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犯了无法挽回的错,连哭的资格都没有了么?
海边的曼彻斯特观后感
《Manchester by the Sea》
就在昨天,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将要举行,有哪些电影作品入围我并没有关注。在刷豆瓣的时候,首页就是奥斯卡的相关解读和相关有竞争性的作品。我点开来,看到了《海边的曼彻斯特》,不认识这部电影的演员,也不知道是哪个国家的电影,但就是对这个名字感兴趣,《简-爱》这部小说的男主是不是罗切斯特?不记得了,只是觉得挺相似,于是对曼彻斯特这个名字有些莫名的期待。就这样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选了这部电影,去电影天堂搜索,真的有,然后下载。在周末的晚上,洗刷完毕,上床抱着电脑,开始了我的观影之旅。
5分钟过去了。。。10分钟过去了。。。太压抑了。。一个敏感、似乎有点’邋遢’的修水工,和我之前想的浪漫气息完全不符,我在脑子里忽然转出这样一个念头,在这样一个宁静愉悦的周末晚上,要不要看这么压抑的电影?再说,男主并不帅,一脸忧伤、一脸敏感,看见他的脸,就像看见了阴天的乌云。但我还是坚持了,因为我抱着这样的想法:这肯定是讲述一个沉默寡言的男人,最后遇到美丽的姑娘,之后陷入爱河的烂漫爱情故事,肯定温暖而感人,我坚持了下去。现在,我为我的坚持而感到庆幸,虽然剧情和我的想法完全背道而驰。
故事不是按照大部分电影那样,正常的、层层递进的叙事风格讲述,而是在一条主线上不断穿插发生在男主身上的人和事。从一开始觉得这个人的沉默寡言、这个人的敏感和倔强,到这个故事不断递进,看到这个人的勇于担当、这个人的隐忍甚至伪装,直至最后理解这个男人的深深的愧疚和自责。我看的满面泪水,故事并没有高潮,但就是这样平凡的讲述过程不断的把观影者的情绪随着男主出色的表演不断地累积起来,直到最后我难以承受,甚至心疼这个男人。我看到泪奔的状态,是在他和她妻子在路口偶遇,妻子向她道歉,道歉她当时说过的那些令人心碎的话。他的表演,简直达到了无法预想的高度,我难以想象这是由一个演员进行的艺术表达而不是真情流露,他理解他的妻子,他不承认他心碎,他不承认他没有放下那些事。然后,他落荒而逃了。他依然爱着他的妻子,依然爱着他的孩子,可他犯的错连他自己都无法释怀。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是怀着愧疚的心生活一生,有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赎罪,我以前不相信,现在我信了。
从头到尾,如果没记错的话李·钱德勒只哭过一次,就是知道妻子再婚,并生了宝宝,他在酒吧故意滋事,被打,在哥哥的朋友家痛哭的那一次。当他在医院听到哥哥去世的消息、当他站在燃烧的房子旁看着消防员抱着他的两个孩子的尸体出来,他都非常冷静,什么也不说,冷静的看着妻子撕心裂肺的痛哭,在警察局没有痛哭流涕而只是讲述,电影只是用在警局的夺枪自杀的镜头,简略而又给人印象深刻的表露了他对这场大火的态度。包括之后他听到哥哥去世之后,冷静有条理的处理和安排哥哥的后事。电影并没有给李·钱德勒情感太多的流露。我觉得无论是导演还是编剧都太残忍,居然连哭都不让,连哭都是奢侈的。如果犯了无法挽回的错,连哭的资格都没有了么?
李·钱德勒的哥哥因病去世,而他作为监护人不得不照顾失去父亲的侄子。当他知道哥哥把侄子的监护权给他的时候他难以相信,他想离开曼彻斯特,可拥有监护权是不可能离开这里,而他不可能在波士顿和曼彻斯特往返。可他是疼爱侄子的,他和小时候的侄子在哥哥的船上打闹嬉笑,可现在他和侄子无法交流,甚至无法进行深度沟通。前后的反差,不知是他的变化还是侄子的长大?个中原因,相信观看的人自然能有所定论。侄子Patrick在爸爸还没入土之前,就开始和朋友喝酒玩耍,晚上和小女友约会,我觉得当时男主是不理解的,但他仍然接受并允许,甚至答应帮Patrick说谎。他理解侄子的伪装,他很疼爱他的每一个家人,即使他抗拒和Patrick的小女友的妈妈聊天,但在Patrick的强烈要求下,他还是帮了他。他的爱还表现在,帮Patrick留住哥哥的船,修了船上的发动机等等一些细节上。
这里,要穿插说一下的是男主的侄子Patrick,虽然电影表现的很少,但他似乎也继承了他们家族所具有的特质,对待亲情寡言、善于隐藏真实情感,甚至冷厉。记得lee带Patrick出现在停尸间的那一幕,Patrick的冷静、闪躲,似乎是Lee的缩影,他们对待真实情感的处理方式都是自我封闭闪躲,Patrick在停尸间停留的时间,甚至比Lee还短,同样的进入停尸间,两人对于这个躺在冰冷的停尸柜里的至亲的人,表露情感的方式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别出心裁。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巧妙之一,在最应该宣泄情感的地方,都偷偷的隐藏,让观看者自我积累情感,直至找到故事泪奔的爆发点。有时候我觉得小Patrick就是在年轻版的Lee,因为他们处理情感的方式太过相似,只是两人在不同的年龄里遇到了不同的事。
我本以为他会因为侄子和妻子的种种,最后能够释然自己,留在曼彻斯特小镇。可,并没有,这就是剧本的伟大之处。让一个男人,永远的活在愧疚之中。其实这也是生活,一些事情可能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轨迹,可最终都不会做出改变,Patrick可能因为朋友,而Lee因为愧疚和自责。但,他们彼此之间仍然关爱。这也是我们现实社会中部分人对于亲情的真实表达方式之一。
电影的拍摄我觉得挺特别,似乎很多都是逆光拍摄(我瞎猜。。我对拍摄一点不懂)。但都美的无可挑剔,如图一图二。在看电影的时候,突发奇想,截了几个图。电影自始至终色调都比较冷,白白的波士顿的雪景,海边冷冽的风,曼彻斯特寒冷的夜晚,等等都与电影剧情所散发的气质相契合。
之上说的都是电影本身和角色以及剧情,接下来要说一下电影反应的道理。以下都是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一个犯了无法弥补的错的人,是不是应该得到救赎和理解?
人生命过程中会发生很多不幸的事,也会犯很多错误。有些错误随着时间的变化,会被人理解,甚至最后忘记。可有些错误,无法挽回。这些错误可能造成了家庭的破裂、可能造成一个人的心永远的支离破碎,就像破镜不能重圆。在这些无法挽回的错误中,有些涉事者可能心怀愧疚一生,也有些人可能理所应当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就像苏童的《黄雀记》,柳生一开始还愧疚保润替他坐牢的事,可渐渐地他会觉得他都为他爷爷做了那么多事,他对保润的愧疚渐渐地变淡了,觉得保润为他坐牢也值了,可他没有站在保润的角度去想,保润的坐牢导致了保润家的支离破碎,爷爷疯了,爸爸死了,妈妈改嫁了。保润的家都没了。这样的痛苦有人替保润想过么?。。。。。。。额,扯远了,回到救赎这个话题上,《海边的曼彻斯特》这部电影的高度,就在这里,一个人犯的错,即使有些人理解了、包容了,可存在这样一类人,他无法饶恕自己,他无法为当时自己犯的错找个理由忘记。这类人是伟大的,由衷的敬佩这类人,可这类人活的太苦楚,看了让人怜悯和心疼。
在网上看到有人写道:“每个人都有权利不与自己的过去和解”,也挺有道理。
我下班,写完这个,就看到了89届奥斯卡的各项新闻,当然包括乌龙事件。。。《爱乐之城》是这次奥斯卡的最大赢家,包揽了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艾玛·斯通)、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原创配乐、最佳原创歌曲6项大奖。《月光男孩》拿下最佳影片,《海边的曼彻斯特》卡西·阿弗莱克拿下影帝,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就这样结束了。。。新一轮电影又来袭。。
不喜勿喷,,,,,手下留情啊。。。。。。。。
《Manchester by the Sea》
就在昨天,第89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将要举行,有哪些电影作品入围我并没有关注。在刷豆瓣的时候,首页就是奥斯卡的相关解读和相关有竞争性的作品。我点开来,看到了《海边的曼彻斯特》,不认识这部电影的演员,也不知道是哪个国家的电影,但就是对这个名字感兴趣,《简-爱》这部小说的男主是不是罗切斯特?不记得了,只是觉得挺相似,于是对曼彻斯特这个名字有些莫名的期待。就这样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选了这部电影,去电影天堂搜索,真的有,然后下载。在周末的晚上,洗刷完毕,上床抱着电脑,开始了我的观影之旅。
5分钟过去了。。。10分钟过去了。。。太压抑了。。一个敏感、似乎有点’邋遢’的修水工,和我之前想的浪漫气息完全不符,我在脑子里忽然转出这样一个念头,在这样一个宁静愉悦的周末晚上,要不要看这么压抑的电影?再说,男主并不帅,一脸忧伤、一脸敏感,看见他的脸,就像看见了阴天的乌云。但我还是坚持了,因为我抱着这样的想法:这肯定是讲述一个沉默寡言的男人,最后遇到美丽的姑娘,之后陷入爱河的烂漫爱情故事,肯定温暖而感人,我坚持了下去。现在,我为我的坚持而感到庆幸,虽然剧情和我的想法完全背道而驰。
故事不是按照大部分电影那样,正常的、层层递进的叙事风格讲述,而是在一条主线上不断穿插发生在男主身上的人和事。从一开始觉得这个人的沉默寡言、这个人的敏感和倔强,到这个故事不断递进,看到这个人的勇于担当、这个人的隐忍甚至伪装,直至最后理解这个男人的深深的愧疚和自责。我看的满面泪水,故事并没有高潮,但就是这样平凡的讲述过程不断的把观影者的情绪随着男主出色的表演不断地累积起来,直到最后我难以承受,甚至心疼这个男人。我看到泪奔的状态,是在他和她妻子在路口偶遇,妻子向她道歉,道歉她当时说过的那些令人心碎的话。他的表演,简直达到了无法预想的高度,我难以想象这是由一个演员进行的艺术表达而不是真情流露,他理解他的妻子,他不承认他心碎,他不承认他没有放下那些事。然后,他落荒而逃了。他依然爱着他的妻子,依然爱着他的孩子,可他犯的错连他自己都无法释怀。这个世界上真的有人是怀着愧疚的心生活一生,有的人的一生就是在赎罪,我以前不相信,现在我信了。
![]() |
从头到尾,如果没记错的话李·钱德勒只哭过一次,就是知道妻子再婚,并生了宝宝,他在酒吧故意滋事,被打,在哥哥的朋友家痛哭的那一次。当他在医院听到哥哥去世的消息、当他站在燃烧的房子旁看着消防员抱着他的两个孩子的尸体出来,他都非常冷静,什么也不说,冷静的看着妻子撕心裂肺的痛哭,在警察局没有痛哭流涕而只是讲述,电影只是用在警局的夺枪自杀的镜头,简略而又给人印象深刻的表露了他对这场大火的态度。包括之后他听到哥哥去世之后,冷静有条理的处理和安排哥哥的后事。电影并没有给李·钱德勒情感太多的流露。我觉得无论是导演还是编剧都太残忍,居然连哭都不让,连哭都是奢侈的。如果犯了无法挽回的错,连哭的资格都没有了么?
![]() |
这个镜头有没有很美? |
李·钱德勒的哥哥因病去世,而他作为监护人不得不照顾失去父亲的侄子。当他知道哥哥把侄子的监护权给他的时候他难以相信,他想离开曼彻斯特,可拥有监护权是不可能离开这里,而他不可能在波士顿和曼彻斯特往返。可他是疼爱侄子的,他和小时候的侄子在哥哥的船上打闹嬉笑,可现在他和侄子无法交流,甚至无法进行深度沟通。前后的反差,不知是他的变化还是侄子的长大?个中原因,相信观看的人自然能有所定论。侄子Patrick在爸爸还没入土之前,就开始和朋友喝酒玩耍,晚上和小女友约会,我觉得当时男主是不理解的,但他仍然接受并允许,甚至答应帮Patrick说谎。他理解侄子的伪装,他很疼爱他的每一个家人,即使他抗拒和Patrick的小女友的妈妈聊天,但在Patrick的强烈要求下,他还是帮了他。他的爱还表现在,帮Patrick留住哥哥的船,修了船上的发动机等等一些细节上。
这里,要穿插说一下的是男主的侄子Patrick,虽然电影表现的很少,但他似乎也继承了他们家族所具有的特质,对待亲情寡言、善于隐藏真实情感,甚至冷厉。记得lee带Patrick出现在停尸间的那一幕,Patrick的冷静、闪躲,似乎是Lee的缩影,他们对待真实情感的处理方式都是自我封闭闪躲,Patrick在停尸间停留的时间,甚至比Lee还短,同样的进入停尸间,两人对于这个躺在冰冷的停尸柜里的至亲的人,表露情感的方式真的可以称得上是别出心裁。这就是这部电影的巧妙之一,在最应该宣泄情感的地方,都偷偷的隐藏,让观看者自我积累情感,直至找到故事泪奔的爆发点。有时候我觉得小Patrick就是在年轻版的Lee,因为他们处理情感的方式太过相似,只是两人在不同的年龄里遇到了不同的事。
我本以为他会因为侄子和妻子的种种,最后能够释然自己,留在曼彻斯特小镇。可,并没有,这就是剧本的伟大之处。让一个男人,永远的活在愧疚之中。其实这也是生活,一些事情可能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轨迹,可最终都不会做出改变,Patrick可能因为朋友,而Lee因为愧疚和自责。但,他们彼此之间仍然关爱。这也是我们现实社会中部分人对于亲情的真实表达方式之一。
电影的拍摄我觉得挺特别,似乎很多都是逆光拍摄(我瞎猜。。我对拍摄一点不懂)。但都美的无可挑剔,如图一图二。在看电影的时候,突发奇想,截了几个图。电影自始至终色调都比较冷,白白的波士顿的雪景,海边冷冽的风,曼彻斯特寒冷的夜晚,等等都与电影剧情所散发的气质相契合。
之上说的都是电影本身和角色以及剧情,接下来要说一下电影反应的道理。以下都是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一个犯了无法弥补的错的人,是不是应该得到救赎和理解?
人生命过程中会发生很多不幸的事,也会犯很多错误。有些错误随着时间的变化,会被人理解,甚至最后忘记。可有些错误,无法挽回。这些错误可能造成了家庭的破裂、可能造成一个人的心永远的支离破碎,就像破镜不能重圆。在这些无法挽回的错误中,有些涉事者可能心怀愧疚一生,也有些人可能理所应当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就像苏童的《黄雀记》,柳生一开始还愧疚保润替他坐牢的事,可渐渐地他会觉得他都为他爷爷做了那么多事,他对保润的愧疚渐渐地变淡了,觉得保润为他坐牢也值了,可他没有站在保润的角度去想,保润的坐牢导致了保润家的支离破碎,爷爷疯了,爸爸死了,妈妈改嫁了。保润的家都没了。这样的痛苦有人替保润想过么?。。。。。。。额,扯远了,回到救赎这个话题上,《海边的曼彻斯特》这部电影的高度,就在这里,一个人犯的错,即使有些人理解了、包容了,可存在这样一类人,他无法饶恕自己,他无法为当时自己犯的错找个理由忘记。这类人是伟大的,由衷的敬佩这类人,可这类人活的太苦楚,看了让人怜悯和心疼。
![]() |
那难得的一笑,让人有点欣慰 |
在网上看到有人写道:“每个人都有权利不与自己的过去和解”,也挺有道理。
![]() |
他们就这样结束了 |
我下班,写完这个,就看到了89届奥斯卡的各项新闻,当然包括乌龙事件。。。《爱乐之城》是这次奥斯卡的最大赢家,包揽了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艾玛·斯通)、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原创配乐、最佳原创歌曲6项大奖。《月光男孩》拿下最佳影片,《海边的曼彻斯特》卡西·阿弗莱克拿下影帝,一年一度的奥斯卡就这样结束了。。。新一轮电影又来袭。。
不喜勿喷,,,,,手下留情啊。。。。。。。。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