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抱怨的世界》摘抄一篇
昨天看书的时候,忽然发现的,这段文字真的讲出了我所感受到的但是却无法表达的意思,今天抓紧时间,一定要把这个记录下来。
《避免落入竞争的陷阱》
竞争会束缚大脑,同时还会使大脑退化。在许多心理依赖的形式上,它是最普遍存在的,无疑也是最具破坏力的。如果最终没有攻克竞争,那么它将会制造出一个无趣的、只会仿效、反应迟钝、中庸、疲倦不堪、陈规老套的人。他缺乏主动性、想象力、创造性和自发性,他已经形存实亡了。所以,竞争只会制造一具行尸走肉,一个没有个性的人!
竞争是一个过程或是许多习惯性行为,在性情中孕育生长,起源于最初童年时我们模仿他人的需要。但如果过了青春期以后,竞争仍在我们心里占据统治地位的话,那么这就是一种长期幼稚的表现了。这是一种心理发展延迟的征兆,是一种长期儿童咿呀学语的表现:“看看猴子看什么,看看猴子看什么”,于是我们也掉进了机械模仿的陷阱里。
一旦模仿进入了生活的轨道,事事都指望人际关系,那它实际上会玷污我们所有的关系网。竞争成为一种和世界、和他人以及和面对的境遇相联系的途径。竞争是一个无形的杀手,因为它剥夺了个人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竞争习惯如此普遍,使很多人都确信它是一条自然法则。竞争经常被赞扬为一种美德,每个人都应该培养这种美德。然而这却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因为人类的技能在合作中本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而合作又是一种强化剂。可是竞争与合作总显得格格不入,它破坏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种误解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人们似乎只看到了主动性和竞争性之间表面相似的地方。有些人甚至把两者等同起来,就像误把伞菌当做蘑菇一样。除非我们能明显区分两者的不同,否则我们很难避免竞争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尽管竞争用尽了所有办法来仿效主动性,然而可悲的现实却是:我们与别人竞争只会在这些情况下发生,那就是我们害怕,以及我们不能分辨主动性。那些可以分辨的人,会尝试着去发现!而那些不会分辨的人,或是害怕去做的人,只会去模仿。
主动性是美德的重要方面。它是每个人所必备的重要因素,因为所有人类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我们的参与活动。人的问题在缺少个人主动性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解决的。自力更生如果没有主动性作保证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个人除非在感情上和肉体上都是独立的,否则他很难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没有什么可以取代个人的主动性。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才对主动性以及努力培养这种品质的人给予很高的评价。
主动性与竞争性截然不同,两者水火不相容。主动性是释放思想的一种自然属性,它完全是一种自发的和天生的东西,在面对各种不同情况时,它就如同剑客拔剑那样会自动出现。自由的思想让一个人成为有主见的人,他根据情况作出的反应完全是自动的。竞争性却正好相反,它仅仅是一种对机械模仿的回应。当我们选定一个强于自己的人作为目标,作为落后一方的我们实际上正等待着领先一方为我们确立行动的路径和方向。总之,主动性会产生自发的行为,而竞争性只会在领头人的刺激下产生延迟的行动。
竞争是由于依赖而产生的。它以一种欺骗的方式模仿主动性,进而蒙蔽了我们的理解力。富于竞争的个人会训练自己去超过领头人;那么我们不难想象,从结果来看,他觉得自己是在享受主动性得来的成果和乐趣。他会经常培养起很多技能,因此才显得专业而有竞争力。于是成功以后,他经常任职于关键位置,在这个位置上,他必须在全新的情况下建立并形成自己的方阵政策。这必须要求他有独立的意识,富于想象力,有做出独创性计划或行为的能力。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不可能做出有创意的发挥了,因为他只训练了自己如何去超越其他人,或去机械模仿现成的式样。他缺少一个自由的头脑来创造或及时发展一些新形式,于是,他的工作将会陷入困境或停滞不前。
为了把思想从竞争的习惯中解放出来,我们必须仔细看清竞争俘获思想的过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到陷阱是如何出现的,我们才可以找到相应的办法逃出陷阱。也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在同一地方跌倒好几次。要从竞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取决于自立程度的提高,因为竞争只有在缺乏自立的情况下产生。事实就是这么简单,只要达到自力更生的境界,竞争便无从插脚。
就像我们之前分析的那样,参与竞争的人在他周围先确立一些领头人,然后把他们放到高于自己的位置上。他这么做,就放弃了自己与生俱来的权利,放弃了自己的主动性。然后,他开始不顾一切地去超越那些自己设计的偶像。如此一来,他就会丧失自己本来的潜力,长此以往,将完全陷入追寻自己设计的偶像的怪圈里。他觉得自己仿佛已被催眠,什么都依赖于外界的指导;别人从某种意义上对他而言,就好比一只导盲犬,引导他前行。他不敢运用自己的直觉或自发性去做事,所以,就一直处在一种持续的不负责任的状态里,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紧跟大众而已。别人吸一口气,他就会跟着打一个喷嚏。
很明显,竞争的习惯是建立在另一个习惯的基础上的,或与它有些联系,这就是作比较的习惯。我们喜欢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然而我们害怕那些我们想象中强于自己的人,因为我们会将他们视为权威,他们所处的位置可能会阻碍我们的前进,或者他们会利用权力惩罚我们。可我们又担心那些自认为弱于自己的人,唯恐他们通过努力取代我们的位置,凌驾于我们之上。这么一来,生活对于我们来说,就像一个又大又危险的游戏,大家相互竞争,相互超越。在游戏里,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必须在一群敌人中崛起并取得胜利,至少我们想象中是这样的。
在竞争者愚蠢的想法里,他们把自己归为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二等公民。完全一个效仿者!正是这种想法,无情地驱使他们去参与竞争。那些自信的人才不会渴望参与竞争,或以别的方式向自己或别人证明自己。总之,所有的竞争都是一种二流的或者派生的行为,是未经大脑思考做出的行为。它使人没有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或目标,它使人必须依仗领头人效应来做出自己嫉妒的选择。
“比较”引起了恐惧,而恐惧则导致竞争和超越。我们相信,只有在强者的游戏中超越强于我们的人,除掉他们,我们才能获得自身的安全。因此,我们没有时间去享受属于自己的游戏,以免在与别人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丧失地位和优势。我们也没有时间休息,唯恐那些弱于我们的人趁我们不备,悄悄追赶上来。我们上升的地位越高,就越怕从高处摔下来。所以,不管在平常的小争斗中赢了还是输了,我们都处在一种恐惧的状态中。
这种类型的催眠是一种偏执狂的形式,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会使自己完全服从于自认为是“权威人物”的命令。总之,我们对于别人的全部依赖性将使我们完全忽略自身所有的其他信号。周围最常见的是,我们会失去自身的“视觉”和“听觉”。我们依据“权威人物”所设计的游戏惯例进行比赛;因此,我们牺牲了所有与生俱来面对生活现实自发做出回应的能力。我们只能随声附和,通过我们效仿、服从的领头人的视角和判断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或反应问题。这种能力的丧失——如何面对现实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或者反应问题,是竞争以及屈服权威的争斗所带来的最具破坏性的因素。
对于凌驾于别人之上和渴望个人地位抬高,导致我们降低身份,过度依赖别人的评价。我们尤其倍加希望,乞求得到别人的称赞,渴望得到关于自己的一点可怜的赞美之词。对于赞美之言的渴望同样会带来恐惧,唯恐得不到别人的肯定。这样一来,对于周围别人的好评和赞美的渴望占据了我们的思想。所以不难看出,对于个人的褒扬和肯定是多么幼稚的表现。
对于那些有抱负、有竞争性的人来说,他仍陷在一种孩子般的渴望中无法自拔。他希望成为万众瞩目的孩子,从这点来说,真是不幸。他端着乞讨的饭钵,站在别人面前苦苦哀求,希望得到人们的肯定。为了得到他所追求的赞美之词,他会逃跑、偷东西、欺骗、杀人,会做那些他自认为必须做的一切事情。他必须以某种方式给他设定的“领头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样才能获得赏识。既然以一种孩子气或者二等公民的角度来对待生活,那他所有的努力仅仅是为了让别人认同而确定自己习惯的处事方式,从而使自己和别人能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会一直这么做,直到能有人为他打破长期催眠的束缚,告诉他自己以前的做事方式以及现在的所作所为。
人们对竞争有一种基本的、情绪化的看法,认为它是一种敌对的感觉,即:没有所谓的友好竞争,所有竞争都充满敌意。它源于我们渴望占据统治地位并且奴役使唤他人。对于统治的渴望,反过来又源于利用和剥削他人的欲望,不管这种剥削是精神上的还是肉体上的。
这种利用和剥削别人的渴望使我们变得和别人很不一样。不管是通过主动还是被动的手段,我们总要破坏合作,干扰他人。一直以来,我们坚持改变游戏规则,从而使别人陷于不利的地位,而同时把自己放到领先的位置上去。如果事情不是按照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我们便很容易恼羞成怒。对于那些我们决定没有利用价值的人,在我们的眼里只会显得无趣,所以我们就忽视或轻视他们。只有当我们处在有利地位,或者受到别人的敬仰和尊敬,我们才会在和他人相处时觉得舒心。
参与竞争的人通常会是个可怜的、受愚弄的对象。他无法长期坚守自己的岗位,除非自己在这个位置上一直保持领先状态。如果他觉得自己无法获胜,那么便会成为一个扫兴的人,同时还可能蓄意破坏这场游戏。或者,他在游戏中失去信心和兴趣,从而临阵脱逃。除非他还有机会取得统治地位,他才会继续参与,才会去发挥自己的作用。
竞争的精神和游戏的精神截然相反。参与竞争的人不可能只为游戏本身而参与游戏,他必须获胜或留下一个好印象。这一点很容易从那些玩牌人的身上看出来。参加扑克比赛的人总希望自己赢。如果发牌后手气不好,他会长叹一口气,显得悲痛不已。每当他输了一圈牌或向别人抱怨自己的霉运时,他会变得痛苦自怜起来。但如果他的手气很好,他又会变得得意洋洋,同时还尽可能使别人嫉妒他的好运。对他来说,整个游戏仅仅是一场充满憎恨的运动。如果他有胆量,一定会靠欺骗赢得胜利。因为在他看来,获得胜利才是最重要的,而绝非参与本身。
有人说世界上的人可以分为仇恨者和创造者。这一点在观看人们玩牌时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来。参与玩牌的竞赛者从纸牌那儿——或者是人生游戏中——无法获得乐趣。他们生活在恐惧中,因为害怕失败而被羞辱。然而对于那些情感自立的人来说,玩牌只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所谓的坏运气,因为他们从来就不关心游戏的输赢。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乐趣,不同的手气对他们来说同样有趣,因为一切都是那么彼此不同。他们的乐趣在于,观察游戏过程中出现的令人着迷的不同花色,纸牌变化中不同的配对,以及游戏中出现的不同情况。他们只凭直觉玩游戏,因为他们不在乎输赢。他们的大脑是不受约束的,而是去享受其间乐趣的。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冒任何风险来玩纸牌;或仅凭直觉出牌,目的是观察游戏中发生的事情——探索和发现其间潜在的可能性,而不是去证明自己。
总的说来,参与竞争的人长期在一种忧心忡忡的状态下工作。担忧会限制我们的发挥,同时会使我们堕落。在竞争营造的担忧气氛下,我们永远不可能发掘和实现自身的潜力。依赖导致了担忧,担忧引发了比较,而比较则触动了竞争;最后,竞争将我们摧毁,使我们退化到一个只会模仿、顺从、充满幼稚行为的平庸之辈。依赖和模仿永远不会带来创新和独立。只有当我们不去盲目追随那些自设的偶像时,自由才会真正到来。
打字打了我两三天,总算完成了。。。
《避免落入竞争的陷阱》
竞争会束缚大脑,同时还会使大脑退化。在许多心理依赖的形式上,它是最普遍存在的,无疑也是最具破坏力的。如果最终没有攻克竞争,那么它将会制造出一个无趣的、只会仿效、反应迟钝、中庸、疲倦不堪、陈规老套的人。他缺乏主动性、想象力、创造性和自发性,他已经形存实亡了。所以,竞争只会制造一具行尸走肉,一个没有个性的人!
竞争是一个过程或是许多习惯性行为,在性情中孕育生长,起源于最初童年时我们模仿他人的需要。但如果过了青春期以后,竞争仍在我们心里占据统治地位的话,那么这就是一种长期幼稚的表现了。这是一种心理发展延迟的征兆,是一种长期儿童咿呀学语的表现:“看看猴子看什么,看看猴子看什么”,于是我们也掉进了机械模仿的陷阱里。
一旦模仿进入了生活的轨道,事事都指望人际关系,那它实际上会玷污我们所有的关系网。竞争成为一种和世界、和他人以及和面对的境遇相联系的途径。竞争是一个无形的杀手,因为它剥夺了个人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竞争习惯如此普遍,使很多人都确信它是一条自然法则。竞争经常被赞扬为一种美德,每个人都应该培养这种美德。然而这却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因为人类的技能在合作中本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而合作又是一种强化剂。可是竞争与合作总显得格格不入,它破坏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这种误解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人们似乎只看到了主动性和竞争性之间表面相似的地方。有些人甚至把两者等同起来,就像误把伞菌当做蘑菇一样。除非我们能明显区分两者的不同,否则我们很难避免竞争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尽管竞争用尽了所有办法来仿效主动性,然而可悲的现实却是:我们与别人竞争只会在这些情况下发生,那就是我们害怕,以及我们不能分辨主动性。那些可以分辨的人,会尝试着去发现!而那些不会分辨的人,或是害怕去做的人,只会去模仿。
主动性是美德的重要方面。它是每个人所必备的重要因素,因为所有人类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我们的参与活动。人的问题在缺少个人主动性的情况下是不可能解决的。自力更生如果没有主动性作保证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个人除非在感情上和肉体上都是独立的,否则他很难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在一个人的一生中,没有什么可以取代个人的主动性。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才对主动性以及努力培养这种品质的人给予很高的评价。
主动性与竞争性截然不同,两者水火不相容。主动性是释放思想的一种自然属性,它完全是一种自发的和天生的东西,在面对各种不同情况时,它就如同剑客拔剑那样会自动出现。自由的思想让一个人成为有主见的人,他根据情况作出的反应完全是自动的。竞争性却正好相反,它仅仅是一种对机械模仿的回应。当我们选定一个强于自己的人作为目标,作为落后一方的我们实际上正等待着领先一方为我们确立行动的路径和方向。总之,主动性会产生自发的行为,而竞争性只会在领头人的刺激下产生延迟的行动。
竞争是由于依赖而产生的。它以一种欺骗的方式模仿主动性,进而蒙蔽了我们的理解力。富于竞争的个人会训练自己去超过领头人;那么我们不难想象,从结果来看,他觉得自己是在享受主动性得来的成果和乐趣。他会经常培养起很多技能,因此才显得专业而有竞争力。于是成功以后,他经常任职于关键位置,在这个位置上,他必须在全新的情况下建立并形成自己的方阵政策。这必须要求他有独立的意识,富于想象力,有做出独创性计划或行为的能力。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不可能做出有创意的发挥了,因为他只训练了自己如何去超越其他人,或去机械模仿现成的式样。他缺少一个自由的头脑来创造或及时发展一些新形式,于是,他的工作将会陷入困境或停滞不前。
为了把思想从竞争的习惯中解放出来,我们必须仔细看清竞争俘获思想的过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了解到陷阱是如何出现的,我们才可以找到相应的办法逃出陷阱。也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在同一地方跌倒好几次。要从竞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取决于自立程度的提高,因为竞争只有在缺乏自立的情况下产生。事实就是这么简单,只要达到自力更生的境界,竞争便无从插脚。
就像我们之前分析的那样,参与竞争的人在他周围先确立一些领头人,然后把他们放到高于自己的位置上。他这么做,就放弃了自己与生俱来的权利,放弃了自己的主动性。然后,他开始不顾一切地去超越那些自己设计的偶像。如此一来,他就会丧失自己本来的潜力,长此以往,将完全陷入追寻自己设计的偶像的怪圈里。他觉得自己仿佛已被催眠,什么都依赖于外界的指导;别人从某种意义上对他而言,就好比一只导盲犬,引导他前行。他不敢运用自己的直觉或自发性去做事,所以,就一直处在一种持续的不负责任的状态里,没有自己的思想,只是紧跟大众而已。别人吸一口气,他就会跟着打一个喷嚏。
很明显,竞争的习惯是建立在另一个习惯的基础上的,或与它有些联系,这就是作比较的习惯。我们喜欢把自己和别人进行比较,然而我们害怕那些我们想象中强于自己的人,因为我们会将他们视为权威,他们所处的位置可能会阻碍我们的前进,或者他们会利用权力惩罚我们。可我们又担心那些自认为弱于自己的人,唯恐他们通过努力取代我们的位置,凌驾于我们之上。这么一来,生活对于我们来说,就像一个又大又危险的游戏,大家相互竞争,相互超越。在游戏里,我们总是想方设法,必须在一群敌人中崛起并取得胜利,至少我们想象中是这样的。
在竞争者愚蠢的想法里,他们把自己归为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二等公民。完全一个效仿者!正是这种想法,无情地驱使他们去参与竞争。那些自信的人才不会渴望参与竞争,或以别的方式向自己或别人证明自己。总之,所有的竞争都是一种二流的或者派生的行为,是未经大脑思考做出的行为。它使人没有能力找到适合自己的途径或目标,它使人必须依仗领头人效应来做出自己嫉妒的选择。
“比较”引起了恐惧,而恐惧则导致竞争和超越。我们相信,只有在强者的游戏中超越强于我们的人,除掉他们,我们才能获得自身的安全。因此,我们没有时间去享受属于自己的游戏,以免在与别人的竞争中败下阵来,丧失地位和优势。我们也没有时间休息,唯恐那些弱于我们的人趁我们不备,悄悄追赶上来。我们上升的地位越高,就越怕从高处摔下来。所以,不管在平常的小争斗中赢了还是输了,我们都处在一种恐惧的状态中。
这种类型的催眠是一种偏执狂的形式,处于这种状态下的人会使自己完全服从于自认为是“权威人物”的命令。总之,我们对于别人的全部依赖性将使我们完全忽略自身所有的其他信号。周围最常见的是,我们会失去自身的“视觉”和“听觉”。我们依据“权威人物”所设计的游戏惯例进行比赛;因此,我们牺牲了所有与生俱来面对生活现实自发做出回应的能力。我们只能随声附和,通过我们效仿、服从的领头人的视角和判断来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或反应问题。这种能力的丧失——如何面对现实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或者反应问题,是竞争以及屈服权威的争斗所带来的最具破坏性的因素。
对于凌驾于别人之上和渴望个人地位抬高,导致我们降低身份,过度依赖别人的评价。我们尤其倍加希望,乞求得到别人的称赞,渴望得到关于自己的一点可怜的赞美之词。对于赞美之言的渴望同样会带来恐惧,唯恐得不到别人的肯定。这样一来,对于周围别人的好评和赞美的渴望占据了我们的思想。所以不难看出,对于个人的褒扬和肯定是多么幼稚的表现。
对于那些有抱负、有竞争性的人来说,他仍陷在一种孩子般的渴望中无法自拔。他希望成为万众瞩目的孩子,从这点来说,真是不幸。他端着乞讨的饭钵,站在别人面前苦苦哀求,希望得到人们的肯定。为了得到他所追求的赞美之词,他会逃跑、偷东西、欺骗、杀人,会做那些他自认为必须做的一切事情。他必须以某种方式给他设定的“领头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样才能获得赏识。既然以一种孩子气或者二等公民的角度来对待生活,那他所有的努力仅仅是为了让别人认同而确定自己习惯的处事方式,从而使自己和别人能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会一直这么做,直到能有人为他打破长期催眠的束缚,告诉他自己以前的做事方式以及现在的所作所为。
人们对竞争有一种基本的、情绪化的看法,认为它是一种敌对的感觉,即:没有所谓的友好竞争,所有竞争都充满敌意。它源于我们渴望占据统治地位并且奴役使唤他人。对于统治的渴望,反过来又源于利用和剥削他人的欲望,不管这种剥削是精神上的还是肉体上的。
这种利用和剥削别人的渴望使我们变得和别人很不一样。不管是通过主动还是被动的手段,我们总要破坏合作,干扰他人。一直以来,我们坚持改变游戏规则,从而使别人陷于不利的地位,而同时把自己放到领先的位置上去。如果事情不是按照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我们便很容易恼羞成怒。对于那些我们决定没有利用价值的人,在我们的眼里只会显得无趣,所以我们就忽视或轻视他们。只有当我们处在有利地位,或者受到别人的敬仰和尊敬,我们才会在和他人相处时觉得舒心。
参与竞争的人通常会是个可怜的、受愚弄的对象。他无法长期坚守自己的岗位,除非自己在这个位置上一直保持领先状态。如果他觉得自己无法获胜,那么便会成为一个扫兴的人,同时还可能蓄意破坏这场游戏。或者,他在游戏中失去信心和兴趣,从而临阵脱逃。除非他还有机会取得统治地位,他才会继续参与,才会去发挥自己的作用。
竞争的精神和游戏的精神截然相反。参与竞争的人不可能只为游戏本身而参与游戏,他必须获胜或留下一个好印象。这一点很容易从那些玩牌人的身上看出来。参加扑克比赛的人总希望自己赢。如果发牌后手气不好,他会长叹一口气,显得悲痛不已。每当他输了一圈牌或向别人抱怨自己的霉运时,他会变得痛苦自怜起来。但如果他的手气很好,他又会变得得意洋洋,同时还尽可能使别人嫉妒他的好运。对他来说,整个游戏仅仅是一场充满憎恨的运动。如果他有胆量,一定会靠欺骗赢得胜利。因为在他看来,获得胜利才是最重要的,而绝非参与本身。
有人说世界上的人可以分为仇恨者和创造者。这一点在观看人们玩牌时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来。参与玩牌的竞赛者从纸牌那儿——或者是人生游戏中——无法获得乐趣。他们生活在恐惧中,因为害怕失败而被羞辱。然而对于那些情感自立的人来说,玩牌只是一种精神上的放松。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所谓的坏运气,因为他们从来就不关心游戏的输赢。他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乐趣,不同的手气对他们来说同样有趣,因为一切都是那么彼此不同。他们的乐趣在于,观察游戏过程中出现的令人着迷的不同花色,纸牌变化中不同的配对,以及游戏中出现的不同情况。他们只凭直觉玩游戏,因为他们不在乎输赢。他们的大脑是不受约束的,而是去享受其间乐趣的。在游戏中,他们可以冒任何风险来玩纸牌;或仅凭直觉出牌,目的是观察游戏中发生的事情——探索和发现其间潜在的可能性,而不是去证明自己。
总的说来,参与竞争的人长期在一种忧心忡忡的状态下工作。担忧会限制我们的发挥,同时会使我们堕落。在竞争营造的担忧气氛下,我们永远不可能发掘和实现自身的潜力。依赖导致了担忧,担忧引发了比较,而比较则触动了竞争;最后,竞争将我们摧毁,使我们退化到一个只会模仿、顺从、充满幼稚行为的平庸之辈。依赖和模仿永远不会带来创新和独立。只有当我们不去盲目追随那些自设的偶像时,自由才会真正到来。
打字打了我两三天,总算完成了。。。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