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记:民歌运动
1.如果采访港台老艺人。老艺人会把英文歌叫做西洋歌。这种叫法有歌厅味,老艺人都是歌厅出身。听上去很口语化,我也不知道书面怎么个选词,写下来是叫外国歌曲?英文歌?欧美流行音乐?还是叫英文歌吧。
2.听英文歌最早是初中,启蒙是folk。这个单词一直以为是亲戚。后来才知道是民谣。所以一直以为是张叫亲戚的专辑。当时在同学家听到,他在练吉它,收集了不少吉他弹唱。有PPM,琼贝茨,少不了bob dylan。至今我还会哼起puff和we shall ovecome。
3.等到读1960s反文化历史,才知道抗议民歌这个词。才知道we shall overcome是用来争取民权的。才知道这张合集的意义。反正吉它加一把嘹亮的嗓子,初听非常动听。还有就是朴素的煽动力,高昂的单声到重唱到合唱。本身这种民歌是白人民谣为主,和黑人bules是两条路线。精神至上,富有宗教感,单纯,显得清晰有力。不像blues有着来自身体的嘈杂。当然等到插上电,吸进摇滚大潮里,又是后话了。 4.再扯到台湾民歌运动,1960s大洋彼岸的民歌精神四出开花结果,漂洋过海,赋予台湾校园歌曲以内涵,演变成一场民歌运动。台湾民歌运动是从对中国身份质疑开始的,乡愁四陨,是对本土文化的改造。大陆也有民谣热潮,在1990s,那还是传承台湾现代校园歌曲的一部分,最终没有形成运动。而最近兴起的民谣风。时代背景不一样,传承也不一样,但总体看来是一直在发展的。只是美国和台湾都有本土民间音乐的根源,而大陆如今的现代民谣却和传统民歌完全不搭界,失去颠覆作用,更多是固定类型的再发展。是商业模式的利用。
5.题外话,台湾民歌运动的好处是青年人开始建立自己的亚文化。这是时代更替的标志。当时看台湾民歌运动三十年的演唱会,被理想主义和纯真感动到哭。回看现今,在大陆,经济和政治的双重打压之下,年轻人未老先衰,他们有自己的亚文化吗? 6. 当时还有一本书对我影响很大。可惜丢了。这本书很独特,文章都是拷贝粘贴的,一看就是硬翻译过来。但全书按照乐队和歌手分章介绍。独特的是它不是介绍英美,还介绍了东欧西欧。特别是捷克波兰这样的国家也涉及到。可以看到摇滚是怎么变成一个全球性的东西。其中在前社会主义国家的流传过程,深深震撼了我。 之前对英文歌的认识只限于民谣,和流行金曲。听歌也是被动的,因为这本书,我被带进摇滚乐的世界,开始主动去听歌,接触更多的音乐. 7.随记到此,感觉自己对音乐还是比较笼统的,基本还是拿来就听。没有细挖过背后的脉络。非常感性,有时都不记得歌手和歌曲的名字。羞愧之余,真想高呼:只有学习让我快乐。
-
漫s星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9-29 21: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