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你一场虚实不辨的梦:《如果一切重来》
比起上一本《追风筝的人》以及东野圭吾的悬疑文,这真是一本容易读下去的小说。几乎半天就可以看完了。
并不是说它简单到让人不用思考,反而,看完后会觉得它太过干脆以至于容易让人丢失一些细节(虽然丢失细节于我是经常性的事情),但当你开始回忆的时候,就会发现它的巧妙了。
比如,作者设置了两条线,一条是亚洲大规模儿童运作的案件,另一条是主线,也就是阿根廷多年前基督教神学统治下政府的残暴罪行的揭露。通过这两条线,作者揪扯出了一堆的人,好的坏的(或许没有好坏),可信的不可信的,真实的和虚幻的。但总觉得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是挣扎着在跟生活较劲的。
安德鲁就不用说了,离死亡永远只有一线之差,甚至他的复活或许也只是梦一场;瓦莱丽,一位多年后再次爱上年少时心动的少年的女子,在新婚之夜被丈夫抛弃,她果然印证了自己的疑虑:再次承受了深夜里被遗弃的伤痛和孤单;西蒙是安德鲁最好的朋友,最忠诚的伙伴,车行生意不济,好友陷入困境,但最令我觉得可悲的是他似乎难以完全得到安德鲁的信任;退休的老警察——据他所说,从警生涯中他遭遇了许多奇怪的事(以为作者会阐述一下那些奇怪的事,没有真可惜),为了帮助只有一面之缘的人做到这样的地步,也是需要背负挺大勇气的吧;吸毒的同事——徘徊在温饱线上的人,心里充满着对世界的不甘心和对颇有成就的安德鲁的不满的人,对生活产生尖锐情绪的人,有那么一刻我以为作者是想说这位先生也是重活一次的角色;年轻的女上司——她的苦痛和挣扎可想而知,信仰尽数崩塌,仿佛一瞬成为了世界的孤儿,无论是单纯地追逐真相还是发泄仇恨,始终是伤人伤己罢了(但她的行为其实也无法指摘,包括利用安德鲁去揭露真相,她才是真正在下棋的人。毕竟安德鲁得到了他想要的真相和名望,即使是以生命为代价);拉斐尔夫妻,生而别离,执念已入骨,终究不得解脱;将军以及许许多多泯灭在历史中的罪恶之人,或许他们生生世世都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我想,即使是以杀人、折磨人为乐的人,本身经受的就是不同于他人的癫狂吧,那种癫狂便是他们与魔鬼做下的交易了。
始终想不出的命题:那些做了恶事的,有没有人是真的不受到任何存在的拷问的?无论是以什么样的形式。
最打动我的情节是卡佩塔向安德鲁讲述自己的遭遇的事,两岁的蕾艾和其他许多受害的孩子一样在经受着难以言说的伤痛,在异国呼喊母亲的名字,而没有人听得懂她的语言。
但是文中多次说到,揭露真相的人丝毫不顾忌会打乱普通人的生活节奏。这便涉及到记者这个职业的正当与不正当之处了。这个名号,也是一把双刃剑,考验的是人的道德性和功利心,所以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安德鲁和同事的挣扎,当然,女上司也是经受着吧。
死亡咫尺之距,真相扑朔迷离。
总觉得这本书就像一幅简笔画,前面虽然平淡而无味,但从中间重生时起,作者便开始张罗着一步步揭开每个人的面纱了。用神学教授那条线散开读者的注意力,又时刻提醒着那位失去养女的母亲的疯狂,以加深我们的疑窦,却又在同时布下一场更大的局。让你怀疑所有人,又自己否认所有人。无怪乎安德鲁认为自己再无人可相信了,真为他感到悲伤(倘若我面临着他那样的情形,真希望不会列出过长的疑似背弃者的名单啊)。生活看起来是真实的,又像是虚假的。以至于到最后,安德鲁所经历的六个星期,变得无法确然地生动起来。
像云,像雾,像梦。
或许本身就是南柯一梦吧。是出于对真相和刺杀者的执着和追溯所臆想的梦。
只是这梦未免也太过真实了些,作者未免也太过厉害了些,差点忘记这是小说而是而是真人真事了,包括那场阿根廷当权者的暴行。
我所遗憾的是,犹太族、阿富汗、阿根廷,这三个听起来熟悉又陌生的名词,他们的平淡之下掩埋着若干年历史的风霜。
我们脚下踏行的这片土地,亦然。
并不是说它简单到让人不用思考,反而,看完后会觉得它太过干脆以至于容易让人丢失一些细节(虽然丢失细节于我是经常性的事情),但当你开始回忆的时候,就会发现它的巧妙了。
比如,作者设置了两条线,一条是亚洲大规模儿童运作的案件,另一条是主线,也就是阿根廷多年前基督教神学统治下政府的残暴罪行的揭露。通过这两条线,作者揪扯出了一堆的人,好的坏的(或许没有好坏),可信的不可信的,真实的和虚幻的。但总觉得无一例外的是他们都是挣扎着在跟生活较劲的。
安德鲁就不用说了,离死亡永远只有一线之差,甚至他的复活或许也只是梦一场;瓦莱丽,一位多年后再次爱上年少时心动的少年的女子,在新婚之夜被丈夫抛弃,她果然印证了自己的疑虑:再次承受了深夜里被遗弃的伤痛和孤单;西蒙是安德鲁最好的朋友,最忠诚的伙伴,车行生意不济,好友陷入困境,但最令我觉得可悲的是他似乎难以完全得到安德鲁的信任;退休的老警察——据他所说,从警生涯中他遭遇了许多奇怪的事(以为作者会阐述一下那些奇怪的事,没有真可惜),为了帮助只有一面之缘的人做到这样的地步,也是需要背负挺大勇气的吧;吸毒的同事——徘徊在温饱线上的人,心里充满着对世界的不甘心和对颇有成就的安德鲁的不满的人,对生活产生尖锐情绪的人,有那么一刻我以为作者是想说这位先生也是重活一次的角色;年轻的女上司——她的苦痛和挣扎可想而知,信仰尽数崩塌,仿佛一瞬成为了世界的孤儿,无论是单纯地追逐真相还是发泄仇恨,始终是伤人伤己罢了(但她的行为其实也无法指摘,包括利用安德鲁去揭露真相,她才是真正在下棋的人。毕竟安德鲁得到了他想要的真相和名望,即使是以生命为代价);拉斐尔夫妻,生而别离,执念已入骨,终究不得解脱;将军以及许许多多泯灭在历史中的罪恶之人,或许他们生生世世都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我想,即使是以杀人、折磨人为乐的人,本身经受的就是不同于他人的癫狂吧,那种癫狂便是他们与魔鬼做下的交易了。
始终想不出的命题:那些做了恶事的,有没有人是真的不受到任何存在的拷问的?无论是以什么样的形式。
最打动我的情节是卡佩塔向安德鲁讲述自己的遭遇的事,两岁的蕾艾和其他许多受害的孩子一样在经受着难以言说的伤痛,在异国呼喊母亲的名字,而没有人听得懂她的语言。
但是文中多次说到,揭露真相的人丝毫不顾忌会打乱普通人的生活节奏。这便涉及到记者这个职业的正当与不正当之处了。这个名号,也是一把双刃剑,考验的是人的道德性和功利心,所以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安德鲁和同事的挣扎,当然,女上司也是经受着吧。
死亡咫尺之距,真相扑朔迷离。
总觉得这本书就像一幅简笔画,前面虽然平淡而无味,但从中间重生时起,作者便开始张罗着一步步揭开每个人的面纱了。用神学教授那条线散开读者的注意力,又时刻提醒着那位失去养女的母亲的疯狂,以加深我们的疑窦,却又在同时布下一场更大的局。让你怀疑所有人,又自己否认所有人。无怪乎安德鲁认为自己再无人可相信了,真为他感到悲伤(倘若我面临着他那样的情形,真希望不会列出过长的疑似背弃者的名单啊)。生活看起来是真实的,又像是虚假的。以至于到最后,安德鲁所经历的六个星期,变得无法确然地生动起来。
像云,像雾,像梦。
或许本身就是南柯一梦吧。是出于对真相和刺杀者的执着和追溯所臆想的梦。
只是这梦未免也太过真实了些,作者未免也太过厉害了些,差点忘记这是小说而是而是真人真事了,包括那场阿根廷当权者的暴行。
我所遗憾的是,犹太族、阿富汗、阿根廷,这三个听起来熟悉又陌生的名词,他们的平淡之下掩埋着若干年历史的风霜。
我们脚下踏行的这片土地,亦然。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