二战时的欧洲。另外在一处休息站,我去上厕所被要求交1块钱,而且不收硬币,收费员冷冷地说这里几十年都不用硬币了,让我大为错愕,心想新疆果然是一个高度自治的地区。但是如果这里的居民连一种新的货币形式都无法接纳,又该如何让他们融入一种全方位冲击他们生活方式的外来文化?
到伊宁时已经10点钟,太阳刚刚落山,我们就在汽车站旁边的一家招待所将就住下。伊宁的夜空就像中国其他普通城市一样看不见任何星星,让我想象今天晴朗草原上的繁星必定比昨晚还要绚烂。但心里也默默期待:喀纳斯或许能给我们更多惊喜。
这天早上起来走在半干的石子路上,旭日从山后一点点露出头来,山坡在平地上的阴影慢慢退却,眼前的草原也逐渐从暗绿变成了翠绿,如潮水一般不经意间就淹没了牛羊和毡房。这是我第一次发现阳光能给大地带来如此明显的颜色变化。这时我们听到隆隆的马蹄声,只见胡南白弟弟骑着摩托车追赶在十几匹棕色的骏马后面向家里开去,虽然并不是像书里描写的那样风驰电挚,但是群马奔腾一路席卷草场的气势确实叫人产生对力量的崇拜感。相比之下,咩咩叫着归圈的羊群就像是从操场返回教室的七嘴八舌的女生,迎着夕阳回家的牛群也像是慢吞吞散步的中老年人,只有呼啸而过的马群才能让人感到朝气蓬勃、杀气澎湃,即便是安安静静吃草的马儿,四腿尖锐的关节似乎也总是透露着随时准备撒腿飞奔的冲动。
古称天下有三众:中国人众,大秦宝众,月氏马众。月氏就是传说中哈萨克人的祖先之一。吃过早饭后,胡南白就安排我们跟另外三个游客一起骑马去琼库什台,据他说来回6个小时,而他弟弟说像我们这样不会骑的估计要8个小时,从没骑过马的我们听到了还是有些怵的。当然,他们也让我们不用担心安全,因为他们选的都是老实的马,不是那种会飞奔的跑马,那种马他们也驾驭不了。从前有一个游客一定要胡南白给他找一匹跑马,结果一上马人就飞了出去,摔得浑身是血,把胡南白吓坏了,还好也没出现什么大问题。这也让我充分感到了丰满理想和骨感现实的差距——不经过多年的调教训练就实现纵马飞奔的梦想几乎是不可能的。
第一次骑上马背还是有些心慌的,不仅仅是由于少了双脚着地的踏实感,还因为身下是一个能够主动行走的活物,不像车一样总能够从我发出的指令行事。见识过了马力的雄壮以后那种不安的感觉更加强烈,在马背上僵硬地坐直不敢稍动,怕是不小心触怒了胯下这个勇武的大汉。带马的是两个十几岁的孩子,他们说不必害怕,只要不站在马屁股后都是安全的。
一路上依然是那种随手一拍就能做windows桌面背景的风景。眼前的蓝天下没有一丝白云,只是一望无际的澄澈,只有偶尔见到黑鹰盘旋。草地还是有些湿度,马蹄不时地踏上裸露着的黑色泥土,那应该是马队反复行走后踩成的马道。马道看上去像是可以一路延伸到雪山,但过不了多久就被草所覆盖。在没有路的草原上,我们除了认准远处的雪山,找不到任何方向。但马儿和孩子们也并不是径直就像雪山走去,不时地左拐一下、右转一圈,尤其是在上坡的时候,看得出如果让马儿直线最短距离登上山头也是十分耗费体力的。看上去一成不变的草原地形,也要来回骑了多次才能摸索出最好走的路线,否则估计也会像昨天在雨中行走的我一样变成无头苍蝇。
骑了一会儿感觉身下这个畜生还真没有一点脾气,真的是“马善被人骑”,于是胆子有些大了,也学着带马人把缰绳左拉右扯地控制方向,但马儿也并不怎么听话,头跟着缰绳动了一下,接着又低头向前直走了。双腿一夹也根本没什么用处,它还是不紧不慢地跟着前面,丝毫不理睬我。我估计是自己劲没有使足,但也不敢再加上力道,就像是第一次开车一样,只敢小心翼翼地加油门,生怕车子一下子就冲出去。一次下坡时马儿走得略有些快,我感觉身子向前冲得厉害,于是使劲拉缰绳想要让它缓下来,但它却极力反抗,似乎要跳起来,把我吓了一跳,带马的孩子回头警告我说不要用力拉马头。看来“老实的马”也不是那么好骑的,就像生活中的“老实人”虽然安分守己,也不会任人欺负,不摸熟对方的脾性就颐指气使必然会遭遇“老实人”的反击。
骑了不足一个小时我就感觉屁股下面极其不适。其实马鞍上铺了棉垫以后也并不比自行车坐垫更硬,马儿行走时这种一上一下的颠簸也比在石子路上汽车要和缓许多,但我还是觉得如坐针毡。有时我就使劲踩住马镫,减少屁股在马鞍上的着力,但踩了一会儿腿就没劲了。由于马背要比自行车、电动车宽许多,所以两腿也需要分得很开,简直就是就像是被体操教练强制拉了几个小时韧带。下坡时由于颠簸的幅度加大,这种不适感尤其强烈。但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既然上了马,也就任凭马儿折磨我似乎已经开始不属于自己的下半身了。
骑了两个小时,雪山似乎已经向我们靠近了许多,草原的起伏也不再那么平缓,裸露的白色岩石也比黑色泥土多了起来。这时我们来到一处向下的陡坡,通向一个很深的峡谷,一路都是碎石的马道左右折返,也看不出向下走多久才能到达平地。这样没有石阶的山路即便步行只怕都要爬得手足并用,坐在高大的马上更是油然而生出一种要向前摔出的感觉。老婆第一个提出路况太危险,不能再前进了。尽管带马少年一再让我们安心,尽管我也相信他们骑术高超必能履险如夷,但还是打起了退堂鼓,毕竟同行的除了我都是妇女小孩,更何况自己也不知道还能在马上坚持多久。于是大家一致同意就此打道回府。
我们在附近的一个高坡上下了马休息,坡上还是俯拾皆是的各色野花。极目眺望之下,雪山与我们之间还是隔了好多高高低低的山峦,深蓝浅绿的色块不规则地相间,如同奶牛的背脊。带马少年指着其中一处峡谷说那里就是琼库什台,就像是指着一个地图上触手可及的坐标。但我早已深知目测与行走完全是两个概念,即便是眼前高大强壮、健步如飞的马儿,在这样绵延不尽的大山里也很快就会化作一个缓慢蠕动的小点,更别提我们渺小孱弱的人力了。
回程时阳光温暖和煦,虽然坐在马上不动也微微出汗,跟前两日判若两季。这一面的天空依然透蓝,跟鲜绿的草原一起把画面分割为明显的上下两部分。白云左一团右一丝地抹在蓝天上,像是蓝色液体中一点点散开的奶滴。马队渐行渐近,白云也慢慢放大,在视野中将蓝色向四面推开,几乎就要碰触到了地平线,让人不自禁得要伸手抓去。
回到胡南白家时已经过去了五个小时,下马时我们大多数人臀部和双腿都已麻木,女儿却说她没有任何不适感,第一次让我产生有一种“老了,不中用了”的感觉。原计划是再在这里住一晚,第二天一早去赶中午伊宁到乌鲁木齐的火车,但从来时的坐车过程看,从草原到伊宁要五个小时,时间是非常紧的,所以我们决定还是今晚就住到伊宁去。
这时胡南白家似乎来了真正的朋友,并非我们这样的游客。三五个汉子占据了他们家一间毡房,围坐在木塌上喝酒,其中一人手握冬不拉,边弹边唱,其余人也纷纷应和,虽然丝毫不明白他们唱什么,但听得出是只有草原上才有豪放曲风。他们的唱兴很浓,一首唱完又是一首,似乎互相间根本不必谈话,仅仅用歌声就能唱尽生活、抒尽胸臆,根本不需要多余的交流。这也让我想起《射雕》里讲到成吉思汗让属下发公文传情报都是要用唱的,看来唱歌还真是草原人民与生俱来的天赋。
吃完胡南白家的羊油炒饭和白菜炒肉没多久,就等来了接我们的小皮卡。不过不知道胡南白跟皮卡司机之间的沟通出了什么问题,他并没有按事先说好的直接送我们到伊宁火车站,只是送到了特克斯客运站。于是傍晚7点钟我们坐上了特克斯到伊宁的末班车,离开了这个听着神奇、看着无趣的八卦城。
与来时不同的是,大巴车两次停在了公安哨卡,车上有一批人被叫下车去刷身份证,我问身旁的乘客他们这是做什么,他也不明就里。难道是因为他们都是维族人?如果是的话,这样森严的戒备让我都觉得回到了二战时的欧洲。另外在一处休息站,我去上厕所被要求交1块钱,而且不收硬币,收费员冷冷地说这里几十年都不用硬币了,让我大为错愕,心想新疆果然是一个高度自治的地区。但是如果这里的居民连一种新的货币形式都无法接纳,又该如何让他们融入一种全方位冲击他们生活方式的外来文化?
到伊宁时已经10点钟,太阳刚刚落山,我们就在汽车站旁边的一家招待所将就住下。伊宁的夜空就像中国其他普通城市一样看不见任何星星,让我想象今天晴朗草原上的繁星必定比昨晚还要绚烂。但心里也默默期待:喀纳斯或许能给我们更多惊喜。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