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营造美术馆的观展环境?
从“看”的空间到“体验”空间
——美术馆的观展环境营造
文/程平
美术馆是留驻历史和美学经验的空间,人们在忙碌的生活工作之余,需要寻找自身的文化根源,到美术馆体验艺术,获得心灵的愉悦。营造专业美术馆的展览空间,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和相应的技术让这些文化艺术记忆得以更好的呈现。随着文化结构日渐多元繁复,知识性、传播性以及可体验性已经成为当代美术馆展示设计的新准则。尤其是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学习与娱乐方式,迫使众多美术馆走向“主题乐园”式的运营 模式,除了展览对象带给观众知识性启发和美感体验外,由艺术策展人构设的多维度展览手段,也正全方位地刺激着观众的感官系统,甚至让观众参与其中。由“看”到全方位的浸入式体验正成为人们美术馆文化生活的主流。
展览设计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它不再是一种应用层 面的技术,经过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它已经形成自己的概念,并朝向展示理论迈进,它介于环境艺术和平面设计艺术之间,涉及插图、图形色彩设计、多媒体设计、照明设计、展览空间搭建等一系列专业知识。美术 馆的空间构造为展览设计师提供了多维展示的可能,将作品、照片、雕塑、文字、三维布置、动态图像展品、光效等因素糅合成综合性主题空间,使艺术品在建筑空间中得到良好呈现,是展览设计师的主要工作。展示空间是一个理性与情感相互渗透的有机空间,不仅要舒适、方 便、科学,还要让人愉悦,获得精神享受。
一、基于科学的艺术品展示空间
美术馆环境营造的科学化,是指美术馆建筑内部空 间的设计要科学、合理,保证展品的安全、可控,以及以最恰当的方式呈现。艺术品的展陈与保护在环境上有着严格的国际数据标准,这些标准来源于科学的监测实验 和常年的实践数据积累。(表 1)
在达到以上展陈标准后,展览设计团队首先确定展览主题与内容,确认策展人的观点和展览定位。然后,了解展品的研究状况,挖掘翔实的背景资料;了解展品的现实保存状况(区别原件、仿制品、复制品或摹本),确定是否需要特殊的展陈保护措施或方式;确定展览参观者目标人群;评估目标人群的参观意愿;结合展品确定展览空间的结构和保护措施;预测观展路线图和观众流动情况。最后,制定展示的可行性方案。
比较常用的展陈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实物型:带有安装设施、配件,并展出艺术品的古建筑或部件;
(二)馆藏型:保护性地展示藏品;
(三)教学型:真品与复制品并存,带有详细信息资料;
(四)舞台布景型:应用多媒体手段营造气氛,虚拟 实景,观众可参与体验。
以上各展陈方式可有机联系,分区存在。展品本体形态决定展览设计的格调、材质运用以及色彩氛围。其中作品所处历史情境的色彩特点和材质特征对展览中展品和环境空间会产生很大影响。20世纪普遍存在的标准化展览形式是由MoMA发明的“白色立方体”(展览室完全是白色,天花板和墙壁,甚至地板都是白色,木线也被取消,依靠未装修的天花板显示作品的空间),朴素的白墙,无任何建筑装饰物,空间目标是关注个体艺术品。 这套理念至今仍影响着众多美术馆。纯白色的墙壁以及极简的装饰元素有助于观者集中注意力在作品本身,但也可能使作品显得单薄和暗淡。展览空间最好是能够根 据它的展示内容来决定其设置。如果能事先定下展览作品,便可创造与其适宜的最佳环境,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将作品置于原来使用的场所。对于具有历史性 和场所性背景的展览品,将作品回放于容易被理解说明的环境之中,重新构成作品所处的历史情境。
(二)作品的制作场所。美术家的工作室是其创作的诞生之地。在与作者相同的环境下来欣赏作品,能够加深观者对作品的理解。
(三)在独特的环境重新构成的场合。上述两种是依靠追补体验得到的理解,但是在割断作品成立的文脉,将显示的内容作为表现对象时, “白色立方体”是最合适的展示空间。然而,整体颜色和材质的氛围营造要做到和谐统一,在空间划分和人工照明分布设计上同样也要经过细致地考虑和安排。观众年龄段(从儿童到老人)的不同, 其视力和视觉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对此进行平衡考量,有针对性地设计可能的变量手段成为展览环境营造者的工作追求。
二、光的造型与环境氛围营造
现代美术馆发展到今天,如何恰当、有效地运用 “光”,利用国内外现有博物馆成型的照明灯具,以满足 空间环境照明的要求,已经成为一门科学及艺术工程。一方面,光具有破坏力,它会带来热量、红外线、紫外线 等不利藏品的因素,从而与美术馆保护藏品的角色冲突。另一方面,光又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是视觉沟通的主 要手段之一,光能激发观众的视觉体验,加深参观者的空间印象。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照明设计调节展览的 节奏与突出视觉中心,使观众能更集中地感知展示环境,从而提高展品与观众交流的有效性。
点、线、面的艺术基础理论在灯光设计中同样适用。低电压光学纤维照明常被用于近距离点照明和重点突出 展品,它的无热量、无辐射性特征使之成为众多美术馆的展柜照明首选。洗墙照明方式,则用于平均呈现展品。这些多层次的展示工艺的应用有助于使观众产生丰富的感觉,让空间更具开放性与整体感。给不同类型的作品选择不同的灯具,相同类型的作品应集中于一个展示区域并 统一照度标准以获得纯净的整体感。出于展场的整体考虑,设计时需要分析展场中的明暗区域分布,创建相对的虚实关系,从而获得整体的空间感、层次感以及艺术性。 因而, “光”已成为营造展厅环境的特殊因子,它就像是空间的雕塑师,不仅具有实用的照明及区域界定功能, 还能表现出特定的格调和文化内涵。现代美术馆对人工照明有着严格的要求,我们的任务就是必须平衡照明质量、陈列工艺和展品保护三方面的矛盾,使展陈效果达到对比适当,视觉舒适,造型与显色良好,细节质感鲜明,避免眩光、反光及阴影,并且经济安全,将对艺术品的损害降到最低。
三、探知环境的营造
现代艺术趋向于综合,美术的概念已不局限于架上绘画(雕塑)的范畴,还包括影像、设计,甚至涉及到音乐、舞蹈和戏剧等艺术门类。因此,美术馆正日益成为多元的审美教育场所和综合的公共文化休闲空间。
美术馆通过展品“讲述”使观者得到“感知”,但这种 “讲述”不是每个观众都能够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研究人员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通常做法是由策展人和研究人员以讲座的方式介绍展览的目标、相关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内涵。或组织经过培训后的文化义工参与导赏工作。诚然,艺术品的解读有多种可能,导赏起到的只是媒介作用,让观者进入艺术的情境。而对艺术品的欣赏、解读最终还是要由观者来完成。同时,如何使讲解的知识易于为观者接受和吸收也是展览设计师的课题。观众面的多元,使我们要照顾不同探知者的需要。展览不仅要有作品的简介、标识牌,还需提供作品的创作方法、创作背景、创作者的介绍以及作品与同时代艺术品的对比和联系,从而使观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通过立体呈现,获得更深层次的探知体验。
当今社会快餐文化消费盛行,资讯膨胀,能够亲身体验真实的历史,触摸经典的文化遗存和感受新兴艺术现象变得越来越重要。“体验式的趣味观展”已经成为了当下美术馆流行的文化娱乐项目。这种观展方式在原有的精英教育基础上划出一块互动领地,跳出旧有静态的 “看”,结合人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感受,并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设计,让观者可以在充分参与中体验艺术。通过这种方式,观者不仅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比端起书本猜想艺术品要直接和有效得多。2002年,香港艺术馆就策划了这样一次教育与体验活动—— “无涯为智—— 吴冠中艺术展”。展览在香港艺术馆与维多利亚海港之间的建筑玻璃上制作出一个个取景框,有兴趣的观众可以随意拿起画笔,在纸张勾画一张与吴冠中取景角度相同的速写,相互之间可以进行对比、讨论。这 样的现场写生活动,比临摹印刷品有效得多。
供给城市社会以美学甚至是历史学的营养,实现市民文化权利,首要的条件是信息渠道畅通,这就要求信息必须以一种便于观者理解的方式进行架构。此外,对于一场展览活动而言,重要的是能使观者感到自己某一方面的知识储备得到丰富和加强。为了使观众能顺利地完成在美术 馆的参观及相关活动,共通性原则是需要被考虑并应用到美术馆内的展示设施、空间设计中的一项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在展示空间设计中应顾及到所有观众,让他们在各种情况、环境或条件下,都能迅速地明了该环境状况(包括展 示品操作、识别系统的辨别、空间的出入等),从而提升美术馆展示的有效性,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艺术专业书籍和艺术相关活动影像资料库的建立, 互联网的应用,使人们获得资讯的渠道得以开放资源共 享和信息的完整化,有助于人们鉴赏能力的提高。现代美术馆一般都附有“艺术资源中心“或”数据文献库“,它们将馆藏作品数据化,搜索模块化,并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背景信息,以利于人们对艺术资讯进行对比分析,增强大众对艺术品的认识,鼓励对话及促进相关研究的展开。
四、互动环境的营造
今日,美术展览活动并不局限在美术博物馆或其他艺术机构内,它以动态交流的形式走进生活的各个角落。将美术馆作为营造环境的一元置于城市空间中,城 市因展览活动而灵动鲜活起来,生活因为有艺术活动的介入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建筑、公共装置、雕塑在我们经过的街道、生活的社区上演着艺术盛宴。
关于艺术展览或美术馆本身与城市特质的联系和角色转换,日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日本东京的六本木俨然已成为一大艺术中心区,森美术馆、日本国立新美术馆、三得利美术馆在地图上成三角形。作为崭新的艺术据点, “六本木艺术三角”在城市的街道和公园等地方安放了大量的公共艺术作品,有的作品是永久的,有的则是临时的,让人们参与其中。一个开放式的 架构使美术馆扩展到了整个城市,与城市融合,公共街区和美术馆内部空间进行着无缝链接,并把艺术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有效地促进了城市艺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现代美术馆正在探寻作为一种新的角色 出现在城市艺术的可能。它与城市标志性景观建筑结合, 融合画廊、咖啡厅、表演剧场、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城市景 观瞭望台,配合观光与休闲需求。《假日旅游》 ( Travel Holiday )杂志最新的一次民意调查列出前25家最佳美国博物馆,馆藏内容只是其中一项衡量标准,其他还包括建 筑、演出、餐饮、购物和娱乐。观众进入建筑也就到达了艺术馆,可以获得与身边建筑、绿地等相结合的艺术享受,激起他们对艺术的兴趣。这为培养新的现代艺术爱好者群,刺激艺术的繁荣市场,探索具有知识性、趣味 性且富有亲和力的崭新的美术馆形态提供了平台。
城市的运转过程有众多可以与艺术相关联的大型 活动,如艺术节、文化年,甚至热播的电视剧所涉及到的主题及热门话题。对此,美术馆要有敏锐的触觉,联系热 点,筹划城市活动,给出别样的文化体验。2000 年香港无线电视台电视剧《四大金装才子》热播,香港艺术馆适时推出《书画酬唱—— —虚白斋藏吴门画派作品选》,引发社会互动效应。市民透过电视剧中人物的艺术表演和艺术馆中现实的艺术作品与文物资料进行相互印证,从而获得艺术知识的普及。而在 2000 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 参展者、设计师同样非常重视对互动性的设计。法国馆将设计概念延伸至室外,一艘垂挂着白色纱帘的威尼斯汽船航行在展区之间,供参观者登船参与讨论,此刻展示道具已成为处在主动位置上运动中的主体。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当代美术馆于世界各地兴起。除了传统的收集、保存和教育功能外,美术馆增加了新的功能。美术馆成为集会和活动场所,为人们提供艺术交流平台,也成为城市在全球化的环境中所特有的艺术地标。当代的美术馆展览活动所需具备的特质:开放 性、主题性、可信性、思考性、传播性、互动性、娱乐性,应在美术馆的观展环境中体现出来。
——美术馆的观展环境营造
文/程平
美术馆是留驻历史和美学经验的空间,人们在忙碌的生活工作之余,需要寻找自身的文化根源,到美术馆体验艺术,获得心灵的愉悦。营造专业美术馆的展览空间,就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和相应的技术让这些文化艺术记忆得以更好的呈现。随着文化结构日渐多元繁复,知识性、传播性以及可体验性已经成为当代美术馆展示设计的新准则。尤其是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学习与娱乐方式,迫使众多美术馆走向“主题乐园”式的运营 模式,除了展览对象带给观众知识性启发和美感体验外,由艺术策展人构设的多维度展览手段,也正全方位地刺激着观众的感官系统,甚至让观众参与其中。由“看”到全方位的浸入式体验正成为人们美术馆文化生活的主流。
展览设计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它不再是一种应用层 面的技术,经过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它已经形成自己的概念,并朝向展示理论迈进,它介于环境艺术和平面设计艺术之间,涉及插图、图形色彩设计、多媒体设计、照明设计、展览空间搭建等一系列专业知识。美术 馆的空间构造为展览设计师提供了多维展示的可能,将作品、照片、雕塑、文字、三维布置、动态图像展品、光效等因素糅合成综合性主题空间,使艺术品在建筑空间中得到良好呈现,是展览设计师的主要工作。展示空间是一个理性与情感相互渗透的有机空间,不仅要舒适、方 便、科学,还要让人愉悦,获得精神享受。
一、基于科学的艺术品展示空间
美术馆环境营造的科学化,是指美术馆建筑内部空 间的设计要科学、合理,保证展品的安全、可控,以及以最恰当的方式呈现。艺术品的展陈与保护在环境上有着严格的国际数据标准,这些标准来源于科学的监测实验 和常年的实践数据积累。(表 1)
在达到以上展陈标准后,展览设计团队首先确定展览主题与内容,确认策展人的观点和展览定位。然后,了解展品的研究状况,挖掘翔实的背景资料;了解展品的现实保存状况(区别原件、仿制品、复制品或摹本),确定是否需要特殊的展陈保护措施或方式;确定展览参观者目标人群;评估目标人群的参观意愿;结合展品确定展览空间的结构和保护措施;预测观展路线图和观众流动情况。最后,制定展示的可行性方案。
比较常用的展陈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实物型:带有安装设施、配件,并展出艺术品的古建筑或部件;
(二)馆藏型:保护性地展示藏品;
(三)教学型:真品与复制品并存,带有详细信息资料;
(四)舞台布景型:应用多媒体手段营造气氛,虚拟 实景,观众可参与体验。
以上各展陈方式可有机联系,分区存在。展品本体形态决定展览设计的格调、材质运用以及色彩氛围。其中作品所处历史情境的色彩特点和材质特征对展览中展品和环境空间会产生很大影响。20世纪普遍存在的标准化展览形式是由MoMA发明的“白色立方体”(展览室完全是白色,天花板和墙壁,甚至地板都是白色,木线也被取消,依靠未装修的天花板显示作品的空间),朴素的白墙,无任何建筑装饰物,空间目标是关注个体艺术品。 这套理念至今仍影响着众多美术馆。纯白色的墙壁以及极简的装饰元素有助于观者集中注意力在作品本身,但也可能使作品显得单薄和暗淡。展览空间最好是能够根 据它的展示内容来决定其设置。如果能事先定下展览作品,便可创造与其适宜的最佳环境,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将作品置于原来使用的场所。对于具有历史性 和场所性背景的展览品,将作品回放于容易被理解说明的环境之中,重新构成作品所处的历史情境。
(二)作品的制作场所。美术家的工作室是其创作的诞生之地。在与作者相同的环境下来欣赏作品,能够加深观者对作品的理解。
(三)在独特的环境重新构成的场合。上述两种是依靠追补体验得到的理解,但是在割断作品成立的文脉,将显示的内容作为表现对象时, “白色立方体”是最合适的展示空间。然而,整体颜色和材质的氛围营造要做到和谐统一,在空间划分和人工照明分布设计上同样也要经过细致地考虑和安排。观众年龄段(从儿童到老人)的不同, 其视力和视觉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对此进行平衡考量,有针对性地设计可能的变量手段成为展览环境营造者的工作追求。
二、光的造型与环境氛围营造
现代美术馆发展到今天,如何恰当、有效地运用 “光”,利用国内外现有博物馆成型的照明灯具,以满足 空间环境照明的要求,已经成为一门科学及艺术工程。一方面,光具有破坏力,它会带来热量、红外线、紫外线 等不利藏品的因素,从而与美术馆保护藏品的角色冲突。另一方面,光又是必不可少的元素,是视觉沟通的主 要手段之一,光能激发观众的视觉体验,加深参观者的空间印象。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照明设计调节展览的 节奏与突出视觉中心,使观众能更集中地感知展示环境,从而提高展品与观众交流的有效性。
点、线、面的艺术基础理论在灯光设计中同样适用。低电压光学纤维照明常被用于近距离点照明和重点突出 展品,它的无热量、无辐射性特征使之成为众多美术馆的展柜照明首选。洗墙照明方式,则用于平均呈现展品。这些多层次的展示工艺的应用有助于使观众产生丰富的感觉,让空间更具开放性与整体感。给不同类型的作品选择不同的灯具,相同类型的作品应集中于一个展示区域并 统一照度标准以获得纯净的整体感。出于展场的整体考虑,设计时需要分析展场中的明暗区域分布,创建相对的虚实关系,从而获得整体的空间感、层次感以及艺术性。 因而, “光”已成为营造展厅环境的特殊因子,它就像是空间的雕塑师,不仅具有实用的照明及区域界定功能, 还能表现出特定的格调和文化内涵。现代美术馆对人工照明有着严格的要求,我们的任务就是必须平衡照明质量、陈列工艺和展品保护三方面的矛盾,使展陈效果达到对比适当,视觉舒适,造型与显色良好,细节质感鲜明,避免眩光、反光及阴影,并且经济安全,将对艺术品的损害降到最低。
三、探知环境的营造
现代艺术趋向于综合,美术的概念已不局限于架上绘画(雕塑)的范畴,还包括影像、设计,甚至涉及到音乐、舞蹈和戏剧等艺术门类。因此,美术馆正日益成为多元的审美教育场所和综合的公共文化休闲空间。
美术馆通过展品“讲述”使观者得到“感知”,但这种 “讲述”不是每个观众都能够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专业研究人员扮演了引导者的角色。通常做法是由策展人和研究人员以讲座的方式介绍展览的目标、相关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内涵。或组织经过培训后的文化义工参与导赏工作。诚然,艺术品的解读有多种可能,导赏起到的只是媒介作用,让观者进入艺术的情境。而对艺术品的欣赏、解读最终还是要由观者来完成。同时,如何使讲解的知识易于为观者接受和吸收也是展览设计师的课题。观众面的多元,使我们要照顾不同探知者的需要。展览不仅要有作品的简介、标识牌,还需提供作品的创作方法、创作背景、创作者的介绍以及作品与同时代艺术品的对比和联系,从而使观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通过立体呈现,获得更深层次的探知体验。
当今社会快餐文化消费盛行,资讯膨胀,能够亲身体验真实的历史,触摸经典的文化遗存和感受新兴艺术现象变得越来越重要。“体验式的趣味观展”已经成为了当下美术馆流行的文化娱乐项目。这种观展方式在原有的精英教育基础上划出一块互动领地,跳出旧有静态的 “看”,结合人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感受,并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设计,让观者可以在充分参与中体验艺术。通过这种方式,观者不仅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而且比端起书本猜想艺术品要直接和有效得多。2002年,香港艺术馆就策划了这样一次教育与体验活动—— “无涯为智—— 吴冠中艺术展”。展览在香港艺术馆与维多利亚海港之间的建筑玻璃上制作出一个个取景框,有兴趣的观众可以随意拿起画笔,在纸张勾画一张与吴冠中取景角度相同的速写,相互之间可以进行对比、讨论。这 样的现场写生活动,比临摹印刷品有效得多。
供给城市社会以美学甚至是历史学的营养,实现市民文化权利,首要的条件是信息渠道畅通,这就要求信息必须以一种便于观者理解的方式进行架构。此外,对于一场展览活动而言,重要的是能使观者感到自己某一方面的知识储备得到丰富和加强。为了使观众能顺利地完成在美术 馆的参观及相关活动,共通性原则是需要被考虑并应用到美术馆内的展示设施、空间设计中的一项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在展示空间设计中应顾及到所有观众,让他们在各种情况、环境或条件下,都能迅速地明了该环境状况(包括展 示品操作、识别系统的辨别、空间的出入等),从而提升美术馆展示的有效性,达到最佳的展示效果。
艺术专业书籍和艺术相关活动影像资料库的建立, 互联网的应用,使人们获得资讯的渠道得以开放资源共 享和信息的完整化,有助于人们鉴赏能力的提高。现代美术馆一般都附有“艺术资源中心“或”数据文献库“,它们将馆藏作品数据化,搜索模块化,并尽可能多地收集相关背景信息,以利于人们对艺术资讯进行对比分析,增强大众对艺术品的认识,鼓励对话及促进相关研究的展开。
四、互动环境的营造
今日,美术展览活动并不局限在美术博物馆或其他艺术机构内,它以动态交流的形式走进生活的各个角落。将美术馆作为营造环境的一元置于城市空间中,城 市因展览活动而灵动鲜活起来,生活因为有艺术活动的介入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建筑、公共装置、雕塑在我们经过的街道、生活的社区上演着艺术盛宴。
关于艺术展览或美术馆本身与城市特质的联系和角色转换,日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日本东京的六本木俨然已成为一大艺术中心区,森美术馆、日本国立新美术馆、三得利美术馆在地图上成三角形。作为崭新的艺术据点, “六本木艺术三角”在城市的街道和公园等地方安放了大量的公共艺术作品,有的作品是永久的,有的则是临时的,让人们参与其中。一个开放式的 架构使美术馆扩展到了整个城市,与城市融合,公共街区和美术馆内部空间进行着无缝链接,并把艺术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有效地促进了城市艺术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现代美术馆正在探寻作为一种新的角色 出现在城市艺术的可能。它与城市标志性景观建筑结合, 融合画廊、咖啡厅、表演剧场、大型商业购物中心、城市景 观瞭望台,配合观光与休闲需求。《假日旅游》 ( Travel Holiday )杂志最新的一次民意调查列出前25家最佳美国博物馆,馆藏内容只是其中一项衡量标准,其他还包括建 筑、演出、餐饮、购物和娱乐。观众进入建筑也就到达了艺术馆,可以获得与身边建筑、绿地等相结合的艺术享受,激起他们对艺术的兴趣。这为培养新的现代艺术爱好者群,刺激艺术的繁荣市场,探索具有知识性、趣味 性且富有亲和力的崭新的美术馆形态提供了平台。
城市的运转过程有众多可以与艺术相关联的大型 活动,如艺术节、文化年,甚至热播的电视剧所涉及到的主题及热门话题。对此,美术馆要有敏锐的触觉,联系热 点,筹划城市活动,给出别样的文化体验。2000 年香港无线电视台电视剧《四大金装才子》热播,香港艺术馆适时推出《书画酬唱—— —虚白斋藏吴门画派作品选》,引发社会互动效应。市民透过电视剧中人物的艺术表演和艺术馆中现实的艺术作品与文物资料进行相互印证,从而获得艺术知识的普及。而在 2000 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 参展者、设计师同样非常重视对互动性的设计。法国馆将设计概念延伸至室外,一艘垂挂着白色纱帘的威尼斯汽船航行在展区之间,供参观者登船参与讨论,此刻展示道具已成为处在主动位置上运动中的主体。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当代美术馆于世界各地兴起。除了传统的收集、保存和教育功能外,美术馆增加了新的功能。美术馆成为集会和活动场所,为人们提供艺术交流平台,也成为城市在全球化的环境中所特有的艺术地标。当代的美术馆展览活动所需具备的特质:开放 性、主题性、可信性、思考性、传播性、互动性、娱乐性,应在美术馆的观展环境中体现出来。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