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第六章 沉默在尖叫 读书笔记 ——家暴、家庭与女权
《看见》第六章 沉默在尖叫 读书笔记
——家暴、家庭与女权
柴静的《看见》是一本短篇合集,是一篇篇其记者职业生涯见闻的深入描述和思考。
今天看的《沉默在尖叫》讲述的是家庭暴力。沉默是指家暴承受者一直在沉默,而尖叫指的是沉默到临界点后爆发出的足以吞噬施暴者的黑暗力量。
安华,二十年的家暴受害者。丈夫曾拿酒瓶砸安华的脸,酒瓶碎了,酒流一脸,玻璃渣子戳瞎了眼睛。丈夫最后一次意欲施暴,沉默的安华爆发了,连同自己十四岁的儿子绑了丈夫,当着儿子的面捅了丈夫27刀。
结局呢?
丈夫死亡,安华被判无期,全村人甚至丈夫的母亲替安华求情,无果。儿子流浪街头,结局类似于——“我问打架最狠的那个:‘你不怕死?’‘不怕。’他头一昂。他不是不怕,他连生死的概念都没有,所以也不会有悲悯之心。” “我带他们(十九、十六的儿女)去了探视室。两个孩子看见穿着囚服的妈,老远就哭了,一边走一边像娃娃一样仰着脸喊‘妈,妈’。” “死去的男人,失去自由的女人,留下的就是这样的老老少少。安冬腊月,连一块烧的煤都没有,没有钱买。”
小豆,十五岁嫁给丈夫。丈夫从不允许小豆跟别人说话,男人不行,女人也不行,小豆的家人都不行。丈夫扒了小豆的衣服吊起来打,小豆“扭着身子尽量让他打在背上,尽量不叫,怕别人听见羞耻。他从不打她的脸,打得很冷静,反正夜还长,噗,噗噗。”
她最怕的不是打,而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来。
X虐待最让人受不了的不是身体的伤害,燕青说:“他侮辱我。”
那么,施暴者,丈夫,在施暴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呢?“以为她会说,是宣泄的满足。”结果她说:“他总是有点绝望的感觉。”施暴者,也想摆脱自己,也不希望这个事情发生。他说我自己也控制不了我,我干嘛非伤害别人啊。每次施暴后的这一点后悔之色,让女人能够几十年吮吸着一点期望活下来。但是下一次更狠。
“疯狂英语”李阳,家暴美籍妻子Kim,“我当时想我不能让她有反抗,我要一次性把她制服。”被问及是否太大男子主义,他说“大男子主义也是这个文化给我的,不是我自己要大男子主义”。李阳说他对家庭的理解是“成功,一定是唯一的标准”。“不是爱吗?”作者问。“真正的爱是带来巨大的成功。”他公开在媒体上说不爱妻子,结婚是为了“中美教育的比较”。
摘抄:
1、“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家庭是人类生活最亲密的部分,为什么会给彼此带来残酷的伤害?”
2、全世界都存在难以根除的家庭暴力,没有任何婚姻制度可以承诺给人幸福,但应该有制度使人可以避免极端的不幸。——关乎家暴
3、人性里从来不会只有恶或者善,但是恶得不到抑制,就会吞吃别人的恐惧长大,尖牙啃咬着他们身体里的善,和着一口一口的酒咽下去。
4、“我要记得,我当初为什么要这个男人。”——关乎爱情,家庭,初心
5、“不是女人才关心女人,是人应该关心人”——关乎女权
笔者感悟:
1、家庭
同上次讨论讲过的,家庭、事业这两样,对男人来说就像人生大厦的地基和高度。
家庭是基础,是大后方,是纵深与稳固。凝结家庭的是夫妻的感情,是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携手共进。最不济最不济,用前女友的话说,是一个人的人品,是责任心是担当。事业是高度,是奋勇向前与百折不挠,是山登绝巅我为峰。
考量一个人的事业,用得上“成功”与“不成功”,但不能用在婚姻,而李阳对待婚姻的态度,用的是对待事业的态度。
愿每个善良的姑娘都能嫁给爱情。
2、家暴
笔者一直坚持:婚恋双方能够长久的基础应该是“独立而平等”。独立,经济独立,精神独立。平等,人格平等,在一起并没有谁高攀谁也没有谁屈就谁,身边的人事跟你平等的人。
有了这两个基础,再去谈互相依赖,精神依托,经济互助。
而,有了以上两个基础,遭遇家暴,至少,你是有能力出走的,有能力独自生存而不需要依附于对方的。这也是我一直不赞同女性在婚后放弃自己的工作,隔绝与外界的接触的原因。
3、女权
中国千年以来的文化传承,乃至如今的主流舆论,明着暗着都是支持男权社会的。甚至绝大多数女性自己也都默认并延续男权社会。最典型的例子:“我负责貌美如花,你负责赚钱养家。”“我凭什么要拿自己的青春陪着你一起成长”。
(以下为部分情况)二十出头刚毕业的年纪,差不多是多数女性(尤其是认同男权社会的女性)一生中最光彩的年纪:青春、艳丽、女性的生殖属性处于顶峰水平,同时又没有买房娶妻的压力,一人挣钱一人花,挣5000花4000就可以说自己好节俭了。而同年纪的男性,却差不多是人生中最灰暗的年纪:刚毕业没几年,拿着三五千块钱的工资,要房没房要车没车要存款没存款,一个月挣8000存4000,到年底一算才特么存了个厕所。而这一切到30岁开始扭转,到40岁会直接反转:女的年老色衰,当初依靠姿色钓上的金龟婿在外花天酒地对自己不闻不问。男的呢,只要混得不太差,事业上有了一定高度,阅历带来的沉稳与气场,更是迷倒初出茅庐的小姑娘一大片,正所谓男人四十一朵花。
那形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男权社会。
男权社会中,对男的要求:钱(社会价值),对女的要求:颜(生育价值)。二十多岁,女性的生育价值处于顶峰而同龄男性的社会价值几乎为零。四十多岁,男性的社会价值处于顶峰而同龄女性的生育价值几乎为零。
怎么改变?平权。
当我们的社会不再拿挣多少钱,当什么官,开什么车,住多大房子来衡量男人的时候;也不再拿颜值几分,三围多少,貌美肤白气质佳否,柳腰丰臀大长腿不来衡量女人的时候。当不论男女,介绍人介绍起来说的是这人多么有思想,多么有能力,多么有责任心有担当的时候。这一切才会消失。
但估计我们看不到那一天。
最后,抄录一首《致橡树》送给大家:
《致橡树》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吹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家暴、家庭与女权
柴静的《看见》是一本短篇合集,是一篇篇其记者职业生涯见闻的深入描述和思考。
今天看的《沉默在尖叫》讲述的是家庭暴力。沉默是指家暴承受者一直在沉默,而尖叫指的是沉默到临界点后爆发出的足以吞噬施暴者的黑暗力量。
安华,二十年的家暴受害者。丈夫曾拿酒瓶砸安华的脸,酒瓶碎了,酒流一脸,玻璃渣子戳瞎了眼睛。丈夫最后一次意欲施暴,沉默的安华爆发了,连同自己十四岁的儿子绑了丈夫,当着儿子的面捅了丈夫27刀。
结局呢?
丈夫死亡,安华被判无期,全村人甚至丈夫的母亲替安华求情,无果。儿子流浪街头,结局类似于——“我问打架最狠的那个:‘你不怕死?’‘不怕。’他头一昂。他不是不怕,他连生死的概念都没有,所以也不会有悲悯之心。” “我带他们(十九、十六的儿女)去了探视室。两个孩子看见穿着囚服的妈,老远就哭了,一边走一边像娃娃一样仰着脸喊‘妈,妈’。” “死去的男人,失去自由的女人,留下的就是这样的老老少少。安冬腊月,连一块烧的煤都没有,没有钱买。”
小豆,十五岁嫁给丈夫。丈夫从不允许小豆跟别人说话,男人不行,女人也不行,小豆的家人都不行。丈夫扒了小豆的衣服吊起来打,小豆“扭着身子尽量让他打在背上,尽量不叫,怕别人听见羞耻。他从不打她的脸,打得很冷静,反正夜还长,噗,噗噗。”
她最怕的不是打,而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来。
X虐待最让人受不了的不是身体的伤害,燕青说:“他侮辱我。”
那么,施暴者,丈夫,在施暴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觉呢?“以为她会说,是宣泄的满足。”结果她说:“他总是有点绝望的感觉。”施暴者,也想摆脱自己,也不希望这个事情发生。他说我自己也控制不了我,我干嘛非伤害别人啊。每次施暴后的这一点后悔之色,让女人能够几十年吮吸着一点期望活下来。但是下一次更狠。
“疯狂英语”李阳,家暴美籍妻子Kim,“我当时想我不能让她有反抗,我要一次性把她制服。”被问及是否太大男子主义,他说“大男子主义也是这个文化给我的,不是我自己要大男子主义”。李阳说他对家庭的理解是“成功,一定是唯一的标准”。“不是爱吗?”作者问。“真正的爱是带来巨大的成功。”他公开在媒体上说不爱妻子,结婚是为了“中美教育的比较”。
摘抄:
1、“家庭是最小的社会单元”“家庭是人类生活最亲密的部分,为什么会给彼此带来残酷的伤害?”
2、全世界都存在难以根除的家庭暴力,没有任何婚姻制度可以承诺给人幸福,但应该有制度使人可以避免极端的不幸。——关乎家暴
3、人性里从来不会只有恶或者善,但是恶得不到抑制,就会吞吃别人的恐惧长大,尖牙啃咬着他们身体里的善,和着一口一口的酒咽下去。
4、“我要记得,我当初为什么要这个男人。”——关乎爱情,家庭,初心
5、“不是女人才关心女人,是人应该关心人”——关乎女权
笔者感悟:
1、家庭
同上次讨论讲过的,家庭、事业这两样,对男人来说就像人生大厦的地基和高度。
家庭是基础,是大后方,是纵深与稳固。凝结家庭的是夫妻的感情,是相互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携手共进。最不济最不济,用前女友的话说,是一个人的人品,是责任心是担当。事业是高度,是奋勇向前与百折不挠,是山登绝巅我为峰。
考量一个人的事业,用得上“成功”与“不成功”,但不能用在婚姻,而李阳对待婚姻的态度,用的是对待事业的态度。
愿每个善良的姑娘都能嫁给爱情。
2、家暴
笔者一直坚持:婚恋双方能够长久的基础应该是“独立而平等”。独立,经济独立,精神独立。平等,人格平等,在一起并没有谁高攀谁也没有谁屈就谁,身边的人事跟你平等的人。
有了这两个基础,再去谈互相依赖,精神依托,经济互助。
而,有了以上两个基础,遭遇家暴,至少,你是有能力出走的,有能力独自生存而不需要依附于对方的。这也是我一直不赞同女性在婚后放弃自己的工作,隔绝与外界的接触的原因。
3、女权
中国千年以来的文化传承,乃至如今的主流舆论,明着暗着都是支持男权社会的。甚至绝大多数女性自己也都默认并延续男权社会。最典型的例子:“我负责貌美如花,你负责赚钱养家。”“我凭什么要拿自己的青春陪着你一起成长”。
(以下为部分情况)二十出头刚毕业的年纪,差不多是多数女性(尤其是认同男权社会的女性)一生中最光彩的年纪:青春、艳丽、女性的生殖属性处于顶峰水平,同时又没有买房娶妻的压力,一人挣钱一人花,挣5000花4000就可以说自己好节俭了。而同年纪的男性,却差不多是人生中最灰暗的年纪:刚毕业没几年,拿着三五千块钱的工资,要房没房要车没车要存款没存款,一个月挣8000存4000,到年底一算才特么存了个厕所。而这一切到30岁开始扭转,到40岁会直接反转:女的年老色衰,当初依靠姿色钓上的金龟婿在外花天酒地对自己不闻不问。男的呢,只要混得不太差,事业上有了一定高度,阅历带来的沉稳与气场,更是迷倒初出茅庐的小姑娘一大片,正所谓男人四十一朵花。
那形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男权社会。
男权社会中,对男的要求:钱(社会价值),对女的要求:颜(生育价值)。二十多岁,女性的生育价值处于顶峰而同龄男性的社会价值几乎为零。四十多岁,男性的社会价值处于顶峰而同龄女性的生育价值几乎为零。
怎么改变?平权。
当我们的社会不再拿挣多少钱,当什么官,开什么车,住多大房子来衡量男人的时候;也不再拿颜值几分,三围多少,貌美肤白气质佳否,柳腰丰臀大长腿不来衡量女人的时候。当不论男女,介绍人介绍起来说的是这人多么有思想,多么有能力,多么有责任心有担当的时候。这一切才会消失。
但估计我们看不到那一天。
最后,抄录一首《致橡树》送给大家:
《致橡树》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吹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