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投资,你多谈一分钟“宏观经济”你就多浪费了一分钟
![]() |
黑熊/文
忘记了什么时候开始,我就对一些经济频道的内容特别感冒。每天都希望,看看视频前的“XX经济学家”“首席XXXX”“特约XXXXX”动不动就拿什么GDP、什么PPI、什么失业率、什么工业4.0、什么智能时代等等说事情的人,我都感觉特别佩服。
仿佛,在他们的眼中,额~不对。
应该是仿佛在他们的口中,世界经济的发展脉络好似一张事先画好的版图。而这些电视机前的西装革履们都是那些少数掌握“经济版图的人”。
在他们那里,世界经济发展貌似一切都井然有序。记不清,大学里曾经有多少次,看到一某个经济学家在视频前,大谈特谈什么互联网+、工业4.0、产业升级的时候,做在电脑前面,吃着泡面的我,真心忍不住想从座位上跳起来,一拍大腿吼到“我们时代的春天终于到来啦!哈哈哈~”
一阵超大剂量的“鸡血”过后,我依旧还没有到下课时间,就焦虑着中午去哪里吃盖饭;老师布置的工作如何完成;怎么才能在老师即将点名的情况下,顺利逃课;毕业之后,到底要干些什么。
毕业工作几年过后,工作的积累加上重新恶补了不少经济学著作的我,开始慢慢反思之后,才逐渐明白,一个深刻事实“宏观经济,你多谈一分钟,就是多浪费一分钟”。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经济学是一个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物的学问。而宏观经济学,更是对群体经济活动以及现象的一种研究。
一个单一个体的行为尚且难以把控,更别说一个群体了。真实的宏观经济中,包括的不确定性和可变因子之多,是我等凡夫俗子难以把握的。
不信?前段时间,人民币的话题不是挺火的吗?大家可以翻看一下,去年年初的各大权威人士,对于人民币汇率的看法和发言。看看有谁能准确的预测人民币贬值到7块钱。一个都没有!
要说有,那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央银行自己”
“我从来没有遇见过有谁,可以通过不断预测宏观经济走势而获利”橡树资本的创始人霍华德马克思先生曾说。
当你走进P2P网贷时,常用的洗脑招式莫过于,一直强调“通货膨胀猛于虎,把钱再存银行就成为不断让金钱贬值的傻X,赶紧参与P2P网贷,拥抱互联网金融”,但他们永远不会告诉你P2P网贷的风险点在哪里。
当你走进保险公司时,常用的洗脑招式则是,“雾霾这么严重、XX癌症的发病率有多高、人均寿命大概是XXX,要不,您选择一份万能险吧。分红型的也不错、返还型也可以。”但是他们不会告诉你,每个产品的设计特点,以及每个产品所适合的人群。
当你走进财富管理公司时,常用的洗脑招式逼格骤然提升,他们常常会强调“资产荒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低谷徘徊、美国率先复苏,不应该的把资产局限在一个区域、甚至一个国家。可以选择我们的‘XXX全球配置基金一号’或者‘XXX澳大利亚、美国、德国的置业项目’、最好再参与一些‘XXX海外保险’,我们这里有不同产业的项目,总有一款适合您”。但他们永远不会告诉你,不同地域的金融产品,有其独特的限制条件,例如,各个国家关于房产的税法体制,海外保险的就医限制等。
在一个连广场舞大妈,都对CPI侃侃而谈的年代。各方媒体,大谈宏观经济的时代。你的聊天中,不引用几个宏观数据,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似的。
诚然,一个国家,一个年代的大趋势,往往对一个人一生的投资成绩有着重要的影响。不过问题在于,宏观的东西,往往仅有参考意义,没有实战意义。
例如,想想曾经多少媒体告诉你,XX高校的男女比例1:3,但你乐呵呵的去了之后,发现真实的男女比例是1:5,不过,那有怎么样呢?你依然4年单身狗;想一想,多少宏观统计数据表明银行业,平均薪酬XXX万,而你的实际薪酬就XXX千;再想想,08年宏观经济数据几乎都是全面崩溃的预兆,而你周围的朋友,却做生意一年轻松上百万。
你还在沉迷于那些“宏观经济情况吗?”实际上,往往决定成败的地方,是那些不愿有人去注意的“微观之处”。例如,职场收入中,重要的是你能为公司创造价值的多少,而非平均行业薪酬;资本市场长期业绩中,重要的是你对特定投资品种特点的熟悉程度,而非全球投资品种的波动幅度。
嗯,好吧,今天先到这里~
过来听一个非正常的金融草根说职场理财,公众号:黑熊爱折腾(aiheixiong)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