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经济—按需经济的过度
分享经济的特征是大众参与,资源高效配置,用户体验更好。这种“不求拥有,但求所用”的新经济模式既符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又满足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股新动能。幸运的是,滴滴在意义非凡的分享经济大潮中扮演了先行者和实践者的角色。越多的人和车流向像滴滴这种共享出行的平台。分享经济和拥有经济的性价比的差异,使得用户更快地迁移过来,中国有可能是分享经济发展最快、发展最大的市场之一。
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但这远远不是分享经济的全部。
与传统经济不同的是,这种连接基于经济剩余。经济剩余在企业层面表现为闲置库存和闲置产能,在个人层面表现为闲置资金、闲置物品以及闲置时间,通俗地说也就是闲钱、闲物、闲工夫。过去,经济剩余的存在是碎片化的,零零散散地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整合成本极高,社会价值很低。现在,借助于分享经济的各种创新模式,大量的经济剩余被整合起来,在全社会范围内重新对接供需,于是就产生了新的经济效益。不光是企业端可以有分享经济,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也可以引入分享经济。目前,世界主要国家都认识到分享经济对于资源高效分配的重要价值,高度重视发展分享经济,许多国家确立分享经济的战略性地位,出台鼓励政策促进分享经济发展。例如,英国政府2014年制订分享经济计划,旨在打造分享经济的全球中心;韩国政府也提出发展分享经济“示范城市”;欧盟拟出台分享经济发展指南等。
分享经济是一场深刻的经济革命。在去中心化的价值传承下,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成为商业发展的主旋律,这对于整个社会的资源重构、组织重构、供需重塑,甚至治理模式都带来巨大影响。正如罗宾·蔡斯所言,“人人共享正在推动这个工业化社会转型为分享经济社会”。
2015年“两会”,《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一文中提出,希望能够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2016年“两会”,名为《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建议》的议案中指出分享经济与“互联网+”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是“互联网+”在各行各业应用和普及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新模式,具有打破信息不对称的作用。它们虽然分属不同行业,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围绕着包括人、服务、商品等社会剩余资源的供需关系再匹配,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经济模式。另一方面,发展分享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从2016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到“十三五”规划纲要,到英国、法国、韩国等多个国家都在关注。
其次,分享经济把熟人之间的分享关系扩大到了陌生人群体,提升了社会成员的互信水平。分享经济是基于熟人关系催生出的商业形态,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熟人信任开始过渡到商业化信任。在这一新型的商业模式下,人们发挥分享的精神,借助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依靠团体协作的方式,让社会资源重新流动起来,从而实现按需分配的社会资源再分配,真正实现“使用而无须占有”。 至此,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协同消费”(或协作消费)。
eBay(易贝)和Gumtree(英国最大的分类信息网站)等网站,交换商品和服务,通过Trip Advisor(猫途鹰,全球知名的旅行社区)分享住宿经验,以及通过集体购买力共享(所有权)高价值资产,如汽车、房地产和飞机等。比如,美国新闻网站The Daily Beast(每日野兽)在2009年1月12日刊登的文章《零工经济》(The Gig Economy)中首次提出“零工经济”的概念。打零工,不就是对个人闲暇时间的一种分享吗?通过闲暇时间发挥个人才能,提供服务。
此定义描述了分享经济的一种新的含义:在线的工作雇用,即人们通过社会化平台获取更加具有弹性和灵活性的工作机会,劳动者只在某一时间段内提供某种特定的服务,而不再长期受雇于某一组织或机构。
同时,分享经济,也被称为点对点经济、协作经济、协同消费,是一个建立在人与物质资料分享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包括不同人或组织之间对生产资料、产品、分销渠道、处于交易或消费过程中的商品和服务的分享。这个系统有多种形态,一般需要使用信息技术赋予个人、法人、非营利性组织以冗余物品或服务分享、分配和再使用的信息。一个通常的前提是,当物品的信息被分享了,这个物品对个人或组织的商业价值将会提升。 与开阔视角相对的,有一种专业化视角。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其著作《使用权时代》(The Age of Access)中提出了使用权经济(access economy)。这一说法来源于分享经济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即使用权优于所有权。未来对于物品和资产,人们不追求如何拥有它,而是考虑怎样使用它。比如,我不一定需要拥有一辆车,我可能只是需要用它进行一次短途旅行,所以我并不需要一直拥有它。
姜奇平提出,未来互联网将广泛产生一种新的A2A(应用对应用)模式。他指明:“A2A的核心特征是对等应用,即应用与应用之间点对点协同。A2A的特点在于可以不经过中央平台控制,在网页应用之间自下而上形成自组织、自协调、自适应的智能化商业的复杂生态。”A2A对商业生态结构的要求会加强,会逐渐由网页本身提供原本由平台提供的公共产品,最终将整个经济引向以不占有为核心特征的分享经济模式。
分享经济包括四个要素:个人、闲置(过剩)、网络平台及收益。
刘国华和吴博强调了互联网因素,他们在《分享经济2.0:个人、商业与社会的颠覆性变革》一书中提出:移动终端+“互联网+”+存量高效激活+万众参与=分享经济2.0。
腾讯研究院提出了一种更为直观的定义:分享经济,是指公众将闲置资源通过社会化平台与他人分享,进而获得收入的经济现象。这里包括四个要素:第一个,所谓公众,目前主要以个人为主(将来会衍生到企业、政府等等,但形式应该是以P2P为主);第二个,所谓闲置资源,主要包括资金、房屋、汽车等物品与个人知识、技能和经验等;第三个,所谓社会化平台,主要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大规模分享的平台;第四个,所谓获得收入,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网络租借、网络二手交易和网络打零工,这三者也是基本的分享模式。换言之,若四缺一,可能就不是我们关注的分享经济。 对于分享经济而言,并不是只有个人分享的实践,才算分享经济。因为个人分享只是目前阶段的主流,未来很快会出现企业间分享,以及更广泛的分享方式。简要地概括,从供方和需方的主体类型来看,分享经济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的商业范式:C2C(个人对个人)、C2B(个人对企业)、B2B(企业对企业)、B2C(企业对个人)。值得注意的是,这四种范式都带着明显的互联网基因,强调所有供需者人人参与直接交易,即P2P。因而,它的基因就是:分布式,去中介。大致可以这样理解,带有这种基因的,即分享经济,反之则不由碎玻璃碴变成镜面,分享经济化解了经济剩余问题。这大概可以称为镜面效应吧。
1.凡有剩余,皆可分享。
2.凡有人在,皆有剩余。
3.凡有分享,皆可实现。
4.凡有实现,皆是双赢。
网络平台支撑了分享经济发展。经济剩余的分享,不等于分享经济。要使分享这种零星的碎片行为变成分享经济,必须大规模化。正如要把所有人连接起来,必须依靠网络一样,经济剩余的连接,也须依赖发达的网络平台。在网上,能想象出来的内容几乎都可以实现。当然,这种分享应该消除中介。
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大量的过剩资源,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供需匹配效率过低而长期闲置。如果能够创造出调和供给和需求的平台,大量的社会闲置资源将被充分利用,发挥各自作用。
使用而不占有,这种形式打破了私人物品一直以来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属性,使得私人物品也可以在消费者中以个人对个人的形式被分享。这就是分享经济中的第一大重要形式——使用权剩余的分享。
伴随时间剩余的分享,带来各种“身份”的崛起。如果你是一位医生,可以拥有多重身份,比如你除了专业知识丰富,还会开车,还炒得一手好菜,那么,闲暇里你可以拥有教师、司机、厨师等等身份。具体进入哪个行业,看你的意愿。平台早就准备好了!
与知识分享平台,例如知乎、百度知道等不同的是,教育行业的知识分享更侧重一对一的服务,并且提供满足特定用户话题和需求的深度信息服务,无论是“自得”和“榜样”的电话/在线沟通,还是“在行”一对一的见面聊,都是在为针对性、私密性的知识服务提供场景,也为建立深度的人际链接创造了可能。
兼职的任务接受者占绝大多数。其主要涉及的领域就是文化创意产业,业务范围包括设计类,例如建筑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和网站开发等各类服务。
因此,随着闲置物品的逐步增多,分享经济下的二手物品交易市场“闲鱼”“转转”“有闲”等各种线上二手物品交易平台获得快速发展。而这些应用的开发商,是从打车应用Uber身上获得灵感的。
知识密集型公司已经向市场外包更多工作,部分原因是其可节省成本,也可解放更聪明的全职员工专注于可带来最多价值的领域。
Uber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表示,他更喜欢将分享经济定义为“按需经济”。他认为,Uber使得乘客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实时一键叫车。对于司机而言,Uber也是按需经济的体现。司机打开应用就上班,关闭应用就下班。目前,很少有工作让人们可以随时上下班。Uber既可以向消费者提供服务,又可以让合作伙伴灵活地进行工作。
大众惊喜地发现,分享经济能够减少支出(价格是参与分享经济的核心因素),还能够利用闲置的资产来获取额外收入,分享经济的概念开始被逐渐接受。例如,2011年,途家、蚂蚁短租等在线短租平台起步,全国最大的P2P网站陆金所成立,国内医疗知识分享代表春雨医生成立;2012年现象级企业滴滴成立,P2P租车平台PP租车进入市场;2013年,全国首家众包快递企业人人快递成立,众包家政服务e袋洗成立;2014年,滴滴专车上线,拼车、租车多家企业的订单像大潮一样涌起。
进入分享经济大门,就是按需经济。按需经济实现后,我们将进入了人人分享、各取所需的阶段。
使用但不占有,是分享经济最简洁的表述。但这远远不是分享经济的全部。
与传统经济不同的是,这种连接基于经济剩余。经济剩余在企业层面表现为闲置库存和闲置产能,在个人层面表现为闲置资金、闲置物品以及闲置时间,通俗地说也就是闲钱、闲物、闲工夫。过去,经济剩余的存在是碎片化的,零零散散地存在于社会各个领域,整合成本极高,社会价值很低。现在,借助于分享经济的各种创新模式,大量的经济剩余被整合起来,在全社会范围内重新对接供需,于是就产生了新的经济效益。不光是企业端可以有分享经济,在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也可以引入分享经济。目前,世界主要国家都认识到分享经济对于资源高效分配的重要价值,高度重视发展分享经济,许多国家确立分享经济的战略性地位,出台鼓励政策促进分享经济发展。例如,英国政府2014年制订分享经济计划,旨在打造分享经济的全球中心;韩国政府也提出发展分享经济“示范城市”;欧盟拟出台分享经济发展指南等。
分享经济是一场深刻的经济革命。在去中心化的价值传承下,合作分享的思维方式成为商业发展的主旋律,这对于整个社会的资源重构、组织重构、供需重塑,甚至治理模式都带来巨大影响。正如罗宾·蔡斯所言,“人人共享正在推动这个工业化社会转型为分享经济社会”。
2015年“两会”,《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一文中提出,希望能够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从而在新领域创造一种新生态。2016年“两会”,名为《关于促进分享经济发展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建议》的议案中指出分享经济与“互联网+”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是“互联网+”在各行各业应用和普及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新模式,具有打破信息不对称的作用。它们虽然分属不同行业,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围绕着包括人、服务、商品等社会剩余资源的供需关系再匹配,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经济模式。另一方面,发展分享经济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从2016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到“十三五”规划纲要,到英国、法国、韩国等多个国家都在关注。
其次,分享经济把熟人之间的分享关系扩大到了陌生人群体,提升了社会成员的互信水平。分享经济是基于熟人关系催生出的商业形态,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熟人信任开始过渡到商业化信任。在这一新型的商业模式下,人们发挥分享的精神,借助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依靠团体协作的方式,让社会资源重新流动起来,从而实现按需分配的社会资源再分配,真正实现“使用而无须占有”。 至此,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新的概念——“协同消费”(或协作消费)。
eBay(易贝)和Gumtree(英国最大的分类信息网站)等网站,交换商品和服务,通过Trip Advisor(猫途鹰,全球知名的旅行社区)分享住宿经验,以及通过集体购买力共享(所有权)高价值资产,如汽车、房地产和飞机等。比如,美国新闻网站The Daily Beast(每日野兽)在2009年1月12日刊登的文章《零工经济》(The Gig Economy)中首次提出“零工经济”的概念。打零工,不就是对个人闲暇时间的一种分享吗?通过闲暇时间发挥个人才能,提供服务。
此定义描述了分享经济的一种新的含义:在线的工作雇用,即人们通过社会化平台获取更加具有弹性和灵活性的工作机会,劳动者只在某一时间段内提供某种特定的服务,而不再长期受雇于某一组织或机构。
同时,分享经济,也被称为点对点经济、协作经济、协同消费,是一个建立在人与物质资料分享基础上的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包括不同人或组织之间对生产资料、产品、分销渠道、处于交易或消费过程中的商品和服务的分享。这个系统有多种形态,一般需要使用信息技术赋予个人、法人、非营利性组织以冗余物品或服务分享、分配和再使用的信息。一个通常的前提是,当物品的信息被分享了,这个物品对个人或组织的商业价值将会提升。 与开阔视角相对的,有一种专业化视角。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其著作《使用权时代》(The Age of Access)中提出了使用权经济(access economy)。这一说法来源于分享经济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即使用权优于所有权。未来对于物品和资产,人们不追求如何拥有它,而是考虑怎样使用它。比如,我不一定需要拥有一辆车,我可能只是需要用它进行一次短途旅行,所以我并不需要一直拥有它。
姜奇平提出,未来互联网将广泛产生一种新的A2A(应用对应用)模式。他指明:“A2A的核心特征是对等应用,即应用与应用之间点对点协同。A2A的特点在于可以不经过中央平台控制,在网页应用之间自下而上形成自组织、自协调、自适应的智能化商业的复杂生态。”A2A对商业生态结构的要求会加强,会逐渐由网页本身提供原本由平台提供的公共产品,最终将整个经济引向以不占有为核心特征的分享经济模式。
分享经济包括四个要素:个人、闲置(过剩)、网络平台及收益。
刘国华和吴博强调了互联网因素,他们在《分享经济2.0:个人、商业与社会的颠覆性变革》一书中提出:移动终端+“互联网+”+存量高效激活+万众参与=分享经济2.0。
腾讯研究院提出了一种更为直观的定义:分享经济,是指公众将闲置资源通过社会化平台与他人分享,进而获得收入的经济现象。这里包括四个要素:第一个,所谓公众,目前主要以个人为主(将来会衍生到企业、政府等等,但形式应该是以P2P为主);第二个,所谓闲置资源,主要包括资金、房屋、汽车等物品与个人知识、技能和经验等;第三个,所谓社会化平台,主要指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大规模分享的平台;第四个,所谓获得收入,主要有三种基本模式:网络租借、网络二手交易和网络打零工,这三者也是基本的分享模式。换言之,若四缺一,可能就不是我们关注的分享经济。 对于分享经济而言,并不是只有个人分享的实践,才算分享经济。因为个人分享只是目前阶段的主流,未来很快会出现企业间分享,以及更广泛的分享方式。简要地概括,从供方和需方的主体类型来看,分享经济可以分为四种基本的商业范式:C2C(个人对个人)、C2B(个人对企业)、B2B(企业对企业)、B2C(企业对个人)。值得注意的是,这四种范式都带着明显的互联网基因,强调所有供需者人人参与直接交易,即P2P。因而,它的基因就是:分布式,去中介。大致可以这样理解,带有这种基因的,即分享经济,反之则不由碎玻璃碴变成镜面,分享经济化解了经济剩余问题。这大概可以称为镜面效应吧。
1.凡有剩余,皆可分享。
2.凡有人在,皆有剩余。
3.凡有分享,皆可实现。
4.凡有实现,皆是双赢。
网络平台支撑了分享经济发展。经济剩余的分享,不等于分享经济。要使分享这种零星的碎片行为变成分享经济,必须大规模化。正如要把所有人连接起来,必须依靠网络一样,经济剩余的连接,也须依赖发达的网络平台。在网上,能想象出来的内容几乎都可以实现。当然,这种分享应该消除中介。
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大量的过剩资源,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供需匹配效率过低而长期闲置。如果能够创造出调和供给和需求的平台,大量的社会闲置资源将被充分利用,发挥各自作用。
使用而不占有,这种形式打破了私人物品一直以来排他性和竞争性的属性,使得私人物品也可以在消费者中以个人对个人的形式被分享。这就是分享经济中的第一大重要形式——使用权剩余的分享。
伴随时间剩余的分享,带来各种“身份”的崛起。如果你是一位医生,可以拥有多重身份,比如你除了专业知识丰富,还会开车,还炒得一手好菜,那么,闲暇里你可以拥有教师、司机、厨师等等身份。具体进入哪个行业,看你的意愿。平台早就准备好了!
与知识分享平台,例如知乎、百度知道等不同的是,教育行业的知识分享更侧重一对一的服务,并且提供满足特定用户话题和需求的深度信息服务,无论是“自得”和“榜样”的电话/在线沟通,还是“在行”一对一的见面聊,都是在为针对性、私密性的知识服务提供场景,也为建立深度的人际链接创造了可能。
兼职的任务接受者占绝大多数。其主要涉及的领域就是文化创意产业,业务范围包括设计类,例如建筑设计、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和网站开发等各类服务。
因此,随着闲置物品的逐步增多,分享经济下的二手物品交易市场“闲鱼”“转转”“有闲”等各种线上二手物品交易平台获得快速发展。而这些应用的开发商,是从打车应用Uber身上获得灵感的。
知识密集型公司已经向市场外包更多工作,部分原因是其可节省成本,也可解放更聪明的全职员工专注于可带来最多价值的领域。
Uber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表示,他更喜欢将分享经济定义为“按需经济”。他认为,Uber使得乘客在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实时一键叫车。对于司机而言,Uber也是按需经济的体现。司机打开应用就上班,关闭应用就下班。目前,很少有工作让人们可以随时上下班。Uber既可以向消费者提供服务,又可以让合作伙伴灵活地进行工作。
大众惊喜地发现,分享经济能够减少支出(价格是参与分享经济的核心因素),还能够利用闲置的资产来获取额外收入,分享经济的概念开始被逐渐接受。例如,2011年,途家、蚂蚁短租等在线短租平台起步,全国最大的P2P网站陆金所成立,国内医疗知识分享代表春雨医生成立;2012年现象级企业滴滴成立,P2P租车平台PP租车进入市场;2013年,全国首家众包快递企业人人快递成立,众包家政服务e袋洗成立;2014年,滴滴专车上线,拼车、租车多家企业的订单像大潮一样涌起。
进入分享经济大门,就是按需经济。按需经济实现后,我们将进入了人人分享、各取所需的阶段。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