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豆瓣书店
最近上豆瓣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标记和找书。我虽然是一个毕不了业的博士,但不是女权、不养宠物、没人剽窃我、不健身、不在美国、不旅游、自己包括身边的朋友也没有得抑郁症的……别说日记,就连豆瓣广播都不好意思发。最近豆瓣书店的事情友邻中也引发了一阵讨论,虽然是否关门还在等待物业跟有关部门的协商,但是难得逮到一个蹭热点的机会,还是要把握住。
第一知道豆瓣书店是在武汉。07年去华农读本科,刚刚从晋东南一城乡结合部进到一个大城市,刚从理科题海中挣扎出来阴差阳错读一个文科,准备开始装模作样要当一个文化人了,周边的书店只有买教材和教辅的,那些卖旧军事理论课教材和肖秀荣押题的小书店当然满足不了我(话说回来,我还是在华农门口梧桐路里面的旧书店淘到过一套二手的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当时经常去的地方有出版城后面的图书批发市场,武大附中旁边的三联书店,武大信息学部北门外一个院子里的旧书店,华师斜对面广埠屯菜市场楼上的社科书店,以及武大旁边八一路上的豆瓣书店。极偶尔去一趟光谷书城。
自己的学校地处偏远,从宿舍走到校门我都视为畏途,出壕沟基本上就达到诀别亲友、西出阳关的程度了,尤其武汉的公车虽然飞快,但实在是堵,鄙校去武大还要经过街道口,司机再有一颗飞行员的心,也得耐着性子慢慢挪。为了不浪费难得的出行机会,一般一天时间把这些书店都走一遍。早上灌瓶水,食堂过早比平常多吃点,买两个发糕或面包扔进书包里,扭头往校外公车站走,天擦黑才回来,午饭就是带的干粮就凉水。一来那会年轻,身体能折腾,二来是真穷,不饿着就行。
武大旁边的豆瓣书店是在一个半地下的小屋子,虽然门口有牌子,第一次推门进去也小心翼翼的。那时刚刚注册成为豆瓣网用户,不晓得眼前这个书店和网站有何关系,豆瓣网的文艺程度让我相形见绌,这个书店从外面看又没多少书,万一两家相关,也是个逼格爆表的地方,我这土里土气的进去自己尴尬不说,也遭店主不待见。好在推门进去真是一个买书的地方,折扣非常诱人,一般都是四折。书店内部跟外面看一样,店面不大,书也不多,大部分都还没听说过,记得那段时间架上拉美文学类的书很多。我高中是理科,很少读文学、本科那时又刚开始接触社科,自己接触的就窄,而武大豆瓣书店的选择又并不多,其实那几年在武大豆瓣实际买的书并不多,可能加起来也不过十本,不过每次都记得拿书签。
印象最深的是一件小事。记得有次逛,书店里没多少人,我慢悠悠挨着看。架子上有陈原文存的几种,我并不知道陈原是谁,但看介绍跟《读书》有关,《社会语言学》看名字感觉跟社会学也沾点边,好奇下我就站着多翻了翻。这时店员过来,笨拙又热情地推荐,说陈原写的还挺好的。自己那会还是一个跟陌生人说话都羞涩的年轻人,不知道怎么拒绝,人家来推荐,我就只好挑了两本。结完账,把书放书包里,那个店员小哥看见了书包里面的两个面包,问我:“这是午饭吧?”我说是,那个小哥的表情像是发现了同类的欣喜,我也突然有了一种自豪感和归属感,可能穷酸的人大多都虚荣,当时的感觉就像自己做好人好事,而对方恰巧是记者一样。两个人看破又不说破,结账出来,深藏功与名。
之后我路过武大附近总会去逛逛,看看有没有新到什么品相还不错的书,也登记了邮箱,知道了北京和成都还有分店。2011年,来到北京开始研究生的生涯,上午办完报道手续,下午没事便来到成府路找书店,见到了只在书签上见过地址的北大店。北大店的店面比武大的还要小,但是选择丰富了很多,只是武大店的四折变成了这里的五折。因为那年六月份收到录取通知书时才知道自己被调剂到了人类学专业,不像现在很多文艺青年对这个学科充满遐想与瞎想,自己当时很不情愿且一脸懵逼,暑假虽然补了补课,还是对这个学科不了解。于是报道第一天下午我就在豆瓣书店买了店里面不多的几本跟人类学有关的书。
从那时到现在经常去逛,秉持着“贼不走空”的原则,每次去也多多少少带一两本出来。近几年民营书店倒掉的何止豆瓣,我刚到北京那年风入松还无缘相见就已经关掉,11年去南京时南京大学旁边的几家旧书店印象深刻,等14年再去时已经找不到几家了。今天写这个日记,查了一下当年在武汉经常去的几个书店,基本都已经搬迁或关门,我现在去凭吊都找不到地方了。说实话,网店上“满100减30”的各种促销算下来已经比豆瓣书店的折扣还要低了,即便是再便宜,有图书馆有kindle的情况下,购买实体书的需求也大不如前,买回来存放、搬家等都是负担。
有些东西谈不上爱它,但还是怕它完了。逛书店是现在不多的即便宜还能满足自己是“读书人”虚荣的方式了,今天晚上抽空去了豆瓣书店一趟,顾客是我见过最多的一次。买了套群众版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明亮的对话》、《西部招妻》以及《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加起来的钱还不够往东走走去五道口喝两杯,世事艰难,大家都不好过,作为一个被服务过的读者,能做的也就这么多了。
-
cnniuge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1-15 11: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