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与读书⭐️⭐️⭐️⭐️詹宏志
有多少对于世界的想象最初都是来自于这些故事或是其他人的游记,而真的抵达了,也许比想象中的更奇特。也许比想象中的更平凡,也许什么都没有变,但等到真的抵达了却已经是完全不同的心境了;也许会失望,也许尽管失望却还是很满足。旅行是孤独人在寻找不孤独的方式,旅行是不孤独的人在寻找孤独的方式。
所有虚幻的故事必然混杂了真实的记忆,众多的经历才有办法堆栈出这些想象。而与虚幻交杂的故事可能代表了内心中的某种盼望。
毕竟还有没去过的地方呀,毕竟还有那么多耗尽一生看也看不完的书;有些地方不一定会再回去,但还有更多想去却没去的地方,所以能出发的时候还是记得要出发。
散漫随兴,是因为害怕有固定节目的集体行程,特别是那种节目满档、喧哗慌乱的行程;事实上我对所有既定观光行程与特定地标都有恐惧,总觉得人生片段变成了某种铸模浇灌。
自然大地的巨大尺幅让你心情既开朗又悲伤,开朗是因为领悟到尘世之上其实无事值得争执,悲伤是因为意识到个人存在的微不足道与蜉蝣人生的短暂局促。

看书要纯粹点,不要每次奢望掘尽一本书的“精髓”,或去想看了这本书我就能变成怎样的人。当你想去了解,你就去读,重要的是读的过程,而不是读的结果。
甚至我可以大胆地宣称,关于旅行地的阅读,我们是从旅行结束后才真正开始的,在旅行之前,我们对旅行地的阅读是一种“想象”;在旅行之际,我们对旅行的阅读则是一种“摸象”;只有在旅行完成之后,或者“一再完成”之后,才是我们真正对旅行地了解的开始。
不管是哪一种“阅读”,总是在旅行完成之后才开始。我来过,我看过,我了解......
吉普林《基姆》 印度侦探小说
蒂姆伯顿《大鱼》
读了《阅读与旅行》,我认识了詹宏志这个人,又欣喜又激动。我很喜欢这本书(虽然读了一半不到的章节“be ripped off in India"), 但深深得被故事情节吸引住了,做为一本“旅行指南”,没有一张插图,文字却魔力般的带着我的思绪遨游,每一幕犹如身临其境,作者的文字功底为人赞叹。但作者不仅只是文人作家这一个称谓,他更响亮的称号是台湾互联网之父,堪比大陆的马云。作为两家台湾上市公司创始人,旗下的PChome集团是台湾最大的综合网络服务提供商,拥有台湾最大的电商平台、最大的网络通信平台和第二大门户网站。他也涉足影视与唱片行业,是《台湾新浪潮电影宣言》的起草者,是侯孝贤和杨德昌经典名作《悲情城市》、《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制片人;曾效力滚石唱片,是罗大佑等歌手的策划主管,他是台湾文艺圈绕不开的名字。同时,由于文笔了解25岁担任《时代周刊》主编,后期创办了台湾最大出版社城邦和第一份网络报纸《明日报》。詹宏志的身上有着传统文人的儒雅气质,谈吐睿智温和,为人做事担当负责。而他另一面则是精明的成功商人,勇于尝试新事物,会像狼一样去发现、等待和把握机会。他在营销定价方面有着超人的天分,下手狠准让竞争对手无可奈何。
读书学习是詹宏志毕生的爱好,台湾领导人马英九曾说詹宏志是“阅读狂人,学习机器”。詹宏志家中藏书数万册,足可媲美图书馆。他去任何地方,包中都会带着几本书;利用所有碎片化时间疯狂阅读。在他看来,“读任何一本书都是为了改变自己”。
在詹宏志的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似乎是他创业生涯的最好总结:“任何事情就放手去做,有机会就去尝试,没有什么风险是会死人的,所以有什么好怕的呢?你所害怕的那段冒险,将有可能在每个转弯处,带给你前所未有、想象不到的惊险美景。”
旅行与读书
前往意大利托斯卡纳前,我随身带了本主题式的旅行书《The food lover's guide to Florence : with culinary excursion in Tuscany, 2003》,我将这本书作为重要的旅行指南,里面提到感兴趣的景点和美食,一个都不放过的探险体验。后来发现我的书骗了我,书中提到的牛肠面包只不过是在台湾餐厅都能吃到的随处可见的牛肚三明治,并不是意大利特有的新奇美食(不过我不能抱怨米勒小姐的书,没有它,我能够充满信心走进店中,并且顺利要到一切我的梦想之物吗?);接着我又被书中提到的靠近中央市场一家叫马里奥餐厅吸引了,并欣然前往。那是托斯卡纳下午3点的阳光,慵懒惬意,温柔得睁不开眼。享受着意大利传统美食,感受着当地人的风土人情,我们依依不舍地说了Ciao,告别了这个让人迷恋的地方。第一天的尝试奏效了,我乖乖听从了米勒的指示,前往一家酒店“狐狸与葡萄”(la Volpe el Uva) ,在广场的树荫下,我们放松心情,一面啜饮美酒,一面品尝丰富多彩的佐酒美食,一面看着广场轻盈流转的光影与人群,我们漫无边际的聊着天,谈着近日来旅行途中的种种见闻感受,体会着托斯卡纳人心目中“美好生活”的真义。这样的幸福感似乎并不需要用很高的代价去取得,因此我感到更加幸福。


哼哼哼!挑战我的味蕾,看得口水直挂!
但“旅行指南”并不一定每次都安全护送你抵达彼岸。我来瑞士旅行来到因特拉肯(Interlaken), 被旅行指南书中的一句话吸引了,毅然要避开那些beaten route, 去“邻近山丘与溪谷”之处一探隐藏之美。本以为六个小时的爬上对我来说游刃有余,一边锻炼一边欣赏美景。但事实远比想象的残酷,我们走了一个小时后,陷入了困境,右有雪坡,左有羊肠雪径,只要稍不留神就会跌入百米溪谷。再三纠结,我还是决定爬过雪坡,没想到接下里还有三四个雪坡要爬,到了终点后回想起来,仍有后怕。身上每一处都在疼痛,裤子衣服都湿了,落魄不堪。搭了一辆顺风车到了周边旅馆,换洗干净,饱饱美食一顿,睡了人生中少有的深沉一觉。
吟诵奥玛.开俨的地毯商人
在印度市场地下室碰到了一位会用波斯文吟唱诗人奥玛.开俨的诗,我为之深深着迷。一个字也听不懂,但我听着身心舒畅,好像三万六千个毛细孔都有轻风吹透。我就这样沦陷了,拒绝不了用古波斯文默诵奥玛.开俨的地毯商人,最终用高价(2750美元)买下了“生命树”地毯,后来才发现自己被狠狠的宰了。我安慰自己,事已至此,我又能怎样,只能重新上路,没有人会告诉你前方是怎样的,需要你自己继续探索。




哎呀!怎么说呢!我觉得作者没有全然否定这位际遇的意义,虽然被印度商贩库玛无情的宰了(地毯实际价格最多只值购买价格的十分之一),但他仍然被从库玛口中念出的诗所感动。人与人的相通并受之感动也是一件很难得的事啊!
记住了啊!以后去了印度,还是要时时提防,免得被宰。不对,无论身处何地,都要处处提防。不过呢,印度人也真是能说会道,暂且不说对和错。肚子里或许还是有几滴墨水的。
在印度厨房里
“金三角烹饪之旅”意为参加旅馆餐厅主厨示范传统印度厨艺,后来发现这趟旅程只有料理,没有厨艺演示,这令我极度生气。入住的酒店执行副总裁阿布都巴利.拉拓儿为了弥补,安排了一个厨房导览,带我深入浪漫的异国厨房,展开一场惊喜之旅。我们走进了莫卧儿厅(旅馆最高档的餐厅),厨房按功能分为几个部门:印度菜部门,中国菜部门以及欧洲料理部门。在印度菜部门,我平常手撕坦都里烤鸡,刚烤出的馕(满口面香)-馕是从波斯(伊朗)随莫卧儿帝国传来的,传播甚广,印度,巴基斯坦,土耳其,伊朗,中国新疆;尝了羊肉炒饭(香气四溢,美味惊人)去了中菜部门,尝了青椒炒牛肉,味道却和我熟悉的相差很远,是具有印度风味的中国菜(exotic), 又尝了干煎扁平鱼,外焦里嫩,美味多汁。kitchen tour结束后,我满足地向执行副总裁致谢,他却执意邀我在这个餐厅享用晚餐。推脱不下,只能从命。在印度厨房的美食之旅,难得又难忘的经历。

看了詹先生吃美食的感想,我不能断言他是位美食家,但他是个爱美食的人。而且他很好学,非常好学,吃不吃美食已经变得不重要了,他要了解的是美食是被怎们做出来了。他会去追溯美食的源头,美食由什么香料腌制而成,了解美食的制作过程,最后才去品尝美食。你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成为一个有谈吐,肚子有墨水的人,这一点我信。
这一点,我学习了。对任何事情都要抱着学习的态度,当你了解了它的源头,它的背景,它的历史,它的过程,你品尝时,使用时,感受时会有更深的触动,感悟和尊敬。
长草丛中的死亡
我来到了南部非洲博兹瓦纳的奥卡万戈沼泽开启非洲“探险”-尽管动物栖息地已经从“荒蛮世界”变成了“国家公园”,尽管享受着现代文明搭建的舒适营房帐篷让我颇为矛盾,但亲眼目睹了大自然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才是我此行的目的,时常惊讶得屏住呼吸。(这段用了较多篇幅写了办理签证的曲折情况),每时每刻,在这个荒蛮大地上,上演着无数场生命戏剧。



在观光旅行服务业里,重要的管理职务也多是由外地来的白人担任,本地的黑人即使受过高等教育,担任的多是非管理职务,一种“更深层的”不公平显然还在继续存在。
“因为我们不吃它。”马克思耐着性子解释这“生态旅行”的原则,“我们让它们继续在水里生活,让沼泽保持原来的样子。
敬畏自然,不打扰不破坏。
“爆炸后的天堂”
在巴厘岛发生三起恐怖爆炸,逾百人死亡的情况下,我还是决然前往这个爆炸后的天堂。我们一行四人住进了期盼已久的“博物馆精品旅馆”-无意间在一本杂志中了解这个旅馆,这家主人是印尼世代的艺术品收藏家,旅馆中有各种价值不菲,高贵精致的古董和艺术品,我看的着迷了。

我们入住的旅馆精致华丽,清幽安详,美到极致,像一场梦,我们收到了最高级的礼遇,或许也是对我们勇敢前往的嘉奖。恐怖爆炸后的巴厘岛变得不同以往,没有了一贯以来的人烟喧嚣,一眼望去是空荡荡的街道,稀稀拉拉的几个人,透过他们的眼神,看到的是灰黑暗淡,对未来的不安和迷茫。作为一个来了又走了的游人,我们一边享受着巴厘岛的美好,一边被死寂的气氛压得难以呼吸,惴惴不安。但我还是要庆幸这个特殊时刻,作为一个本是不相干的观光客,却意外的闯进了这个受难后的天堂,闯入了他人某种处境和心境中。
巴厘岛这两天给我的经验,又好像是陷入灾难恐慌,又好像是无比的和平安详。巴厘岛的老百姓好像正陷入一场困难麻烦,却又好像无动于衷,继续心平气和过着平常的日子。


读了《读书与旅行》这本书,我想去了解詹宏志这个人。然后就在网上搜他的视频了。短短的看了几个视频,果真啊,就和写出这本书的他是一样的-博学儒雅但又谦虚低调的文人。他说一年起码读几千本书,家里藏书千万本。他读书犹如吸毒,是一辈子也戒不掉的病。他的谈吐,举止,思想,见识,和他嗜书如命肯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冰海中的独木舟
我们开始了阿拉斯加之旅,宽广开阔无边无际的高速公路,风景如画清新凉爽的复活湾,生气勃勃充满惊喜的丹纳利公园,在这个广袤无垠,天和地没有边际的自然大地,我感到了作为人类的渺小和人生的短暂。或惊喜或悲伤,对这个地方有着说不出的不舍和留恋。

自然大地的巨大尺幅让你心情既开朗又悲伤,开朗是因为领悟到尘世之上其实无事值得争执,悲伤是因为意识到个人存在的微不足道与蜉蝣人生的短暂局促。


Vicky在我们不知所措的情况,坚定的站出来了,捍卫了自己的权利,不是粗俗的谩骂,而是用道理说服对方。这点我要大大的学习,想表达自己的观点要以理服人,在权益被侵害时,更要站出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吃着闷亏也是无知和懦弱的表现。
京都觅食记
多年往返日本,但却没有好好逛着京都,品尝其中的美食。通过美食杂志,成功寻觅到几家心仪且向往已久的餐厅,享受美食的同时,又不断的在自我纠结和挣扎中圆满结束旅程。然后这次京都美食之旅,仅仅是个开始,还未曲终。
正因为我带着作者的“灵魂”,而来,又魅惑于高桥忠之的传奇,心中总有猜疑:失去传奇厨师的加持,我是不是还能得到最好的?”反而不敢信任自己的直觉了。
越发觉得,詹先生是个心思细腻,观察细致入微,就自我纠结和矛盾的人,当然也是个热爱美食,懂得美食的美食家。
小野二郎的寿司旋律
小野二郎,1925年出生,今年已是92岁的高龄了。7岁进割烹餐厅厨艺,25岁开始修习寿司,39岁就在银座自立门户,开了这家名闻世界的“数寄屋桥次朗寿司店”。很早前看过寿司之神纪录片,老先生用了一辈子的时间研磨寿司艺术,吾道之心,一以贯之。这就是工匠精神。老先生因为年事已高,现在一般让大儿子接手,自己会在旁边观看。慕名前来的人不乏国家领导,社会名流,文人作家,但老先生在做寿司时,从来不多嘴,只会埋头作业。享受料理的客人往往会感受到一丝“紧张严肃”的气氛。就像张先生所说的,小野二郎寿司店太有名了,人们在没有尝到前总会带着主观意识各种想象,那是一种天堂的美食。吃了却又一时说不出口。因为不能断言是我吃过最好吃的美食,但美食中融入的精神却能让人回味很久,学习良多。哈,或许也没机会尝到老先生亲手做的料理了,但很庆幸能够认识这位老先生。
两个羊头
我借助一本伊斯坦布尔旅行书,找到了两家羊头店,两家做法不同,一种是烤羊肉,一种是水煮羊肉。我费了好大的劲儿才找到这两家店。两家店的羊头都做的出乎意料的好吃,完全停不下来。接着又去了一家烤肉店,也是美味的连连称赞。


对于詹先生的学识,眼界,素养,我都表达了赞美之词,这里就不多加累赘了。不过这本叫“读书与旅行”的书,貌似更像在讲旅行中的美食,看得出来詹先生是个拥有很大好奇心的吃货/美食评论家。他的味蕾可以分辨出美食中各种调味和材料,并有最形象的笔触将它描述出来,带读者一同进入那个情境。但个人觉得标题取得不尽如我意,我这就当是吹毛求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