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巨婴国》感
没能禁得住罗胖的忽悠,好奇在掌阅上试看了一下武志红老师的《巨婴国》,没想到不看则已,一看就停不下来,正如罗胖常常自诩的那样,此书感觉真是有种、有趣又有料,读来发人深省,且不做一回“沉默的大多数”,谈谈自己的感想。 有种;主要是感觉作者要从“心理学”出发,分析解构,推翻传统的“孝”,推翻“共生(共杀)”的“集体主义”和病态的“龙图腾”,试图去消灭一个更像是“社会学”或“哲学”的概念。 有趣;全书从现实到虚拟,作者从他不一样的视角,生动地告诉我们为什么常常会梦见考试或者被追杀,为什么“标哥”那么自恋,王石为什么偏偏会拜倒在田朴珺的石榴裙下,为什么《花千骨》之类的电视剧会一再热播,为什么我们的民族会崇拜龙为图腾,为什么古圣先贤的画像总是软塌塌的萎缩形象,还有“杨元元等”惨剧后面有什么骇人听闻的真相……总之作者滔滔不绝谈古论今,满足人方方面面的好奇。 有料;个人觉得本书最大的料在于通过丰富多彩的分析演绎,告诉读者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和自己所处的世界,并更好地和它们相处。作者开出的药方就是“接纳”和“投入”,比如晚上睡不着时既不要对外责怪环境或床,也不要过于自责,而是坦然接纳一个睡不着的自己,然后心自然慢慢平静下来,以及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允许适当的“过渡性客体”存在——比如帕瓦罗蒂每次演出前最爱的“弯曲生锈的钉子”,从前的人都喜欢有一个“护身符”,至今,手机或许是绝大部分人通用的“过渡性客体”吧,反正前几天手机在公交车上被扒了,没有手机和网络连接的各痛苦真是一言难尽。 此外,对于本书,本人也有两点不敢苟同。 第一,逻辑上作者用自己看到以及理解的“孝”偷换儒家的“孝”来加以攻击。作者用很多活生生甚至血淋淋的案例证明“巨婴”产生根源于传统的“孝”,还有就是“共生组织”——集体里毫无原则的“忠”,作者分析的看似入情入理,但是实质上已经悄悄偷换了概念,就像堂吉诃德把风车当做敌人来大加攻击一样。 其实,作者所说的“巨婴”,自古就有之,据说孔子见南子之后就感慨:“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不逊,远之则怨”,这大概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巨婴”给人的感觉吧。 儒家的“中庸”思想大概是最饱受诟病的,多数人都把“中庸”理解成毫无原则的墙头草,谁也不得罪的滥好人“糊涂哲学”,果真那样,中庸又有何难? 可是在儒家自己看来,中庸是最难做到的,中庸也是最讲求真诚的,如开篇“率性之谓道”,而且是“不可须臾离”的,连孔夫子都自叹“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还有《大学》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 客观上讲,“饱暖思淫欲”比“富贵知礼节”更容易,也更顺乎人性,难道合理的节制和修身就是“阉割”人性,因此就要鼓励人们肆无忌惮? 孔夫子的伟大正在于他为了理想勇于“明知不可而为之”,同时也在于他哪怕是穷困潦倒于陈蔡,弹尽粮绝时也勇于不敢去触碰自己的底线,如果因为大部分的人或者基本没有人能做到君子而成为“小人(巨婴)”或“沉默的大多数”,就去攻击推翻夫子之道,且不痛哉? 第二,妖魔化攻击“孝”等传统价值观;不管是现实案例还是影视或历史人物分析,作者的心理分析可谓栩栩如生,通过“杨元元”等事件完全能感受到作者真挚的人性关怀,但因此就声泪俱下地把仇恨之剑怒指“孝道”,容易造成误解。在书中,作者把“孝”字解成上面的老人一“丿”(刀)把孩“子”杀了,掩埋在“土”里,这种解法倒是解恨解气,只是如此和谐的一个字生生被作者说的杀气腾腾,不得不佩服作者如此毒舌的文字功夫。 原本的孝字传统解法就是上有老下有小(有父母才有子女)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这倒不是强调秩序和等级,更不该是无条件的下对上服从,更多的是相互的责任和义务,“父母慈,子女孝”,这是相对的,为什么要把“老”字的“匕”去掉,和“子”字组成“孝”,或许正是暗示子女的“孝”离不开父母的慈爱,如果单方面把儒家的“孝”理解成完全无条件的顺从(现实的孝),本质上还是偷换概念加以攻击,这点倒也可以理解,连作者自己都承认“保持适当的攻击性”更有利于身心健康。 对于“龙图腾”、“共生”和“集体主义”的攻击逻辑也是一样的,把现实中病态的“共生”和“集体”和儒家理想的“龙图腾”、“共生”、“集体”混为一体加以攻击,如果你不小心打开中国文化最古老的源头《易经》,你会发现,历史和现实往往是要避免“群龙无首”,而真正理想的“共生”状态是:“见群龙无首,吉。”,理想的父母就像天地一样,这点老子已经暗示了我们:“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只是后人误解扭曲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