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记录下的历史与人生
一
前阵看新凤霞写评剧女演员白玉芬与“专捧女戏子”的言小姐的故事,倒是想起本地一个女作家曾经写过的,本地川剧界最后一个乾旦凤云的故事。
说是故事,其实是真人真事。
女作家是这么写的,写得实在妙,我忍不住摘录——
“凤云年轻时,生得眉清目秀、扮相俊美,他擅演青衣、花旦……旧社会,坤伶、乾旦常受到流氓恶棍的欺侮,有的演员唱完戏后不敢回宿舍,去野地露宿。还有伤兵陶某闯进化妆室想侮辱凤云,后经大家费力劝阻,才把陶某弄走。
凤云终身未娶,一则是因为家庭担子重,要供养婶娘、舅舅和侄女;同时也为着不沾女色,保养身子……
同时,作为情感的多元化,凤云也自有取向。凤云有位挚友李齐章,人唤李二哥,绰号李二狗,长凤云几岁,生得高大英武,当过军人,做过袍哥,解放后送外服刑八年,已故世。在李遭逆境时,凤云一直关照他的妻子儿女,相处如家人。李齐章的子女也常来孝敬凤云。”
短短一段“作为情感的多元化,凤云也自有取向”,多么温柔敦厚,也多么通达敞亮,不猎奇,不惊诧,不狗血,情与义,冷与暖,尽在这轻轻的几笔中。
二
我想写的人其实不是凤云,是这位女作家。
也不知道叫她女作家妥不妥当,尽管她已经写了5本书了,仍坚持不入作家协会。
她是上世纪那种“文学女青年”出身,做过二三十年的“文学梦”,有一些散文、小说散见于报刊杂志。50岁时,她从企业退休,立下宏愿要写一部长篇小说,以自己为原型,讲述一个四川女人的爱恨情仇。
然而,长篇小说最考验一个人的综合文学素质,自称“进过厂,下过海,打过工”的她,越写越觉得笔下乏力。
为了搜集素材,锤炼文笔,能唱小调,能画几笔,颇有些“文艺界”朋友的她,把目光瞄准了本地“书画界”和“演艺圈”,准备采访他们,为他们做传立书。
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那些从旧时代走来的老书画人、老艺人的故事,那些风流云散,那些雨打花落,那些江湖情义,那些为主流正道所不容的人和事,最让她动容。
她是女人,姿态亲和,身段柔软,采访老人的时候,多聊几次,人家就愿意同她倾诉,互掏心窝,一些心灵的痛楚与隐秘也不讳言。
同时,她也渐渐发现了本地一片文史资料的模糊甚至空白地带,一段亟待搜集整理并抢救的历史——民国史,准确说,是抗战史。这段历史,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留下了太多的未知和悬念。她要以“平民”视角,去发掘整理表述这段历史。
三
2008年汶川地震时流行这么一句话:川人从未负国,国人绝不负川。而“川人从未负国”中重要内容就是抗战时期川人的奉献。不说四川作为抗战大后方的战略地位,只讲壮士出川,援引新华社的表述,“抗战全面爆发后,四川省主席刘湘为首的川军七个集团军,另有一军一师一旅共40余万人,先后开赴抗战前线浴血奋战,此后四川每年向前方输送青壮年军人,人数居全国之冠。”
但川军多是国军。他们中活着归来的许多人,历经此后数十年屡次运动,惊惧不已,很多很多年里,像躲一个污点,像避一处伤痛,尽量不去触及那段回忆。直到她来了,打开他们的心扉。好些人一旦开言,竟至语不成声,涕泪纵横。
因为牢牢站定了非官方立场,她所做的事,是完全民间的、自费的。
要说艰险,她告诉我一件事,2013年秋天,她坐着“摩的”(以摩托车为“的士”),去大山深处采访两个老兵,天突然下起瓢泼大雨,她紧紧裹紧披肩缩在摩托车的后座上,任由摩托车在盘山小路上转弯、风驰。山路一侧是峭壁,另一侧是悬崖。
“摩的”费用比包车便宜,在乡间更是如此。那一次,她单程的“摩的费”都花了150元钱。——我忘记问她,是怎么回来的。
从此之后,她想过要留下遗嘱再出门。
从省档案馆到各市县档案馆,她一一求访。她说,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对她很好,很尊重,一背篼一背篼地把档案背下来给她翻阅。她就住在省档案馆旁的小旅馆里,天天去抄写。她说如果她的书因为政治立场而出版不了,她要把稿子全部送给档案馆。
最艰难的,还是没钱。她退得早,所有费用都从退休金和积蓄里挤。为了节约开支,她坐慢火车,在拥塞、昏浊的车厢里度过漫长夜晚,住在廉价的小旅馆,一个盒饭就对付一餐……她说起第一次出书,住在县里一个小旅馆中反复改书稿,几乎付不出房租。她说以前生活还算是平顺,直到缺钱了,才知道经济的窘迫伴随着心理的尴尬。
在几本书的附录里,她都有收录为赞助企业写的广告文章。
2014年,她租住在一个噪音极大、尘土飞扬的老小区里,还是临街二楼。客厅里采光暗,大白天也要开灯,隔音效果又差,路人在楼道里走路、说话、吐痰,都像在耳边。在客厅的暗处,还飞着一团团墨蚊。我从未见过她的家人,对于她的家庭事,我直觉不该问。
这年,她已经65岁了,为什么要过这样的生活?
她就在这间隔音效果极差的客厅里,大声说,这个国家不是某个政党某个人的,需要多种声音,她要保留住“锐气、正直、主人翁意识”,“为家乡留一点东西”。
她正正经经跟我讲,一个人只要善良、正直,就能做出一点事来。
我已经很多年没听过人家正经跟我讲这个话了。
四
她有一个好朋友,是在大学里教书的画家。画家形容的她,与我看到的她,是两个人。
画家说她过去爱说爱唱,兴致高的时候喜欢来一首《小河淌水》,能“空舞红袖,轻翩绸扇”,说她喜欢美食,懂穿戴,很有生活情趣,会根据时令做樱桃脯、葡萄酒……
而我认识她时,她嗓子已经变得很粗瘪了,通电话时,我要很费力才能听清她在说什么。有颈椎增生。出门还要带一个大水杯,里面装着药水。
五
前年——2015年的8月,她66岁。书紧赶慢赶地出版了。那是她花费数年时间与心血完成、里面尽是扎扎实实资料与口述记录的本地全民抗战实录,上下两册,一翻开,里面就是密密麻麻的字。
新书发布的时候,她邀请了近十个书中采访过的老兵前来。会场选择在公园里,主持人是她的朋友来义务帮忙,说普通话带口音。
毕竟,她不为官方待见,也没有多余的钱。
当天烈日当头,人声嘈杂。话筒音响效果也不是太好,无论是她说话,还是老兵们讲话,我其实都听得不太清楚,只能不停地鼓掌,鼓掌,鼓掌,好让他们能知道我们的敬重与感激。
六
如她所预料的,这两册书,终究不能上市销售和宣传,她只搞到了香港出版社的书号。
求仁得仁,终无怨。在省档案馆里,应该会有它们的一席之地。
七
而凤云最后一段人生路,她是这样记录和书写的:
“古稀之年的凤云,多年前患脑血栓半瘫,后虽无大碍,却腿部无力,成天倚躺在床上,雇着人护理,也就没出门活动,在回忆中打发日子,高兴时忍不住哼上几句。采访时,凤云即兴小声清唱了《别洞观景》中的唱段:‘青山多雅秀,绿水浪悠悠。刚才间辞别哥哥出洞口,江水淘淘往东流,手把栏杆望江口,梅鹿含花遍山走,猿猴戏耍柳树丘......’凤云面带表情,还配以手姿,韵味犹在。”
凤云于2012年逝世。
前阵看新凤霞写评剧女演员白玉芬与“专捧女戏子”的言小姐的故事,倒是想起本地一个女作家曾经写过的,本地川剧界最后一个乾旦凤云的故事。
说是故事,其实是真人真事。
女作家是这么写的,写得实在妙,我忍不住摘录——
“凤云年轻时,生得眉清目秀、扮相俊美,他擅演青衣、花旦……旧社会,坤伶、乾旦常受到流氓恶棍的欺侮,有的演员唱完戏后不敢回宿舍,去野地露宿。还有伤兵陶某闯进化妆室想侮辱凤云,后经大家费力劝阻,才把陶某弄走。
凤云终身未娶,一则是因为家庭担子重,要供养婶娘、舅舅和侄女;同时也为着不沾女色,保养身子……
同时,作为情感的多元化,凤云也自有取向。凤云有位挚友李齐章,人唤李二哥,绰号李二狗,长凤云几岁,生得高大英武,当过军人,做过袍哥,解放后送外服刑八年,已故世。在李遭逆境时,凤云一直关照他的妻子儿女,相处如家人。李齐章的子女也常来孝敬凤云。”
短短一段“作为情感的多元化,凤云也自有取向”,多么温柔敦厚,也多么通达敞亮,不猎奇,不惊诧,不狗血,情与义,冷与暖,尽在这轻轻的几笔中。
二
我想写的人其实不是凤云,是这位女作家。
也不知道叫她女作家妥不妥当,尽管她已经写了5本书了,仍坚持不入作家协会。
她是上世纪那种“文学女青年”出身,做过二三十年的“文学梦”,有一些散文、小说散见于报刊杂志。50岁时,她从企业退休,立下宏愿要写一部长篇小说,以自己为原型,讲述一个四川女人的爱恨情仇。
然而,长篇小说最考验一个人的综合文学素质,自称“进过厂,下过海,打过工”的她,越写越觉得笔下乏力。
为了搜集素材,锤炼文笔,能唱小调,能画几笔,颇有些“文艺界”朋友的她,把目光瞄准了本地“书画界”和“演艺圈”,准备采访他们,为他们做传立书。
在这个过程中,她发现,那些从旧时代走来的老书画人、老艺人的故事,那些风流云散,那些雨打花落,那些江湖情义,那些为主流正道所不容的人和事,最让她动容。
她是女人,姿态亲和,身段柔软,采访老人的时候,多聊几次,人家就愿意同她倾诉,互掏心窝,一些心灵的痛楚与隐秘也不讳言。
同时,她也渐渐发现了本地一片文史资料的模糊甚至空白地带,一段亟待搜集整理并抢救的历史——民国史,准确说,是抗战史。这段历史,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留下了太多的未知和悬念。她要以“平民”视角,去发掘整理表述这段历史。
三
2008年汶川地震时流行这么一句话:川人从未负国,国人绝不负川。而“川人从未负国”中重要内容就是抗战时期川人的奉献。不说四川作为抗战大后方的战略地位,只讲壮士出川,援引新华社的表述,“抗战全面爆发后,四川省主席刘湘为首的川军七个集团军,另有一军一师一旅共40余万人,先后开赴抗战前线浴血奋战,此后四川每年向前方输送青壮年军人,人数居全国之冠。”
但川军多是国军。他们中活着归来的许多人,历经此后数十年屡次运动,惊惧不已,很多很多年里,像躲一个污点,像避一处伤痛,尽量不去触及那段回忆。直到她来了,打开他们的心扉。好些人一旦开言,竟至语不成声,涕泪纵横。
因为牢牢站定了非官方立场,她所做的事,是完全民间的、自费的。
要说艰险,她告诉我一件事,2013年秋天,她坐着“摩的”(以摩托车为“的士”),去大山深处采访两个老兵,天突然下起瓢泼大雨,她紧紧裹紧披肩缩在摩托车的后座上,任由摩托车在盘山小路上转弯、风驰。山路一侧是峭壁,另一侧是悬崖。
“摩的”费用比包车便宜,在乡间更是如此。那一次,她单程的“摩的费”都花了150元钱。——我忘记问她,是怎么回来的。
从此之后,她想过要留下遗嘱再出门。
从省档案馆到各市县档案馆,她一一求访。她说,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对她很好,很尊重,一背篼一背篼地把档案背下来给她翻阅。她就住在省档案馆旁的小旅馆里,天天去抄写。她说如果她的书因为政治立场而出版不了,她要把稿子全部送给档案馆。
最艰难的,还是没钱。她退得早,所有费用都从退休金和积蓄里挤。为了节约开支,她坐慢火车,在拥塞、昏浊的车厢里度过漫长夜晚,住在廉价的小旅馆,一个盒饭就对付一餐……她说起第一次出书,住在县里一个小旅馆中反复改书稿,几乎付不出房租。她说以前生活还算是平顺,直到缺钱了,才知道经济的窘迫伴随着心理的尴尬。
在几本书的附录里,她都有收录为赞助企业写的广告文章。
2014年,她租住在一个噪音极大、尘土飞扬的老小区里,还是临街二楼。客厅里采光暗,大白天也要开灯,隔音效果又差,路人在楼道里走路、说话、吐痰,都像在耳边。在客厅的暗处,还飞着一团团墨蚊。我从未见过她的家人,对于她的家庭事,我直觉不该问。
这年,她已经65岁了,为什么要过这样的生活?
她就在这间隔音效果极差的客厅里,大声说,这个国家不是某个政党某个人的,需要多种声音,她要保留住“锐气、正直、主人翁意识”,“为家乡留一点东西”。
她正正经经跟我讲,一个人只要善良、正直,就能做出一点事来。
我已经很多年没听过人家正经跟我讲这个话了。
四
她有一个好朋友,是在大学里教书的画家。画家形容的她,与我看到的她,是两个人。
画家说她过去爱说爱唱,兴致高的时候喜欢来一首《小河淌水》,能“空舞红袖,轻翩绸扇”,说她喜欢美食,懂穿戴,很有生活情趣,会根据时令做樱桃脯、葡萄酒……
而我认识她时,她嗓子已经变得很粗瘪了,通电话时,我要很费力才能听清她在说什么。有颈椎增生。出门还要带一个大水杯,里面装着药水。
五
前年——2015年的8月,她66岁。书紧赶慢赶地出版了。那是她花费数年时间与心血完成、里面尽是扎扎实实资料与口述记录的本地全民抗战实录,上下两册,一翻开,里面就是密密麻麻的字。
新书发布的时候,她邀请了近十个书中采访过的老兵前来。会场选择在公园里,主持人是她的朋友来义务帮忙,说普通话带口音。
毕竟,她不为官方待见,也没有多余的钱。
当天烈日当头,人声嘈杂。话筒音响效果也不是太好,无论是她说话,还是老兵们讲话,我其实都听得不太清楚,只能不停地鼓掌,鼓掌,鼓掌,好让他们能知道我们的敬重与感激。
六
如她所预料的,这两册书,终究不能上市销售和宣传,她只搞到了香港出版社的书号。
求仁得仁,终无怨。在省档案馆里,应该会有它们的一席之地。
七
而凤云最后一段人生路,她是这样记录和书写的:
“古稀之年的凤云,多年前患脑血栓半瘫,后虽无大碍,却腿部无力,成天倚躺在床上,雇着人护理,也就没出门活动,在回忆中打发日子,高兴时忍不住哼上几句。采访时,凤云即兴小声清唱了《别洞观景》中的唱段:‘青山多雅秀,绿水浪悠悠。刚才间辞别哥哥出洞口,江水淘淘往东流,手把栏杆望江口,梅鹿含花遍山走,猿猴戏耍柳树丘......’凤云面带表情,还配以手姿,韵味犹在。”
凤云于2012年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