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笔记的四大必备属性——2200本阅读总结
王韧勉 2017-01-24 22:38:53
宣传了两年如何高效阅读之后,我发现最切合实际的提升方法,并不是以数量培养阅读习惯取胜,关键在于如何让“高效”最大化,以高效的思考与反馈为基调,阅读或许只是学习的一个表象。在读书必须记笔记的大前提下,提高阅读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提高读书笔记的写作技能,其关键在于日常笔记中养成优质的笔记书写习惯。上一次在约稿《如何记录读书笔记能让你的阅读更高效?》一文中提出了优质读书笔记的三个书写层次,这三个层次也同样适用于日常生活、课堂的笔迹书写,这次我们继续谈谈优质笔记的四大必备属性。
(聆听音乐,阅读本文效果最佳,推荐此希腊乐队Keep Shelly in Athens,女主唱声线空灵)
优质笔记必备属性之一——精炼
写作2000本阅读总结时,我发现任何一个知识从讲授到内化到每个人的内心中,完成了两次知识反馈,第一次是个体选择接收知识的反馈,第二次是个体输出知识的反馈,但无论是哪一次反馈,个体在处理信息时都有梳理重塑的过程。在个体认知的能力的驱使下,一些信息被筛查掉,当知识输出时又被转化为个体能够释读的模式,就是俗话说的用自己的话将知识说出来。在这两个过程中,知识都完成了精炼与反馈的过程,即最后运用出来的知识多多少少与所学有了区别,而将日积月累的区别放大,最终会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模式。那么我们在记笔记时,就要给自己灌输一个要领,即你永远不可能把老师说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记下来,那么你就要下意识从老师输出的每一句话中去挖掘关键词。高三时教我们的历史课的于秀娟老师教育我们学会抓住一句话中的高级动词、名词以及数字信息。这个方法对我的阅读实践影响颇深。
高级动词意味着大多是中文世界中的两个字的动词,如“违背”、“错失”、“择取”等等,此类词汇在选用时已经表示了发语者的态度,那么从动词当中我们可以判断出发语者的价值取向。名词是关键,无论是语言所表达的主体还是客体,我们都需要一个对象去定义属性。数字词一般显示时间年份、数量分量,都是发语者为了表示程度与区别的词汇。这三类词汇掌握了关键信息的基本条件,那么我们在选择精炼概括记录时,需要注意择选此类词汇,这样可以更好的抓住笔记的要点。
优质笔记必备属性之二——逻辑
文科学术写作的最基本追求——逻辑严谨,但实际操作中,并不是所有需要记录的东西,在传播的过程中都具有逻辑性,那么作为记录者本身,需要以自己严谨的逻辑性将它记录下来,之前我在《知识反馈的征途》一文中,曾提及优质的笔记需要有七级逻辑符号系统,才能构建非常严谨的笔记系统。之所以要构建一套非常严谨的逻辑笔记系统,是为了建构个人的知识库,任何所学都是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库,那么让知识库更加严谨,势必需要缜密的逻辑体系来支撑。
月初因为本学期的助教工作,本人参与了人生第一次监考工作。这次考试老师出了三道题,第一道是元典背诵,后两道是材料分析,所以虽然是闭卷考试,但并不可能有学生作弊。当然,作为监考老师也不能让监考流于形式,再加上我一直在致力于笔记训练的研究,于是我等考试时间过半之后,就在桌椅间踟蹰,观察每个学生对材料分析的勾画,以及答题思路是否清晰。在监考过程中,我发现现场的25名同学,只有两个同学在勾画题干材料的要点时,使用了超过三种的突出符号,而这两个同学后经我考后搜索,果真都是知名学霸。
一般未经逻辑训练的同学,无论是重点符号还是逻辑排序一般都会“事不过三”,重点系统就是简单的“波浪线+画圈+小三角”,逻辑排序就是“一、1.(1)”之后就是用空行代替。如果记录笔记的场合是对谈,或者演讲者无板书的漫谈时,笔记就几乎丧失了“逻辑”,记录者完全被演讲者的思路带跑,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故而,之前在《知识反馈的征途》一文中强调的七级逻辑符号系统,以及五级重点符号系统势在必行。逻辑清晰的人思维也很清晰,比如我们随便在网上找一期演讲类的电视节目来听,那些拿高分受欢迎的演讲者,其演讲思路一定是轻车熟路的,而非跳跃性东拉西扯的表达。那么将这一切回归到平面的笔记端,一定要有意识的灌输这种写作意识。尤其是当你遇到跳跃性思维的表达者,你一定要坚持自己的逻辑体系,在记录时变换一定的体式,从而以自己的模式更富逻辑的去整理跳跃性思维表达者的内容。由此我们引出了优质笔记的第三个必备属性。
优质笔记的必备属性之三——留白
每一个学渣从小都会在一门自己有可能会挂的课程,在快要听不懂时去找老实的学霸去借笔记来抄,尤其是看到那种密密麻麻的笔记更加会心生崇拜。但是多年之后,我们会发现真正的笔记大牛是很少会给你看的(但是我们可以在大牛记笔记的时候偷偷瞄过去,咩哈哈哈!),而且真正的笔记大牛并不是每一页都满满当当的,而是在逻辑清晰的基础上,会有很多空白。而这些空白处,有时会在大牛复习时用别的颜色的笔或者便签加以标注。更确切地说,你会发现大牛的笔记本在初次记录时并不是满满当当的,而会有特意留出的空白。而这些空白处的出现会让你觉得笔记更加清楚美观。
常理而言,即使是再富有经验的学人,能够通过演讲者此时传授的信息,预测出下一步他会谈及的知识点,但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与之他人会用怎样的形式来完成表达,那么针对上文提及的跳跃性思维的表达者,他可能在多条思路上来回跳跃,那么我们需要在记录笔记时为每条线路留出空间,待他的脑回路跳了一圈回来时,仍然能让笔记以一定的顺序延展开来。有的演讲者自己也会有这样的意识,讲到后面的某处时,突然回忆起之前提及的某一个知识点有误,或者不够详实,会自动纠错,但大多数人并没哟这样的意识,那么需要记录者不断完善。甚至是一个多人对谈的讨论会时,作为主持的提问者出示的问题是预先安排且层层递进的,但是与会的对谈者是按顺序回答的,那么梳理出每一个对谈者的逻辑体系,需要我们在书写笔记时自行构造出一定的模式,那么在迎接下一轮的对谈时,不必须留有空白。
另外,一次信息量极大的知识互动之后,记录者需要将大量的知识信息加以提炼与补充,那么为了未来更好的复习,并且在复习时并不是简单的看看,而是再一次的思考,有所补充,那么记录者也势必要为未来的知识反馈留有余地,而这些余地在笔记本中显示出来的就是段段留白。
《S:忒修斯的船》选页
2016年有一本火遍全球的书《S:忒修斯的船》。《S》一书的两大卖点在于,其一是读者可以用N种方法阅读此书,因为读正文,或者读每一遍作者的注释收获的信息会发生不少的变化,其二即本书几乎难以被完美电子化,只有读纸本书,才能享受阅读的完全美感。那么,我们会反思为什么《S》为什么会有此般魔力,其核心还是笔记写得好,主线故事有着缜密的逻辑体系,而多层笔记能够达到有效的知识补充,且每层笔记自身都具有完整的逻辑体系,对于大多数读书并不会主动思考的读者而言,这样就会显得很炫酷,另外多色笔记也通过颜色“混淆视听”,让读者在“五彩斑斓”之间所迷乱。
S.
8.2
忒修斯之船 / [美] J.J.艾布拉姆斯 / 中信出版集团
材料与注释
9.2
洪子诚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9月,北京大学中文系洪子诚教授的新作《材料与注释》一书,也是采用类似的手法分析建国以来中央有关文化工作的多次重要讲话,将讲话材料的正文体系,与分析内容的解释体系分列出来,如果读者单独材料和解释均自成体系,将二者合体又可以焕发新知。均是采用了优质笔记的书写模式。
优质笔记的必备属性之四——互动
在上文阐释如何妙用笔记留白时,我也指出了笔记的互动性。这种互动在于思考的互动性。即笔记不是单纯的记录信息传播者的内容,而是与自己的思考不断碰撞的过程,而这种思考的过程会在笔记的记录中有所体现。亦如留白一节中所提及,一般人在复习时会将个体已习得的知识与当下之笔记通过思考而书写心得,而在课堂互动的同时,我们也会有很多下意识的灵感阐发,而这些下意识的灵光一闪,往往会在事后给我们更强的启发。
比如大部分讲座在演讲者完成演说后,会给观众提问时间,而有的提问者会迅速提出问题,且问题是针对演讲者的演讲细节所提出,而且所用辞藻非常简单明了,属于优质问题。(什么样的问题算优质问题,可以参考本人之前所写的《怎样才叫做“会问问题”》一文)那么提问者一定在听讲过程中仔细思考过,且提问者思维逻辑缜密,不会被演讲者牵着鼻子走。但是有的提问者会东拉西扯讲许多大前提再提问,一方面他在顾左右而言他的过程中其实是在梳理自己的思考体系,另一方面也表明他思考的程度不深,只能就片段提问,所以这样问出来的问题,许多都问不到点子上。那么我们再回馈到笔记层面,一个优秀的笔记记录者,在记录时会把这些思考的亮点用一种笔记模式记录在案,运用多重颜色或者不同的重点符号,总之需要将动态的思维转换输出到平面的笔记中。
就像有些演讲者自身,在讲授过程中会自己修复一些错误一样,具有思考互动性的笔记书写,也会在写到后面时去修改前面的灵感,或者是全文的逻辑体系,某些章节的概括与串并的结构模式,会随着个体思考与演讲层次的变化而变化。每一个学年每一个学校都会评比一些优质课程。不论学科之别,任何优质课堂的共性无外乎于两点——互动性强与信息量大。名师们运用他们高超的教学法调动学生在课堂中思考到停不下来,意犹未尽。高效的课堂学习,肯定是没有任何闲暇去三心二意的,你会发现连笔记都记不完,哪里有空去看电脑还是玩手机呢?一切的笔记技巧,如思维导图、画图表格、多重颜色均会在不断的思考与互动中通过书写笔记得以体现,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就能够使用最优质的笔记书写模式,那么每一个人的学习效率势必会事半功倍。
毛姆在《寻欢作乐》一书中提及,“随着我们年岁的增长,我们会日益意识到人类的错综复杂、前后矛盾和不通情理。”道家哲学讲究以不变应万变。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学会书写优质笔记的方法,未来生活会更美好!
PS 本文也同步发布于本人经营的微信公众号"韧勉观察"(微信公众号码:renmianguancha),在微信公众号的评论处,收获了木羊册同学的一条评论,他说道:
是否可以这样说,高级动词等是点,逻辑是线,留白是面(至少是形式上的面),互动则比较立体,因其可以联系时间前后空间四处的灵感或所想。
我觉得他对我的写作意图总结的非常到位,自己在写作中也没有此种领悟,看来知识只有通过互动之后,才能加强更深层次的思考,故而在此与大家分享!
宣传了两年如何高效阅读之后,我发现最切合实际的提升方法,并不是以数量培养阅读习惯取胜,关键在于如何让“高效”最大化,以高效的思考与反馈为基调,阅读或许只是学习的一个表象。在读书必须记笔记的大前提下,提高阅读最切实可行的办法是提高读书笔记的写作技能,其关键在于日常笔记中养成优质的笔记书写习惯。上一次在约稿《如何记录读书笔记能让你的阅读更高效?》一文中提出了优质读书笔记的三个书写层次,这三个层次也同样适用于日常生活、课堂的笔迹书写,这次我们继续谈谈优质笔记的四大必备属性。
(聆听音乐,阅读本文效果最佳,推荐此希腊乐队Keep Shelly in Athens,女主唱声线空灵)
优质笔记必备属性之一——精炼
写作2000本阅读总结时,我发现任何一个知识从讲授到内化到每个人的内心中,完成了两次知识反馈,第一次是个体选择接收知识的反馈,第二次是个体输出知识的反馈,但无论是哪一次反馈,个体在处理信息时都有梳理重塑的过程。在个体认知的能力的驱使下,一些信息被筛查掉,当知识输出时又被转化为个体能够释读的模式,就是俗话说的用自己的话将知识说出来。在这两个过程中,知识都完成了精炼与反馈的过程,即最后运用出来的知识多多少少与所学有了区别,而将日积月累的区别放大,最终会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模式。那么我们在记笔记时,就要给自己灌输一个要领,即你永远不可能把老师说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记下来,那么你就要下意识从老师输出的每一句话中去挖掘关键词。高三时教我们的历史课的于秀娟老师教育我们学会抓住一句话中的高级动词、名词以及数字信息。这个方法对我的阅读实践影响颇深。
高级动词意味着大多是中文世界中的两个字的动词,如“违背”、“错失”、“择取”等等,此类词汇在选用时已经表示了发语者的态度,那么从动词当中我们可以判断出发语者的价值取向。名词是关键,无论是语言所表达的主体还是客体,我们都需要一个对象去定义属性。数字词一般显示时间年份、数量分量,都是发语者为了表示程度与区别的词汇。这三类词汇掌握了关键信息的基本条件,那么我们在选择精炼概括记录时,需要注意择选此类词汇,这样可以更好的抓住笔记的要点。
优质笔记必备属性之二——逻辑
文科学术写作的最基本追求——逻辑严谨,但实际操作中,并不是所有需要记录的东西,在传播的过程中都具有逻辑性,那么作为记录者本身,需要以自己严谨的逻辑性将它记录下来,之前我在《知识反馈的征途》一文中,曾提及优质的笔记需要有七级逻辑符号系统,才能构建非常严谨的笔记系统。之所以要构建一套非常严谨的逻辑笔记系统,是为了建构个人的知识库,任何所学都是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库,那么让知识库更加严谨,势必需要缜密的逻辑体系来支撑。
月初因为本学期的助教工作,本人参与了人生第一次监考工作。这次考试老师出了三道题,第一道是元典背诵,后两道是材料分析,所以虽然是闭卷考试,但并不可能有学生作弊。当然,作为监考老师也不能让监考流于形式,再加上我一直在致力于笔记训练的研究,于是我等考试时间过半之后,就在桌椅间踟蹰,观察每个学生对材料分析的勾画,以及答题思路是否清晰。在监考过程中,我发现现场的25名同学,只有两个同学在勾画题干材料的要点时,使用了超过三种的突出符号,而这两个同学后经我考后搜索,果真都是知名学霸。
一般未经逻辑训练的同学,无论是重点符号还是逻辑排序一般都会“事不过三”,重点系统就是简单的“波浪线+画圈+小三角”,逻辑排序就是“一、1.(1)”之后就是用空行代替。如果记录笔记的场合是对谈,或者演讲者无板书的漫谈时,笔记就几乎丧失了“逻辑”,记录者完全被演讲者的思路带跑,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故而,之前在《知识反馈的征途》一文中强调的七级逻辑符号系统,以及五级重点符号系统势在必行。逻辑清晰的人思维也很清晰,比如我们随便在网上找一期演讲类的电视节目来听,那些拿高分受欢迎的演讲者,其演讲思路一定是轻车熟路的,而非跳跃性东拉西扯的表达。那么将这一切回归到平面的笔记端,一定要有意识的灌输这种写作意识。尤其是当你遇到跳跃性思维的表达者,你一定要坚持自己的逻辑体系,在记录时变换一定的体式,从而以自己的模式更富逻辑的去整理跳跃性思维表达者的内容。由此我们引出了优质笔记的第三个必备属性。
优质笔记的必备属性之三——留白
每一个学渣从小都会在一门自己有可能会挂的课程,在快要听不懂时去找老实的学霸去借笔记来抄,尤其是看到那种密密麻麻的笔记更加会心生崇拜。但是多年之后,我们会发现真正的笔记大牛是很少会给你看的(但是我们可以在大牛记笔记的时候偷偷瞄过去,咩哈哈哈!),而且真正的笔记大牛并不是每一页都满满当当的,而是在逻辑清晰的基础上,会有很多空白。而这些空白处,有时会在大牛复习时用别的颜色的笔或者便签加以标注。更确切地说,你会发现大牛的笔记本在初次记录时并不是满满当当的,而会有特意留出的空白。而这些空白处的出现会让你觉得笔记更加清楚美观。
常理而言,即使是再富有经验的学人,能够通过演讲者此时传授的信息,预测出下一步他会谈及的知识点,但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与之他人会用怎样的形式来完成表达,那么针对上文提及的跳跃性思维的表达者,他可能在多条思路上来回跳跃,那么我们需要在记录笔记时为每条线路留出空间,待他的脑回路跳了一圈回来时,仍然能让笔记以一定的顺序延展开来。有的演讲者自己也会有这样的意识,讲到后面的某处时,突然回忆起之前提及的某一个知识点有误,或者不够详实,会自动纠错,但大多数人并没哟这样的意识,那么需要记录者不断完善。甚至是一个多人对谈的讨论会时,作为主持的提问者出示的问题是预先安排且层层递进的,但是与会的对谈者是按顺序回答的,那么梳理出每一个对谈者的逻辑体系,需要我们在书写笔记时自行构造出一定的模式,那么在迎接下一轮的对谈时,不必须留有空白。
另外,一次信息量极大的知识互动之后,记录者需要将大量的知识信息加以提炼与补充,那么为了未来更好的复习,并且在复习时并不是简单的看看,而是再一次的思考,有所补充,那么记录者也势必要为未来的知识反馈留有余地,而这些余地在笔记本中显示出来的就是段段留白。
《S:忒修斯的船》选页
2016年有一本火遍全球的书《S:忒修斯的船》。《S》一书的两大卖点在于,其一是读者可以用N种方法阅读此书,因为读正文,或者读每一遍作者的注释收获的信息会发生不少的变化,其二即本书几乎难以被完美电子化,只有读纸本书,才能享受阅读的完全美感。那么,我们会反思为什么《S》为什么会有此般魔力,其核心还是笔记写得好,主线故事有着缜密的逻辑体系,而多层笔记能够达到有效的知识补充,且每层笔记自身都具有完整的逻辑体系,对于大多数读书并不会主动思考的读者而言,这样就会显得很炫酷,另外多色笔记也通过颜色“混淆视听”,让读者在“五彩斑斓”之间所迷乱。
S.
8.2
忒修斯之船 / [美] J.J.艾布拉姆斯 / 中信出版集团
材料与注释
9.2
洪子诚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年9月,北京大学中文系洪子诚教授的新作《材料与注释》一书,也是采用类似的手法分析建国以来中央有关文化工作的多次重要讲话,将讲话材料的正文体系,与分析内容的解释体系分列出来,如果读者单独材料和解释均自成体系,将二者合体又可以焕发新知。均是采用了优质笔记的书写模式。
优质笔记的必备属性之四——互动
在上文阐释如何妙用笔记留白时,我也指出了笔记的互动性。这种互动在于思考的互动性。即笔记不是单纯的记录信息传播者的内容,而是与自己的思考不断碰撞的过程,而这种思考的过程会在笔记的记录中有所体现。亦如留白一节中所提及,一般人在复习时会将个体已习得的知识与当下之笔记通过思考而书写心得,而在课堂互动的同时,我们也会有很多下意识的灵感阐发,而这些下意识的灵光一闪,往往会在事后给我们更强的启发。
比如大部分讲座在演讲者完成演说后,会给观众提问时间,而有的提问者会迅速提出问题,且问题是针对演讲者的演讲细节所提出,而且所用辞藻非常简单明了,属于优质问题。(什么样的问题算优质问题,可以参考本人之前所写的《怎样才叫做“会问问题”》一文)那么提问者一定在听讲过程中仔细思考过,且提问者思维逻辑缜密,不会被演讲者牵着鼻子走。但是有的提问者会东拉西扯讲许多大前提再提问,一方面他在顾左右而言他的过程中其实是在梳理自己的思考体系,另一方面也表明他思考的程度不深,只能就片段提问,所以这样问出来的问题,许多都问不到点子上。那么我们再回馈到笔记层面,一个优秀的笔记记录者,在记录时会把这些思考的亮点用一种笔记模式记录在案,运用多重颜色或者不同的重点符号,总之需要将动态的思维转换输出到平面的笔记中。
就像有些演讲者自身,在讲授过程中会自己修复一些错误一样,具有思考互动性的笔记书写,也会在写到后面时去修改前面的灵感,或者是全文的逻辑体系,某些章节的概括与串并的结构模式,会随着个体思考与演讲层次的变化而变化。每一个学年每一个学校都会评比一些优质课程。不论学科之别,任何优质课堂的共性无外乎于两点——互动性强与信息量大。名师们运用他们高超的教学法调动学生在课堂中思考到停不下来,意犹未尽。高效的课堂学习,肯定是没有任何闲暇去三心二意的,你会发现连笔记都记不完,哪里有空去看电脑还是玩手机呢?一切的笔记技巧,如思维导图、画图表格、多重颜色均会在不断的思考与互动中通过书写笔记得以体现,如果能在第一时间就能够使用最优质的笔记书写模式,那么每一个人的学习效率势必会事半功倍。
毛姆在《寻欢作乐》一书中提及,“随着我们年岁的增长,我们会日益意识到人类的错综复杂、前后矛盾和不通情理。”道家哲学讲究以不变应万变。俗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学会书写优质笔记的方法,未来生活会更美好!
PS 本文也同步发布于本人经营的微信公众号"韧勉观察"(微信公众号码:renmianguancha),在微信公众号的评论处,收获了木羊册同学的一条评论,他说道:
是否可以这样说,高级动词等是点,逻辑是线,留白是面(至少是形式上的面),互动则比较立体,因其可以联系时间前后空间四处的灵感或所想。
我觉得他对我的写作意图总结的非常到位,自己在写作中也没有此种领悟,看来知识只有通过互动之后,才能加强更深层次的思考,故而在此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