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月亮 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米扎尔•穆罕默德 很遗憾没有读完《追风筝的人》,无法将该书与其比较,单就本书而言,翻完之后仍觉其蕴未散,余痛不消,且心情在回忆中愈发沉重。与那些瞬间戳中泪点的书相比,带给人的是更深入骨髓的惊颤与震撼。 这是一本读不完的书,太多的情感如鲠在喉,无法下咽;太多的情绪无法宣泄,难以表达。 作者站在较为客观的旁观者的位置,用平淡的笔触叙述了战火中的阿富汗的两位女主人公的悲惨遭遇。纵然她们之间的情比金坚,但也挡不住战火的肆虐,抵不过封建落后制度的荼毒。 玛丽雅姆,一个以错误的方式出生在错误的年代的女子。从小便与母亲生活在几近与世隔绝的地带,那个时候虽贫穷无依,却也最快乐单纯。每周四与生父扎里勒的相聚,是她对这个世界最大的期待。 期待着与他分享最细小琐碎却也弥足珍贵的小心思。期待着从他那里打开看向世界的窗口。 而这一切安然平静的幸福,在她15岁生日时戛然而止。一次盲目的出走,开启了她悲惨的一生。 母亲自杀,她最信赖的生父将她许配给了喀布尔一个40多岁的鞋匠。由此,也将她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天真如玛丽雅姆,在未曾体悟世间艰辛之时一直活在自己编织的美好幻想中;倔强亦如她,怀疑母亲所说的一切残酷事实,固执地认为在父亲身上能够寻得自己所臆想的永无之乡。而这一切终于在今后几十年的家庭暴力中化为泡影。 我不知道名利于人何以如此之重,以至于足以超越良知以使灵魂蒙尘,也不知道人心究竟能够承载多少精神重负,可以忍受得了违心弃女之痛。 扎里勒为了保住自己在那个混浊社会中所谓的名誉和颜面,竟然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推向了比死亡更为残酷的暴力边缘。 此后,坠入深渊的玛丽雅姆饱受肉体摧残,日日不休,夜夜不止;而扎里勒本人也饱受精神折磨,愧疚将其蚕食殆尽,却又于事无补。 相比之下,另一位主人公莱拉有着相对幸福的童年,父亲的爱和良好的教育让她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为美好和现实的期待,与塔里克的爱情也在硝烟纷飞的国度中给她带来了无尽的幸福与希望。而这原本可以期待的一切却被一颗火箭弹炸成了无数绝望的碎片。 她被别有用心的拉希德救起,才13岁的她,嫁给了近60岁的拉希德。刚刚脱离危险,便又陷入深渊,由此,她与玛丽雅姆的命运共同体形态开始形成。 她们由防备走向对抗,最后由对抗归于和平。原本暗淡压抑的生活,在她们之间诚挚友谊的滋润下终于有了一线光芒。所谓痛则思变,爱总能给人无限的希望和勇气。她们早已不堪丈夫的暴力和专政,于是一起策划着如何逃走。然而,她们如何能够逃的出阿富汗的旧家族制度的牢笼呢? 满怀希望地出走,满怀绝望地被带回。此后,迎接她们的是一次又一次的羞辱,一轮又一轮的暴力。终于,长久的压抑与隐忍在一次致命的暴行时爆发,玛丽雅姆用尽毕生的勇气挥起了早该拿起的武器,那一刻迸发的光芒,如灿烂千阳,照亮了自我救赎的路,也用自己的生命给莱拉开辟了一条通往幸福的大道。 相比于玛丽雅姆,莱拉是幸运的,不仅因为她有一个开明的父亲,更因为她拥有着一份玛丽雅姆一生都未曾拥有过的美好的爱情。 当欺骗的泡沫被迟到的真相戳破,当绝望的生活遭遇柳暗花明的转折时,莱拉的人生顿时明朗了。 然而,如此暖意融融的结局都扭转不了本书悲剧的格调。因为谁都不知道,如此的幸福在战火纷飞的阿富汗能够持续多久。 她们的遭遇是无数躲在布卡背后的阿富汗女人的缩影,彼时,战火仍在蔓延,折磨从未休止,可是,如此,都阻挡不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即使战火肆虐,威胁不断,纵然身心俱疲,千疮百孔,但每个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心中,都有一份不会被苦难磨灭的希望。 暴力压榨,抵不过真情坦荡; 黑暗笼罩,挡不住灿烂千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