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永远的女先生
近年来明显很少感受到读书的愉悦,读书动力不足兴趣也不高,一本过去花不了几小时的小册子会读个半年几个月。当然有书的内容原因,但购买阅读这些书也是由于自己兴趣而选择!这种境况忽然有所改观,前些天仅花了三个睡前个把小时,竟然很快读完了22万多字的《杨绛,永远的女先生》,创下了近年读书记录。一本由众人回忆文章编成的书,能有欲罢不能的阅读感,这只能是因为书的主角,杨绛先生。
105岁的杨绛先生去世后,作为她的一名读者自然想了解的更多,特别是在她百岁前后,在公众面前曝光日渐减少,而这本由亲朋好友从他们的角度提供的先生生前身后的点点滴滴,生动而亲切,足以引发读者的兴趣。虽然未必满足所有读者的期待,就我已经相当满意了。我从书中再次感受到先生的魅力,当我们仨在人世间分离的时候,先生和常人一样悲痛哀伤,但她又和常人不一样,通过翻译《斐多》既排遣了自己的思念又寄托了自己的思念,由此她对人生对死亡对灵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写下了《走到人生边上》一书,其时已是近百岁高龄,这就非常人可比。
这简直是个神话,她曾写道 ,钱钟书逃走了,我不能也逃走,要留下打扫战场。从88岁开始一直到105岁,在她主持下,《钱钟书集》出版了,《宋诗纪事补正》、《宋诗纪事补订》出版以,《围城》汉英对照本出版了,包括《容安馆札记》、《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等整整72世册的《钱钟书手稿集》也于她生前出齐。这期间,她自己的译著如《斐多》、《我们仨》直到《杨绛文集》、《杨绛全集》也先后问世。她给自己的小说《洗澡》写了后传,试图打消后来人续写的企图;她阻止了她和钱先生的信件手稿拍卖,并处理了钱和她的所有私人信件和日记,以维护他们的隐私权;她还为认定了钱钟书传作者,把自己的经历授权给了吴学昭,她想以一己之力为“我们仨”盖棺论定。最后她甚至把家里的所有家当处理都一一做了安排,她把这个战场打扫的何等干净,然后从容地干干净净地奔赴团圆。
有时或想,钱、杨伉俪何以成为传奇?世上夫妻学者、学术世家并非罕见,即使如钱钟书先生的学问,自古至今也有可比,可无论如何还真没见过像他们夫妻二位的影响力,我想这种影响力不会止于当代。这一切应该是因为有了杨绛先生,尽管在女作家学者中超越杨绛先生的也大有人在。
此书的作者自然是杨绛先生的粉丝,对于杨绛先生的颂扬也在情理之中。好在这些赞颂基本没有大话套话,概念评价之类,生动自然,立体地勾勒出杨绛先生作为学者作家作为妻子母亲作为百岁老人的种种形态,文章中她那较真仔细,才思敏捷,幽默机智,天真可爱等形象呼之欲出。当然作为粉丝,对传主的谥美之词也在所难免,可以理解。不过针对社会上对钱杨的一些争议,不少作者出于维护传主的形象而进行的辩解显得有些过于明显。比如对二人在那个时代特别是文革的表现提出的道德要求,这也牵涉到如何看待知识分子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比如杨绛先生翻译采用意译的方法翻译界有不同意见,这当然可以讨论,这也是一种流派;比如对隐私权的处理方面,包括私下的议论与公开的态度不同,更不允许外人借用他们的名义,等等。这是否有点多虑,虽说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也虽说,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假作真来真亦假。但这些不是靠一时的辩驳能够一锤定音的,比如对胡适先生也可以批评他对政治对首脑走的很近,但也不影响他作为知识分子应有的品质和贡献。
好在老人生前已经的把话撂在那儿,自己的形象自己维护,在打扫战场时她已经表明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意见。可能这些意见不一定正确,但是她本人的态度,后人在研究中不能不认真对待。其实这也牵涉钱杨两位先生的学术精神,就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要求追求最完美的呈现。联想到有议论质疑钱钟书作为学问大家,为何没有大作品。也有为之辩解,《管锥编》难道不是?从一方面看,1949年以来,钱先生除了《宋诗选注》及少许论文外,也就只有《管锥编》,或许与他的声望不能匹配,我们总不能说一部顶一万部吧,当然他还想完成的更多。但从另一方面看,大概是受到种种限制,他采取了修订完善自己的作品这个路径,而不像有些学者顾不及自身走过的路,却不断开拓自己的思想,形成新的作品。在增订《谈艺录》后,他又对《管锥编》进行修订,使之不断扩充完善。这种爱惜羽毛的做派在老一代学者身上也不罕见。杨绛先生打扫战场的做法是否也可作如是观。
105岁的杨绛先生去世后,作为她的一名读者自然想了解的更多,特别是在她百岁前后,在公众面前曝光日渐减少,而这本由亲朋好友从他们的角度提供的先生生前身后的点点滴滴,生动而亲切,足以引发读者的兴趣。虽然未必满足所有读者的期待,就我已经相当满意了。我从书中再次感受到先生的魅力,当我们仨在人世间分离的时候,先生和常人一样悲痛哀伤,但她又和常人不一样,通过翻译《斐多》既排遣了自己的思念又寄托了自己的思念,由此她对人生对死亡对灵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写下了《走到人生边上》一书,其时已是近百岁高龄,这就非常人可比。
这简直是个神话,她曾写道 ,钱钟书逃走了,我不能也逃走,要留下打扫战场。从88岁开始一直到105岁,在她主持下,《钱钟书集》出版了,《宋诗纪事补正》、《宋诗纪事补订》出版以,《围城》汉英对照本出版了,包括《容安馆札记》、《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等整整72世册的《钱钟书手稿集》也于她生前出齐。这期间,她自己的译著如《斐多》、《我们仨》直到《杨绛文集》、《杨绛全集》也先后问世。她给自己的小说《洗澡》写了后传,试图打消后来人续写的企图;她阻止了她和钱先生的信件手稿拍卖,并处理了钱和她的所有私人信件和日记,以维护他们的隐私权;她还为认定了钱钟书传作者,把自己的经历授权给了吴学昭,她想以一己之力为“我们仨”盖棺论定。最后她甚至把家里的所有家当处理都一一做了安排,她把这个战场打扫的何等干净,然后从容地干干净净地奔赴团圆。
有时或想,钱、杨伉俪何以成为传奇?世上夫妻学者、学术世家并非罕见,即使如钱钟书先生的学问,自古至今也有可比,可无论如何还真没见过像他们夫妻二位的影响力,我想这种影响力不会止于当代。这一切应该是因为有了杨绛先生,尽管在女作家学者中超越杨绛先生的也大有人在。
此书的作者自然是杨绛先生的粉丝,对于杨绛先生的颂扬也在情理之中。好在这些赞颂基本没有大话套话,概念评价之类,生动自然,立体地勾勒出杨绛先生作为学者作家作为妻子母亲作为百岁老人的种种形态,文章中她那较真仔细,才思敏捷,幽默机智,天真可爱等形象呼之欲出。当然作为粉丝,对传主的谥美之词也在所难免,可以理解。不过针对社会上对钱杨的一些争议,不少作者出于维护传主的形象而进行的辩解显得有些过于明显。比如对二人在那个时代特别是文革的表现提出的道德要求,这也牵涉到如何看待知识分子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比如杨绛先生翻译采用意译的方法翻译界有不同意见,这当然可以讨论,这也是一种流派;比如对隐私权的处理方面,包括私下的议论与公开的态度不同,更不允许外人借用他们的名义,等等。这是否有点多虑,虽说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也虽说,在一定的时间空间里,假作真来真亦假。但这些不是靠一时的辩驳能够一锤定音的,比如对胡适先生也可以批评他对政治对首脑走的很近,但也不影响他作为知识分子应有的品质和贡献。
好在老人生前已经的把话撂在那儿,自己的形象自己维护,在打扫战场时她已经表明了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意见。可能这些意见不一定正确,但是她本人的态度,后人在研究中不能不认真对待。其实这也牵涉钱杨两位先生的学术精神,就是根据自己的审美要求追求最完美的呈现。联想到有议论质疑钱钟书作为学问大家,为何没有大作品。也有为之辩解,《管锥编》难道不是?从一方面看,1949年以来,钱先生除了《宋诗选注》及少许论文外,也就只有《管锥编》,或许与他的声望不能匹配,我们总不能说一部顶一万部吧,当然他还想完成的更多。但从另一方面看,大概是受到种种限制,他采取了修订完善自己的作品这个路径,而不像有些学者顾不及自身走过的路,却不断开拓自己的思想,形成新的作品。在增订《谈艺录》后,他又对《管锥编》进行修订,使之不断扩充完善。这种爱惜羽毛的做派在老一代学者身上也不罕见。杨绛先生打扫战场的做法是否也可作如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