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记忆#一碗羊肉面
早晨开冰箱的时候,看到了透明玻璃碗装着的前几日做的香菇肉酱,突然想起儿时的羊肉面
小时候不爱吃羊肉,不知是母亲手艺不佳还是自己的口味确实刁钻,每次家里吃羊肉的时候就是我最痛苦的时候,羊肉块炖土豆,膻味浓重,每当父母吃的津津有味的时候,我都躲得远远的,不愿意吃饭,屡屡被骂,但是每次经过羊肉串的小摊,总会流口水,一颗颗指甲盖大小的羊肉穿在自行车的辐条上,撒上孜然辣椒面,烤的焦香四溢,带着小帽的新疆大叔,每次经过时都会喊着新疆的羊肉串咧,可当时,一年也只有一两次的机会能吃上几口如此的美味,赚钱不易,父母不舍得花钱,小时候的我也是个懂事的孩子。
后来和父母去姑姑家,姑姑家养羊,在城里生活是没见过这么多牲畜的,觉得很是好玩儿,每天跟小羊羔子混在一处,给小羊羔子喂嚼碎的煮黄豆,往往羊没吃到嘴里,我已经咽下去了。晚餐往往是羊肉面,说是羊肉面,其实简单的很,一碗白水煮的面条,捞到敞口的白瓷碗里,剩些许汤,然后羊肉酱是装在一个玻璃罐子里,平时放在很凉的后厨,肥腻的油脂结成了白色的油,吃的时候用力舀上一勺,和在面条里拌匀。第一次吃我是拒绝的,难以接受那羊肉的气味,但是又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吃,于是和着很少的羊肉酱,囵吞吃下那碗面,后面的日子里,每日都有羊肉面,而我从每日反感拒绝被父母骂,开始变成了爱上这碗面,每每吃面都要多舀上几勺子酱,于是又被骂贪吃,姑姑和姑父总说,爱吃就多吃,一年也来不上几天。
哪有一年几天,好几年才去一次,后来再去,姑姑家里吃的花样多了起来,我心心念念那羊肉酱的味道,提起来,姑父从后厨拿来玻璃罐子,倒是弄得我父母不得劲起来,为什么又要吃面呢。
在姑姑家问过羊肉酱的做法,羊肉切成丝,加一点点油炒,加点盐和些许酱油,如此简单,回家以后求母亲做,但是做出来根本不是那个味道,膻且腻,也许是羊的不同,也许是烹饪手法的不同,于是再也没说过。
大一的时候过年,父亲因为思念姑姑,而碍于母亲的情绪,派我只身一人去姑姑家过年,那时候年龄小不懂事,觉得相当无趣,在农村,下大雪,两个姐姐已外嫁,而姑姑失明多年,家里电视早就坏了不用,天天坐在炕上听收音机,我去了十来天,天天跟姑姑窝在炕上,看完了姐姐的《沧浪之水》,看完了姑姑看不了的比字典还厚的《圣经》,再问起来羊肉面,确是因为姑姑胆不好只能吃清淡,姑父早已经不做了。
上了大学,开始下馆子吃涮羊肉,一下子爱上,感觉每天吃都好吃,再等我参加了工作,来到了一个养羊吃羊肉的地方,能吃到最好吃的羊,经常涮羊肉吃的开心,偶尔吃手把肉也觉美味,串店遍地都是,但是是用竹签子穿着的,肉粒更大一些,烤的油润发亮,吃起来也是不错,但与记忆力的羊肉串相差甚远,总觉得是两种味道,自己也做炖羊肉,因为羊品种好,吃起来并无膻味,但自己还是不太爱吃,过年回家母亲给做了炖羊肉,一端上桌,那个味道与记忆力简直相差无几,还是一样的膻味,一样的油腻,年龄大了,没有了儿时那种不爱吃就不吃的直性子,默默吃几块,感叹下,母亲的厨艺这辈子估计也就这样了。
去年十一假期,带着一家老小去了趟姑姑家,也算是实现了父亲的一个愿望,因为政府工程,姑姑家早就拆掉了,新房还没盖好,现在安置在学校之前的宿舍,房子很小,里外一间,两个姐姐也全部回去招待我们,已经严重驼了背的姑父掌勺做了一桌子菜,姑姑也是很开心,摸了摸我姑娘的脸蛋和小手,小姑娘跟两个哥哥混在一起,也是开心的不得了,两个哥哥像是小大人一样,照顾着小妹妹,这种温情,我真是从未体验过的,活了三十年,第一次跟亲戚们在一起,有大家庭的感觉,不过相聚时间短暂,两天时间,又要各奔东西,下次聚在一起,真不知道什么时候。
每天都忙忙碌碌,上班忙工作,下班回家亲亲小闺女,赶紧张罗做饭,吃饭、收拾,抽空看个电视剧,喂娃,跟娃玩儿,哄娃睡觉,然后收拾卫生和自己,每天躺在床上都近十二点,晚上孩子睡不好也就陪着,每天筋疲力尽的,日子过得也是无趣,各自在各自的轨道上往复地走,懒得跟对方多说一句。
想起那碗羊肉面,简单却有着诱人的香气,像是姑父守着多病失明的姑姑几十年,像是我的小闺女和哥哥们的小游戏,美妙却在无法还原的味道。反观我们的生活,慢慢变成了一碗清水面,可以果腹却又无味,个中一二,只有吃的人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