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外都说北京有九百万辆自行车?
1.北京有九百万辆自行车? 当年在捷克的布拉格背包旅行时,我通过沙发客网站联系住在了一个女艺术家的家里。这个女艺术家一年有一半时间在印度果阿,和各国嬉皮士混在一起。另一半时间在布拉克的家里,潜心作画。和许多欧洲文艺电影中的女艺术家形象一样,她独立、单身、浪漫、敏感,感情丰富又充满幻想。 一天晚上我们各自在用笔记本电脑上网,她突然盯着我,深吸了一口烟,淡蓝色的眼睛直勾勾的盯着我。 在烟雾缭绕中我愈发困惑,心里猜测她似乎想说些什么,在这迷茫的布拉格夜色中? 结果她突然问到我,“北京有九百万辆自行车,对吧?” 我当时一愣,没想到会是这个主题。虽然在北京住了若干年,却实在不知道这座城市自行车的具体数量。女艺术家接着告诉我,她听到了一首歌曲叫Nine million bicycles,歌曲上来第一句歌词就是“There are nine million bycicles in Beijing.(北京有九百万辆自行车)”。

这首歌是一位叫Katie Melua的女歌手在2005年推出的歌曲。这些年来她一直没有大红大紫,但是这首歌曲却传唱了出去。后来我不止一次和外国友人聊起北京时,听他们提起到这首歌:你来自北京?那里真有九百万辆自行车么?要知道,对于绝大多数国外人来说,九百万可绝不是个小数目,这要比很多欧洲国家人口还多。 这首歌不仅旋律动听,MV拍的也拍的相当有趣,是以空中俯视的视角,拍摄平躺在地上并被拖动着表演各种情节的女歌手。演唱者Katie Melua于1984年出生于前苏联的前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在造访过不少东欧国家后,我对苏式城市建设模式的城市印象极深:宽马路和两边宏伟的苏式建筑,总让我有点回到北京的恍惚感。我猜想,Katie小时候一定也有在那种宽阔的马路上骑自行车的经历。
北京的自行车数量,就以这样的方式阴错阳差的传了出去。但到底这个数准不准呢? 在机动车成为主要交通方式的现如今,已经不太统计自行车数量了。但根据1995年的数据,当时北京自行车就已经831万辆了,居全国各城市之首。可见900万这个数字还真差不多呢。 2.末代皇帝的单车 自行车最早传入北京是十九世纪末,当时人们把这两个轮子的玩意儿叫做“洋马”。从清末到民国时期,自行车逐渐在北京流行开来。民国时京城甚至出现了最早的玩车一族,改装车的各种部件,再骑到街上兜风。当时的胡同没有路灯,他们就在自行车上装上靠自行车轮带动发电的车灯,在胡同里横冲直撞。这估计就是如今改装各种跑车的超跑俱乐部的前身了。 在众多玩车青年中,最知名的莫过于可能就是末代皇帝溥仪了,看过《末代皇帝》那部电影的观众都对其在故宫中骑自行车的那一幕有深刻的印象。溥仪是个自行车发烧友,当时为了骑车便利,甚至锯掉了紫荆城里宫门的门槛。

当时汽车还不普及,城市的邮局、电报局甚至警察局都纷纷给职员配备了自行车,以便提高工作效率。作家萧乾在1934年写了《脚踏车哲学》一文,描绘了当时北京马路上各种骑车人的样子。文章里就提到,骑自行车最快的是电报局科员:“只要登上车,他便飞下去了”。

京城的自行车数量也不断增长。到民国末期的1948年,据《北京志·市政卷·道路交通管理志》记载:全市有自行车176970辆。自行车在当时已经成为了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之一。 3.“三转一响”四大件 建国后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自行车在北京一直保持着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的地位。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前的二三十年中的中国,自行车与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一起被称为“三转一响”四大件。集齐了这四大件,相当于现在的有房有车,北京也概莫能外。 这几大件中价格最贵往往是手表,其次就是自行车。而且一辆好的自行车,有强烈的招摇的效果,对于搞对象作用很大。反映那时期的影视剧,小伙往往骑个28大杠,带着一个姑娘,骑在路上神气十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自行车是特殊供给的商品,光有钱还买不一定能买到自行车。所以文革时期, 胡同的顽主和西郊大院的子弟打群架时,最大的殊荣就是抢来一辆自行车。

其实北京一直是很适合骑自行车的城市。道路平坦、宽阔,横平竖直,也不容易迷失方向。计划经济时期,以单位大院为核心的职住模式,苏式街坊居住小区的布局,配合上自行车+公交车的通勤方式,形成了城市空间的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前几十年,整个城市的规模增长缓慢,城市的尺度也完美契合了自行车出行的特点。即便是改革开放后一直到九十年代初期,自行车一直都是人们最重要的出行工具。上班、逛街、接送孩子,都要靠自行车交通来解决。 美剧《欲望都市》中女主角凯瑞曾经说:在纽约,人们永远在找一幢公寓、一个男友、还有一份工作。那么在那个时候的北京,人们永远在骑一辆自行车。 一直到九十年代初,但凡介绍中国的纪录片,里面总有一句:“中国是自行车王国”。这时电视画面就是天安门前长安街上的自行车大军们,车流滚滚。那时候工厂一到下班时间,乌泱泱的骑自行车人群从门口如潮水般涌出。上至厂长,下至实习技工,都是骑着油光锃亮的黑色自行车,倒也确实体现了人人平等。

那时候名车,是天津的飞鸽,上海的永久、凤凰,基本上相当于如今的奔驰、宝马、奥迪,简直是身份的象征。当时三大直辖市唯独北京没有全国驰名的自行车品牌。但事实上,北京也是有本地产品的,那就是北京自行车一厂的生产的自行车。六十年代初叫火炬牌,后来叫燕牌,直到八十年代末停产。这种自行车虽然产量不大,但是也代表了那时候一代人的记忆。

4.告别的年代 在新世纪初,曾有外国记者慕名而来北京,想拍摄传说中自行车王国的自行车街景,结果看到的只是一辆接一辆飞驰的小汽车。记着纳闷:北京什么时候与自行车告别了呢?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私家小汽车开始发展起来,北京在这一波的交通变迁史上依旧走在前列。立交桥、快速路建设让人目不暇接,城市以快速路为骨架开始了张牙舞爪的扩张,从二环三环到五环六环,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外围新城也不断建成。 小汽车开始主导交通出行,北京的居民们也纷纷买小汽车,而自行车则越来越多的被束之高阁。据统计2014年100户家庭拥有私家车数量全国平均为25辆,而北京为63辆。随之而来的骑自行车出行的锐减。1986年,自行车占道路交通的63%,如今只占12%。北京从自行车最多的城市,摇身一变成了小汽车最多的城市。与此同时,首都也获得了另一个称号“首堵”。

时代变了,当年街头王者自行车,一度沦为了贫穷的象征。 当有姑娘说出”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时,不知道几十年前那些骑车自行车搞对象的青年们作何感想。

想想其实这也是很无奈的事情。城市越来越大,出行里程越来越长,机动车和轨道交通不断发展,自行车显然无法应对如今的都市出行。不只是北京,其他的大城市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不少人已经把自行车当成了健身而非通勤的工具。路上骑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自行车道都纷纷被小汽车当做了停车位。好不容易看到来了一个骑车的,仔细一看还是电动自行车。哪怕在自行车最后的阵地、最后一公里的交通方式上,电动滑板车、平衡车等新玩意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纷纷挑战起来自行车的地位。 本世纪初的电影《十七岁的单车》,似乎代表了这个城市自行车的绝唱,那也是自行车最后的辉煌时期。电影最后,男主角背着自行车走过马路,周遭都是小汽车的车流,作为农民工身份的他,和他的自行车一样,都显得如这座城市那么格格不入。 如今人们从电影《老炮》里,看到的是当年凭借一辆自行车叱咤四九城的六爷,现在也不得不望着玩车少年们飞驰而去的法拉利感慨岁月不饶人。远去的跑车,带走的是六爷的青葱岁月,也是自行车的黄金年代。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看着那些改装法拉利的90后们,年过半百的六爷就坐在那里,目光望过去,都是自己20来岁时的影子。

如今人们越发重视绿色出行。自行车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北京也提出绿色出行(自行车、公交、步行)比例要达到70%以上。自行车作为重要的慢行交通,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的地位也一直被强调,北京甚至开始规划专用自行车道。

但是对于一个人口超过两千万的特大城市来说,用自行车来通勤,实在不是说到就能做到的,这可能更需要通过自行车和公交的良好接驳来实现。欧洲的哥本哈根、阿姆斯特丹那样的自行车模范城市,可以靠自行车就行走全城,但如今尺度如此之大的北京,自行车注定只能在城市片区发挥作用。想当年,上下班只需要走两个路口,最多也只是三四公里,骑自行车完全没问题。现在从回龙观、天通苑到市中心上班,那得二三十公里,怎么可能骑自行车呢? 电影《老炮》中,南城老炮六爷从后海胡同骑到圆明园后的野湖,就耗费了大量体力,如果让他骑车去通州行政副中心的话,在路上就得把老爷子心脏病给累坏。

5.自行车重回城市? 北京的自行车骑行巅峰时期,全市有超过一千万辆自行车。从前些年开始,自行车已经不再登记牌照,所以如今北京究竟有多少自行车,没有人准确的数字。不过大家都清楚的是,北京大量自行车,其实已经成为“僵尸车”。路边往往躺着不少盖满灰尘的自行车,别说没人骑,收废品的都不去多看两眼。 就在大家都以为自行车即将彻底退出历史的时候,从去年以来,“共享单车”成为一个火爆的话题。各种品牌的单车,披着不同颜色的外衣,纷纷出现在街头,基本上赤橙黄绿青蓝紫能组成一道彩虹。共享单车的宣传语“让自行车重回城市”,似乎能让骑车人重新心潮澎湃起来。

单车这个词,是港台对自行车的称呼。在共享经济和互联网+的浪潮下,共享单车称为资本市场热烈追逐的宠儿,各家都在疯狂烧钱运营。不过可以看出,共享单车尽管让一部人重新骑上了自行车,但是更多的是短途和公交地铁接驳,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而且共享单车的乱停乱放问题、高报废率和低舒适度,让人对其长远发展也心存怀疑。 作为富有经验的老骑车人,骑着共享单车,总觉得不是特痛快。其实说白了,共享单车解决的是一种纯粹的应急需求,与以往那种在自行车上晃晃悠悠溜大街的自行车文化,还有很大的距离。这种距离,就像肯德基、麦当劳和法式大餐的距离一样。

自行车虽然是种舶来品,却代表了这座城市的一段历史,植入了城市的基因之中。一辆辆自行车,睹了城市在这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许多市民,这种自行车情节是挥之不去的。 北京作家石康,即便到了美国,也喜欢骑自行车在街上溜达。不同的是,那种悠闲的状态,更像他的小说名字所描述的那样:《晃晃悠悠》。石康曾经在那部小说中写道: “你一直在寻找那个能让你心碎的姑娘,她代表一种生活……走吧,别回头,一直向前冲吧!不幸的是,这再也不能安慰我了。” 自行车对于这座城市来说,就如同曾经在自行车后座的姑娘,它象征着往日的一段生活。可最终让人慨叹的是,那种满大街车流滚滚的生活气息,那种骑车去兜风的浪漫,那种一辆单车叱咤四九城的豪气,是一去再也不回来了。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墙头马上看世界(qtworld)
-
滑稽的蚂蚁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9-18 10:38:26
-
花大爷的小迷妹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3-02 00:55:08
-
Will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2-09 12:00:24
-
老哥斯拉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5-27 00:54:56
-
无名散仙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28 14:46:41
-
被遗忘的高乔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0-18 09:29:58
-
戈壁滩的来客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17 05:25:28
-
我爱我自己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8-09 20:05:40
-
etechoet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7-27 12:43:39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6-11 08:48:07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6-02 10:54:22
-
Pursue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16 08:28:47
-
尼梖可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10 22:50:59
-
豆友160794139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5-02 01:42:55
-
步履不停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27 23:01:35
-
blablablalry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24 18:42:03
-
云淡风轻CYU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3 08:40:23
-
岩弘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0 10:33:15
-
公主的狮子猫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10 01:36:51
-
给我辣翅一对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9 23:18:04
-
果壳壳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9 18:24:21
-
鸡毛蒜皮加点料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9 18:22:14
-
GeorgeGao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9 18:15:25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9 11:45:47
-
燃烧的火龙果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9 00:41:06
-
Stick_Chu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8 18:22:53
-
florally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8 08:24:50
-
黑•白•灰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8 00:17:28
-
梦醒时分qq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21:43:15
-
月亮與海鴒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20:29:29
-
豆友193538109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20:12:06
-
再见Puppy Love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19:54:54
-
tt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19:49:34
-
郁闷的地球仪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19:36:31
-
Yang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18:50:40
-
鸽小兔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18:20:56
-
缓缓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17:08:49
-
嫣支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15:47:52
-
岂有此女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14:29:12
-
小纽扣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12:42:36
-
Forrest gan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12:35:58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12:18:14
-
际与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12:17:14
-
十一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11:35:07
-
bide_fey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11:22:38
-
阿巴阿巴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10:21:38
-
春夏秋冬*更換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09:25:47
-
海滩救生员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09:12:53
-
豆友36138367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08:02:28
-
嘲讽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07:33:17
-
savanna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00:17:13
-
Doro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00:16:18
-
LoLo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00:07:09
-
世界唯一的皮皮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00:04:30
-
冬天雨彐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00:03:03
-
little K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00:02:42
-
我 ,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00:01:05
-
蘇打鱼鱼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00:00:15
-
绿光荏苒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00:00:12
-
与生俱红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00:00:09
-
ReidHolmes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7 00:00:09
-
Red and Yellow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59:36
-
琭珥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58:47
-
豆友132155666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58:33
-
豆友46841721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57:33
-
WHZ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57:12
-
Mr.Air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56:48
-
Lvv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56:41
-
Chained-Rhino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54:59
-
能带孩子会做饭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54:54
-
沛哥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51:32
-
fan凡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49:53
-
Toicy丶晨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48:39
-
ASCII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45:44
-
波尼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45:18
-
饿死鬼投胎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44:00
-
Mia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43:15
-
梅梅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42:47
-
小朋友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41:44
-
潜水哟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40:04
-
migi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39:57
-
null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39:54
-
一把镰刀君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38:38
-
大可先生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36:55
-
啊鸦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36:35
-
巧克力脑袋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36:28
-
御良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34:41
-
松澜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34:20
-
cola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33:31
-
很无聊的我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33:24
-
koma駒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32:02
-
淘气疙瘩丶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31:47
-
沧和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28:04
-
川居山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27:43
-
夏目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26:50
-
日常悠哉大王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26:33
-
芒果肠粉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26:03
-
孙Sir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25:56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24:06
-
Stranger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3-06 23:23:56